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方性特征爬梳摘 要:摘 要: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自然资源丰富,有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温克以及鄂伦春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无论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还是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 “一定的音乐与该音乐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民歌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浓郁而显著的地方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笔者就汉族民歌在内蒙古的地方性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梳理,以期这一结论可以为本人和热衷于内蒙古汉族民歌研究的同仁,在更深入的研究中提供可参之本。关键词:关键词:内蒙古;汉族;民歌;地方性;特征 内蒙古汉族民歌
2、,指流传于内蒙古地区(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的汉族民间歌曲(为行文方便,下文中简称“汉族民歌” ) 。在内蒙古地区,作为主要原住民的汉族,它的文化和音乐特征,对于了解、学习、研究本土音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的查阅、分析,笔者以为,了解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方性特征,是对内蒙古民歌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故此,本文着力就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方性特征进行爬梳。民歌的音调特征是甄别一个地区民歌色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里的音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主要指一个地区的语言特点在民歌中的应用及其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特色,也就是这个地区的方言所表现出的抑扬顿挫、阴阳去
3、上等特点与民歌的联系,因为“语言同音乐是一对天然的朋友,两者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语言的抑扬顿挫与音乐的高低长短;语言的词、句、段、篇与音乐的节、句、段、章之间的近似现象,充分体现了两者的共生和相互影响” 。 其二是指民歌的音乐本体特点,其中包括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元素的特点,这一特点基本上概括了民歌所产生和存在的这一地区的音乐语言特征和曲调特点,通过音乐可以较为形象地刻画出与之相应的这一地区的民风、习俗以及当地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鉴于此,为了详尽地梳理和剖析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方性特征,笔者亦根据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地域特点以及音调特征和语言特点,将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域划为东部民歌区(
4、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 、中西部民歌区(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包头) 、西部民歌区(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阿拉善盟) 。东部民歌区。在内蒙古的东部区,有我国著名的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贯穿而过,在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加上这里的土壤和气候,得天独厚地就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林区。因此,笔者亦将这一区域的民歌色彩命名为林区色彩,因为在这里有非常丰富的林木资源,这里的伐木工、搬木工长期生活在这里,与森林为伴,以伐木、运木为主要工作,因此,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就形成了具有独特音乐特点的民歌形式抬木号子。抬木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是直接产生于林业生产和木业加工等劳动场合,具有
5、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演唱形式。在原始的搬运原木的劳动中,为了达到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因而在劳动中形成一领众和的吆喝声,即抬木号子。所以,在我们所能保存下来的抬木号子乐谱中,可以分析得知,一拍子和二拍子的音乐会在作品中交替出现、变更,这也是劳动形象的真实写照,表现出劳动者的劳动节奏以及为协调劳动者的步伐一致而形成。如在呼伦贝尔盟的乌尔旗汗、额尔古纳的根河都流传有多个版本的抬木号子 。通过对抬木号子的旋律分析可以发现,抬木号子节奏铿锵,雄浑有力,豪迈刚健。在旋律上,横向分析,它是以一领众和的歌唱形式出现,每一个乐句都比较短促,音型比较简洁明快,音调线条以迂回和小的起伏为主;纵向分析,领唱与和唱部分在织
6、体上形成了民歌的多声部形式,从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上讲,它为在林业、木业的运送、加工等劳动中起到了有效地协调和组织劳动、鼓舞干劲和调节劳动节奏和劳动情绪的作用。中西部民歌区。内蒙古的中西部区,除了锡林郭勒以牧为主外,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和包头,都处于以农为主的生活区域,因为在锡林郭勒以蒙古族居民为众,这里的音乐以蒙古族音乐偏多,所以,汉族民歌的产生和传唱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而在其他几个地区,则以汉人为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清末,大量的“西口人”出现在这里,为这里的生息繁荣增添了活力。因此,这里的文化和艺术突出地表现了内蒙古的汉族元素及特征。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地区属于阴脉以东、大兴安岭以南,大青横亘以武川县为中心的一带。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以农为主,这里的人们朴实、热情、开朗,农闲时或劳动时,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歌声进行抒发,因为这些歌曲常常在户外、区、田间演唱,所以,当地人也把它称作“爬调” ,也有人称之为“烂席片” 、 “曲儿” ,是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歌类歌种。 “爬调”的传唱主要是汉族群众,由于流传区域和歌唱风格的差异,又分成“前调”和“后调” 。 “前调”的流传范围以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为主,其音调受蒙古族长调的影响,旋律舒展悠长。如为朋友就为羊倌儿汉 (巴盟) 。 “后调”的传播范围以乌兰察布盟的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