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类型中考化学探究题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11768958
  • 上传时间:2021-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688.97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考化学探究题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资源描述: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某学习小组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1)分别在盛有少量碳酸钠(俗称_)、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都剧烈反应且产生大量气泡。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提出问题)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是否相同?(设计与实验)(2)甲设计的实验如图1 所示。实验时。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_(填操作),观察到图 2 所示想象。于是他得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 3)乙对甲的实验提出了质疑: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都很剧烈,通过观察很难判断产生气体的快慢; _。他认为,应取含碳元素质量相

    2、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0.318g,应称取 _ g 碳酸氢钠。(4)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3 所示的实验。连通管的作用是_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各2 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表1,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4 所示。滴入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碳酸钠溶液红色红色浅红色无色碳酸氢钠溶液浅红色浅红色无色(实验结论)(5)分析图4 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理由是_(反思与应用)_和稀盐酸反应( 6)小组同学分析表 1 实验现象和图 4 数

    3、据,得出另一种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的原因是: _(请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说明)。( 7)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小组同学设计了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未知溶液分别编号为a、 b,取适量a 溶液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b 并振荡_【答案】纯碱或苏打NaHCO322当盐酸足量+HCl=NaCl+H O+CO 全部同时注入试管中时,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0.252 维持气压平衡,使稀盐酸顺利滴下碳酸氢钠压强越大,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多,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碳酸钠首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

    4、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HCl= NaHCO3+ NaCl,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 NaCl+H2 O+CO2,所以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要慢一些如果立即产生气泡,则a 为稀盐酸,b 为碳酸钠溶液,如果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随着b 溶液的滴入,产生较多气泡,则a 是碳酸钠溶液,b 为稀盐酸【解析】【分析】【详解】(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填纯碱或苏打;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俗称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HCO3+ HCl= NaCl+ H2O+ CO2。( 2)为确保与固体

    5、接触的稀盐酸的浓度、体积都相同,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全部同时注入试管中,故填全部同时注入试管中;( 3)当盐酸足量时,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但并不能说明反应速率就快,故填当盐酸足量时,等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反应后,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1212需取用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0.318g 100% 100%=0.252g,故填 0.252。106 84( 4)连通管将分液漏斗与广口瓶连接起来,能够维持两个装置中的气压平衡,使稀盐酸顺利滴下,故填维持气压平衡,使稀盐酸顺利滴下。( 5)由图可知,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更快一点,故填碳酸氢钠;由图分析可知,

    6、生成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装置内的压强相同,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故填压强越大,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多,生成等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所需时间短。( 6)根据表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可知,碳酸钠首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HCl= NaHCO3+ NaCl,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 NaCl+H2O+CO2,所以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要慢一些,故填碳酸钠与稀盐酸分步反应:首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碳酸氢钠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7)如果

    7、立即产生气泡,则a 为稀盐酸, b 为碳酸钠溶液,因为盐酸充足,滴入的少量碳酸钠立即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与氯化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会立即产生气泡,如果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随着b 溶液的滴入,产生较多气泡,则 a 是碳酸钠溶液,b 为稀盐酸,故填如果立即产生气泡,则a 为稀盐酸, b 为碳酸钠溶液,如果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随着b 溶液的滴入,产生较多气泡,则a 是碳酸钠溶液,b为稀盐酸。2 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拿来一包粉末。它是由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铁粉和久置的碱石灰干燥剂混合而成,让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碱

    8、石灰干燥剂是CaO和 NaOH的混合物。(2) BaCl2 溶液显中性。(猜想与假设)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 、 Fe2O3、 CaO、 NaOH、Ca( OH)2、 Na2CO3和 _等七种物质。(进行实验)甲组同学对滤渣B 的成分进行探究,记录如下: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取少量滤渣B 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 _结论:滤渣B中有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_2 33Fe O,CaCO实验操作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答出一个即可)乙组同学对滤液C 的成分进行探究,记录如下: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取少量滤液C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 溶液,静酚酞试液由无色变

    9、成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红色实验结论滤液 C中有_(解释与结论)(1)乙组同学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2 溶液的目的是_。(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该固体样品中能确定一定含有的成分是_。【答案】 CaCO3固体全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e2 O3 +6HCl2FeCl 3+3H2O(答出一个即可)NaOH、 Na2CO3 使碳酸钠完全反应,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Fe、 Fe2O3、 Ca( OH) 2、 Na2CO3【解析】【分析】铁能被磁铁吸引,生锈产生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10、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详解】猜想与假设: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物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Fe、 Fe2O3、CaO、 NaOH 、 Ca(OH ) 2、 Na 2CO3 和 CaCO3 等七种物质;进行实验:甲组:若固体中含有氧化铁,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呈黄色,实验现象是固体

    11、全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加入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记录如下所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取少量滤渣B 于试管中,加入足固体全部溶解,溶液由无量稀盐酸,将生色变成黄色成的气体通入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清的石灰水中实验结论及化学方程式结论:滤渣 B 中有 Fe2O3, CaCO3实验操作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 2FeCl3+3H 2O 或CaCO3+2HCl CaCl2+H 2O+CO 2或 CO2+Ca(OH) 2 =CaCO 3 + H2O乙组:取少量滤液 C 于

    12、试管中,加入过量 BaCl 2 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配酞试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氯化钡溶液呈中性,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实验记录如下所示:实验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论滤液 C取少量滤液 C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Cl2 溶液,静有白色沉淀生成中有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振荡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NaOH、红色Na CO32解释与结论:(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有干扰。乙组同学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 2 溶液的目的是使碳酸钠完全反应,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 2)通过以上实验探

    13、究可知,磁铁能够吸引黑色粉末,铁能被磁铁吸引,说明固体中含有铁,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加入水溶解时不放热,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固体样品中不一定含有碳酸钙,能确定一定含有的成分是Fe、 Fe2O3、 Ca( OH ) 2、 Na2 CO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3 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做了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实验,反应后都进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 ,他们对自己得到的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提

    14、出猜想】他们各自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A NaOH B Na2CO3、 Ba(OH)2、 NaOHC _ D Na2CO3 和 NaOH【讨论交流】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B(填猜想序号 ),其理由是 _。【实验探究】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各自所得滤液的成分,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_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甲同学想 C 对应加入足量的 _溶液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无明显实验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乙同学想 A 对应加入足量的 Na2 3溶液现象CO【反思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请你帮乙同学

    15、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乙同学得到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猜想_对应【答案】 Ba(OH)223223产生白色沉淀加入、 NaOH Na CO和 Ba(OH) 能发生反应Na COBa(OH)2 溶液或 Ca(OH)2 溶液,无明显现象A【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各种物质的用量可知,各自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 A NaOH BNa232223和 NaOH;CO 、 Ba(OH) 、 NaOH C Ba(OH) 、 NaOH; D Na CO【讨论交流】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B,其理由是Na2 32CO和 Ba(OH) 能发生反应/Na C

    16、O 和 Ba(OH) 不能共存 /Na CO +Ba(OH) =2NaOH+BaCO ;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取少2322323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C 正确;【反思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 ,进一步确定乙同学得到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具体操作为加入Ba(OH)2 溶液或Ca(OH)2 溶液,无明显现象,结论为猜想A 对应。4某同学进行下图两个实验。( l )甲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乙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_,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把甲、乙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怀,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他决定对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探究。(查阅资料)硫酸钡不溶于酸。(提出猜想)白色沉淀为: ._; .Mg(OH)2 和 BaSO4; Mg(OH) 2 和 MgCO3.(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过滤、洗涤白色沉淀备用;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盐酸至过量实验现象与结论 若沉淀全部溶解,且无其它现象;猜想 成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若 _且无气体产生,猜想 成立。 若沉淀完全溶解,_,猜想 成立。(拓展与思考)如果猜想 成立,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做甲实验时_;上述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可能出现的组合是Mg(OH)234、 MgCO 和 BaSO ,原因是 _ 。【答案】( l) Ba( OH) 2+Na2333)CO

    18、=2NaOH+BaCO( 2)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氢氧化镁; Mg(OH) 222 且有气体产生【拓展与思考】+2HCl=MgCl +2H O; 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钠溶液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镁不共存。【解析】【分析】【详解】(l )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l) Ba(OH)2+Na2 CO3=2NaOH+BaCO3( 2)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3)氢氧化镁; Mg(OH) 2+2HCl=MgCl2+2H2O;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体产生【拓展与思考】碳酸钠溶液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镁不共存。;( 2)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

    19、酸镁和铜,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3)硫酸钡和氢氧化镁能生成氢氧化镁和硫酸钡白色沉淀,碳酸钠和硫酸镁能生成碳酸镁白色沉淀;甲试管中一定有氢氧化钠,乙试管的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镁,所以硫酸镁一定存在,所以沉淀可能是由氢氧化镁。 若沉淀全部溶解,且无其它现象;则沉淀只有氢氧化镁;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OH) 222 硫酸钡不溶于酸。若沉淀部分溶+2HCl=MgCl +2H O;解且无气体产生,猜想 成立。 若沉淀完全溶解,且有气体产生,猜想 成立。因为碳酸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拓展与思考】如果猜想 成立,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做

    20、甲实验时碳酸钠溶液过量;上述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可能出现的组合是Mg(OH)234、 MgCO和 BaSO ,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镁不共存。5 为探究气体X 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图12 所示实验(固定装置未画出)。(资料在线)(1)加热条件下,气体X 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2)碱石灰为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气体X 反应。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气体X。( 3)本实验条件下,氮气密度为 1.15g L-1,装置内空气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对相关数据测定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取一定量氧化铜,准确称得其质量为2.40g。(3)按图 12 所

    21、示装入药品,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见表 1)。(4)连接 A、 B、 C 装置, 将气体 X 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后,连接上D 装置,读数后开始加热。当 A 装置中氧化铜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 至玻璃管冷却,再次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见表 1)。(实验装置)(相关数据)数据编号 / 测量项目玻璃管(含药品)的质量/g52.4051.92B 装置(含药品)的质量/g102.00102.54氮气的体积 /mL/243.5表 1(回答问题)(1) B 装置中氧化钙吸水的原理为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 _ ,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 至玻璃管冷

    22、却的目的是_。(3)分析实验测量的数据,生成水的质量为_g,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g。由此推知,气体X 中一定 _(填 “有 ”或 “没有 ”)氧元素。(4)通过计算推导出气体X 的化学式 _ 。【答案】 CaO+H2O=Ca(OH)2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防止灼热的铜被氧化0.540. 48没有NH3【解析】【分析】【详解】(1)氧化钙吸水是因为氧化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根据资料在线中的内容可知:因气体X 可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反应生成铜、水蒸气和氮气;当所有的气体通过B 装置时,水蒸气被吸收;再通过C 装置时,多余的X 气体被吸

    23、收;则进入D 装置内的气体为反应生成的氮气。随着氮气进入D 装置,可造成其中的气体增多,气压变大,会观察到液面下降。所以当观察到量气管内液面不再下降时,说明不再生成氮气,即可说明氧化铜已反应完全。继续通入气体X 是防止灼热的铜与其它物质反应而被氧化。(3)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表1 可知:装置 B 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水,所以装置B 的质量增加值则为生成水的质量;即102.54g102.00g=0.54g。在玻璃管中原为氧化铜,反应结束后其成分为铜单质,所以其质量减少值则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52. 40g51.92g= 0.48g(也可根据氧化铜的质量求出氧元素的质量)。进一步可根据装置B

    24、 测出的水的质量,结合水的化学式(H2O),可求出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1X 中没有氧元0.54g 100%=0.48g。二者求出的氧元素的质量相同,可说明在气体18素。(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气体中只含氮元素和氢元素,且可根据氮气的质量求出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可根据生成水的质量求出其中氢元素的质量。然后可根据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求出气体中氮、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即可确定其化学式。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解:设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NxHy,根据题意可知:14 x=0.2435L1.15g / Ly0.54g-0.4 8gx: y=1: 3所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NH3。6MgO 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

    25、泛。硫酸镁和木炭高温煅烧的产物为MgO(固体)、SO 、 CO 、 CO、硫蒸气。22(1)工业上, SO2的任意排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_。化石燃料燃烧是产生2SO 的主要原因,下列做法能减少SO2 排放的是 _ (填字母)。a 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 向高空排放 SO2(2)在高温、催化剂条件下,CO和 H2 可化合成燃料甲醇( CH3OH),该反应中CO 和 H2的分子个数比为_。若 CO和 H2 中混有 H2S 气体, H2S 会与催化剂中的Cu 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其中一种产物为Cu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3)利用如图装置对硫酸镁和木炭进行高温煅烧,并对产生的四种气体进行

    26、分步吸收或收集。已知:常温下,硫为固体; SO2 、CO2 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 装置 B、C 中的溶液分别是_、 _。(填字母)a NaOH 溶液b KMnO4 溶液 装置 B、C 的作用分别是 _、_。 装置 D 的作用是 _。 若将装置A 中的固体隔绝空气加热至500,就会变成蒸气,其中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 128 的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为_。高温【答案】酸雨a1: 2Cu+H2SCuS+H2ba吸收 SO2吸收 CO2收集 COS4【解析】【详解】 SO2 的任意排放,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生成硫酸,随雨水落下形成酸雨,所以SO2 的任意排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酸雨;向高空排

    27、放SO2 ,只是稀释了空气中 SO2 并没有减少 SO2 的总量,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SO2 排放,所以能减少 SO2 排放的是: a。CO 和 H2 在高温、催化剂条件下生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催化剂CO+2H 2CH 3 OH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CO 和 H2 的分子个数比为1:2;题中已知高温高温CuS+H 2 。H2S 和 Cu 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CuS和 H2,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Cu+H 2 S(3)因为硫酸镁和木炭高温煅烧的产物为MgO(固体)、 SO2、 CO2、 CO、硫蒸气,气体混合物先通过 A 装置的长玻璃管,使硫蒸气冷却变成固体留到玻璃管内;因为SO22、CO

    28、 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 CO2 不与 KMnO4 溶液反应, CO 既不与 NaOH 溶液反应,又不与KMnO4 溶液反应,所以要先让SO2、 CO2、 CO 通过装置 B 中的 KMnO4 溶液除去 SO2,剩余气体继续通过 C 装置中的 NaOH 溶液除去 CO2,因为 CO难溶于水,再把CO通过 D 进行收集;所以:装置 B、 C中的溶液分别是 b、 a;装置 B 的作用是吸收SO2;装置 C 的作用吸收 CO2;装置 D 的作用是收集 CO;设该气体的化学式为Sx32x128解得 x 4,该气体的化学式为:S4。【点睛】本题考查了镁、碳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性质应用,以及化学方程

    29、式的书写,混合物分离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对物质性质熟练掌握是解题关键。7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 “吹气生火 ”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相关信息) 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 (填 “吸热 ”或 “放热 ”)反应。(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猜

    30、想 :固体成分是Na2CO3, CO2 参加反应。猜想 :固体成分是NaOH, H2O 参加反应。猜想 :固体成分是 , CO2 和 H2O 均参加反应。(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 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验证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验证 :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 大于 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 NaOH。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 “正确 ”或“错误 ”),原因是: 。验证 :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

    31、反应方程式 ;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实验反思)由验证 的结果可知,验证 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 的存在。(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 ”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 的用量。【答案】放热Na23NaOH 的混合物错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可能有碳酸钠存CO 和在 CaCl22233 +2NaCl酚酞NaOH水CaCl+Na CO =CaCO【解析】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

    32、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本题研究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性质,通过“”吹气生火 的魔术体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然后对反应后的生成物进行探究,提出了三个猜想,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碳酸钠属于盐类,但是它呈碱性,要验证氢氧化钠存在时,必须排除碳酸钠的干扰还要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解:【分析讨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吹气生火的魔术,也需要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本实验一定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棉花团达到了着火点故答案为放热猜想 :吹出的气体中既有二氧化碳又有水蒸气,因此可能是Na2CO3 和

    33、 NaOH 的混合物故答案为 Na2CO3 和 NaOH 的混合物验证 :用 pH 试纸测得的 pH 大于 7,不能确定固体是NaOH,因为 Na2 3的水CO 和 NaOH溶液都显碱性,因此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可能有碳酸钠存在验证 :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是为了排除碳酸钠溶液的干扰,再滴加酚酞试剂时,溶液显红色,就证明一定有氢氧化钠了故答案为CaCl2; CaCl2+Na2CO3=CaCO3 +2NaCl;酚酞【实验反思】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能证明一定有碳酸钠,但是不能证明没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 NaOH【拓展延伸】水不能太多,因为水能灭火故答案为水

    34、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探究题,考查了二氧化碳、水蒸气分别与过氧化钠反应的有关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对反应后是产物进行探究,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既有实验过程的探究,又有结论的探究首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了拓展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8 实验课上,同学们发现一瓶久置空气中的氧化钠固体的瓶口有白色粉末。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讨论。(猜想与假设)猜想 I:白色粉末是碳酸钠猜想 II:白色粉末是氢氧化钠猜想 III:白色粉末是_(查阅资料) CaCl2 溶液, Ca(NO3)2 溶液呈

    35、中性。(实验探究)取白色粉末溶于水形成溶液A,设计如下实验:(1)由上述实验可知,猜想 _肯定不成立。(2)若操作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B 产生,而滴加少量稀硫酸可能没有气体B 产生。其可能的原因是: _(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3)适合操作的X 溶液是 _(填字母序号 )。A CaCl2 溶液B Ca(OH)2 溶液CBa(OH)2 溶液 D Ca(NO3)2 溶液(4)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5)请写出操作的两种方案并得出结论。方案一: _ 。方案二: _。【答案】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2NaOH+H2 SO4 Na2SO4+2H2O AD 烧杯、漏斗、玻璃棒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

    36、色,说明溶液A 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氯化镁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A 中含有氢氧化钠【解析】( 1)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钠,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操作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该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则猜想一定不正确;(2)操作中滴加少量的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可能是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3)操作中滴加过量X 溶液的目的是为了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物质,防止后续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氯化钙和硝酸钙都可以将碳酸钠除去,同时生成中性的氯化钠和硝酸钠,而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4)操作是将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所以是过滤操作,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和玻璃棒;(5)操作是想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可以用酸碱指示剂,也可以滴加能和碱反应生成沉淀的试剂。9 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考化学探究题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176895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