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岳麓版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跟踪练习( 时间: 25 分钟总分值:50 分 )【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32 分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但其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
2、大林体制。答案: B2、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以下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史实的有()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A、B、C、D、解析:此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针对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性,赫鲁晓夫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随后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均是对其改革的正确评价,玉米运动最终失败。答案: C3、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内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生活消费品却长期短缺;
3、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这些都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由题干材料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滞后,生活资料奇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B 项正确; A、C 两项只反映了表面现象,可排除; D 项说法错误,可排除。答案: B4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有 ()1953 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A、B、C、D、解析:解 的关 是将 示中的数字信息与赫 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 。1953 1963 年 的是赫 夫改革, 1964 1983 年 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从 两个 段 GDP增 率看出,都有超出或低于同期世界水平, 明他 的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均以失 告 ,因而都没有解决 展的根本 ,所以正确。 解体
5、的直接原因是戈 巴 夫的政治改革, 。答案: D5、有学者 描写前 一位 人: “他 弄 个国家,就像家庭主 弄卷心菜一 。他以 只要把外面的 叶子剥掉,就会有里 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 止。”材料所描写的 是()A、斯大林B、赫 夫C、勃列日涅夫D、戈 巴 夫解析: 干中把“卷心菜剥光”的 法, 是指 解体, D。答案: D6、在 史上的某一 期, 流 着一段笑 :美国外交代表 到 ,接待官 陪他 参 “建 的 大成就”,并且得意地 : “到了下一个五年 划,每个 家庭都可以 有一架私人 机! ”美国人惊 地 : “他 要 机干什么呢?” 官 :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
6、列宁格勒开始供 面包了,你可以 上开着 机赶去排上 。” 一笑 主要反映了 ()A、 人民 “ 共 主 ”政策不 B、赫 夫 政 期的浮夸 C、当 社会主 制度的 越性D、 国民 比例 重失 解析: 然 是一那么笑 ,但形象地反映了 的状况。人 开着 机排 面包, 明工 的 达和 的落后, 也 明 国民 出 了 重的比例失 , 应选 D。答案: D7、有人曾把 20 世 80 年代末的某大国比 一艘 火的航船,船体 ,方向不明,运 慢,在茫茫大海中 下沉。当 的“船 ”很不称 ,缺乏 有的胆略和能力, 促 ,危 关 , “船 ”竟弃船而逃,使得 个大国走向衰 。 此解 的 是 ()A、“ 火”
7、 大国大搞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 方向C、“船 ”弃船 指他辞去最高 人 D、“船 ”是 大国走向衰 的 首根源解析:“大船” 指 。材料反映的是戈 巴 夫改革与 解体的关系。根据所学知 可判断 A、B、 C 三 表述正确; D 分夸大个人作用,表述 ,符合 意。答案: D8、赫 夫、勃列日涅夫和戈 巴 夫改革的共同点是()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 B、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 体制C、都企 改革斯大林模式D、都偏离了社会主 道路解析:赫 夫、勃列日涅夫和戈 巴 夫都 改革斯大林模式。赫 夫、勃列日涅夫只是 原有的 体制 行小修小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 巴 夫那
8、么 体制 行了根本性的 革,但改革偏离了社会主 道路。答案: C【二】非 ( 共 18 分)9、前 (1922 1991 年) 的 史, 是俄 斯文明 程中的一个重要 段,其 教 人深思。 以下材料,回答以下 。材料一到 1932 年第一个五年 划 束 , 的工 生 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 力平衡的角度看, 的全部工 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 从 1921 年的 1.5%增 到了 1939 年的 10%和 1966 年的 20%。其 字率从 1897 年的 28.4% 上升到 1926 年的 56.6%、1939 年的 87.4%和 1959 年的 98.5%。在 191
9、3 年到 1961 年 ,外科医生的数量从 23200 人增加到 425700 人, 期寿命从 32 上升到 69 , 儿死亡率从每千人 273 降到 32。 民就将集体 庄 外来的、 加 他 的 西而消极怠工当 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 ( 工 ) , 也就意味着低工 和消 品短缺。一个 工人的反 很典型: “他 假装 我 工 ,于是我 也假装我 在工作。 ” 斯塔夫里阿 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 期政局不 、社会 ,以及在 改革和 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 , 1988 年起 的 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 国家 局 表的数字,与 1989 年相比, 1990 年 国民收入下降
10、 4%,国民生 下降 2%, 生 率下降 3%, 外 易 下降 6.9%周尚文等 亡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 划 社会 展 来的影响。(6 分)(2) 根据材料二, 当 由哪位 人 政?概括当 的 状况。 合所学知 ,从 改革的角度分析 明 致 种状况的原因。(6 分 )(3) 合上述内容, 你 体制改革的 。(6 分 )解析:此 的几个 都要求从材料中 取信息回答以下 ,因而需要理解材料内容,并 材料内容 行高度概括。材料一中的数据表达了各方面水平的提高;第(2) 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 判断当 的 人是戈 巴 夫,并回答戈 巴 夫改革 的社会状况及出 的原因;回答第(3) 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思考。答案: (1) 极影响:完成工 化并成 世界 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 ,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 生水平。 面影响: 者生 极性不高,国民 比例失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慢。(2) 人:戈 巴 夫。 状况: 衰退 ( 或 化等 ) 。原因:“加速 展 略”的重点放在重工 上,使原本畸形的 构更加失 ; 改革的宏 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 体制必 适 生 力 展水平;必 保持国民 展;成功的 体制改革能保持 社会 展的活力; 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