1、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深入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少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关于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重心前移,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置的。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每节课后安排
2、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比如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为阅读扫清障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用铅笔写下每段的段意,再回答课后的问题。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就提高了。以预习夹竹桃为例,预习作业除了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外,还可以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围绕这一中心句提问: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这样,学生至少要看几遍课文,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考。 二、感情朗
3、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 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学生读文本的时间是短暂的,是为讲读课文服务的。教师通常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三四分钟的时间(有的教师还要求快速读,读后说感受) ;接下来,让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概念、观点在课文中找出有助于求证的有关重点词句;找到这些词句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最后把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出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的学生课文还没读正确、读透,就让他说理解、说感受,往往就是牵强附会、一知半解,然后就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再引导,最后又挤占了感情朗读的时间。所以,语文教师应懂得“偷懒” ,延迟开讲,重视初读,让学生读好了书再开始讲。教师检查初读应
4、比如何开讲更重要,读好书,才是讲的开始。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事无巨细的讲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有的地方只需通过指导朗读便可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番茄太阳最后四个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认真地研读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的“我”当作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我们循着作者的眼睛“看着她的笑脸” ,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那是因为盲姑娘“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都得到了“我耐心地回答”后的快乐显现。我们知道, “明明”虽然自己先天性双眼失明,可她坚强、乐观。当我们随着作者弯下腰听到“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时,我们的泪也跟着作者“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课文情感的冲击,产生了心灵共振;也是因为盲姑娘知道别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她也要像好心人一样去进行爱的传递时而感动万分。 “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她那“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明明”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所触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此时的课堂出现了“忘我”的境界,那良好的感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同学的感情朗读中逐渐积聚,逐渐凝练,进而逐渐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