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初中化学pH 的变化图像1 下面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用等质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D氢氧化钠溶液加足量的水稀释【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与图象不一致;故A 不正确;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2、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开始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直至氯化铁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B 正确;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剂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 C 不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足量的水稀释,随着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越来越弱,但应仍为碱性,不可能成为酸性,与图象不符,故D 不正确。故选B。2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粉B表示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D表示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等量且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答案】 C【解析】【分析】【
3、详解】A、铜与稀硫酸不能反应,不能生成氢气,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时,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盐酸,立即产生白色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 pH 不断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继续加入稀硫酸时pH 小于 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最终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 C。3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A将饱和石灰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B稀释等质量
4、的30%的 H2SO4 溶液和 10%的 H2SO4 溶液C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D向一定量的CuSO4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硫酸加水稀释仍显酸性,pH 小于 7,不会等于7,且 10%的稀硫酸的pH 要比30%的稀硫酸的 pH 大,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H2 SO4= ZnSO4+ H2,Fe + H2SO4= FeSO4 +
5、H2可知 ,每 65 份质量的锌能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每56 份质量的铁能生成2 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铁大于锌,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D、由化学方程式Fe+CuSO4 Cu+FeSO4 可知,每56 份铁参与反应时,置换出64 份质量的铜,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小,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时不再改变,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符合题意。故选D。4 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B某温度,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用等质量、
6、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制取氧气【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不会变为零,图像不符,故错。AB、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质量分数不变是一条水平线,图像不符,故 B 错。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酸性变为碱性,pH 由小于7 变为大于 7, C 正确。D、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相同,图像不符,故D 错。故选: C。5 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不相符的是()A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充分反应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C向 HCl 和
7、Na2SO4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 溶液D向一定量水中加入少量浓硫酸【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高温2CuO +C2Cu +CO2,故相符;1601288064B、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时碱性减弱,则pH 会减小图象下降,但不会降到7 以下,故相符;C、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不相符;D、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浓硫酸,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原温度,故相符。故选 C。6 在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
8、,为检测废液中溶质成分,同学们向废液中分别加入四种不同物质并绘制图象,下列图象中不能与其它三个图象得到同一结论的是()ABCD【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加入碳酸钠溶液时,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后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B、加入锌时生成氢气,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C、稀释时,溶液pH 由小于 7 逐渐升高,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D、加入硝酸银时,氯化钙和盐酸都能够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不能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由以上分析可知,D 图象中不能与其它三个图象得到同一结论。故选 D。7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操作的是A向碱溶液中加水B向一定
9、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向碱溶液中加水,pH 减小,但是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
10、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饱和前的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 B。8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pH铜 银,当把铁粉加入到 AgNO和 Cu3(NO3) 2 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铁过量时,得固体为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 NO3 20的时候,溶质只有) ,加铁粉为AgNO3 和 Cu( NO3) 2 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
11、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9 下列四个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C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 向
12、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溶液的pH 会不断趋近于 14,但不会大于14,不符合题意;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全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过程不会产生沉淀,氯化铁再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沉淀质量增加,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
13、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2HCl=ZnCl 2H 2, Fe2HCl=FeCl 2H 2,。当盐酸少量时,因为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也相等;当盐酸过量时,根据方程式可知,每 65 份质量的锌产生2 份质量的氢气,每56 份质量的铁产生2 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0 下列图象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的变化关系的是A图 A 表示加热两份等质量氯酸钾制氧气B图 B 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C图 C 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D图 D 表示电解水【答案】 A【解析】【分析】
14、【详解】A、加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增加氧气的质量,应该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正确;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则溶液的pH 会不断增大到大于7,故错误;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锌反应的快,铁反应的慢,但是生成的氢气相等,故错误;D、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故错误。故选 A。11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A图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B图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C图 :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D图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pH
15、 值大于 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溶液的小,无限的接近于 7,但不会小于 7, A 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pH 值逐渐减pH 值的变化,不符合题意;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足量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生成水的质量逐渐增加,充分反应后不会再继续增加,B 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的变化,不符合题意;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开始溶质质量分数不降低,继续降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C 选项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不符合题意;D、
16、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 0 开始逐渐增加,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D 选项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氢气质量的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12 如图是稀 HCl 和 NaOH 溶液反应的pH 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稀HCl 滴入 NaOH 溶液中B ag 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C A 点溶液的溶质为HClD检验 B 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 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 溶液【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反应先 pH 值小于 7,则该反应应该是氢氧化钠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17、B、 ag 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C、 A 点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溶液,则混合溶液的溶质为:HCl和 NaCl;故选项错误;D、 B 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混合溶液的溶质为:NaCl 和 NaOH,检验 B 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 Mg(NO32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静置后再滴入少量3)AgNO 溶液与氯化钠溶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故选: D。13 如图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A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B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片和锌片C向 pH
18、=10 的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D向含有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随着硝酸钾的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选项错误;B、镁比锌活泼,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片和锌片时,镁和稀硫酸反应需要的时间较短,又因为稀硫酸完全反应,因此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正确;C、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稀释时碱性减弱,pH 降低,但是不能降低到7,更不能小于7,故选项错误;D、向含有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
19、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14 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 )A取 4g 氧化铜和1 g 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C在久置的NaOH 溶液中滴加盐酸D向 pH= 9 的 NaOH 溶液中不断加
20、水【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取 4g 氧化铜和1g 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方程式加热2CuO+C2Cu+CO2可知,第160 份质量的氧化铜,与12 份质量的碳反应,氧化铜完全反应,木炭有剩余,设:完全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是x,2CuO+ C高温2Cu+CO固体减少量2160444x160444=x解得x=1.1g,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是5g-1.1g=3.9g,故A 错误。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B 错误;C、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碳酸钠与稀盐
21、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反应完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 正确;D、向 pH= 9 的 NaOH 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 不断降低,无限接近7,但是不会低于7,故 D 错误。故选C。15 下列四个坐标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C等质量、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
22、加,待氯化钙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先增加后不变,不符合题意;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 逐渐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会小于 7,不符合题意;C、等质量、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加,但是氯化钠的质量始终不变,符合题意。故选 D。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6 科普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第 24 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讨论的核心物质就是CO22的浓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CO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
23、用,CO2 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碳循环如图所示:如何降低大气中CO2 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CO2 的容器,但会引起海水酸化等。地质封存:将CO2 注入特定的地层,该方法最大的风险是CO2 泄漏,局部CO2 浓度快速上升,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等。矿石碳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 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但过程缓慢。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CO2 转化成尿素 CO(NH2)2、甲醇 (CH3OH)等资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2017 年 8 月,CO2 转化成 CO
24、和 O2。在二氧化碳的处理过程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_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为化石燃料中含有_元素。(3)上述综合利用 CO 得到的产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2(4)写出上述将 CO转化成 CO 和 O的化学方程式 _。2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A 碳循环中的 “碳 ”是指碳单质2B CO 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无利22223C 海洋封存 CO 会引起海水酸化,发生了反应CO +H O H COD 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一定条件23MgO+COMgCO催化剂【答案】光合作用碳 CO
25、2CO22CO+O2 AB光【解析】【分析】【详解】( 1)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光合作用;( 2)化石燃料中均含有碳元素,所以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氧元素,所以上述综合利用CO2 得到的产品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一氧化碳;(4)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2 转化成 CO 和催化剂O2,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O2 ;光(5) A、碳循环中的“碳 ”是指碳元素,故错误;B、 CO2 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也有利,可以缓解冰川时代的到来,故错误;C、海洋封存 CO2 会引起海水酸化,发
26、生了反应 CO2+H2OH2 CO3,故正确;D、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MgO+CO一定条件MgCO ,故正确。2317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
27、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 ”,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 ”,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 ”,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 ”,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 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
28、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 “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填字母序
29、号,下同)。A天然气B煤C酒精D石油(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 。A1900 1910B 1910 1940C1940 1980D 1980 以后(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写出一条即可)等。(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
30、修复的能力【答案】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ABD 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合理即可)BC【解析】(1)由题可知,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故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2)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酒精不是化石燃料,故选ABD;( 3)由图可知,在 19001910 年段,图一中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在增加,但是在图二中该年段的温度却在降低,故选 A;( 4)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很多,比
31、如绿色出行,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5) A、二氧化碳气体有有利的地方,比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等,但也会形成温室效应,故错误; B、自然界的碳循环不平衡的话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故正确;C、人类大面积的推行工业,难免会释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正确;D、大自然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有一点的限度,过多产生二氧化碳,超出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范围,就会出现温室效应,错误。故选BC。18 氦 气氦气( He)在空气中含量甚微。通常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为0.1785 克 /升, 大约氢气的2 倍,空气的七分之一。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不易爆,使用十分安全。近年来在塑料及合成
32、纤维工业上,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工艺,是氦气的微泡摻入塑料或合成纤维。制成特别轻盈的泡沫塑料或纤维,例如,风靡一时的“太空服 ”轻巧,保暖性好,就是因为它的纤维中含有氮气微泡。氦气也可作为焊接金属和冶炼金属时的保护气。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氮的沸点是-268.9 ,固态氮的熔点为-272.3,它与 “绝对零度 ”( -273.15 )仅一步之遥,因此,液氮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冷的液体”了。液氮的这种超低温特性,在生产与科学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应用。依据短文回答问题:(1)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氮气的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2)摻入氦气微泡的泡沫塑料属于材料,区分羊毛和制作“太空服 ”的合成纤维,
33、方法是。(3)通过阅读你已经了解了氦气的一些用途,除此之外,请再举一例氦气的可能用途。【答案】( 1)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稳定,不易燃不易爆( 2)有机合成;点燃灼烧,闻气味( 3)可做霓虹灯(答案合理即可)【解析】( 1)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物理变化如颜色、状态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示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等。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的物理性质是: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利用的氦气的化学性质是:稳定,不易燃不易爆;(2)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羊毛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烧时没有,故可用点燃灼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别;(3)氦气属稀有气体,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霓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