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821830 上传时间:2021-02-01 格式:PDF 页数:99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 . 3 第三章 城市规模 . 5 第四章 空间管制 . 5 第五章 空间发展与建设用地规划布局 . 7 第六章 非建设用地总体布局 . 10 第七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 11 第八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 施规划 . 17 第九章 文化特色与遗产保护 . 20 第十章 生态建设与绿地系统规划 . 24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 . 29 第十二章 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 31 第十三章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37 第十四章 分阶段发展指引 . 47 第十五章 近期行动计划 . 47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 . 52 第十七章 附

2、则 . 53 附表 . 54 文本 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落实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 意见 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 生 态 都市 , 郑州市政府组织进行了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案征集。发展 战略规划 对 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发展策略、空间结构以及近远期发展 指引等方面均作了详尽的研究。 为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都市发展模式, 优化郑州都市区空间格局, 深化完善 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指导郑州都市区的规划建设, 引导都市区 功能分区、交通导向 、产业布局、人

3、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2012 年 4 月, 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 编制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 2012-2030 年 。 第二条 指导思想 贯彻十八大“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确 定本次规划的三大指导思想: 1.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探索“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之路,突出“三化”协调发 展,构建郑州都市区现代城镇体系 。 2.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突出全域规划理念,整合都市区内部发展要素,完善城 市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都市区 内道路交通、公共服务 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均衡发展 。 3.强化规定性和控制性内容,注重 规划 的 实施

4、性和可操作性, 预留 弹性发展空间。 第三条 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6 年 4 月 1 日实施) (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2002 年) (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2 ( 6)河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暂行规定; ( 7)郑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 2.相关规划 ( 1)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 ( 2)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 ( 3)河南

5、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9-2020) ( 4)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5)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 6)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3 相关参考规划 ( 1)郑汴新区总体规划( 2009-2020) ( 2)郑州航空 城 总体规划( 2011-2030) ( 3)郑州沿黄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带战略规划 ( 4)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报告 ( 5)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 ( 6)郑州新区文物保护规划( 2009-2020) ( 7) 郑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 2011-2030) ( 8)郑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6、 ( 9)郑州 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 2011-2020) ( 10)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30) ( 11)郑州 市 商贸业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 2012-2020)(在编) ( 12) 郑州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 2012-2030) (在编) ( 13)各县市区已批总体规划 ( 14)各县市区 新“ 三化 ” 协调 空间布局 规划 第四条 规划期限 文本 3 规划期限为 2012 2030 年,其中近期至 2015 年。 第五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 7446.2 平方千米。 第六条 强制性内容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7、空间发展边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 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是城市总 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文本条文中的下划线部分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 第七条 职能 定位 1.国家中心城市 2.国际航空大都市 3.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4.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 第八条 发展目标 通过制度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居民生活的改善、社会 文化的繁荣与城市地位的提升。把郑州都市区建设成为 引领 中部崛起与中原经济区建 设的 核心增长区 ,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实现“活力郑州、幸福都市”的总体目标。 1.空间发展目

8、标 构建田园都市 统筹各项空间发展要素,通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引导,实现山、 水、田、林、城融合发展。 2.交通发展目标 构建畅通都市 通过都市区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和交通设施的优化布局,引导都市区空间 集约 发展, 支撑 产业园区 建设,构建内、外联系便捷交通网络和区域信息共 享平台。 3.产业发展目标 构建宜业都市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4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整合 都市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就业岗位充足、经济持续繁荣的宜业都市。 4.人居环境发展目标 构建宜居都市 通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三大 体系

9、建设 的完善和提升,构建公共服 务均好、市政配套安全可靠、环境绿色生态的宜居都市。 5.文化发展目标 构建魅力都市 融合 地域丰厚的文化传承 与 当代 世界发展潮流,体现多元、开放、创造的城市精 神,彰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具有现代时尚文化元素的魅力都市。 6.体制创新目标 构建创新都市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都市区发展建设相适应的 产业发展、 土地管理、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社会保障及 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第九条 发展理念及策略 1.空间发展 “区域统筹、紧凑组团” 明确郑州都市区主导发展方向;划定生态底线实现对都市区的空间管制引导;合 理预测人口增长,选择适宜的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10、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通过组团 功能的符合布局、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实现都市区空间由“无序” 向“有序”的转变,构建田园都市。 2.交通发展 “交通先导、绿色出行” 通过都市 区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和交通设施的优化布局,引导都市区空间集约发展, 支撑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内、外联系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区域信息共享平台。 3.产业发展 “产业协同、产城融合”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整合都市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就业岗位充足、经济持续繁荣的大都市。 4.环境发展 “共建共享、生态环保” 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区域公共服务中心的打造,市政基础设施的共

11、建 共享,大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以及全域环境保护控制,实现都市区环境由“安居”向 “宜居”的转变。 5.文化发 展 “开放融合、时尚文化” 文本 5 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文化旅游提升以及文化品 牌打造,实现文化发展由“实力”向“魅力”的转变。 6.体制创新 “以人为本、高效便捷” 通过适时的行政区划调整、城乡管理体制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以及 土地政策创新等策略,实现体制发展由“制约”向“促进”的转变。 第三章 城市规模 第十条 人口规模 至 2030 年,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1300 万人以内;近期至 2015 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 950 万人以

12、内。 第十一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至 2030 年,都市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00 平方公里以内;近期至 2015 年,建 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100 平方公里以内。 第十二条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确定各级城镇的建设用地标准,严 格控制 各级 城镇用地规模。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 的趋势与变化等因素,调控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 。 明确城镇发展重点, 挖掘存量土地潜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至 2030 年, 都市区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 107.7 平方米以内。其中, 都市核心 区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05 平

13、方米以内; 外围组团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15 平方米以 内; 新市 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35 平方米以内; 新型农村社区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86 平方米以内。 第四章 空间管制 第十三条 空间管制分区 统筹协调“建设开发、资源承载以及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都市区空间布局,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6 引导各项建设。 设定 生态底线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将都市区范围内用地划为禁止建 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个区域,实行分区管制, 保证 空间有序发展。 第十四条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生态底线范围内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 是保障城市安全的 重要地带

14、、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区域性基础设施廊道和生态建设 的首选地。 禁止建设区 包括:黄河湿地、水源保护区 ( 包括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河流源头等 ) 、 主要河流、水库、坡度大于 25%的山体、公益林、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与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 (包括 河南嵩山国 家森林公园 , 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 , 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 龙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浮戏山 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 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 景名胜区等 ) 、地质灾害易发区、地下 矿藏分布区、 文物保护 区、

15、主要行洪通道、大型基础设施廊道及其控制带 、维护生态 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包括联系生态斑块、隔离城市组团的绿地廊道等) 。 该类地 区应采取最严格的土地保护管理措施,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管理及服务设施 用地和少量特色村及新型农村社区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所有现状 建筑,应坚决予以清退并按相关部门要求进行永久性复绿。 第十五条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是禁止建设区用地外围,自然人文环境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 态敏感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 包括: 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控制区、人文景观保护区、水 源二级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生态环境屏障区(包括 生态底线的缓冲和安全保

16、障 区域) 等。该类地区 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大规模城 市开发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其他因特殊情况需要进 行的城市开发建设,应做出相应的生态评价,提出补偿措施,或做出可行性、必要性 研究,在不影响安全、破坏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开发建设,但必须遵循严格的审 核程序。 第十六条 适宜建设区 文本 7 适宜建设区是指除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的区域,包括规划的“一主、三区、 四组 团 、二十六新市镇”的发展用地。 该类地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 环境容量和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第五章 空间发展与 建设用地 规划布局 第十七条 空间形态

17、延续 上位空间发展要求, 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形成郑州都市区“一带两翼两轴” 的开放空间形态。 一带: 沿黄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带。 两翼:西南山地丘陵生态旅游区与东南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两轴: 沿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等交通干线 形成 的 东西向发展轴; 沿京港澳高 速公路、京广铁路等交通干线 形成 的南北向发展轴。 根据各空间不同发展特色,规划形成 30 个 “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 功能组团, 实现都市区紧凑、集约、低碳、高效发展。 第十八条 空间结构 结合各组团现状建设基础,满足区域空间发展的需求,打造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 都市区的空间载体,构建“一主、三区、 四组团 、 26 个新市镇”

18、的多中心、组团式空 间结构。 一主:主城区。 三区:东部、南部、西部三个新城区。 四组团 :巩义、登封、新密 、新郑四个外围组团 。 26 个新市镇:黄店、姚家、广武等均衡分布于都市区内部的 26 个新市镇。 第十九条 城镇体系与分区建设指引 结合都市区空间结构,综合考虑业已形成的组团式划分和待引导的城市分区式发 展模式,拟定“都市核心区 外围组团 新市镇 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 作为城市各项服务和设施安排的基础。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8 1.都市核心区 主要涵盖都市区空间结构中“一主三区”的空间范围,规划期末人口规模 为 1035 万人,建设用地 为

19、1090 平方公里。 主城区:国家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空间 增长 边界北至黄河、西南至绕城高速公路、东至京港澳高速公路。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 585 万人,用地规模为 550 平方公里。 南部新城: 国际航空枢纽、 空港经济集聚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空间 增长边 界 北至绕城高速公路 郑民高速公路、西至郑尧高速公路 石武高铁 、南至 郑少高速 联络线 登杞铁路、东至新 107 国道 ;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 160 万人,用地规模为 200 平方公里。 东部新城: 中原经济区行政文化服务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空间 增长边界北至 科 学大道 、西至四港联动大道、南至

20、郑民高速公路、东至新 223 省道;规划期末人口规 模为 150 万人,用地规模为 175 平方公里。 西部新城: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新材料生产基地。 空间 增 长边界北至新龙路西延线、西至 317 省道、南至郑洛高速公路南线、东至绕城高速公 路。规划期末规模为 105 万人,用地规模为 125 平方公里。 2.外围组团 巩义、登封 、 新密 与新郑四个组团 , 作为都市核心区外围,引领与服务新市镇的 城市功能组团。 规划期末人口规模 为 135 万人,建设用地 为 155 平方公里。 登封 组团 :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都市区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 空间 增长边界北 至嵩山风景

21、名胜区、西至 207 国道,南至 316 省道、东至 237 省道。规划期末人口规 模为 30 万人,用地规模为 35 平方公里。 巩义 组团 :功能定位为铝及铝精深加工基地、文化创意区。 空间 增长边界北至伊 洛河、西至邙岭余脉、南至新 310 国道、东至豫联产业集聚区东边界。规划期末巩义 组团人口规模为 45 万人,用地规模为 50 平方公里。 新密 组团 :都市区能源、建材、原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 空间 增长边界北至郑少 高速公路,西至 232 省道,南至郑登快速通道,东至荥新路。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 25 万人,用地规模为 30 平方公里。 新郑组团 :都市区 炎黄历史文化展示区、食品制

22、造基地 。空间增长边界 北至新村 大道,西至 107 国道、双洎河,南至 323 省道,东至石武高铁 。规划期末人口规模为 文本 9 35 万人,用地规模为 40 平方公里。 3.新市 镇 依托现状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的中心镇或省级产业集聚区,在都市 区范围内形成 26 个新市镇, 作为实现合理城镇体系与合理产业布局的重要空间载体。 即回郭镇、竹林镇、小关镇、米河镇、西村镇、涉村镇、颖阳镇、大金店镇、告成镇、 大冶镇、宣化镇、超化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辛店镇、观音寺镇、梨河镇、 高山镇、王村镇、广武镇、贾峪镇、万滩镇、雁鸣湖镇、姚家镇、黄店镇 。 规划 至 2030 年, 新市

23、镇 人口 总 规模为 95 万人,建设用地 总 规模为 135 平方 公里 。 4.新型农村社区 适应三化协调发展要求,在广大农村区域建设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 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至 2030 年,形成 238 个新型农村社区(含 56 个 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人口总规模为 70 万人,建设用地总规模为 60 平方公里。 第二十条 主要类型建设用地布局及规模 1.居住用地 围绕“合理的人口分布”以及“职住平衡”的规划目标,实现居住功能分布的均 好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复合发展。 2030 年,都市区居住用地约 408 平方公里,居住用 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30.4,人均

24、居住用地面积 32.9 平方米。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为承担国家区域性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空间的均衡覆盖, 公共设施用地根据各功能区定位和人口规模合理布局。在一主三区内重点布局区域级 和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服务设施向 外围组团 、新市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最终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面积 106 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11.2, 人均用地面积 12.2 平方米。 3.工业用地与仓储物流用地 遵循“工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集中”的规划理念,产业用地集中布局于各 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与新市镇。工业用地总面积约 196 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

25、比例为 14.6,人均工业用地面积 15.8 平方米。仓储物流用地总面积约 46 平方公里,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3.4,人均用地面积 3.6 平方米。 4.商业服务业用地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10 国家和区域性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 “一主、三区、四组团” 加强市级和组团 级服务设施布局,新市镇和新型农村设施完善基础性商业设施布局。最终规划商业服 务设施用地约 85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 6.6 平方米。 5.绿地与广场用地 延续空间发展战略中构建“田园城市、绿色城乡”的目标,绿地结合各居住用地 中心、各级公服用地布局。绿地与广场用地总面积约 187 平方公

26、里,占建设用地的比 例为 13.9,人均用地面积 15.2 平方米。 第六章 非建设用地总体布局 第二十一条 布局原则 河南为农业大省,农业和粮食地位不能削弱,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不牺牲 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为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对都市区范围内非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协调好绿地资源保护、基本农 田保护与城镇建设关系。 第二十二条 规划目标 通过对非建设用地规划指引, 达到都市 区用地控制全覆盖,构建“山清水秀生态 化、城市周围森林化、绿色农田高效化、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田园城市目标。 第二十三条 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指引 都市区范围内非建设用地

27、分为水源保护地、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 林地、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用地、生态农业用地。 1. 水源保护地 在饮用水源周边 200-500 米范围划定 15 处水源保护地控制边界,面积共计 70 平 方公里。水源保护地内应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禁止其他非保护类开发建设。 2. 湿地 东至巩义西至中牟规划划定黄河湿地,东部新城绿博组团东划定郑汴中央公园人 工湿地,面积共计 约 230 平方公里。湿地内应保护优先,恢复自然状态下水文环境, 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文本 11 3. 风景名胜区 都市区划定 15 处风景名胜区边界,面积共计 620 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内除服务 类设施

28、外不允许其他建设活动,尽可能降低开发强度,同时旅游设施应与周围景观相 协调。 4. 森林公园 在城市功能区外围、自然山体周边、工矿开采区、煤炭开采区规划布局 32 处森林 公园,面积共计 540 平方公里。森林公园内建设生态涵养林、观光林业,除服务类设 施外不允许其他建设活动。 5. 生态林地 在自然山体周边、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区、滞洪区周边布局 6 处生态林地,面 积共计 1100 平方公里。生态林地内应开展植树造林和种植业、林业生态工程,同时严 格控制各项开发活动, 25 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还草。 6. 生态廊道 规划生态廊道包括组团间隔离廊道、交通廊道、市政设施廊道、生态水系廊道

29、四 类 ,面积共计 1120 平方公里 。 生态廊道内严格控制开发活动,可建设以生态功能为主的休闲旅游业、都市型近 郊生态农业,达到隔离带用地的复合化利用。 7. 旅游休闲用地 在城市功能区的外围近郊区,规划布局 4 处旅游休闲用地,面积共计 60 平方公里。 旅游休闲用地开发与保护应结合,开发建设总量应严格控制,建设内容与周边环境相 协调,不破坏生态环境。 8. 生态农业用地 在结合土地利用的基础上,规划布局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共计 1900 平方公里。生 态农业用地内除新型农村社区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 第七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二十四条 发展目标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

30、30 年) 12 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产要素集聚, 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 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务金融、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等战略支 撑产业,培育发展航空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优化提升铝工业等 传统优势产业。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先导示范区 ,国家先进制造业 基地 ,国 家现代物流 商贸中心 , 区域 性 现代服务业中心 和科技创新中心 ,构筑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现代 产业体系 。 第二十五条 布局思路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为 指导,依托快速交通体系,以“一主 、三区、 四组团 和 26 个新市镇” 为 空间载体,以产业集聚区为基本单元,整

31、合区域资源,实现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统筹全域 产业布局 , 加快 产城融合。 现代服务业向核心功能区集中,通过金融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区、物流园区的建 设,建设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工业向新城、 外围组团 和新市镇的产 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区域发展的发动机;依托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园等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形成“园区式产业发展模式、圈层式产业布局结构”。 第二十六条 现代农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发展引导 都市区现代农业分为都市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类。 在都市核心区、 外围组团 和各新市镇周边,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经济 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农业,以及研发技术、

32、信息物流等农业服务。 高效农业位于都市区核心区外围的肥沃土地,主要是大宗的粮油农产品种植。 依托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森林公园、林地等景观资源发展石榴、金银花等特 色种植和果品采摘等休闲观光农业。 2.空间布局 都市区现代农业布局可分为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三大区; 引导建设 5 类农业园区,即品牌农业园、设施农业园、循环农业园、创意农业园和农 业示范园,共计 30 个。 都市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功能区、 外围组团 和新市镇 各级城镇建设区周边,依 托河流 防护带 及组团间的隔离带等生态廊道发展。 文本 13 高效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功能区外围的南部新城东部、新密 组团 东南和

33、登封 组 团 东、西部。 休闲观光农业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沿黄地区、嵩山、具茨山等西南山地丘陵地区。 规划 9 处品牌农业园,主要涉及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其中包括西部新城 北部的河阴石榴、东部新城北部的大闸蟹、南部新城东部的西瓜和西部的大枣、城南 组团的樱桃、巩义 组团 北部的黄河鲤鱼、新密 组团 东北部的金银花、登封 组团 西部的 核桃等。 核心功能区周围,引导建设 6 处设施农业园,位于新城 周边 ,主要为蔬菜、花卉、 水果的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规划 5 处循环农业园,采用循环生产模式,推进各种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分别 位于东部新城北部、南部新城南部、登封 组团 南部和巩义 组团 东部

34、。 结合文化创意中心的建设,引导建设 3 处创意农业园,分别位于绿博组团、惠济 组团和高新城组团。 规划 7 处农业示范园,每处集中连片面积在 3 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惠济组团北 部、东部新城北部、南部新城东部和西部、西部新城北部、新密 组团 南部和登封 组团 北部。 第二十七条 现代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1.发展引导 引导工业向新城、 外围组团 和新市镇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集中,其中 都市核 心区(一主三区) 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 外围组团 、新市镇以传统工业为主。在主城 的高新城组团、经开区组团和南部新城分别规划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中心、汽车研发实 验中心和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对都市区

35、工业发展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持。 通过引导工业集聚进园,规划形成 15 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 40 个工业园区; 重点 在航空产业集聚区 打造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 产业集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部新城 打造 汽车及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西部新城打造 高新技术产业集 群,在巩义 打造 铝 精深工产 业集群,在新密打造 耐材 产业 集群。建设以 汽车 装备制造 业、新材料、航空产业、铝精深加工 和高端耐材 为 主 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1.汽车与装备制造业 规划建设国家级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中主城区主要发展汽车整车制造、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14

36、建筑机械、煤炭机械、纺织机械和交通施工设备等大型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东部新 城主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加工、农业及食品机械和流通加工制造业;西部新城主要发 展汽车及零部件加工、通用设备制造和建筑机械制造等。 2.电子信息产业 主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在高新城组团,主要发展网络安全、轨道交通电子信息 系统、通信及导航设备、信息软件等;南部新城主要发展平板显示、数字接收终端产 品、数码影像等;东部新城主要发展集成电路、物联网、信息软件、应用电子等。 3.航空产业 规划建设国家级的航空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包括通用航空和公共航空相关的产业, 第二产业方面主要是航空飞行器的零部件、仪器仪表的加工制造及维修等产业

37、部类。 其中南部新城主要发展公共航空产业,西部新城主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4.新材料 规划建设国家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主城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在高 新城组团,主要 发展光电子材料、超硬材料、高档纤维和新型耐火材料;西部新城新材料产业集中在 上街绿色新材料园区、荥阳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绿色新材料、新型铝材等。 5.生物医药 规划两处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主城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在高新城组 团,主要发展基因药物、农业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及聚乳酸等生物产品;南部新城 主要发展中药创新产品、中药疫苗、道地中药及提纯产品等。 6.非金属制品业 规划引导非金属制品业集聚到巩义民营科技创业园、巩义市

38、耐火材料工业园区、 登封循环经济工业园、超化耐火材料工业集聚区等产 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中。重点发 展新型水泥、新型玻璃等高端具有示范引领性的产业门类,建设国家耐火材料生产基 地。 7.铝工业 规划引导各铝工业企业集聚到上街铝工业园区、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巩义市豫联 产业集聚区、巩义市工业园、登封市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中。强化煤 电铝联营,实现“煤 电 铝 铝精深加工和氧化铝 电解铝 铝加工”的产业链, 重点发展航空板带、轨道交通用材、发动机部件等高端产品。 文本 15 8.食品工业 规划重点发展高端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烟草制造等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产业 门类。主要在须水 -马寨组团和

39、南部新城发展。 9.纺织服装 规划都市区纺织服装产业主要在主城和南部新城发展,集中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和 曲梁纺织产业园。重点发展中高档纺织品 和品牌服装, 加强创意设计,打造自主品牌。 第二十八条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以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 产业集聚区为空间载体, 引导现代服务业向都市核心功能区集中。 都市区共 规划 建设 11 处 中心商务功能区 、 18 处特色商业街区、 6 处大型市场、 5 处物流园区、 5 处文化创 意中心、 3 处旅游服务中心、 3 处游客集散中心和 8 条品牌旅游线路。 1.金融与商务服务业 规划 建设 两处金融

40、服务中心,分别位于郑东 新区 CBD 和 郑州航空城 CBD, CBD 为区域 性 金融服务主中心,南部新城的金融中心为区域 性 金融服务次中心。 商务服务业与金融业毗邻分布, 落实 省政府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发展的要求, 在 都市区 三座新城区 各规划 1 处中心商务功能区。其中 在郑东 CBD 及 郑州东站 区域规划 建设 区域 性 商务服务中心;在三处新城各规划 建设 1 处区域 性 商务服务次中心;在 四 个外围组团 各规划 1 处 城市 商务服务中心。 通过都市区金融服务中心和商务服务中心的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资源配置 服务 中心。 2.商贸物流业 规划 区域级 商贸中心 1 处,即二

41、七商贸中心区; 市 级商贸中心 2 处。 规划建设 17 处特色商业街区、 6 处大型市场,其中中心城区规划 5 处特色商业街 区、 3 处大型市场;南部新城规划 3 处特色商业街区、 1 处大型市场;东部新城规划 2 处特色商业街区、 1 处大型市场;西部新城规划 3 处特色商业街区、 1 处大型市场;巩 义组团规划 1 处特色商业街区;登封组团规划 2 处特色商业街区;新密组团规划 1 处 特色商业街区;新郑组团规划 1 处特色商业街区。 郑州 都市区 总体规划( 2012 2030 年) 16 都市区特色商业街区布局 主城 二七商 业 区 东部新城 刘集 金水路 中牟 花园路 紫荆山路

42、西部新城 索河路 碧沙岗(建设路) 唐王路 经开区 通航特色街 航空港 华南城 巩义 老城 特色商业街 空港北 登封 旅游服务特色街 空港东 老城 特色商业街 新郑 老城特色商业街 区 新密 老城 特色商业街 大型市场布局 主城区 须水纺织服装市场 南部新城 龙湖华南城 南环综合市场 西部新城 宜居建康城医疗器械市场 柳林镇电子市场 东部新城 中牟汽车后市场 规划 建设 区域 级物流中心 2 处,即南部新城和九龙国际物流中心 ,市级 物流中心 3 处,即经开区物流中心、南曹乡物流中心和西部须水物流中心。 3.文化创意产业 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休闲娱乐中心、

43、 动漫游戏创作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五类。规划 在 绿博组团、登封 组团 、高新城组团、 惠济组团 和 金水区 建设 五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 8 个文化艺术创作基地、 12 个文化 艺术传播中心, 13 个休闲娱乐中心, 3 个动漫游戏创作基地, 7 个研发设计中心等新型 文化创意产业。 绿博组团以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为基础,打造成 具有文化产业生产功能和展 示功能的文化科技产业基地 ,集创意、 生产、展示、体验 于一体;登封 组团 以嵩山文 化产业园为基础,打造“禅宗文化 +武术产业”的文化旅游新模式;高新城组团以国家 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为核心, 发展 动漫设计与科技研发相结合的文化创意 中心

44、 ;惠济组 团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为基础,打造动漫设计 、 信息产业 与 企业总部相结合的创意 产业集聚区;金水区以金水文化创意园为核心, 建 造以时尚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集 聚区。 4.旅游业 将都市区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打造为“一带、四区”的文化旅游格局。即:沿黄 文本 17 文化旅游带、都市文化旅游区、黄帝文化旅游区、嵩岳文化旅游区和河洛文化旅游区。 重点打造“黄河”、“黄帝”、“嵩山”、“商都”四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形象,综合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 六大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 规划 8 条品牌旅游线路,建立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环城游憩带、 1 小时中原旅 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