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与小学衔接教育的认识与探讨初中与小学衔接教育的认识与探讨【摘 要】 “小学与初中衔接” ,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这种“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 “衔接”的含义则非常广泛,任务十分艰巨。它主要应解决如何为学生铺垫搭桥,导引他们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关键词】衔接;认识;探讨【Abstract】“Prim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nk up“, see from the typeface meaning, is
2、primary school and high school this two which learn a segment of in front and back and with each other connect with each other;If“link up“ this kind of to put “teacher with living, teach with learn“ this education teaching of basic antinomy medium go to investigation, “link up“ of meaning very exten
3、sive, mission very the Jian be huge.It is main should solve how to pursue studies to living cushion to take bridge, lead to lead them smooth transition, urge “teach with learn, teacher with living“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against time mutually orientation, moderate operation, strengthen school of d
4、evelopment delay effect.【Key words】Link up;Understanding;Study“小学与初中衔接” ,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这种“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 “衔接”的含义则非常广泛,任务十分艰巨。它主要应解决如何为学生铺垫搭桥,导引他们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
5、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 “两极分化”提前,流失学生增加。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理念、功能、目标等方面,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为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小学阶段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实施课程的三级管理等,尤其是“在保证国家课程
6、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的政策出台后,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随之出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校内“课程菜单” 、 “课程超市”等自主实践,自觉研究的氛围日趋形成。为此,作为基础教育中基石的小学教育,如何接受新的挑战,如何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产生可迁移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时俱进,这值得研究。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后, “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
7、理方式,以及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以致下力不少,收获不大。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其生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象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差异趋大,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
8、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落伍,出现滑坡;特别是少数学生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较窄,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就更大。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衔接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又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这种“衔接”进行研究探索,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对导引小学生实现顺利过渡,使他们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以及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等,都是很有意义的。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是: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通
9、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 ,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包括: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现行的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新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使师生双方都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 我们要了解中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根源,摸清初中教育教学的起点,组织研究人员通过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的教材,研究新课标要求,尤其是与
10、初中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小学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达标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的可迁移的教育内容,再通过对小学毕业生进行摸底测试的问卷调查,分析出造成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得差的原因,找到衔接教育的薄弱点,为搞好衔接提供切入点。然后结合初中教育的教学现状,摸清其存在的问题,寻找出衔接的最佳方法。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的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该体系要跟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每个阶段的足迹和进步。它必须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成绩,向参与者提供有关学生进步的有规律的信息。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点,构建学校、家庭、
11、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体系。组织成立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研究和帮助后进生,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发展。突出以素质、能力、情感、创新教育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终探索出对六年级进行衔接教育的最佳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及基本模式。发展学科间的联系,教会学生把知识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延伸学科体系,拓展学科面,设计出语文、数学、英语活动课的衔接内容;编出新课程目标下的校本教材。拟定学校、家庭、校外教育对培养学生顺利进行开放性衔接教育的环境要求。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开设心理咨询室,激发、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身因素,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用良好的习惯武装学生,用丰富的活动感化学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魅力的课堂。更新评价的手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重视他们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方面的进步变化;专设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