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方法[1].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806772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方法[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方法[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方法[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方法[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政治材料题答题方法[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基本理论:一、关于经济结构调整 1、经济结构的内涵:包括产业结构(含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农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劳动力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及家庭消费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等。 2、调整经济结构的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 , 以效益为目标 , 以企业为主体 , 以科技为依托 , 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相协调 , 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协调 , 地区经济相协调。 3、具体措施: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中的二、三产业,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见前面) (2)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生产适应

2、市场需要的产品。 (3)依靠科技,因地制宜,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使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协调发展,并发挥其比较优势。 (4)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统筹区域发展,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发达地区积极援助,国家大力扶持,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6)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工业带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人口,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7)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 (8)完善分配制、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完善所

3、有制,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保制度,综合利用经济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严防收入差距过大; (9)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提倡适度消费、科学消费、物质与精神消费相协调。 (10)应用科技,提高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二、关于经济类意义 (一)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定要点: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本质);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价值规律等。 (二) 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 1、对国家:(1)有利于增加国家

4、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2)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3)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4)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5)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6)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8)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9)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10)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11)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对社会:

5、(1)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金融安全;(3)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4)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财富;(5)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对企业:(1)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3)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4、对居民:(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丰富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6、;(2)转变观念,提高国民素质。 (三) 根据不同环节定要点: 生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环境、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等; 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等; 交换:繁荣市场、规范市场秩序等; 消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扩大内需、树立科学消费观等); 三、关于经济类怎么办? 1、围绕一个目标: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2、本着一个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实现“五个统筹”的目标。3、贯穿一条主线:优化经济结构 4、发

7、挥三种动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1)科技创新。宏观(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微观(企业):采用先进科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 (2)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诸内容。制度创新: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 (3)扩大开放: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面向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 5运用两种手段: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具体分析时,要根据试题要求,分清行为主体,分别进行回答,如企业(农户)应该怎么做,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等等。】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8、。即微观主体:生产者(企业、农户等)、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投资人、纳税人等怎么做。 生产者(企业、农户等):按价值规律办事;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合法、诚实经营;素质;企业信誉、形象;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效益、品牌;竞争机制与竞争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者:地位;素质;处理好两个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交易原则;WTO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树立科

9、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消费者:地位;权利与义务;维权意识、途径;消费观念。 劳动者:地位;权利与义务;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合同与社保制度。 投资人:储蓄;债券;股票;商保。 搞好国家宏观调控。(见前面内容) 国家要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经济调节-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即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社会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公共服务-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

10、完善预警机制) 四、关于政治意义(有利于-;关系到-) 1、对国家(政府):有利于-(10)巩固人民民主专政;(2)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3)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5)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6)巩固国防、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7)打击台独势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8)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9)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10)为我国

11、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对执政党:(1)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4)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3、对公民:(1)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促进和保障人权。 4、对国际社会:(1)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2)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并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五、关于政治决策依据(必要性) 1、由决定:(1)我国的经济基础;我国的国家性质;(2)我国的国情(历史、现实)决定或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3)国家

12、利益、力量;(4)当前国际、国内形势;(5)社会主义本质;(6)客观规律;(7)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任务、根本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8)由于国家职能的转变等。 2、是-(1)我国政府(国家)职能所在;(2)是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3)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是我国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活动准则;(5)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6)是我国的一想基本政策、原则;(7)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3、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我国宪法的规定等。 4、只有-才- 六、关于政治类怎么办? 1、国家: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具体展开);坚持对人民

13、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政绩观(具体展开);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并完善各种制度和政策(国体、政体制度;政党制度;国家统一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政党:宗旨、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三个代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 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多党合作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 3、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民主意识、法制观念 4、社会团体:加强监督 5、国际社会: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

14、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捍卫国际法的权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繁荣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常用意义类:一个宏观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角度:完善市场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距,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重要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治角度: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国际: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发展。 维护世界和

15、平,促进共同繁荣。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发挥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常用措施类 经济学角度: 1、坚持经济发展一个中心,所有问题都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2、本着一个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表现为“五个统筹”的目标。 3、贯穿一条主线:经济结构调整-三农、企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在结构调整中进行。 4、把握两个关键:科技发展和 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开放。 5、运用两个手段

16、: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实现一个目标:资源优化配置 6、遵循两个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价值规律,7、宏观调控运用四个手段(经济、行政、法律和道德手段)实现四个目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国家(政府) 经济常识角度: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政治常识角度: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职能的体现。体现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

17、治国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力和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由党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根本目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党的本质) 人民群众的观点

18、:哲学角度: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群众,自觉维护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 经营类题 : 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经营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科技; 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效益:努力降低成本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品牌:树立良好的企

19、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神六精神”等与意识反作用有关的题都可考虑: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优良民族精神)即一篮子凡讲到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关的题可考虑用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20、的转移为转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展、创新精神、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扩展推移即一巴掌。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可用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一挑子 凡是讲到关到产品质量问题的:可用上: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市场的弱点、市场交易的原则、消费者的权益;品信、素质、职业道德、正当竞争;三个双胞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体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 土地政策承包制;土地流转体制;粮食政策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流通体制;农民收入政策税费改革;多予少取;科技政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生态政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农业、退耕还

21、林还湖还草;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结构政策产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 国企改革:国家:三完善;(即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企业:两转+深改+套路;(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转变产权和职工转变身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个人: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套路:“价规市导”“调构多营”“生、绿、特色”“品牌形象”“经营者素质”“引进走出”“发展民营经济” 农业问题:三+三+六*+套路。(六靠:1靠政策,2靠科技,3靠投入,4靠产业化,5靠乡镇企业,6靠产业结构调整) 国家:三完善;三战

22、略;等等 个人:提高科文+劳职;套路:“价规市导”“调构多营”“生、绿、特色”“发二三产”“引进走出” 两大战略: 1、凡是答“重视科技”的观点都应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为动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2、凡是答“重视生态”的观点都应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产品。 3、凡是答有关“人才资源”的问题,都应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成就 凡是做到“国家建设成就的”,经济常识则可迅速考虑:社会主义本质;宏观调控的体现;公有制决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的作用;如果是科技成就还可用上: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详细点说: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

24、家的统一。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25、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

26、东汉、唐末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自然灾害。 3、认识 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27、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经济:解放生产力。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到三十税一。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政治: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从政治上看,调整或

28、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体现上层建筑对

29、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

30、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秦朝焚书坑儒

31、、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

32、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秦朝灵渠。汉武帝治河。隋朝大运河。唐朝大面积治河。五代钱塘江海塘。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商品种类繁多;中原市场形成;封建城市兴

33、起。 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新型货币纸币;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海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出现专业性的城市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互市;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征税依据的变化: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汉) (唐) (清)

34、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

35、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36、,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1、同一国家内部民族之间的关系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

37、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孝文帝改革,缩小南

38、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高中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突破90分)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地

39、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2. 海洋资源小专题: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寒

40、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西部:有

41、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极地

42、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经济意义: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政治意义: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43、: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5. 地质地形小专题: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刚果盆地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七大洲地形特色:亚 洲: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

44、布在河流的中下游;非 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欧 洲: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冰川地形广布北 美 洲: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南 美 洲: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大 洋 洲: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南 极 洲: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45、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6. 洪涝小专题: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 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平原地形及三

46、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7. 干旱小专题: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