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1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 43 22343 2SO、 Ba(NO )、K CO 、 KOH、 CuSO 、 Mg(NO )和 K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 CaCl2 溶液显中性; K2CO3 和“纯碱”的化学性质相似;MgCO3 微溶于水,不考虑为沉淀。(实验步骤)步骤: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呈无色。初步结论:原粉末中一定不含 _。步骤:将步骤中的混合物过滤,进行下一步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一)小明同学对步骤中过滤所得滤液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2、实验结论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 溶溶液呈红色由此确定原粉末中含有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酚酞溶液。_请说明加入足量CaCl2 溶液的理由 _。(猜想假设)小红同学对步骤中过滤所得固体成分提出了如下猜想: Mg(OH) 2 BaSO4 BaCO3 Mg(OH) 2、 BaSO4 BaSO4、 BaCO3 Mg(OH) 2、 BaCO3 Mg(OH)2 、BaSO4 、BaCO3(实验探究二)小红同学对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一定量过滤所得固体于试管中,加入有气泡产生,沉淀上述猜想 _可足量稀 HCl,充分振荡。完全溶解能成立(2)向( 1)试管
3、中,继续滴加足量的NaOH有白色沉淀产生上述猜想 _一溶液定成立写出( 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验证,原粉末中仍不能确定的成分是_。【答案】硫酸铜氢氧化钾碳酸钾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需排除其干扰 2NaOH+MgCl2=Mg( OH) 2 +2NaCl 氯化钾【解析】【分析】题干中提到的几种物质的重要性质:1.Na2SO4、Ba(NO 3)2、 K 2CO3、 KOH 、 CuSO4、Mg(NO 3)2 和 KCl 均溶于水; 2.Cu2+ 为蓝色 ; 3.Ba2+和 SO42-或 CO32-反应生成 BaSO4、 BaCO3 白色沉淀, Mg
4、 2+和 OH -反应生成 Mg(OH) 2 的白色沉淀,其中 BaSO4 既不溶于也不溶于酸、 BaCO3 和 Mg(OH) 2 可以溶于酸; 4.KOH 、 K2CO3 的水溶液显碱性。根据步骤可判断一定不存在根据实验步骤(CuSO4,1)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 溶液,充分振荡后可以将K 2CO3 反应完,再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判断碱性物质一定有KOH;根据实验探究二中( 1)取一定量过滤所得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HCl,充分振荡,有气泡产生,沉淀完全溶解,判断沉淀一定没有BaSO4,一定有BaCO 3,可能有Mg(OH)2,猜想 成立;( 2)向( 1)试管中,
5、继续滴加足量的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原沉淀中一定有Mg( OH) 2,从而推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有Ba(NO3)2、 K2CO3、 KOH、 Mg(NO3)2,一定没有 CuSO4 和 Na2SO4,而 KCl 是否存在对实验现象无影响。【详解】实验步骤:加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实验探究一: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 溶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原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钾。碳酸钾溶液显碱性,加入足量CaCl2 溶液,碳酸钾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排除碳酸钾的干扰。实验探究二
6、:( 1)取一定量过滤所得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HCl,充分振荡,有气泡产生,沉淀完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不含硫酸钡,可能是 BaCO3,也可能是 Mg ( OH) 2、BaCO3 的混合物,故选择( 2)向( 1)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的 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沉淀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同时生成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 OH) 2 +2NaCl说明猜想成立。归纳总结:题目中提供的试剂均不能与氯化钾溶液反应,对于整个实验无影响,故原粉末中仍不能确定的成分是氯化钾。【点睛】此题是对混合成分确定的考查,对此类题型的解答,应根据实验
7、的每一过程产生的现象,作出准确判断,如果与实验现象吻合的物质一定存在,与实验现象不吻合的一定不存在,对实验现象不产生干扰的物质可能存在。在分析过程中,特别注意混合物中可能存在的成分、选用试剂及用量、生成物等对实验的干扰。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是顺利完成本题的重要保证。2 如图所示, A-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其中物质。图中 “ ”表示转化关系, “ ”表示相互能反应。 F 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E 组成元素相同, B、 C、 G 常温下为气体,在实验室中常用 A 制取 G。( 1) F 的化学式是 _;物质 A 的一种用途是 _ ;(2) D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3)图中涉及B 物质的
8、反应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MnO 2【答案】 Ca(OH)2除锈 2H 2 O 22H 2O+O 2复分解反应【解析】【分析】F 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熟石灰Ca( OH) 2, G 是气体且能和 F 反应为 CO2, A 能用于制备 G,应该是 CaCO3或稀盐酸,又因为A 能转化为气体B,所以 A 一定是稀盐酸而不是CaCO3,由此可得知B 为 H2, E 和 B 能相互转化 E 应为 H2O, D 和 E 组成元素相同, D 为双氧水 H2O2, D 和生成 E 和,为水,所以为2。【详解】( 1) F 的化学式是 Ca( OH) 2;物质 A 是稀盐酸,它的一种用途是除锈;(
9、2) DC 反应是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 2 O 2MnO 22H 2 O+O 2;( 3)图中涉及 B 物质即氢气的反应中,盐酸制取氢气是置换反应,氢气和氧气反应是化合反应,水转化为氢气是分解反应,氢气转化为水可能是化合反应或者置换反应,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3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其中 A、 B、 C、 D、 E 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E、 F 的类别相同, C、 M 的组成元素相同, C 呈固态时俗称 “干冰 ”。图中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
10、M 的一种用途 _。( 2)写出 B 的化学式 _ 。( 3)写出 FD的化学方程式 _。( 4)写出 ED的实验现象 _ 。( 5)图示相互关系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答案】做燃料 (或冶炼金属 ) H242424SONa SO + Ba(OH) =BaSO +2 NaOH 产生白色沉淀分解反应【解析】【分析】C 呈固态时俗称 “干冰 ”, C 是二氧化碳, C、M 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M 是一氧化碳,又因为 A、 B、C、 D、 E 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故A、 B、 D、E 是单质、酸、碱、盐中的一种,只有 D 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故D 是碱、 B 是酸 、 A 是活泼金属,又因
11、为 E、 F 的类别相同, D 与 E、 F 之间能相互转化,综上所述可推知:A 是活泼金属铁等、B 是硫酸 、 D 是氢氧化钠、 E 是碳酸钠、 F 是硫酸钠 ,代入验证成立。【详解】(1) M 是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具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2) B 是硫酸,化学式为: H2SO4;(3) FD是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SO4+ Ba(OH)2= BaSO4 + 2NaOH;(4)ED是碳酸钠与可溶性钙盐或钡盐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或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5)二氧化碳高温下和碳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活泼金属A 与盐酸或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BDEF属于酸
12、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物质间没有发生分解反应。4 如图表示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其中B 是铁锈的主要成分,X 可以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1)Y 的化学式 _。(2)通常状况下, A 转化为 B 的条件是 _。(3)A 和 X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 H2SO4 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Fe+CuSO4=Cu+FeSO4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目中B 是铁锈的主要成分可以知道,B 是氧化铁, X 可以用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波尔多液的配置原料主要是硫酸铜,熟石灰和水,根据图中A 和 X 溶液结合生成红色固体和浅绿色溶液C,可以推断出C 溶液为硫酸亚铁,根据A
13、物质可以生成铁锈且可以和X 溶液反应生成红色固体和浅绿色溶液C,可以确定A 为单质铁, ( 1)根据图中A 和 Y 溶液可以生成水溶液C 和气体 ,Y 溶液为一种酸,而这种酸中含有硫酸根则Y 溶液为硫酸;(2)单质铁生成氧化铁的条件,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知道铁生成铁锈的条件为与水和氧气接触, ( 3)已知 A 为单质铁,溶液为硫酸铜溶液,则我们可以推断出A 和 X 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如答案所示。【点睛】本体的关键是知道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浅绿色溶液在已知和铁相关的情况下一般为亚铁离子。5 如图所示: A、 B、 C、 D 分别为铁、稀盐酸、 AgNO3溶液和氧气中的一种,短
14、线相连的两物质间均能发生反应, A 与 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请回答:( 1) C 是_。( 2) A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反应类型为 _。(3) Ag2O与 CuCl 之间能发生类似于C 与 D反应类型的反应,则Ag2O与 CuC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答案】盐酸 Fe+2AgNO=2Ag+Fe(NO)2置换反应Ag O+2CuCl2AgCl+Cu O3322【解析】【分析】四种物质中,铁可以和氧气、稀盐酸、硝酸银反应,故A 是铁,氧气只能和铁反应,不能和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故B 是氧气; A 与 C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说明C 是硝酸银, D是稀盐酸。【详解】(1)
15、 C 是盐酸;(2)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方程式为3=2Ag+Fe(NO);该反应Fe+2AgNO32是置换反应;(3) C 与 D 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故Ag2O与 CuCl 之间发生的反应是Ag2 O+2CuCl2AgCl+Cu2 O6下图是初中化学一些常见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图(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A、B、 X、 Y 均为无色气体,E、F 为常见金属。已知高温下相应金属和CO2。请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CO 能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1) B 物质的化学式为;(2)蓝色溶液与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黑色固体甲与X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答案】( 1) O2( 1
16、 分)(2) Fe + CuSO分)4 = FeSO4+ Cu( 1(3) 4CO+ Fe3Fe +4CO2(1 分)3O4【解析】根据通电的反应条件,可知无色液体为水,根据B、 E 及 B、 F 间反应的条件为点燃,可知B 为氧气,则 A 为氢气,根据 E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和氢气,可知E 为铁,浅绿色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所以气体X 为一氧化碳,黑色固体甲为四氧化三铁,Y 为二氧化碳,黑色固体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所以乙为氧化铜,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所以 F 为铜。7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
17、如下图所示实验:(1)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的气体是_。(2)向固体A 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固体B 中含有的物质是_。(4)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5)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答案】氢气 (H2) Cu+2AgNO3=2Ag+Cu(NO3 )2碳、银 (或 C、 Ag) 碳、铝、铜 (或 C、A1、Cu) 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 (或 Al(NO3 )3、 Cu(NO3)2 、 HNO3)【解析】(1)根据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解答;(2)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解答;(3)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及固体B 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
18、水变浑浊的气体解答;(4)(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解答。 (1)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2)固体 A 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 A 中含有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 =2Ag+Cu(NO ); (3)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 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33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 B 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 C、 Ag); (4)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
19、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 A,固体 A 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 B;固体 B 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 C、 A1、 Cu) ;(5)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故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 Al(NO3 33 23
20、)、 Cu(NO ) 、 HNO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8 图中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元素组成, B、 C 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A 和 B 物质类别相同,只有C、 F、 G、 H、 I 由两种C 可用作干燥剂,J 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E 和 J 分别与足量 I 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1)写出化学式 :J_, B_。(2)写出 EF反
21、应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 C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 NaHCO3Ca(OH)2Na2CO3+2HCl=2NaCl+HO+CO22AgNO3+CaCl2=2AgCl +Ca(NO3)2【解析】【分析】图中 A-J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A 和 B 物质类别相同,只有C、 F、G、 H、 I 由两种元素组成, B、 C 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 C 可用作干燥剂,所以C 是氧化钙或氯化钙; J 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J是碳酸氢钠; E 和 J 分别与足量 I 反应的生成物相同,所以 E 是碳酸钠, I 是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
22、碳, B 会与 E(碳酸钠)反应, A 会转化成碳酸钠,所以B 是氢氧化钙, A 是氢氧化钠;碳酸钠会转化成 G、 H, G 也会转化成 H,所以 G 是二氧化碳, H 是水; D 会与 C、 F反应,所以 D 是硝酸银, C 是氯化钙, F 是氯化钠。【详解】(1)由分析可知, J 为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3,故填NaHCO ;B 为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 ,故填 Ca(OH) 。22(2) E 为碳酸钠, F 为氯化钠,所以E F 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2 32CO +2HCl=2NaCl+HO+CO 。(3) C 为氯化钙, D 为硝酸银, C与 D 的反应就是硝酸银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AgNO323 2。+CaCl =2AgCl +Ca(NO)【点睛】解答物质推断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