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 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培优易错试卷练习 ( 含答案 ) 附详细答案一、化学反应原理1 为探究 Ag+与 Fe3+氧化性的相关问题,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20) AgCl:1 5 10- 424: 0 796 ggAg SO(1)甲同学的实验如下:序号操作现象将 2mL 1 mol/ L AgNO3 溶液加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入到1 mL 1 mol / L FeSO4 溶液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注:经检验黑色固体为Ag 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 。 甲同学得出Ag+ 氧化了 Fe2+的依据是 _。(2)乙同学为探究A
2、g+和 Fe2+反应的程度,进行实验。a按右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发现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放置一段时间后,指针偏移减小。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Fe243溶液,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偏移减小( SO )回到零点逆向偏移。 a 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_。 b 中电压表指针逆向偏移后,银为 _极(填“正”或“负”)。 由实验得出 Ag+ 和 Fe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3)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结论,丙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序号操作现象将 2 mL 2 mol/ L Fe( NO3)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实验中银镜消失
3、实验将 2mL1 mol/ L Fe24 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减少,未消失( SO )实验将 2mL 2 mol/ L FeCl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实验 _ (填“能”或“不能”)证明Fe3+氧化了 Ag,理由是_ 。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与的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_。【答案】 Ag2SO4有黑色固体( Ag )生成,加入KSCN 溶液后变红Fe2+ e- Fe3+负2+Ag+3+Ag不能因为Fe NO-AgFeFe(3) 3 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NO3 也可能氧化溶液中存在平衡:+,且 AgCl 比 Ag2SO4-Fe3 AgFe2 Ag溶解度更小, Cl 比 SO42
4、更有利于降低Ag+浓度,所以实验比实验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或促使平衡正向移动,银镜溶解)。【解析】【分析】【详解】(1)将 2mL 1mol / L AgNO3 溶液加入到1mL 1mol/ L硫酸银白色沉淀,银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Fe2+为FeSO4 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会生成Fe3+,银离子被还原为黑色固体金属单质银;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有铁离子生成;上述分析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银,它的化学式是 Ag2SO4,故答案为 Ag2SO4;甲同学得出 Ag+氧化了 Fe2+的依据是实验现象中,银离子被还原为黑色固体金属单质银,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有铁离子生
5、成,故答案为有黑色固体(Ag)生成,加入KSCN溶液后变红;( 2)实验过程中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依据原电池原理可知银做原电池正极,石墨做原电池负极,负极是甲池溶液中亚铁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铁离子, a 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 Fe2+- e- =Fe3+;故答案为 Fe2+- e-=Fe3+;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 Fe2(SO4) 3 溶液,和乙池组成原电池,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偏移减小回到零点逆向偏移,依据电子流向可知乙池中银做原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铁离子氧化为银生成亚铁离子;故答案为负;由实验现象得出,Ag+和 Fe2+反应生成铁
6、离子和金属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 +Ag+Fe3+Ag;故答案为Fe2+Ag+Fe3+Ag;( 3)将 2mL 2mol / L Fe( NO3)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说明银杯氧化,可能是溶液中铁离子的氧化性,也可能是铁离子水解显酸性的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了强氧化性,稀硝酸溶解银,所以实验不能证明3+氧化了 Ag,故答案为不Fe能;因为 Fe( NO3) 3 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NO3- 也可能氧化Ag;将 2mL1mol / L Fe2( SO4)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减少,未消失说明部分溶解,将 2mL 2mol / L FeCl3 溶液加入有
7、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说明银溶解完全,依据上述现象可知,溶液中存在平衡:Fe3+AgFe2+Ag+,且 AgCl 比 Ag24-比 SO42 -SO 溶解度更小, Cl更有利于降低Ag+浓度,所以实验比实验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故答案为溶液中存在+Fe2+-比 SO42-更有利于降低+平衡: Fe3 +Ag+Ag ,且AgCl 比 Ag2SO4 溶解度更小, ClAg浓度,所以实验比实验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2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人们发现了120 多种含铁硫簇( 如 Fe2S2 、 Fe4S4 、 Fe8S7 等) 的酶和蛋白质。它是存在于生物体的最古老的生命物质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
8、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实验一:测定硫的质量:(1)连接装置,请填写接口顺序:b 接 _(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A 中放入 0.4g 铁硫簇的样品 ( 含有不溶于水和盐酸的杂质) ,在 B中加入品红溶液,在 C 中加入 30mL 0.1mol/L 的酸性 KMnO 4 溶液(3)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4)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取C 中的 KMnO 4 溶液 3mL ,用 0.1mol/L 的碘化钾 10%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数据如下:消耗碘化钾溶液体积/mL滴定次数待测溶液体积 /mL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13.001.007.5023.001.026.033
9、3.001.005.99实验二:测定铁的质量:取实验 中 A 的硬质玻璃管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 NaOH 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灼烧得0.32g 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 “实验一 ”中装置 A 的气密性的方法是_(2)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 _(3)装置 B 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 _ .有同学提出,撤去B 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 _ ( 选填 “合理 ”或 “不合理 ”) ,理由是 _(4)用 KI 溶液滴定 KMnO 4 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5)请计算这种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_(6)下列操作,可能引起x: y 偏大的是 _a.滴
10、定剩余 KMnO 4溶液时, KI 溶液滴到锥形瓶外边一滴b. 配制 KI 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c. 用碘化钾溶液滴定剩余KMnO 4 溶液时,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d. 实验二中,对滤渣灼烧不充分【答案】 b 接 efdc g (g 写不写都对)在导管 b 接上长导管,把末端插入水槽中,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微热硬质试管A,导管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撤去酒精灯,导管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加入最后一滴KI 溶液,溶液紫色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为紫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吸收合理若 B 中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不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被吸收完全2MnO416H10I2Mn 25I
11、28H 2OFe4S5acd【解析】【分析】铁硫簇的样品在装置中与O2 反应,得到SO2,测点 SO2 的含量,用酸性高锰酸钾吸收,再用品红溶液检查SO2 是否吸收完全,再接尾气吸收。【详解】实验一: (1)用高锰酸钾吸收二氧化硫,用品红证明二氧化硫吸收完全,最后用氢氧化钠吸收尾气,接口顺序:b 接 efdc g (g 写不写都对),故答案为:b 接 efdc g (g 写不写都对);实验二:(1)先形成一密闭体系,利用加热膨胀法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在导管b 接上长导管,把末端插入水槽中,关闭活塞,用酒精灯微热硬质试管A,导管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撤去酒精灯,导管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
12、性良好;(2)碘化钾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答案为:加入最后一滴KI 溶液,溶液紫色褪去,且半分钟不恢复为紫色;(3)品红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吸收;也可省去品红装置,因可以根据高锰酸钾颜色变化来确定是否完全吸收,若B 中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不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被吸收完全,故答案为: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吸收;合理;若B 中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不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被吸收完全;(4)高锰酸酸根被还原为锰离子,碘离子被氧化为碘单质,故答案为:2MnO 4 16H10I2Mn 25I 2 8H 2 O ;(5)第一次滴定,草酸溶液的体积与第2、 3次相差太大,应舍去,取第2、 3
13、次的平均值计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5.00mL ,根据化学方程式:2MnO 416H10I2Mn 25I 28H 2O 知剩余的高锰酸钾是5.00 10 30.15 10 4 mol ,加入了 30mL,只取了 3mL,所以共剩余高锰酸钾10 3 mol ;所以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是30.0010 3 0.1 10 30.002mol ;再根据关系式 2MnO 4 5SO2 计算生成二氧化硫n SO20.005mol ,取实验 中 A 的硬质玻璃管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灼烧得0.32g固体,固体是Fe2O3 ,计算 nFe0.32
14、160 20.004,利用铁元素和硫元素守恒知n Fe : nS4 :5,确定Fex Sy的化学式为:Fe4S5, ,故答案为: Fe4S5 ;(6)a.滴定剩余 KMnO 4 溶液时, KI 溶液滴到锥形瓶外边一滴则标准液偏多,计算时导致硫元素偏少,比值偏大;b.配制 KI 溶液时,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使浓度偏大,导致剩余高锰酸钾偏小,硫偏多,比值偏小;c.用碘化钾溶液滴定剩余 KMnO 4 溶液时,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导致标准液体用量偏大,剩余的高锰酸钾偏多,计算的硫元素偏少,比值偏大;d.实验二中,对滤渣灼烧不充分会计算的铁元素偏多,比值偏大;acd 正确,故答案为:acd。3 水
15、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 ) ,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取样、氧的固定a.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b. 向烧瓶中加入200mL 水样。c. 向烧瓶中依次迅速加入1mLMnSO 4 无氧溶液 ( 过量 ) 和 2mL 碱性 KI 无氧溶液 ( 过量 ) ,开启搅拌器,反应生成MnO(OH) 2 ,实现氧的固定。 .酸化、滴定d. 搅拌,并向烧瓶中加入 2mL 硫酸无氧溶液至 MnO(OH) 2 被 I 还原为 Mn 2 ,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e.在暗处静置5min 后,取一
16、定量溶液,用Na 2S2O 3 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 2 2S2O32I 2 2I S4O 62,记录数据。f.g. 处理数据 ( 忽略氧气从水样中的逸出量和加入试剂后水样体积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12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除去所用溶剂水中的氧气的简单操作为_。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3 “步骤 c”中 “搅拌 ”的作用是 _。4 “氧的固定 ”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 “步骤 f ”为 _。6 “步骤 e”中,用 amol/LNa 2S2O3 标准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若 200mL 水样经处理后,共消耗Na2S2 O
17、3 标准溶液的体积为b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_ (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mg/L 。7 “步骤 d”中加入硫酸溶液反应后,若溶液pH 过低,滴定时会产生明显的误差,写出产生此误差的原因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至少写出2 个 ) : _。【答案】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O 2 2Mn(OH) 2 2MnO(OH) 2 重复步骤 e 中的滴定操作 23次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复色40ab2HS2O32S SO2H 2 O , SO2I 2 2H 2O 4H SO422I ;4H4IO2 2I 2
18、2H 2O【解析】【详解】( 1)溶液中氧气溶解度不大,且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所以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需要通过煮沸溶剂后冷却,把溶剂水中溶解的氧气赶出得到;故答案为: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 2)取水样时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会使氧气溶解度减小,为此,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故答案为: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 3)操作步骤中搅拌的作用是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故答案为: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4) “氧的固定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2 2Mn(OH) 2 2MnO(OH)
19、 2 ;故答案为: O 2 2Mn(OH) 2 2MnO(OH)2 ;( 5)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滴定实验应重复进行滴定实验测定数值,取几次的平均值计算,步骤 f 为重复步骤 e 的操作 23 次;故答案为:重复步骤e 的操作23次;(6)用Na 2S2 O3 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 2 ,发生反应2S2O 23I2S4O 262I,以淀粉作指示剂,随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入,滴定过程中滴入最后一滴溶液蓝色变化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说明反应达到终点;若200mL水样经处理后,共消耗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为bmL,实验过程中依次发生的反应为2Mn 2O24OH2MnO(OH)2,MnO(OH)2
20、2I4HMn 2I 23H 2 O , 2S2 O 23I 2S4O 262I,得到定量关系为:O 22MnO(OH)2 2I 24S2O 23,14n ( O2)b103 LamolL1n( O2) =0.00025abmol ,质量为0.00025abmol32g / mol0.008abg8abmg ,氧气浓度8abmg40abmg / L;0.2L故答案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复色;40ab;7 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也能够被生成的碘氧化,同时空气中的氧气也能够将碘离子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2HS2O32S SO2H 2 O
21、 ; SO2 I 2 2H 2O 4H SO422I ;4H4IO22I 22H 2O ,故答案为:2HS2O 32SSO2H 2O , SO2 I 2 2H 2 O 4HSO422I ,4H4IO 22I 22H 2 O( 任写其中2 个 )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含量的测定、滴定实验及其计算的相关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应用,主要是实验基本操作、滴定实验的步骤、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计算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4 水合肼 (N 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 CO(NH2)2+2NaOH+NaClO=NH4H2O+Na2C
22、O3+NaCl。实验 1:制备 NaClO 溶液 (己知: 3NaClO2NaCl+NaClO3)。( 1)图甲装置 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 。(2)用 NaOH 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 NaOH 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_。( 3)图甲装置 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 _ 。实验 2:制取水合肼(4)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2 O 会参与 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 充分反应后,蒸馏 A 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实验 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5)称取馏分 3.0g,加入适量 NaHCO3 固体
23、(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 保持在 6.5 左右),加水配成 250mL 溶液,移出25.00mL 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 23 滴淀粉溶液。用-1(已知 : N2H4H2O+2I2=N2 +4HI+H2O)0.15mol L 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 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NaHCO3 固体,则测量结果会 _“偏大 ”“偏小 ”“无影响”)。 下列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填字母 )。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 实验测得消耗I2 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馏分中
24、水合肼 (N2 H4H2O)的质量分数为_ 。【答案】 MnO2+-2+22量筒、烧杯、玻璃棒防止 NaClO 分解,影+4H +ClMn+Cl +2H O响水合肼的产率N2 4222HH O+2NaClO=N +3H O+2NaCl 偏大 d 25%【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装置I 由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装置II 由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次氯酸钠;装置III 是尾气处理装置;图乙中的由CO(NH2 )2与NaOH、NaClO 反应制备水合肼。实验 1:制备 NaClO 溶液 (己知: 3NaClO2NaCl+NaClO3)。(1)图甲装置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
25、+Cl-Mn 2+Cl2 +2H2O。( 2)用 NaOH 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 NaOH 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 。(3)由题中信息 (己知: 3NaClO2NaCl+NaClO3)可知,图甲装置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防止NaClO 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实验2:制取水合肼(4)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 42O 会参与 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H H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N HH O+2NaClO=N +3H O+2NaCl。充分反应后,蒸馏 A 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24222品。实验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
26、量(5)称取馏分3.0g,加入适量 NaHCO3 固体 (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 保持在 6.5 左右),加水配成 250mL 溶液,移出25.00mL 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 23 滴淀粉溶液。用-1(已知: N2H4H2O+2I2=N2 +4HI+H2O)0.15mol L 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水合肼 (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NaHCO3 固体控制溶液的pH,则碘会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而消耗较多的碘,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下列实验操作: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则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
27、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则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则标准液会被残留的水稀释,从而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综上所述,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d。实验测得消耗I2 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H4?H2O+2I2=N2 +4HI+H2O 可知,n(N2H4?H2O)= n(I2)=0.0015mol ,馏分中水合肼 (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25%。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反应原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的实验仪器、反应条件的控制、氧化还原滴定及其误差分析等等,题目难度中
28、等 。 明确实验目的为解答关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等 。5 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 4H )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 mol 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 kJ 的热量。( 1)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 2)分别取 40 mL 的 0.50 mol/L 盐酸与 0.55 mol/L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A 的仪器名称为 _。(3)如图所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
29、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反应需要测量温度,每次测量温度后都必须采取的操作是_。(4)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起始温度 T1 终止温度 T2 实验序号盐酸氢氧化钠混合溶液120.020.123.2220.220.423.4320.520.623.6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 3 ,又知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_ ;(5)假定该学生的操作完全同上,实验中改用100 mL 0.5 mol/L盐酸跟 100 mL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填“相等 ”或 “不
30、相等 ”),所求中和热 _(填 “相等 ”或“不相等 ”)。【答案】 N2H4(l) 2H2O2(l)=N2 (g) 4H2 O(g)H 641.63 kJ mol 1环形玻璃搅拌棒减少热量损失用水冲洗干净温度计,并擦干温度计 51.8 kJ/mol 不相等相等【解析】【分析】【详解】(1) 0.4 mol 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 kJ 的热量, 1 mol 液态肼放出的热量,256.652?kJ 1 = 641.63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0.42H2 222 1。故答案为: N242 22O (l)=N (g) 4H O(g)
31、 H 641.63 kJ molH (l) 2HO (l)=N (g)4H2O(g) 1H 641.63 kJ mol;( 2)根据图示可知, A 的仪器名称为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棒;( 3)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若两个小孔开得过大,会导致散失较多的热量,影响测定结果;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计上的酸与 NaOH溶液反应放热,使温度计读数升高,温度差偏低,但使测得的中和热偏高,所以每次测量后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并擦干温度计;故答案为:减少热量散失;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并擦干温度计;(4)第 1 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
32、均温度为20.05 ,反应后温度为: 23.2 ,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3.15 ;第 2 次实验盐酸和 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 20.3 ,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3.1 ;第 3 次实验盐酸和 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 20.55 ,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3.05 ;40mL的 0.50mol L 1 盐酸与 40mL的 0.55mol L1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m=80mL1gcm 3=80g, c=4.18J/(g),代入公式 Q=cmT 得生成 0.05mol 的水放出热量 Q=4.18J/ (g) 80g3.15+3.1+3.05 =1.036kJ ,即生成0.02mol 的水放出
33、热3量为: 1.036kJ ,所以生成 1mol 的水放出热量为: 1.036kJ 1mol=- 51.8kJ mol 1,0.02mol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 H= - 51.8kJ mol 1;故答案为: - 51.8kJ mol 1;(5)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若用100mL 0.50molL 1 盐酸跟100mL 0.55molL 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加,所放出的热量偏高,即放出热量不相等;由于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 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用100mL 0.50molL 1 盐酸跟 100mL 0.55
34、molL 1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中和热数值相等,故答案为:不相等;相等。【点睛】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计算应用,注意焓变计算和物质聚集状态的标注,学习中要准确把握,另外注意中和热的计算,特别是注意先求温度的平均差值,再求中和热,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6 用 H2O2 、 KI 和洗洁精可完成“大象牙膏”实验(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泡沫),某同学依据文献资料对该实验进行探究。(1)资料1:KI 在该反应中的作用:H2O2 I H2O IO ; H2O2 IO H2OO2 I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资料 2:H2O2 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
35、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填字母)。KI 加入,无KI 加入。a. 加入 KI 后改变了反应的路径b. 加入 KI 后改变了总反应的能量变化是放热反应c. H2O2 I H2 O IO(3)实验中发现, H224O 与 KI 溶液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溶液颜色变黄。再加入CCl ,振荡、静置,气泡明显减少。资料 3: I2 也可催化 H2O2 的分解反应。加 CCl4并振荡、静置后还可观察到_,说明有 I2 生成。气泡明显减少的原因可能是:i. H2O2 浓度降低; ii. _。以下对照实验说明i 不是主要原因:向 H2O2溶液中加入 KI 溶液,待溶液变黄后,分成两等份于A、 B 两试管中。 A 试管加入CCl,分别振荡、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 。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