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思考对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思考摘 要: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代写论文个体生存于不确定因素增加的环境中,也增加了个体理性抉择的难度。个体理性抉择能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实现个体幸福的关键,个体理性抉择能力应成为时代思考的问题之一,应当引起重视,认真研究。 关键词:个体;环境;行为;理性;理性抉择能力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是在文明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非理性现象,如各种心理困惑、疾病、反社会行为、校园暴力、高学历自杀事件等。时代呼唤个体理性的对待自我、理性抉择。在心理学大词典中,理性的英文是 rational ,即理性的、合理的、认知的。它的
2、含义是:(1)与理由的应用有关,或意指理由的应用,也即推理的过程或合理的性质。 (2)与正确或至少有理由认为是正当的活动有关;例如,一个合理的决定。 (3)对一个有机体能够从事高级心理活动的描述,通常把人称之为(严格地说,也是诙谐地称之为)理性动物。 (4)指心智健全或神智清醒。 (5)主要指在性质上与情绪相反,即认知的1 。在西方哲学中,很多哲学家都谈到理性和非理性,还形成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那里,理性指的是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等高级认知,是条理化的、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非理性是与理性相对的灵感、本能、潜意识、直觉等情绪性体验中的顿悟。在哲学中理性和非理性都具有其价值和功能,认为人是理
3、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在这里谈到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理性不是一个哲学概念,取上述第二种解释。个体理性抉择能力指的是个体在面临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合理的决定。理性抉择能力是个体重要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实现个体幸福的能力。下面将从经济学、心理学、教育的角度思考个体理性决策能力。 一、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经济学思 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归纳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中: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表明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问题;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经济学分析的背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要用制度来
4、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2 。这四条原理说明了如何研究个人的行为。个体组成整体。行为的主体是个人,个体是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必须作出抉择,个人有作出选择的自由,个体在选择的同时也是放弃,人最求价值最大化,人的抉择行为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同理,现代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一生中有很多抉择,个体如何抉择,既个体理性抉择能力影响着价值的实现程度。经济学者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有目的的,每个决定都是一种选择。薪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理论假设遭到了新制度经济学者的质疑,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制约。从经济学者的“有限理性”中,有限理性计量模
5、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F(x,y,z)axbycz3上式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可以作为计量行为理性人(经济人)实际有限理性程度的一般函数形式。其中 X 表示认知能力,Y 表示环境不确定,Z 表示信息不完全,由于变量 X、Y、Z 无法得到统计数据的支持,因而系数 a、b、c 难以通过线性回归来确定具体数值。不过,a、b、c 的权重通常会随人力资本质量、信息、市场环境的变动而变动。至于随机变量 s ,则是泛指那些决定或影响行为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发挥的不确定性变量,如体制和政策变动、心理因素、媒体报道、权威观念、社会习俗,等等。从这一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般说来,行为人的任何一项抉择。
6、都是在认知局限、环境不确定和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作出的。首先,人在接受、存储、检索、处理信息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认知不足以影响到人的抉择。其次,环境不确定,社会变化加速,也增加人作抉择的难度,难于对变化的环境作出预测。此外,就是体制和政策变动、媒体报道、权威观念、社会规范等会影响到人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人的抉择。人的行为是不完全理性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二、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心理学思考 心理学认为外因和内因对人都起着作用,环境是外因,是客观因素,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个体是内因,是主观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人是生理、文化、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和人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心理学派认为人
7、是环境的产物,个体所生活的环境是历史的累积,历史以文化的形式累积和传承下来,影响着每个个体,同时,个体的时代环境,各种文化冲突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个体。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人们必然具有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格特性。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有认知偏好。认知偏好影响抉择,抉择的选择偏好具有可变性。当前主要有三类不同取向的解释,第一类观点以效用概念为核心,分析了评价模式和效用折扣对选择偏好的影响。第二类观点以心理表征概念为基础,分别提出了建构水平和表征差别对选择偏好的影响。第三类观点以联结和人工神经网络概念为要素,分别探讨了心理场距离和规避损失偏向对选择偏好的影响。 4注意参与认知过程,注
8、意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的特定,即选择一部分信息和排除一部分信息,注意具有偏好。在对面临的情景进行评价时不同个体的评价不同。研究表明,编码与评价阶段对偏好的影响更显着5 。个体对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往往是在模糊情景下作出的。关于模糊折扣的基本心理过程,一种假设是,如果完全根据模糊信息作决策,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另一方面,可能会把错误信息作为正确信息,而且很难证明所作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人们往往对模糊信息的效用打折扣6 。此外,作抉择需要人多方面的能力,特别受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实践经验、知觉特点的影响,个体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信息的接受、编码、选取、分析、使用等处理能力。神经科学研究认为情绪影响人的抉择能力。情绪干扰人的认知,特别是在应急状态下,负责情绪管理的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活动剧烈,产生生理反应变化、情绪体验和心理反应。研究表明,人们经常缺乏自制,目光短浅,害怕失败而反应过激7 。过于悲观,往往容易自卑,自我估计偏低,对环境刺激被动反应,甚至是不作出反应,人在愤怒、绝望、沮丧时常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中断、记忆不佳,难以进行理性抉择。而过于乐观,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对环境估计不足,往往把人生理想化,容易轻率作出决定,从而影响作出理性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