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考初中化学pH 的变化图像1 下面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用等质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D氢氧化钠溶液加足量的水稀释【答案】 B【解析】【分析】【详解】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过程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与图象不一致;故A 不正确;B、向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2、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开始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直至氯化铁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B 正确;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时,有催化剂时放出氧气速度比不加催化剂快,但最终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 C 不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足量的水稀释,随着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越来越弱,但应仍为碱性,不可能成为酸性,与图象不符,故D 不正确。故选B。2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A将饱和石灰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B稀释等质量的30%的 H2SO4 溶液和10%的 H2SO4 溶液C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D向一定量的CuSO4 溶液中加入足
3、量的铁粉【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硫酸加水稀释仍显酸性, pH 小于 7,不会等于 7,且 10%的稀硫酸的 pH 要比 30%的稀硫酸的 pH 大,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H2 SO4= ZnSO4+ H2,Fe + H2SO4= FeSO4 + H2可知 ,每 65 份质量的锌能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每 56 份质量的铁能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4、,产生氢气的质量铁大于锌,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D、由化学方程式 Fe+CuSO4 Cu+FeSO4 可知,每 56 份铁参与反应时,置换出 64 份质量的铜,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小,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时不再改变,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符合题意。故选D。3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
5、酸中,镁与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 +H 2,铁与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 2 +H 2,镁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相同质量的镁、铁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pH7 ,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增大至大于7,符合题意;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故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 C。4 下列实
6、验所示的图像中,其纵坐标随横坐标变化关系合理的是A硝酸铵溶于水B等量 CaCO3 与足量盐酸C稀释一定量浓硫酸D向盐酸中滴加NaOH【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B、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所以粉末状的碳酸钙反应最剧烈,反应时间最短,不符合题意;C、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溶质质量不变,符合题意;D、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 值从小于7 逐渐增大,最终大于7,不符合题意。故选C。5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Ca(OH)2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 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
7、反应是放热反应B从 30s 到 40s,溶液 pH 增大C 60s 时,溶液中溶质为HCl 和CaCl2D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没有结合的离子是Ca2+、 Cl-【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故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 正确。B、由图可知从30s 到40s,溶液pH 增大, B 正确。C、由图可知60s 时,溶液pH 大于7,氢氧化钙过量,溶液中溶质为Ca(OH)2 和CaCl2,故C 错。D、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稀盐酸中有氢离子和氯离子,混合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只有钙离子和氯离子,没有结合,故选: C。D 正确。6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
8、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 OH) 3 治胃酸过多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是,胃液pH 的变化情合加强热氧化锰固体混合物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况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 OH) 3 治胃酸过多,胃液pH 不断变大,氢氧化铝不溶于水,胃液的pH 不能增大到7,更不能超过7,故A 错误。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断减少,故B 错误。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质量变小,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二氧化锰的
9、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 C 错误。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无沉淀产生,然后氢氧化钾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沉淀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故D 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7 向一定量的 Ba( OH) 2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 H2SO4 下列图象中 V 表示加入稀 H2SO4 的体积 , 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硫酸与氢氧化钡
10、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正确,故此选项正确;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C、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 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 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D、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 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故选 A。pH 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8 下列图像中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图: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B
11、图: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C图:在密闭容器中,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D图:向接近饱和的KNO3 溶液中加入KNO3 晶体【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澄清石灰水呈碱性,其pH 值大于 7,它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钙溶液,所以当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 值要变小,当它们恰好完全反应时,pH 值等于7,如果继续滴加则会使溶液变为酸性溶液,即溶液的pH小于7,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质质量不断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继续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过量,溶质质
12、量增大,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不断增加,镁条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符合题意;D、不饱和KNO3 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所以加入硝酸钾之前,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溶质的质量不为0,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加入 KNO3 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加,达到饱和状态时KNO3 固体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
13、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9 下列图象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的变化关系的是A图 A 表示加热两份等质量氯酸钾制氧气B图 B 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C图 C 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D图 D 表示电解水【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加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增加氧气的质量,应该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正确;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则溶液的pH 会不断增大到大于7,故错误;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锌反应的快,铁反应的慢,但是生成的
14、氢气相等,故错误;D、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故错误。故选 A。10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含有Na2 33 224、NaOH 中CO ,还可能含有Ba(NO )、 Na SO的一种或几种。取该固体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B bc段对应的溶液pH 逐渐减小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D c 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 、HNO、 Ba(NO )2333【答案】 C【解析】【分析】向烧杯中加入
15、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从固体质量变化图示可知,固体部分溶于硝酸,说明溶于水后产生的沉淀有碳酸钡和硫酸钡,碳酸钡溶于硝酸,硫酸钡不溶于硝酸。【详解】A、 ab段对应的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A 正确;B、 bc段对应的是加入硝酸,硫酸钡不与硝酸反应,溶液的硝酸越来越多,溶液呈酸性,且酸性增强,溶液 pH 逐渐减小, B 正确;C、无法证明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NaOH, C 错误;D、 c 点对应的是碳酸钡已溶解,碳酸钠已与硝酸反应完,硝酸过量,故溶液中一定含有NaNO3、 HNO3、 Ba(NO3)2, D 正确。故选C。11 烧杯中
16、盛有x 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 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 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xyANaOH 溶液稀 HCl(过量)B稀 H SOBaCl溶液(少量)242CCa( OH)2CO (适量)2D稀 NaOHH2OA AB BC CD D【答案】 C【解析】【分析】【详解】A、向氢氧化钠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则酸碱中和,盐酸过量,最后溶液呈酸性,故A 错误。B、 x 为硫酸则开始时溶液的pH 不会大于7,起点不对,故B 错误。C、向氢氧化钙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的pH 会减小,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时,溶液的pH 等于 7,故 C 正确。D、稀释氢氧化钠
17、最后溶液的pH 接近于 7,不会等于7,故 D 错误。故选: C。12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错误;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反应开始后就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当氯化铁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固体中钾元素是质量不变,但是由于氧气的生成,固体的总质量
18、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故错误;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刚开始是稀盐酸,溶液的pH 小于7,在加入水的过程中,溶液的pH 增加,但是溶液不可能变为中性或者碱性,pH 一定小于7,故正确。故选D。【点睛】分析图像题时,要抓住图像的三要素,即起点、过程和拐点。13 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的是( )pH 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A图中 X 是氢氧化钠B向图中a 点所示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C向图中c 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 + 2NaOH = Na2SO4+H2O【答
19、案】 C【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一开始 pH7,随着反应的进行, pH 逐渐减小至小于 7,故该反应是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 X 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B、 a 点, pH 7,溶液显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蓝,不符合题意;C、 c 点, pH 7,说明这时稀硫酸过量,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产生,符合题意;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SO4 +2NaOH=Na 2SO4 +2H 2O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4 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 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 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 表示N 物质的质
20、量,纵坐标 y 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 (见下表 ),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MNyA水浓硫酸溶液的温度B水碳酸钠溶液的 pHC饱和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硫酸铜溶液铝粉溶液质量A AB BC CD D【答案】 D【解析】【分析】【详解】A、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热,图中曲线温度升高,因此,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水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碳酸钠溶于水中,溶液的pH 会升高,直到溶液饱和,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氯化钠固体,则固体不在溶解,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铝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根
21、据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单质,置换相对原子质量大的阳离子,得到的溶液质量必小原则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27,铜的相对原子质量64,因此,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铝粉,溶液质量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该题为图像题,解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注意观察图像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15 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A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B将一定量的浓盐酸敝口放置在空气中C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D向 pH=13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答案】 C【解析
22、】【分析】【详解】A、氧化钙能与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导致溶剂减少,则会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会减小,故错误;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错误;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比铁快,而该图象反映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由于氢气来自酸中的氢元素,反应的酸相同,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故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碱性减弱,溶液的pH 会变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故错误;故选C。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6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出天然气转化利用的新技术: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CH4
23、 )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氢气、乙烯和苯等高值化学品,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相关的物质转化示意图如下:(1)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2)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甲烷转化的反应前后,其质量和_不变。(3)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催化剂转化成为A 和 B 两种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4)物质 C 的化学式是 _ 。(5)该新技术的优点是_(写一点)。催化剂【答案】 75 %化学性质 2CH42 4266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或其他合C H+ 2HC H理答案 )【解析】【分析】【详解】12100% 75%;故填: 75%;(1)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14( 2)催化剂的质量与化学性质在
24、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故填:化学性质;( 3)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CH4)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乙烯和催化剂氢气;故填:2CH 4C2H 4 +2H2 ;(4)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C 分子是由6 个碳原子和6 个氢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 C6H6;故填: C6H6;( 5)通过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 CH4)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氢气、乙烯和苯等高值化学品,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该技术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填: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17 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钠( Na)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为0.97g/cm3 ,熔点 97.8
25、1,沸点 882.9。钠刚切开时,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但在空气中马上氧化转变为暗灰色。钠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量大时发生爆炸。钠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纯碱和一种气体氧化物。金属钠往往浸放于液体石蜡、矿物油和苯系物中密封保存。(1)贮存金属钠时,用液体石蜡包裹的作用是_;(2)金属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是_。铷( Rb)是一种银白色蜡状金属,化学性质与金属钠很相似,但比金属钠更活泼,遇水即在表面发生剧烈的反应并发生爆炸,该反应可表达为:(3)推测溶液 A 中可能含有一种我们非常熱悉的离子_(填微粒符号 ),并设计3 个不同的实验方案对此猜想进行验证。限选试剂:MgCl
26、2 溶液、 CuSO4 溶液、 Na2CO3 溶液、 NaOH 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镁条、碳粉、氧化铁。方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预期现象案1取少量溶液A 于试管中,滴入_,振荡如果观察到 _则预测成立。观察。取少量溶液 A 于试管中,滴入 _,振荡如果观察到 _则预测成立。2观察。取少量溶液 A 于试管中,滴入 _,振如果观察到 _则预测成3立。荡观察。点燃【答案】隔绝金属钠与氧气(空气 ) 2Na +2CO-酚酞溶液 / 石蕊溶液2Na2 CO3+CO OH无色酚酞变红 / 紫色石蕊变蓝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4产生蓝色沉淀CuSO 溶液【解析】【详解】(1)根据资料,钠刚切
27、开时,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但在空气中马上氧化转变为暗灰色。说明金属钠很容易跟氧气反应,所以贮存金属钠时,用液体石蜡包裹的作用是隔绝金属钠与氧气接触;(2) 因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纯碱和一种气体氧化物,所以金属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点燃烧的反应方程式是2Na +2CO2Na 2CO3 +CO ;钠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铷【Rb】化学性质与金属钠很相似,根据,可见无色溶液A 中含有 OH-;为了验证 OH-的存在,可以设计方案1.加入酚酞溶液 / 石蕊溶液如果出现酚酞溶液变红 /石蕊溶液变蓝,则说明溶液中含OH-,猜想正确;方案 2,加入 MgCl2 溶液,因为MgCl2+2NaO
28、H=Mg(OH)2 +2NaCl,所以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OH-,猜想正确;方案 3 ,取少量溶液A 于试管中,滴入 CuSO4 溶液,振荡观察,因为4224,所以如果出现蓝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含-,猜想正CuSO+2NaOH=Cu(OH) +Na SOOH确。【点睛】本题是一道根据提供信息完成任务的题型,读懂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难度不大。对于氢氧根离子的鉴定方法有多种。18 我省 “三年大变样 ”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破旧立新 ”。爆破过程中的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白色的硝石粉(KNO3)、淡黄色的硫粉和黑色的木炭粉按一定质量比均匀混合而成。黑火药常用来制造鞭
29、炮。点燃鞭炮火药引线,火烧到鞭炮内部,硝石受热分解,同时引燃了硫粉和木炭粉,最终生成硫化钾(K2S)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及一种无毒氧化物而发生爆炸。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1)爆破过程中,火药爆炸是_ 能转化为 _能。(2)写出硝石粉的一点化学性质_ 。(3)黑火药爆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答案】化学内受热易分解S+2KNO 3 +3C=K 2S+N 2+3CO 2【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氧化碳,硫磺、硝石和木炭受热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详解】( 1)火药爆炸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热量,故火药爆炸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化学性质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硝石受热分解会分解成新的物质,故化学性质为受热易分解。( 3)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无毒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碳,硫磺、硝石和木炭在受热的情况下生成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 3 +3C=K 2S+N 2+3C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