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浅论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摘要:消除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是目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攻坚所在。而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不同所致。改革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身份的公务员化、强化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是当前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机制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资源;基础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年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ZDKT0902);陕西省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
2、课题(SGH0901006) 作者简介:王鹏炜,男,陕西户县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司晓宏,男,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由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所以率先推进和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本身的应有内涵,而且也是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基本途径和主要策略。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严重存在的教育差距和鸿沟,已不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的规模、数量等“外延”方面,而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的水平、质量等“内涵”方面。由于教师是制
3、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如何消除城乡之间显着存在的师资水平差距,便成为了当前我国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最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这一考量。本文拟以陕西省为例,对当前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陕西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和成就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部,地理上既是联结中西部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全省土地面积 20.56 万平方公里,人口 3748 万,10 个地级市,107 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位居第一,在全国则处于中下游水平。年全省经济总量为8186.65 亿元,在全国排 17
4、位。从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看,全省有各类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机构 133 所,普通高中 636 所,普通初中2001 所,小学 16316 所,在校学生 817.11 万人,教职工总数 55.61万人,教育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近 14。总体上看,陕西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则处于中下游位置,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表征明显,城乡教育差异大。从这一点上讲,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特征在我国中西部省份中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 进入 21 世纪以来,尤其是伴随着 2003 年国家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略的启动和 2005 年底国务院关于农
5、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机制”)的出台,陕西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在短短几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呈现出良好势头。 (一)“两基”攻坚计划顺利完成,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确保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基本的宗旨。随着国家“两基”攻坚战略的启动和“新机制”的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相继颁发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优化教职工队伍、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意见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等相关文件。经过全省人民和各级地方政
6、府的积极努力,目前在城乡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基本权利方面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截止 2007 年,全省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38、99.25;小学辍学率从 1993 年的 3.2下降到 0.11,初中辍学率从 1993 年的 10.1下降到 1.19。以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宁陕县为例。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 100和 99.1,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到 99.16和 98.34。另以平利县为例,2005 年该校小学入学率为 99.6,初中入学率为 97.5,小学辍学率为 1,初中辍学率为 2.5,到年时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上升为 99.98和 99.75,辍学
7、率分别下降为 0.5和 1。而近年来经济迅速崛起的吴起县则从年起在县域内全面实施了 15 年免费教育,对所有学龄前儿童上幼儿园的费用实行“一免三补” 。义务教育的全境域普及,使长期以来困扰陕西农村学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破解,这便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广大农村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 (二)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短缺的瓶颈初步破解,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 ”这是一些学者对城乡教育两极分化、差距悬殊状况的基本描述。近年来,随着“新机制”的出台,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经费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免除学杂费后的资金缺口及生均公用经费资金由中
8、央和陕西按 8:2 的比例分担,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由中央和陕西按 5:5 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使陕西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以往“无米之炊”的窘迫局面得到根本性缓解,办学条件和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生均公用经费为例,全省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分别由2006 年的 18.90 元和 41.73 元增长到 2007 年的 250 元和 385 元,到年又增长到 350 元和 550 元。从基本建设经费来看,从 2007 年起,陕西省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测算单价标准从每平方米 400 元提高到 500 元,所需经费由中央与陕西按 5
9、:5 分担,陕西地方所承担的资金又按 5:5 比例由省和县(市)两级政府分担。这项措施使农村中小学的校舍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观。从 1993 年至2007 年的 14 年间,全省共新建义务教育校舍 1651 万平方米,添置了 34.8 亿元的教学设施设备,基本配齐了完全小学和初中的各类实验室。与此同时,还投入资金 11413 万元完成了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软硬件设备及服务采购工作,使远程教育覆盖到全省 10 个市 85 个县的 3254 所农村中小学校,建成光盘播放系统 74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 2026 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481 个,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开通了基础教育专网。上述建设成就,使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面貌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正日益缩小,城乡教育一体化崭露出良好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