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印度贵霜时期犍陀罗佛教造像特征摘 要:摘 要: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关键词:关键词:贵霜;犍陀罗;佛教造像;特征 约公元前 6 世纪末,佛教形成于古代印度。因释迦生前反对制造佛像,所以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都没有出现佛像,只是用菩提树、法轮、台座、狮子、佛足迹等象征物来寓示佛陀的存在。直到公元 1 世纪前后,佛像开始出现,并在贵霜王朝(约 1 世纪中叶至 4 世纪初)迦腻色伽统治时期达到高峰。犍陀罗地处古印度西北边境,今遗存的犍陀罗佛像主要
2、出土于白沙瓦及呾叉始罗附近。早期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佛传故事,图中的佛陀塑造得和普通人物相似,不同的是,头后有光环可示区别。之后佛陀的形象开始越来越高大醒目,由之前的佛传故事浮雕中独立出来,向单独设龛供奉的圆雕佛像发展。一 贵霜时期犍陀罗佛教造像的产生关于佛像最早出现在何地,在学术界里一直都是个难题。两地谁更早出现,荷兰德立芙女士认为:“如果不是早 1 世纪,那么至少也早半个世纪,在秣菟罗就已经出现佛像了。” 1现今可知较早的犍陀罗佛像是藏于波士顿博物馆的迦腻色伽金币,关于迦腻色伽的即位年代,尚无定论。目前学术界多支持的是迦腻色伽元年是 78 年。金币的正面是左手正在向火祭坛倾注祭品
3、,右手执矛,头戴王冠,身穿中亚游牧民族戎装的迦腻色伽全身肖像,需要注意的是国王的双肩上生有火焰,这可能与当时崇尚的“拜火教”有关。金币的背面是有希腊风格的佛陀立像,头后、身后均有光环,顶有肉髻,外披通肩式袈裟,内着裙,左手执衣角,右手施无畏印。立像旁有希腊字母的铭文“Bdd”意为“佛陀” 。此佛像所呈现出的特征,已具备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二 贵霜时期犍陀罗佛教造像的特征贵霜时期的犍陀罗佛教造像以石质雕刻为主,内容多为佛像、菩萨像、佛传、本生故事及相关的神像和装饰纹样。佛像的姿势主要有立像和坐像,手姿和身姿也都有相对固定的程式。佛衣样式也多为通肩式和右袒式。现藏于白沙瓦博物馆的犍陀罗立像和
4、坐像。波浪形束发肉髻,头部呈长圆形,面部鼻梁高耸与眉骨相接,深目薄唇,唇有蓄髭,立像眉间白毫圆形深凹,坐像眉间白毫圆形凸起。表情凝重严肃,仪式感较强,身躯健壮。头光不加任何雕刻,为素面圆形。立像着通肩袈裟,袈裟的右衣角敷搭至左肩,下着裙。左手向下握衣角,右臂曲起作无畏印,跣足立于底座上。坐像着右袒式袈裟,结跏趺坐于台座上,袈裟遮盖住小腿和左脚,右脚面向上露出。从裸露的右肩可看出,内里还着一层僧祇支。手执转法轮印,或称说法印。立像和坐像的佛衣均比较厚重,衣纹凸起,雕刻较为写实,有毛质感。从左肩斜向右下呈层层弧形塑造,坐像的衣纹在双脚相叠之处刻出层层褶襞,并覆盖了部分台座。然而在厚重的佛衣之下,仍
5、可见佛陀躯体的起伏。犍陀罗如此立像和坐像还有很多,立像有藏于白沙瓦博物馆的佛传浮雕祇园布施 、斯瓦特博物馆的佛说法图及拉合尔博物馆收藏的多尊立像,坐像有藏于白沙瓦博物馆的舍卫城现大神变及藏于拉合尔博物馆的多尊坐佛。这里有一种坐佛需要注意,那就是表现释迦的苦行像,面部消瘦枯槁,躯体骨瘦如柴,胸前可见根根肋骨。腰间仅缠绕着一条状饰带,下着裙。手持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台座上。这种体征的佛坐像,据目前可知,仅见于犍陀罗地区。犍陀罗晚期佛坐像的制作中,有一种佛衣组合比较特别,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坐佛,佛陀外披的不是右袒式袈裟而是通肩式袈裟,下身着裙,费泳先生关注到在袈裟与裙之间还有一层衣物,并认为不似僧祇支。与
6、之类似的佛衣组合在笈多时期萨尔那特的佛像中可以看见。2可能有承袭关系。另藏于白沙瓦博物馆里的迦腻色伽青铜舍利函,函盖上是一佛二协侍的组合。位于中间的佛陀坐像,顶有肉髻,面部饱满,颧骨较高,唇上没有胡髭,神情严肃,头后光环刻画着盛开的花,佛陀着通肩袈裟,与迦腻色伽金币相似,左手执衣角,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袈裟覆盖住双脚,衣纹厚重。因舍利函中是迦腻色伽的圣骨,以此推测其佛陀造像的年代应该在迦腻色伽去世后不久。但迦腻色伽的卒年目前尚无可知。需要注意的是,此舍利函的函盖上雕饰着反扣的花纹样,这种反扣的花纹样,可能是之后佛陀、菩萨的花座样式的原型。另外,这种组合和构成及佛陀塑造的模式,对中国汉魏时期佛教造像特征的形成也有其重要影响。贵霜时期的犍陀罗菩萨造像与佛陀造像相似,分立像与坐像。造像多雕刻悉达多太子的形象,或者是弥勒菩萨和极少的观音菩萨。现藏于法国吉梅博物馆的王子菩萨立像及藏于巴基斯坦拉合尔中央博物馆的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