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8750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学生为本”和“教师主导” ,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只有正确地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将其协调、有机地统一并有效实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为本;教师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学生为本”和“教师主导” ,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而只有正确地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将其协调、有机地统一并有效实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而, “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

2、的理论依据、内涵、价值指涉,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等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一、 “学生为本”的理论依据 就哲学本原上讲, “本”即本位、根本,它关涉一切活动的起点、归宿、目的、终极意义以及评价标准、尺度等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学生为本” ,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全面、真实的本质,它是我们教学认识和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而之所以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 ,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

3、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 “学生为本”理念摒弃了以往教学中“以物为本” 、忽视学生需要的弊端,转为对教学主体性对象学生的价值的重视和回归。 “学生为本” ,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第二,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组织系统,无论是自身系统,还是教学过程,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 “主

4、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 ,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1第三,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

5、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学应该主要(如果不是全部的话)为学生的利益着想才算得上是明智之举。第四,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本,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本,出发点、兴奋点和落脚点都不在学生,而在学生的身外之物知识传授、教师兴趣、教学任务、分数,以

6、及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见物不见人” ,只注重“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将认识、知识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培养的是“单向度的人”的错误倾向。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 “学生为本”作为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内在属性的深入挖掘,包括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中所蕴含的各种利益与属性等,由追求知识目标向注重学生发展目标转变,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力量、发现学生的价值、发展学生的个性。二、 “教师主导”的内涵与指涉 从字面层次来

7、理解, “主”就是主要的;“导”就是引导、向导,即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路线及状况。而“主导”的含义则是指能控制事物的全局,引导事物朝一定方向变化、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能起决定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其核心理念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起者与领导者,对整个教学起规划与导引作用,教师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理论阐释、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价值观等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具有主导功能,是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其一,从担当的角色看,教师是课程的负责人和设计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进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皆由教师实施与掌控;其二,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上

8、,教师能发挥导向或者纠偏的功能。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讲,以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引领学生,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把教学导向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是提高整体导向能力的基本前提。把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是提高教师导向能力的根本保障;把服务学生当作宗旨,是提高教师导向能力的必由之路;急学生之所急,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联度,则是提高教师导向能力的内在需要。而要做到导向正确,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键是坚持政治原则、真实原则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

9、诉求,加强对学生现状的分析,紧扣教学重点、抓住社会热点、彰显理论亮点、关注学生思想难点,始终高扬时代主旋律,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减压阀” 、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和展现教师形象的“大舞台” 。三、 “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之辨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关注他们的生命质量,以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促进“心灵的转向” ,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引导他们实现由“个体占有性”生存和发展方式向“社会性人”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化,并在此基础上,使自己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而衡量是否做到了“学生为

10、本” ,其终极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是“真实的”发展,而不是“虚假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短暂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也就是在精神领域得到了跨越。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本” ,首要的是对学生的定位要准确。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目标上难以摆脱狭隘的工具化倾向,即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合理化价值”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合理化价值” 。这一“目的

11、合理化价值”是指,塑造完善人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过分地从社会需要的视域为切入口,强调培养合乎既定社会秩序与规范的个体,却忽视人的价值以及人格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时而被当作实现这种社会目的的手段,时而又被当作完成这种社会任务的工具,教学的育人功能被弱化或者被边缘化,教学活动失去了合理存在的基础和生命力。因此,要使学生从过去纯粹的“容器”般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向多元参与的角色转变,将学生定位为学习的合作者、探究者和自主发展者;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12、的能力以及出色的创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还要解决学生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包括生活、学习、心理等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随心所欲地、毫无指向地、自在自为地、 “放羊式”地学习,不是任凭学生一味追逐个人的兴趣,不受限制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更不是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对错误的理论和行为不予评说,刻意地去迎合学生。如果以为这种教学形态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作用将被弱化甚至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会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这不仅是完全曲解了

13、“学生为本”的意涵,更是对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杀伤性极强的毁灭性的谋害。从教师角度来说,这不仅是“事不关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航道,有违师德的教学事件,无论对学生成长还是对教师事业的发展,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准确把握“学生为本”的实质和内涵,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极为重要的特殊的意义。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主导” ,是由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者”这种本质性的身份所决定的。尽管教学过程中有某种转换,但教师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扮演的是“教” 、学生承担的是“学”的角色区分仍然是鲜明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担负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导引等职责,更承载“价值导引” ,使学生认同

14、、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进而升华精神世界的重要使命。所以, “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始终是要坚持的,但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以及如何实现“教师主导”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常常把“教师主导”理解为“教师主宰”或者“教师垄断” ,即教师在教学中“锁定” 、掌控一切,如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及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在他们的视域里,自己是理论、观念、行动的权威,具有百分之百的正确性,是真理的简约;学生被视为“白板”的“无知”者,他们只有认同、顺从、接受的义务;师生间的关系是“我说你听” 、 “我打你通”的线性关系。知识被当作教师的“占有物” ,课堂是传授这些包裹着的知识的工厂,学生是失去自主性和精神

15、成长的客体化的“容器” ,并且对一切教师主导的必须“照单收下” 。长此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的只能是有知识无智慧、有认识无思想、有眼睛无判断、有文化无德性、有青春无热血的人。的确,从哲学认识论来分析,教师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在心理上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在社会化、伦理方面能够进行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也就是说,教师是教者,学生的本质身份是“学习者” ,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非对等性”的绝对性。而否定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与学生的非对等性和差异性,显然就否定了教学过程的发生性。但是, “非对等性”并不是“非合理性交往”的代名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虽然具有不对等性,但它却可以演绎为合理的交往,教师可以把职责的“非对等性”的师生交往引导到“合理的”师生交往上来。衡量师生交往是否合理的标准不是角色是否相同,而是教师的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当过度放大教师的“权威式”强势角色,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对立,才会使“非对等性”交往蜕变为“非合理性”交往。师生间天然的角色差异是现实存在的,但只要以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去指导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就会使角色的“非对等性”向彼此促进的双底状态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