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措施的探讨 - 论文关键字:民营 企业 政策 发展 环境 提供 产业 泉州 福建 石化 摘 要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 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国有石化大 企业的优势,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动力,是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为此, 有必要对 依靠国有石化企业优势,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从而为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实现“双赢” 创造条件。 关键词 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 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 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 75 家,2004 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 117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 76.5%。其中, 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 16 家 ,预计产值
3、 163 亿元。在建项目 14 个,总投资 54 亿元;拟建项目 9 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 400 万吨 ,年产聚丙烯 10 万吨,2004 年产值达 98 亿元,占石化产值 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 年产烧碱 4 万吨、环氧丙烷 2 万吨、聚醚 5 万吨,2004 年产值 3 亿元。海洋聚苯树脂, 公司年产聚苯乙烯 60 万吨,2004 年产值 8亿元, 目前正在推进年产 60 万吨聚苯乙烯、120 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 50 万吨,是中
4、国进出口公司 500 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 年产值达 4.2 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 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 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 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 40%,石化工业产值 140 亿元” 。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
5、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 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 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 12 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 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 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 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 相当
6、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 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 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 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 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 ,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 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
7、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 44 人,中级职称的有 144 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 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 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 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 12 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 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 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 11.3%,
8、近 9 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 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 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 T 后的约定,2006 年以后, 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 BP 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 2002 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 5 年时间,将
9、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 2100 座加油站。BP 公司 2001 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 300 座加油站的基础上, 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 ,建设经营 800座加油站。 “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 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 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 321 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 161 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体。扣除不可建设的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 40 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
10、,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 ,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 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 ABS 等)严重供不应求, 进口依赖度
11、相当大。预计未来 10 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 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 400 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 7 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 1200 万吨/年, 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
12、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 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 15 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 200 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 500 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 1 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 ,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 、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 LNG 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
13、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 泉州泉港区投入 20 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 国道穿境而过。投资 150亿元, 总装机容量 580 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 150 万千瓦/日,供水能力 50 万吨/ 日,铁路运输能力 5000 吨/日,港口吞吐能力 3 万吨/日,高速 DDH 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 33.2 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 5 万吨的净水
14、处理厂、日处理量 215 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 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 2 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 10 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 5.5 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 30 个, 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 万吨。目前, 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 7 座,其中 10 万吨原油码头 1 座,5 万吨码头 1 座,万吨散货码头 2 座,5000 吨以内成品油码头 3 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 9
15、 座, 总投资达 25.5 亿元。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 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 36 条”),从 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
16、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 就能聚集资
17、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 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 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 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
18、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 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
19、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 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 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 、 “土办法” 、 “潜规则” 、 “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少霞. 泉港成泉州制造业新基地N.海峡都市报,2005-12-29. 2中共泉州市人民政府.2005 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泉州晚报,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