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激励机制探究摘 要:摘 要:民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工程。这些学生经济上贫困,生活上需要支持,思想上需要鼓励,心理上需要扶持。完善高校的资助体系不仅仅用经济形式给予帮助,而应该有所创新。从思想上给予他们以支持和帮助。从心态上使他们能够充实平衡,缓解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激励使他们提高组织、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不只是从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于支持鼓励,更重要的是能在心态和精神层面给他们以引导,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潜能。关键词:关键词:民族高校;贫困生资助;激励机制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只要维持公
2、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 就不会世世代代地穷。 ”保障每个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不仅是有益于当代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是对一个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大连民族学院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生活状态等方面的调查,发现了民族高校贫困生中出现了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自尊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状况,通过对民族高校资助体系的思考,找到较好的对贫困生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方式,更加充分灵活的发挥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的造血能力,使贫困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1.1 民族高校贫困生基本特点民族
3、高校贫困生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渠道单一,收入水平过低。基于东西部地区差距和收入水平的失衡、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传播效率低下等原因,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二元制结构更加严重。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的学生负担沉重。由于特殊的民族政策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家庭独生子女较少,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的贫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93.3%的贫困生家庭人口数在 3 人以上,家庭成员过多带来的经济负担较重。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家庭往往同时供几个孩子上学,还要考虑子女结婚成家的费用。这无疑增加了额外而又沉重的家庭负担。此外,民族高校贫困生家庭存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年纪较大、无劳动能力、家中兄弟姐妹上
4、学负担过重等状况,家庭结构的差异和恶化。1.2 民族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较大在对贫困生心理压力的调查中,来自经济上的压力最重,占 45%,其余来自心理上和学习上的压力也相对较大。由于高校过于重视物质上的资助,而忽略精神上的帮扶,很多贫困生只期望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助,致使他们由于自我主体认知上的模糊,从而认识不到己在人际交往、心理素质、人格完善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缺失,这就不利于形成明确的人生目标,而直接影响其未来脱贫解困的能力培养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些压力导致了多数高校贫困生对自身前途的迷茫。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自卑感。通过调查“当老师、同学在物质方面帮助你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多数贫困生都选
5、择“很尴尬,不希望他们用这种方式帮助自己” 。由于经济背景上的弱势使贫困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与家境较好的同学相比,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同时又为自己的生活费担忧、为家庭经济负担焦虑、还会担心身边同学对自己投来异样的目光。他们又找不到合理的办法来解决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面对的困境和压力。因此,既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和心理上的疏导,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针对贫困生也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激励和引导机制。民族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想要“跳出农门,迁居城市”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实现。大多数贫困生学习成绩优异,对未来规划清晰明确。通过对贫困生未来规划
6、的调查,大多数贫困生都选择了“非常明确”和“比较明确” 。所以,他们更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习上积极进取,希望通过自己优异的成绩,拿到奖学金回报父母实现自身价值。1.3 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弱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从小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差,更加缺乏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对民族高校贫困生所缺乏的能力的调查和访问,大多数贫困生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特长方面较为缺乏。通过对贫困生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61.3%的贫困生只是偶尔参与。许多贫困生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缺乏信心,封闭自我,平常与同学的交流有限。在人际交往中采取冷漠、回避的态度。不愿参加各类问题活动,不愿意展示自己。平时与同学们的社交活动,由于害怕开销等而习惯性回避。从而把自己封闭到小圈子里,也让周边同学难以接近。民族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偏远区。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这些学生在与人相处、社会实践、特长等方面的能力薄弱。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的劣势和自己在形象、能力、言谈等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就业择业等未来发展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无形中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与周边的同学在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偏差。同时,来自专业老师的专业课程方面的帮助较少,学业上普遍处于迷茫状态。而当前民族高校注重对贫困生物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