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 年北京密云高考语文质量分析中学教研室语文组:果长亮一年一度的高考尘埃落定。 在这场决定着我们密云考生命运的战斗中,艰苦奋战的不只是广大考生、 一线教师、还有我们的教研工作者亦将接受严峻的考验。我们能否不辱使命, 无愧于我县三千多智慧的头脑与渴求的目光,一年的不懈努力,累累的硕果,便是最好的见证。一、基本情况我县今年的语文高考成绩理科平均分是97.59 分,比市平均分低2.2 分,文科的平均分是 95.97 分,比市平均分低0.56 分。二、试卷特点2007 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总体上说是体现了“以纲为本,逐步出新”的思想。1以纲为本本试卷依据教育部 2002 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2、语文教学大纲和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语文) 来命题,保持了命题的稳定性。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语文) (以下简称北京卷考试说明 )较之往年,在考试内容上主要有 4 点变化:(1)删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部分中“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和“句式的选用、 仿用和变换” 两项内容,将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定位与归类;( 2)调整“古代诗文阅读”部分中“翻译”和“断句”的次序,在文章内容理解方面兼顾特色与全面相结合的考查原则; ( 3)重新确定“现代文阅读”中部分考查内容的选文性质,以“论述类、实用类”取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
3、学类”,在命题选材方面更为灵活、自由; (4)微调“写作”部分的高端要求,将“鼓励写有创意的文章”作为命题和评阅的主导方向。这 4 点变化在今年的北京卷语文试题中得到了落实: 从语言表达简明的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第 23 题);在原计划古文“翻译”和“断句”全面考查的思路中只选择了后者 (第 11 题);引导考生对经营管理学方面的最新问题作出理解(第 1417 题);旗帜鲜明地倡导考生对同一材料抒写个性化、 有创意的认识和感悟(第 25 题)。2逐步出新2007 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的新,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是引 新潮流:如作文的 25 , 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雨湿衣看不 , 花落
4、地听无声”是唐 中的名句。有人 , 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 , 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 , 是 息“ 雨”、“ 花”不 人知的寂寞 境;有人 ,“看不 、”“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 ; 有人 , 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你根据自己 两句 的体会,展开 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 目,自定角度。除 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今年北京卷的作文 , 一面世便引起各方 。 有大声喝彩者, 有哀声 气者,有怒 冲冠者,也有摸不着 者。不管如何 价此 ,北京市的作文 竟又向前 了一大步,从 个意 上 ,北京市的作文引 了新潮流。二是体 了新 : 高中 文 程 准中 学生的 用能力、
5、 美能力、探究能力提出 高的要求。所 “ 用” “ 美”“探究”, 到根本 是学生的思 能力和表达能力。2007 年高考北京卷 文命 ,在 考生思 能力的 上,体 了一定的力度。 “体 ”至少表 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思 的准确性,如23 (略)。第二是思 的深刻性,如17 (略)。第三是思 的周密性,如22 (略)。思 的准确性、 深刻性、周密性,再加上作文要求的思 的合理性、 新性,新 学生思 能力所提出的要求, 已 在今年的命 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 。三、 分析第一大 分析:第 1 考 代 常用 的 。 每个 中大部分 含有一个相同 素, 点均 用音近字,推究 即可辨明。 A “精 ” “
6、” ,B “ 福予共” “ 福与共” , C “一言即出” “一言既出” ,D 全部正确, 本 正确 。第 2 考 的理解和运用。 三 分 重考 辨析 含 、 气色彩、使用 。“ ” 是概念的 称, 也可以表示一段或某一点 , “瞬 ”指极短的 ,从“被埋没前最后”可以看出,此 是“极短的一段 ” ,故 “瞬 ”。“效 ”含有自 气, 句是以第三人称 述客 事 , “效力”。“ 属”一般不能与“于” 用,故此 “从属” 。B 本 正确 。第 3 考 成 的理解和运用。 A “富甲一方”意 “ 有的 在地方上居第一位”,与“超脱于物 利益”构成“相反”的意思,使用恰当。 B “恪2尽 守”意 “
7、 慎 真地做好本 工作” ,与“生前 士”、“矢志 灵”的 境相符。 C “心有余悸”意 “事情 然 去,但回想起来,仍感到害怕” ,符合 境,使用正确。 D “含英咀 ”意 “嘴里含着花 ,品味花的芬芳,比 品味、体会 文中的精 ” ,不能用来形容“花蕾”,使用有 , 本 正确 。第 4 考 病句的辨析。 A 句表述准确 范, 本 正确 。 B “很少有以 7 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 步 的国家” 序及表述不合理, “很少有国家制造口径 7 毫米以下的狙 步 ” 。 C “大家都以 ,看到”主 是“大家”,后面“使大家恍然大悟”缺少主 ,可改 “大家才恍然大悟” 。D “一台”与“ 本”搭配不当
8、,可改 “一部的 本”。第 5 考 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C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表述有 , 本 正确 。 本 局部内容有的是高中 文 本中的内容, 就提醒我 要注意 本的使用。第二大 分析:【文言文 段 】本段文字 自淮南子 ?泰族 。淮南子又名淮南 烈,西 初年淮南王刘安及 客李尚、 、伍被等共同 著。内容以道家思想 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 家。 上, 是以道家思想 指 ,吸收 子百家学 ,融会 通而成,是 国至 初黄老之学理 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 明哲理 ,旁涉奇物异 、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 材料,像“女 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
9、,主要靠本 得以流 。泰族 天人之 ,古今之 ,而落 于治国之道, 部分“无法不可以 治也, 不知礼 不可以行法” 了礼 教化的作用, 明了德与法的关系。今年北京卷的文言文 , 改 了全国卷以史 文 主的局面, 取的文本偏重于 ,因此 度相 要大一些。 段 502 字,文字量适中。 命 的需要,中 去了 226 字,使 言更加 , 述更 集中,很好的反映了原作的 点,而 度 明 降低了。第 6 考 常 文言 的理解。 解 不正确的是 A 。 所 的四个 ,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 的,仍然是在考 知 的迁移能力。踵,在触 太后一文中,有“ 之送燕后也,持其踵 之泣”一句;唱,在黄花 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0、一文中,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 ”也曾学 ;察,石 山 “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 相同。 A 的“正” 是一个使 用法,使正。因 其他三 都比 常 , 度并不大。3第 7 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句, 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文段中, 准确把握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设题时既有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 如B、D 两组;也有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 如 A、C两组。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C组中“庶绩咸熙”与“少长咸集”两句中的“咸”都是副词,作都讲。 A 组中
11、“至难也”中的“至”是副词,极、最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至”是动词,作到讲。 B 组中“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中的“之”是代词,代越人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若风之摇草木”中的“之”是助词,无意义,其语法功能是取消“风摇草木”句的独立性,使之作“若”的宾语。 D组中“明好恶以示之”中的“以”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中的“以”是介词,作按照、依照讲。第 8 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 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 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 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 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
12、。解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A 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 ,相当于“那么”“就”;C 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 ,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 ;D 项意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 ,省略的应该是代词 “之”。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B 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 ,而应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 项。第 9 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正确答案是C。因为题干问的是“全部” ,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 句表达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毕竟有限,句是说世风流俗对人的影响,这两项,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把包含的
13、项排除就可以了。 其他四项, 句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礼义教化的作用。 句用了一个递进复句, 从反面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 句“百工维时, 庶绩咸熙”是重视礼义的结果,句说孔门弟子“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是礼义教化的结果。第 10 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D 项。本段文字的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 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 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 ,因此, ABC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 D项的表述与文章的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依据。第三大题分析:11. 用斜线( / )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5 分)4本题为断句, 考查的是学生
14、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 这次所选 “太宗辨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 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 文意浅显易懂, 考生结合平时课内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多的阅读障碍。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少” “好”“加”“示”分别在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庄暴见孟子(王语暴以好乐)、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壁有瑕,请指示王)中出现过,而“邪”字也可以结合上句中的“直”加以对应理解。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
15、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断下去而导致错断增多。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2 分。12.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 分)较之往年, 2007 年的高考鉴赏题,在选材和题型上有些出人意料:平时在复习备考中被忽略的诗经的短诗成为命题材料,让我们的围绕“意象”、“托物言志
16、”等等而进行的诗歌鉴赏复习几“无用武之地”;取消了客观性选择题,代之以主观简答题, 学生不再能够从选择题中获取蛛丝马迹,然后顺蔓摸瓜, 最后豁然开朗。好在文本短小,且注释详细,命题难度不算太大,因而考生尽管可能对材料和题型感到不适应,但仍然能够较为轻松地作答。本次高考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古典诗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基础、落实诗歌鉴赏常识,从而使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有了依托,成为可能。另外,在高三复习中加强训练学生答题的清晰化和准确性。 扩大选材范围是必要的, 不仅要注意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而且要关注诗经 、楚辞这样的作为诗歌源头的作品。如此才能化“意料之外”的高考题于“情理之中” 。此题据抽调
17、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4.79 分。13.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 3 题)。( 6 分)今年的默写题回归到了传统的上下文填空的形式, 在数量上采取四题任选三题的形式,沿袭了06 年的命题思路,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性。不考理解,只考识记,注重基础,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从选取的内容上看,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 ,刘禹锡秋词是唐诗,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是宋词,王实甫长亭送别是元曲,而先5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了相应时期的我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命题者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迫切愿望。试题中的第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考查,虽然算不上名句,但这句话却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
18、文学中句式整齐, 富于音乐美和韵律感的特点; 第小题刘禹锡的秋词历来被人们称赞为另辟蹊径,一反常调,热情讴歌秋天的美好的佳作;第小题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考查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赋予了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第小题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句,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 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 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无法分开, 营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是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之
19、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又告诉我们, 利用青少年的年龄优势, 尽量强化记忆、背诵,以备将来反刍、体味,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名句名篇的考查采用默写的方式,要求考生默写出全篇或部分的内容。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一般是考生背诵过或熟悉的,今年默写部分新增了7 篇古诗文,包括 2 篇古文和 5 首诗歌,篇目总数也从 33 篇( 首) 增加至 40 篇 ( 首 ) 。题目做到了诗文兼顾,新老篇目兼顾,目的是推动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考查默写古诗文的意义, 远远超出了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查,
20、 它更是对学生文化底蕴的考查。 背诵古诗文, 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反复吟咏古代诗文的过程中, 增强了对文言句读的感性认识, 扩大了文言词汇的积累, 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情感和人生态度上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次试卷分析时,我们随机抽调了四本样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试卷满分试卷数0 分试卷数平均分卷一1004.9卷二2205.7卷三2315.6卷四1444.3总平均6955.12从样卷抽测统计表明,学生失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错别字导致失分。别字方面: “霄”写作“宵”的情况居多, “情”6写作“晴”、“空”写作“天”、“庭”写作“亭” ,属个 情况; 字方面:
21、集中在两 ,一是“染” ,一是“ ”,都是多加了一点。(2) 不准确 致失分。一是漏字:比 多的情况是漏写“欲” 、“于”、“也”;一是 冠李戴:把 的文章中的句子 写在 句中, 典型的 是将 “至今商女”写成“商女不知亡国恨” 。 背 的教学建 (1)将背 默写落 在平 的 堂教学中背 不能 靠高考前的突 , 要求背 的篇目,就 平 学一篇 一篇,通 真正 学生容易出 的地方, 一步 化落 。(2) 学生明白 什么要背 要求背 的篇章, 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其 秀的作品, 在 行 些篇目的教学中,教 要多 重把文章之所以 秀 解透 , 以便真正激 出学生的 之情。(3)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22、在学生学 都很功利, 花 很多 就是 了几分, 要想真正改 学生的 种功利思想, 可以采取一些 法 他 感到所学的 西确 有用。 如在 行作文 中必 引用要求背 的古 文,否 ,作文不 高分等等。第四大 分析:14. 下列 “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 是( 3 分)本 考 学生 文中重要 的理解, 的 索区 主要是第 1 段,答案是 D。A 第 1 段第 4 句“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 客 提供独特的价 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 品、开辟新市 , ”其意是“有关”,而 中却 “无关”。此乃“猴吃麻花 ” 。B 第 2 句前面的两个“不是也不是” 。 在 “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 ” ,其意
23、又与文本大相径庭。 C 第 1 段第 3 句后面“它 以被 争 手所复制” , 与文本之意又相反。 D 前面“核心能力是一种 合能力” 第 1 段第 2 句“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 技能和技 后形成的一种 合能力” ,是正确概括; D 后面“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 第 4 段的第 3 句和第 5 句的前面“在 一段 内 得 大 争 的核心能力 ”,是两 信息的正确整合。此 据抽 学生的情况 ,学生的平均分 3 分。15. 下列 法不符合文意的一 是( 3 分)本 考 学生 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索区 展 全文, 答案是 C。A ,可 第 1 段首句与第 2 段首句,与文意相符。 B ,
24、可 第 3 段第 5 句,其“ 以逃脱 种被 咒的命运”即 的“前途堪 ”,与文意相7符。 C项对应第 2 段的前 3 句。概括此 3 句话,其意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不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 ,而选项与此意正相反。 D 项,是对第 3 段 4、5 两句的概括,与文意相符。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8 分。16. 根据文意填空。( 2 分)16 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检索区间在第2 段。要注意题干中“以及其它外在因素” 的提示作用,从而确定横线处要求填入的应是 “外在因素”。其第 5 句话正是对题目划线句原因的解释。 句首“特别是” 三个字是表示
25、强调的起指示答题思路的短语,考生应能按图索骥,答出“竞争的环境不公平” “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1.17 分。17. 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 ,却也可能是“诅咒” ,为什么?( 4 分)17 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检索区间在第 4 段的 5、6、7 三句。经整合,可答出“核心能力能给公司带来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如果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公司最终将因失去应变能力而失败”。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 分。第五大题分析:2007 年高考北京卷散文阅读测试文本湿湿的想念 ,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孙女沈
26、红回忆爷爷的作品。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与感悟, 知人论世、独有会心的文章。全文共有 13 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思绪为线,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 段,寻找爷爷的故土;第 - 段,解读爷爷的性情;第 - 段,进一步表达“湿湿的想念” 。这篇文章意在探寻沈从文的精神世界。 出题人亦通过题目引导我们读懂沈红笔下的沈从文。从这篇文本和三道简答题我们可以看出出题人对学生的要求。一是要想通过文本走入沈从文的精神世界, 就需要具备学生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相关背景知识。经过出题者的删改, 今年的选文可谓文质兼美, 很具文化品味。学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背景知识 (主要是对沈从文的知识) 才能读懂。许多学生答不对
27、题,并不是答题技巧掌握得不好, 而是文化修养、认识水平不够所致。二是阅读时有强烈的话题(或主旨)意识。能够把握本文的话题和主旨,能够根据本文的话题(或主旨)思考问题。三是出题人强调统观意识。 这三道简答题, 都需要统观全文才能答出来。 可8能是出题者有意为之,那种简单的摘录信息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题此次一道没有出。每一道题都需要把握思路、统观全文,思维的力度都比较大。应该说这些要求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思考水平,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和思考方式,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本题考
28、查对文意的理解。 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 E 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所谓“物是人非” ,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 人生无常。本文有“物是人非” 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 ),但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 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 “物是人非”。本题的两个错误选项, 第一个没有任何难度, 与原文稍作比对即可; 第二个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此题
29、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3.2 分。19.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4 分)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提问点在第一段, 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 ,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 。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 “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此
30、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1.93 分。20.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6 分)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9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
31、题的四个要点: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尽管这 4 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 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 因此,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 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并不容易。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2.3 分。21. 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4 分)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 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 “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
32、生活了一辈子” ,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 各具有怎样的意义。 再参考“结合本文” 的题干限制,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并将这些相关信息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了。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 1.73 分。总体来说, 2007 年高考北京卷现代文散文阅读,命题侧重在理解方面,大部分试题应该说比较平实,符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实际情况。第六大题分析:22. 将下面 6 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3 分)本题可局部破解。根据中“可以看到”和中“还可以看到”基本确定大致的并列顺序。开头说“山” ,承接中“景山”而来,
33、位置大致明确。在句首,“城壕”、“墙垣”承接“紫禁城”之名。考生问题多出在的位置制定上,是最常见的错误。关键在于中“顶”承接谁而来?紫禁城可能有顶么?有顶的应是城中的宫殿,因此前后并不搭配, 只能用以解说中“亭台”之顶。经调整,答案即为。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0.6 分。23.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 25 字)(4 分)本段第一句作为总领句, 概括了此报道的核心话题, 即“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这里的关键词不在于 “南水北调”,而在于 “进展”,也就是工程的 “阶段”,统观全文,发现共两个阶段,一是中线工程 2010
34、年竣工,一是北京段今年年底完工,但概括信息题,除了要简述核心话题外,还要把握题干中隐含的要求,本题要概括出对北京市民而言重要的信息, 两个阶段,重要在哪儿?也就转化为概括两段工程的作用, 这在文中均有明确说明, 中线工程要实现长江水入京, 北京10段则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这几点答全,也就踩中了答案中的四个给分点。此题据抽调学生的情况统计,学生的平均分为0.8 分。24. 为接待国外游客,有关部门请你写一段话,向观光者介绍你所熟悉的某地区(区县、乡镇或街道)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的特色。 ( 5 分)要求:语言通顺、得体;不少于 60 字。切合“文化观光”的主旨。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今年北京
35、卷的 24 小题要求考生写一段介绍所熟悉的某一文化馆观光景点特色的文字。这道题,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此题犯了忌讳,很容易让考生露出区县的名字,即使考生不写出区县,只要一本试卷中有几位考生写出了司马台长城,写出了白龙潭、 黑龙潭,便可知此考生大半系密云考生; 从考查语文能力方面来说,此题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另一方面是对考生对人文、地理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考查,是一道检测考生综合素质的题。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审题不明读解题目是做题的第一步, 考生首先需要提取题干所呈现的信息或暗示信息来明确问题的指向性,找准方向,方能准确清晰作答。就本道题来说
36、,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 应当明确“文化观光景点” 的含义,选取一处突出其特色, 切合“文化观光”的主旨; 2. 应当明确施事者是“有关部门” ,授事者是国外游客; 3. 应当明确表达要求是“语言通顺、得体” ,不少于 60 字。但是很多考生没有跨过审题这一道坎, 胡乱答题,导致损失严重。 如某考生写道:尊敬的游客们,你们好!我将担任你们这次行程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密云县古北口镇风景秀丽的司马台长城, 还有令公庙和七郎坟, 希望您能玩得愉快。(2)底蕴不厚应该说,介绍文化景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命题, 就北京考生来说, 北京无处不精彩,处处是文化, 他们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但是这一切
37、到了学生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个的概念符号, 显得那么地苍白和窘迫。 学生们知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却写不出几句有分量的文字。 这折射出了学生积累的匮乏和对自己周围环境、对祖国文化的无知。如某考生写道:敬爱的游客们,你们现在要观光的景点是司马台长城, 它的组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我国红军用血和骨肉将它建成的,它代表着永远的中国人民红军精神。考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深刻的警示: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良好的思维品质、 深刻的认识能力作为支撑。 在平时的11 文教学中,如何通 一 文 扎扎 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 方式、促 言水平的提升、 学会表达思想的 言
38、方式、提高 水平, 是我 需要持 思考的 。 文教学探索的道路,依然漫 又漫 。第七大 分析:25. 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 60 分)“ 雨湿衣看不 , 花落地听无声”是唐 中的名句。有人 , 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 , 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 , 是 息“ 雨”、“ 花”不 人知的寂寞 境;有人 ,“看不 、”“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 ; 有人 , 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你根据自己 两句 的体会,展开 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 目,自定角度。除 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 800 字。 和立意是作文中首要和核心的 。 材料是两句唐 , 两句 是写春景的,此 的用意是
39、考生由“景”引 想, 自己的“情” 。从材料中的五种不同理解的提示可以看出, 考生主要 从社会的角度, 从人的角度出 来引 想。材料中的 想涉及到品格、境界、 境、作 、情趣等多方面。考生可以借助于提示, 提示中的某一种 ,也可以拓开思路,独辟蹊径,写自己由 两句 所引 的某种 解、 或曾 的某种体 。考生可 的角度除提示之外, 可以有:(1)“ 雨湿衣”和“ 花落地”都是自然存在的客 象, “看不 ”与“听无声”都是人的感 。 “看不 ” ,但确 在“湿衣” ; “听无声”,但确 在“落地”:人是不能否 些客 象存在的。故可以立意 :人不能根据个人的主 感受来判定客 事物是否存在,存在即是合
40、理的。 可以立意 :我 要注意 心 察自然和社会 象并从中受益。(2)“ 雨湿衣”和“ 花落地”在 里可以理解 ,自然和社会 展中的 多事物常常是在不 意之 ( “看不 ”“听无声”)就形成了的, 些事物或有益,或有害,或 是一种自然存在。我 要注意 些事物的形成,并 些事物采取正确的 度,或 ,或抑,或随其自然。 文是智者的学 , 有思想境界、有情感素养是 文教学乃至民族教育所要达到的目 之一。此 考生的思 水平和情感素养有所 , 然 了点,但不失 好 。四、高三教研与高考本学年,本着“哪能拿分在哪用 ”的原 ,做好高三的复 指 工作。121针对 2006 年语文考试说明和考题的实际情况,开
41、学初组织不全体高三教师教学座谈会, 着重探讨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向,明确高三年级教学复习的要求和目标,统一了思想。2对 06 年夏季高考试卷(北京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找出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教研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决。3利用北京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活动的机会,狠抓复习课堂教学效率。4做好第二轮复习的统一规划,以“先专题后综合”的思路进行总复习。专题按照试卷的每一个考点来复习,即语基部分的语音、词语、病句专题,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和断句专题;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语言鉴赏和形象鉴赏专题;现代文阅读专题;语言运用专题和作文专题。5安排了三次专题讲座:一是由我主讲的“作文中的选材与
42、立意”专题讲座;二是由一中王本利老师主讲的“现代文阅读中信息筛选与整合”专题讲座;三是由二中张雪艳老师主讲的“诗歌鉴赏”专题讲座。6利用“知识、能力带题型”的方式,精心解读了高考考纲;并依据高考考纲设计了高三一模试卷的命题蓝本,命制了高三一模试卷。7做好听高三课后的总结反馈工作。本学期主要听高三的课,重点听了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和专题复习课, 并对此两种课型中出现的问题和值得提倡的经验做了记录,利用教研活动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反馈。8本学期请二中张雪艳老师为高三语文老师做了“如何做好诗歌鉴赏的复习”示范课,并请张老师做了同题的专题讲座。9利用“请进来”的契机,增强考研水平和信息量。本学期,首师大附
43、属密云中学和第二中学先后请我县语文学科顾问梁捷老师做高三复习专题讲座活动,适时的为两所学校的学生解决了一些复习中的问题。五、对教研工作的几点反思1高考的复习课要抓实一点,复习的每一块都要求学生过关制。2要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增加一些见识。3对太师庄和巨各庄中学要多指导,尤其是太师庄中学。六、对 2008 年高考语文备考的几点启示1要认真学习 高考考试说明,要全面理解和落实考试说明中的每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2要注重基础,注意积累,要在一点一滴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要在老师的带领下,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 细致认真地完成五大板块(语文基础知识和表达、 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现代文阅读、13作文)的复习备考工作。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投机取巧,不要受社会上某些不负责任的猜题押题的影响。3要在掌握各板块知识能力要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完成一定的训练量。既不能不练,又不能无目的练,也不能练完就完。要做到:训练前有目的,训练中有耐心,训练后有反思。4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在关注的基础上,积累写作素材。要勤于练笔,勤于思考,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目的地完成一定的作文训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