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60607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备战中考化学探究题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查阅资料)(1) 6H2 4(浓) +2Fe24322SOFe ( SO)+6 H O +3SO ( 2) SO2 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 E 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实验现象A 中硫A 中生成气体酸浓度成分B 中品D 中品爆鸣实验红溶液红溶液实验一98%_不褪色无爆鸣声只有

2、 SO2实验二45%稍有褪色不褪色有爆鸣声_实验三25%_不褪色_只有 H2(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交流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 2)实验一中 C 装置的作用是 _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 A 装置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改过。试分析增加的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 _ 。该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_ 。【答案】褪色有 SO2 和 H2不褪色有爆鸣声Fe+H2SO4=FeSO4+H22H2+O2点燃2H2O除去二氧化硫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

3、体逸出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解析】【分析】【详解】实验一:根据资料,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那么试管中的品红会褪色;实验二:根据现象 “有爆鸣声,说明生成了氢气,品红褪色了,说明是了二氧化硫;实验三:只生成了氢气,没有生成二氧化硫,故试管中的品红不会褪色,生成了氢气,移近火焰会产生爆鸣声;交流反思 (1)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H2SO4=FeSO4+H2;把氢气靠近酒精灯火点燃焰产生爆鸣声是由于氢气发生了燃烧:2H2 +O22H2O;(2)装置 B 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C 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D 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吸收完全;拓展延

4、伸 改进后的装置将生成的气体从试管侧边的导管导出,故导管伸入液体中的意义是防止生成的气体向外逸出;该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液体倒吸。【点睛】2 氢氧化钠是常见的碱,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资料)氯化镁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1) A 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_。(2) B 中没有明显的现象,该反应真的发生了吗?有同学提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某些物质,根据相应的现象来判断,下列分析正确的有_(填数字序号) 加入 Na2CO3 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明反应发生 加入 CuSO4 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

5、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 3) 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该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应。( 4)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呢?(指示剂除外)(作出猜想)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 NaCl ; _(实验验证)将猜想 补充完整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_ 溶液_猜想 正确老师提醒同学们,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溶液仍要密封保存,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 pH 试纸 2NaOH+Mg

6、Cl2 Mg ( OH) 2 +2NaClNaCl和 MgCl2 氢氧化钠出现白色沉淀CO2+2NaOH Na2CO3+H2O【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内能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详解】(1) A 中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要测定它的酸碱度,可使用pH 试纸。(2) B 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加入下列物质: 加入 Na2 3溶液,如果不产生气泡,能证CO明反应发生; 加入 CuSO4 溶液,如果不产生蓝色沉淀,能证明反应发生;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呈紫色,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 3)

7、 C 实验证明碱能与某些盐反应,即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2NaOH+MgCl 2 Mg(OH) 2 +2NaCl 。( 4)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上层清液无色;经过讨论,大家作出两种合理的猜想:NaCl ; NaCl 和 MgCl2;将猜想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猜想正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要密封保存,化学方程式为CO2 +2NaOH Na 2CO 3 +H 2 O 。【点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

8、酸钠和水。3 某兴趣小组同学电池中物质的成分,将电池剥开时闻到异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异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网络搜索)干电池成分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 .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听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实验 .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他采用的方法是_;实验 .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有气体生成_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立即向上述试管中木条复燃该气体

9、是氧气_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结论与反思)( 1)干电池中一定含有铵盐,可能含有二氧化锰,一定不含有铁粉。( 2)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去伪存真,不应盲从。【答案】熟石灰(或氢氧化钙等)用磁铁吸引产生大量气泡伸入带火星的木条MnO 22H2O22H2O+O2化学性质【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实验结论可以选择试

10、剂为碱,故实验 .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听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根据金属铁的特性可以确定是否是铁的方法为实验 .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 中不含 粉,采用的方法是用磁 吸引; .小明将黑色物 加入适量的水中 拌,静置后 ,取 渣 行 ,根据 可知 象 生大量的气泡, 立即向上述 管中伸入 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明 生的是氧气,上述 中 生氧气的化学MnO 2方程式 2H2 2221)小 O2H O + O , 交流 根据催化 的定 及性 可知( 若要 明黑色物 中一定含有二氧化 ,必 二氧化 的 量和化学性 在反

11、前后都没有 生 化。4 小明同学 以下 来探究可燃物燃 的条件和 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 磷的着火点是 240。) 装置 程 象取一 杯,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再分 取少量白磷、 磷放在 杯上的 片上 一会儿白磷 生燃 , 磷不燃 先在容 350mL 的集气瓶中装进 50mL 滴有 墨水的水,在燃 匙集气瓶和量筒中的水中放足量白磷,量筒中盛入足量均 色,量筒内的水液体体 减少 60mL按 好 器,用激光手 照射白磷,白磷( 1) 程是 _, 杯中 生反 的化学方程式 _。( 2)白磷燃 反 的化学方程式 _ 。(3)根据 2的 果, 算空气中氧气的体 分数 _(写出

12、算式和 果)。(4)在整个 2 的 程中,集气瓶内的 化是_。集气瓶中 先装入50mL 水,水起的作用是 _ 。【答案】向 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CaO + H2点燃222 5O=Ca(OH)4P + 5O2P O 60/(350-50)=1/5先 大后 小到与大气 相等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因瓶内温度升高、 增大而泄出瓶外【解析】【 解】(1)实验过程是: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冷水,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来提供热量,从而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Ca(OH)2点燃(2)白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252P O(3)集气瓶的总容积为 350mL,

13、但由于事先加了50mL 红墨水,即反应前只有300mL 的空气,故根据实验 2 的结果,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350-50)=1 /5( 4)在整个实验 2 的过程中,由于刚开始白磷燃烧放热,使集气瓶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待冷却,氧气被消耗,瓶内气体量减少,压强又降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这是压强由于大气压相等,故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到与大气压相等;集气瓶中预先装入 50mL 水,水起的作用是:防止集气瓶内的空气因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泄出瓶外5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铁生锈的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一 铁生锈的条件(1)该兴趣小组将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置于上图所

14、示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观察_,(填装置序号)装置中出现了明显的锈迹。他们的结论 : 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_ 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2)甲同学提出了疑问 : 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没有参与铁的生锈过程吗?请设计实验为甲同学释疑。 _,观察并记录现象即可证明。 探究二 影响铁生锈速率快慢的因素乙同学说 : 妈妈常说菜刀沾有盐水生锈更快。这种说法对吗?同学广泛查阅资料。资料一 : 导电性强的溶液都可加速铁的生锈。资料二 : 海上航行的轮船在与海水接触的部分镶嵌一锌块,能有效降低钢材被腐蚀的速率。(3)将上述A 装置中的蒸馏水改为下列液体中的_,可使铁生锈的速率加快。a硫酸钠溶液b无水乙醇C蔗糖溶

15、液( 4)一些铁制品表面覆盖了某些涂层。不同的涂层被破坏后,铁生锈的速率不同。你认为下列 _涂层破坏后,铁生锈的速率较快。a镀锌铁b镀锡铁(5)一些建筑的大门刷上了一层银白色的金属,你认为该金属可能是_。a银粉b铜粉c铝粉 交流与思考 ( 6)写出一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_。【答案】A氧气和水蒸气将 A 装置中的空气换作氮气或二氧化碳abc刷油漆等【解析】【分析】【详解】(1)该兴趣小组将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因为A 装置中铁钉既和氧气接触又和水接触,符合铁生锈的条件,而B 中铁钉只与水接触,C 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铁生锈的条件,所以经过一段时间观察A 装置中出现了明显的锈

16、迹;通过三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反应。(2)要为甲同学释疑,必须设计对比实验,方案为:将A 装置中的空气换作氮气或二氧化碳,然后分别观察铁是否生锈(3)根据资料一:导电性强的溶液都可加速铁的生锈,硫酸钠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导电性强,而无水乙醇、蔗糖溶液都不导电,故将上述A 装置中的蒸馏水改为下列液体中的硫酸钠溶液,可使铁生锈的速率加快,选a。( 4)根据资料二:海上航行的轮船在与海水接触的部分镶嵌一锌块,能有效降低钢材被腐蚀的速率。镀锌铁涂层被破坏,还残留部分锌,生锈速度慢,而锡排在铁的后面,活动性比铁差,涂层被破坏后,生锈速

17、率较快,故选b。( 5)因为铜是紫红色,所以该金属不可能是铜;银粉价格高,该金属也不可能是银;铝粉呈银白色,且铝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阻止里面的金属生锈,故选c。(6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涂油、刷油漆等。6 潜水器中可使用过氧化钠(Na2O2)固体做供氧剂,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 2Na2O2+2CO22Na2CO3+O2,为验证该反应产物,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设计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忽略稀盐酸的挥发)。(1)装置 A 中标号仪器名称:_, _。(2)装置 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18、3)装置 B 的作用是 _。(4)为防止装置 E 收集的氧气中混有二氧化碳,装置D 中盛放的试剂是 _溶液。(5)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步实验操作实验现实验结论骤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E 中_产物中有氧气反应后取装置 C 中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完全溶解_固体中有未反应的过氧化钠向步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体产_产物中有碳酸钠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答案】分液漏斗锥形瓶CaCO3 +2HCl=CaCl 2 +H 2O+CO 2吸收水蒸气氢氧化钠 木条复燃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析】【分析】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

19、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详解】(1)装置 A 中标号仪器名称:分液漏斗,锥形瓶。(2)装置 A 中反应是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 +2HCl=CaCl 2 +H 2O+CO 2。(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装置B 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为防止装置E 收集的氧气中混有二氧化碳,装置 D 中盛放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5) 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稀盐

20、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步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骤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置E 中木条复燃产物中有氧气有气泡产固体中有未反反应后取装置 C 中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完全溶解生应的过氧化钠向步骤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体澄清石灰产物中有碳酸水变浑浊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钠【点睛】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7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CO和Fe2O3 反应的影响(固定装置略)。(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 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

21、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步骤操作甲组现象乙组现象1称量黑色粉末质量 /gm1m22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能被吸引能被吸引3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无明显现象4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CuSO4 溶液有红色物质生产无明显现象 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3O4 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 CuSO4 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 Fe3O4。他又发现m2 恰好为 _g ,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 和 Fe2O3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的 _(填写化学性质)。【答案】( 1)在

22、装置末端尖嘴导管处,放置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合理即可 )(2) Fe+2HCl=FeCl2+H2 4.64(3)还原性和可燃性 (写出还原性即可 )【解析】( 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故在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添加尾气处理装置;( 2)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甲组的黑色粉末为铁粉与稀盐酸反应,故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HCl=FeCl 23 44+H , 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Fe O 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CuSO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Fe3O4。他又发现 m2恰好为 4.64g 根据三分子的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两分子的四氧化三铁和氧气计算即可;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

23、证据(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CO和 Fe2O3 反应有影响,且均体现出CO 的还原性。8 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的无色、冰状固体,是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温室效应。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 遇水变蓝。(猜想与假设)甲CO2 、H2O ;乙 CO、 H2O;丙 NH3、CO2、 H2O;丁 CO2、 CO 、 H2O

24、。你认为 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进行验证:(1) A、 B 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_ 。( 2)实验中用纯净 O2 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_。( 3)实验中观察到 A 中 _, B、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 _同学猜想成立。(4)请写出 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_。【答案】丙若颠倒,无法确定水是燃烧产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干扰对燃烧产物的检验无水 CuSO4遇水变蓝2232避免不丁

25、 CO +Ca(OH) =CaCO +H O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解析】【分析】【详解】猜想与假设: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无氮元素,不可能生成氨气,丙猜想一定错误;实验探究:( 1)若颠倒,会从澄清石灰水引入水蒸气,无法确定水是燃烧产物还是来自澄清石灰水,不能完成水的检验;( 2)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干扰对燃烧产物的检验;(3) A 中的现象无水 CuSO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4 遇水变蓝,说明生成物中有水,生成物中国有二氧化碳,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有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即丁同学的猜想正确;(4) B 中

26、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 +H2O;反思与交流:燃气热水器必须安装在浴室外非密闭空间的原因是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造成危险(或避免燃气泄漏时发生燃烧爆炸事故)9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步骤)I. 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 中的锥形瓶。II.打开 K1 ,观察到 C 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III. 打开 K2, 观察到 B 中溶液倒吸入 A、 C中 , 液面稳定后观察到 A 中溶液仍为红色 ,C 中溶液变为无色。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探究环节甲组的探究乙组的探究 提出问题

27、 A 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C 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猜想一 :Na 2CO猜想一 : 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 做出猜想 3猜想二 :Na 2CO3和 NaOH猜想二 : 溶液中的 NaOH反应完了小鹏取少量 A 中溶液于试管中 , 向其中滴(1) 取少量 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加过量 BaCl2 溶液 , 若观察到 _,证中滴加 NaOH溶液 . 溶液又变为红 实验验证 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 溶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 , 小鹏认为小丽的(2) 用 pH 试纸测定 C中溶液的酸碱方案不合理 , 理由是_。_7, 证明猜想二成立。度 , 若 pH(反

28、思交流)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 能与稀盐酸、 CO2 发生反应; A 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 NaCl。写出 NaOH 与 CO2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2)实验步骤 中的现象 _(填 “能 ”或 “不能 ”)证明 NaOH 与 CO2 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答案】(甲组)生成白色沉淀, 溶液仍为红色;向溶液中引入 OH-,对 NaOH 的检验产生干扰。 (或 或 =)2NaOH +CO+H2 O不能;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2= Na2CO3【解析】实验验证 (甲组)根据 NaCO 与

29、 BaCl 溶液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酸碱性不变解232答;根据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 的检验产生干扰解答;(乙组)根据溶液显酸性或中性 , pH7解答;【反思交流】(1)根据 NaOH 与 CO2 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 (2)根据是否能够判定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解答。【拓展迁移】根据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实验验证 (甲组)小鹏取少量 A 中溶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小丽认为用Ba(OH)2 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 ,理由是向

30、溶液中引入OH-,对 NaOH 的检验产生干扰 ;(乙组) (2)用 pH 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pH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1) NaOH与CO若(或 或 =)2反应生成 Na2 CO3 和水 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Na2CO3+H2O; (2)实验步骤 II中的现象说明 A 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是 NaOH 与 CO2 发生了反应 ,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 ; 实验步骤 III 中的现象说明 A 装置内压强比 B 装置压强小 ,且 A 装置内溶于仍然显碱性,故 实验步骤 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 与 CO2 发生了反应 ;【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

31、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10 为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活动。(实验探究 )(表达交流 ) A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 ,石建由此判断A 中的酸碱能发生化学反应。秦思根据B 中现象得出结论的理由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小组同学用同样的思路进行实验C,据现象,得出结论。(反思与改进)经过观察与思考,崇湜对C 实验及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转变探究思路,通过实验D 得出正确结论。崇湜在实验D 中使用的试剂是_。小组同学继续探究A、 B、 D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实验与分析)小组同学将A 与 B 反应后的滤液

32、混合,根据现象,裘臻认为可正确判断_(填字母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经过讨论,小组同学继续向E 中倒入 D 反应后的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确定D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探究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思路不同:A、B 的探究思路是 _; D 的探究思路是 _。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A、 B、 D 三个实验可归纳出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_ 。通过比较,我们既能认识到酸、碱两类物质的_,又能认识此两类物质的_。【答案】红褐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Ba(OH) 2+H 2SO4=BaSO4 +2H 2O; 无色酚酞溶液;A 、 B; CaCl 2(或氯化钙)

33、;有其他物质生成;(至少一种)反应物被耗尽;酸中的氢离子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共同的性质特殊的性质【解析】 【表达交流】根据氢氧化铁显红褐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溶液显黄色解答;根据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解答;【反思与改进】根据无使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解答;【实验与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归纳与总结】根据实验分析解答。【表达交流】氢氧化铁显红褐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溶液显黄色,故A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褐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

34、2SO4=BaSO4 + 2HO;【 反思与改进】无使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崇湜在实验 D 中使用的试剂是无色酚酞溶液;【实验与分析】小组同学将A 与 B 反应后的滤液混合,显出现白色沉淀 ,后出现红褐色沉淀 ,说明 A 中稀硫酸过量, B 中氢氧化钡溶液过量,可正确判断 A、 B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小组同学继续向 E 中倒入 D 反应后的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说明氢氧化铁沉淀没有消失,进一步说明 D 中不含盐酸,故确定 D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 CaCl2(或氯化钙)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探究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思路不同:A、B 的探究思路是有其他物质生成;D 的探究

35、思路是反应物被耗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A、 B、D 三个实验可归纳出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通过比较,我们既能认识到酸、碱两类物质的共同的性质,又能认识此两类物质的特殊的性质。11 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实验: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 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