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48607 上传时间:2020-12-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附详细答案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 我国科学家受中医启发,发现As2O3(俗称砒霜)对白血病有疗效。氮、磷、砷(As)是 VA 族、第二至第四周期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完成下列填空:(1) As 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_;砷蒸气的分子式:As4,其分子结构与白磷( P44)相似,也是正四面体,则As 中砷砷键的键角是 _ 。(2) P 的非金属性比As 强,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推测砷的单质或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_(写出两条即可)(3)

2、NH4 3可做化肥,但易爆,300发生爆炸: 2NH43222NONO2N +O +4H O。每生成2molN 2 ,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_mol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_。(4)发电厂常用氨气吸收烟气中的CO2CO2不断通入pH 11的氨水中时会产。常温下,当=-。生微量的新离子: NH2COO-(i )写出 NH2COO 的电子式 _ 。ii)计算原氨水中cNH+)=_molL(4/ 。【答案】60oP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As 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 P 的原子半径 As, P 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强,所以P 的非金属性更强砷是半导体,砷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砷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3、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等1015: 7- 3- 11- 3)10 - 10(或 10【解析】【分析】【详解】( 1) As 的最外层有5 个电子, As 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As4 分子结构与白磷( P4) 相似,也是正四面体,键角为60o;( 2) 由于为 P 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As 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 P 的原子半径小于 As,P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强,所以 P 的非金属性更强;由位置可知,砷是半导体,则砷的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砷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 3) 该反应 2NH4NO3 2N2+O2+4H2O 中 N 元素化合价由 - 3 价、 +5 价变为

4、0 价, O 元素的化合价由 - 2 价升高为 0,则氮气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氧气为氧化产物,转移电子个数为10,则每生成 2molN 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10mol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 32+28): 28=15: 7。( 4) NH2- 的电子式为;COO pH=11 的氨水中, c( H+)=10- 11mol/ L, c( OH- )=10- 3mol/ L,由电荷守恒可知,+-),解得+- 3- 11mol/ L 或 =10- 3c( NH4)+ c( H )= c( OHc( NH4 )=( 10- 10)mol/ L。2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

5、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填化学式) 。(3)下列可以判断和金属性强弱的是_( 填序号 ) 。a单质的熔点:b化合价:c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4)为验证第A 族部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仪器 A 的名称是 _,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棉花中浸有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验证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入少量的单质,充分反应后,将A 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

6、,可观察到_。该实验必须控制单质的加入量,否则得不出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的结论。理由是_。第 A 族元素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_( 填“增大”或“减小” )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答案】HNO32323cd 分液漏斗-Cl22-2- H CO H SiO2Br=Br 2ClCl 2OH-氯气能够氧化溴离子和碘离子,氯气必=H2O Cl ClO 溶液分层,下层液体为紫红色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增大【解析】【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元素分别为H、 C、 N、 O、 Na、 Al、 Si、 S、 Cl,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分析解

7、答。【详解】( 1) 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Cl,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NO3 H2CO3 H2SiO3 ;( 3) a根据单质的熔点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故a 错误;b化合价高低不能作为比较金属性的依据,故b 错误;c Na 与水反应比 Al 剧烈,说明金属性: Na Al,可以比较,故c 正确;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可以比较,故d 正确;答案选 cd;( 4) A 为分液漏斗, A 中发生氯气与 NaBr 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Br

8、 Cl2Br2=2Cl ;NaOH溶液用于吸收氯气,离子方程为Cl2H2ClO; 2OH=O Cl溴与 KI 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将A 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若通入过量氯气,剩余的氯气能够进入试管先于Br2 氧化碘离子,干扰溴与碘离子的反应,所以氯气必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故得到电子能力减弱。【点睛】比较金属性的强弱,是看金属与水或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依照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3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四周期,为相应的元素

9、,请从中选择合适的元素回答问题:(1)根据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特征,元素周期表可划分为五个区域,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_区。(2)写出元素与元素形成的 定化合物的 构式_。(3)、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中心原子的 化 道 型 _。4)元素与COXCO 5型化合物, 化合物常温下呈液 ,熔点 -(可形成 ()20.5 ,沸点 103 ,易溶于非极性溶 ,据此可判断 化合物晶体属于_晶体(填晶体 型)。(5)元素的离子的 氧化物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 离子与NH3 合的作用力 _。(6)将、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其与水 可能存在的 表示 _(写一种即可)。(7)金属有、 、 三种同素异形体,各晶胞如下

10、 , 和 中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_。【答案】 dO=C=Osp2 化分子配位 F H F、 F H O、OH F、 OH O4:3【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 H 元素、 B 元素、 C 元素、 N 元素、 O 元素、 F 元素、 Fe 元素、 Cu 元素、 Zn 元素。【 解】( 1)元素 Fe 元素,位于周期表的 d 区,故答案 : d ;( 2)元素 C 元素、元素 O 元素,其形成的 定化合物 二氧化碳, 构式 :O=C=O,故答案 : O=C=O;( 3) B 元素、 F 元素,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BF3,中心原子是 B,价 子 个数 = +孤 子 个数 =3+0=3, 化 道

11、型 : sp2 化,故答案 : sp2 化;(4)元素 Fe 元素、与CO 可形成 Fe( CO) 5 型化合物, 化合物常温下呈液 ,熔点 - 20. 5 ,沸点 103 ,易溶于非极性溶 ,据此可判断 化合物晶体属于分子晶体,故答案 :分子;(5)元素 Zn 元素, 氧化物 Zn( OH) 2 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 Zn2+离子与 NH3 间结合的作用力 配位 ,故答案 :配位 ;( 6) H 元素、 F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HF,溶于水,与水分子 可能存在的 表示 : FH F、 F HO、 O HF、O H O,故答案 : F H F、 F HO、 OH F、 O H O;( 7)

12、金属 Fe,有 、 三种同素异形体, 体心立方, 立方,原子的配位数之比 8: 6 4:3 ,故答案 : 4: 3。【点睛】金属晶体的原子堆 模型: 立方堆 ,空 利用率52% ,配位数 6;体心立方堆积,空间利用率 68% ,配位数 8 ;六方最密堆积,空间利用率 74% ,配位数 12;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空间利用率 74% ,配位数 12。4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粗表,分别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对应位置的元素(1)用电子式表示与形成化合物A 的过程: _(2)已知原子的最外层有2 个电子,请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3)含有元素的某种 18 电子的离子与 H+及 OH均可发生反应,请写出该离子的电

13、子式_(4)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用化学式表示 ),其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 (用化学式表示 )(5)已知的稳定化合态为+2 价,且与可按3:4 形成某化合物 ,该化合物具有较强氧化性, 可以与浓盐酸反应并释放出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请写出该化学方程式:_(6)与,与能形成18 个电子的化合物,此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7)的一种氧化物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能迅速变成红棕色。在一定条件下,2L 的该无色气体与 0.5 L 的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 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则所生成的一种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 。(8)两种均含与四种元素

14、的化合物相互反应放出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答案】HFH OH S22H2OHFH2SPb3O4+8HCl(浓 )=3PbCl2+Cl2 +4H2OH2S+H2O2 =S+H2ONaNO2HSO3-+H+=H2O+SO2【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分析可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第 A 族,为 H 元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A 族,为 Na 元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A 族,为 O 元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A 族,为 S 元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 A 族,为 F 元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 族,为26 号元素 F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15、第六周期第 A 族,为 Pb 元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 A 族,为 N 元素,据此分析解答问题。【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为 H 元素,为 Na 元素,两者形成的化合物A 为离子化合物NaH,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为,故答案为:;(2)为 Fe 元素,核外共有26 个电子,原子的最外层有2 个电子,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3)含有 S 元素的某种18 电子的离子与H+及 OH均可发生反应,该离子为HS-,电子式为,故答案为:;(4)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非金属性:FO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FH2OH2S,因为 H2O 和 HF 分子中

16、含有氢键,故沸点均大于H2S,且一个H2O 分子中可形成两个氢键,故沸点:22H2OHF,则 H OHFH S,故答案为:2222HFH OH S; H OHFH S;(5)由题干已知, Pb 的稳定化合态为 +2 价,且 Pb 与 O 可按 3:4 形成某化合物Pb3O4,该化合物具有较强氧化性,可以与浓盐酸反应并释放出一种黄绿色的气体Cl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得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Pb3O4+8HCl(浓 )=3PbCl2+Cl2 +4H2O,故答案为:Pb3O4+8HCl(浓 )=3PbCl2+Cl2 +4H2O;(6)H 与 O 形成的18 电子的化合物为 H2O2, H 与 S

17、 形成的18 电子的化合物为H2 S, H2S在溶液中可被 H2O2氧化生成 S单质,反应方程式为H2S+H2O2=S+H2O,故答案为:H2S+H2O2 =S+H2 O;(7)为 N 元素, N 的某种氧化物是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在空气中迅速变成红棕色,则该气体为 NO, 2L 的 NO 与 0.5LO2 相混合,该混合气体被足量NaOH 溶液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生成 C 的含氧酸盐只有一种,设含氧酸盐中N 的化合价为 x,根据得失电子守恒,2L x-(+2)=0.5L ,解4得x=+3,所得含氧酸盐的化学式为NaNO ,故答案为: NaNO ;22(8)两种均含 H、 Na、 O、S 四

18、种元素的化合物可相互反应放出气体,可以是硫酸氢钠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HSO3- +22+H = H O+SO ,故答案为: HSO3-+H+= H2 O+SO2。【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从而推出相应的元素,同时要能够对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综合度较高,解答时要注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综合运用。5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元素。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的元素符号是 _。( 2)和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_。( 3)和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

19、键为 _(填“离子键”或“共价键”)。(4)和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与AgNO3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答案】 C共价键Ag Cl AgCl【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元素的种类;根据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分析解答。【详解】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知,为氢,为碳,为氧,为钠,为硫,为氯;( 1)碳的元素符号是 C,故答案为: C;( 2)和处于相同周期,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非金属性增强,则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故答案为:;(3) H 和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有H2O 和 H2O2 ,都属于共价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为共价键,故答案

20、为:共价键;(4) Na 和 Cl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Cl,与 AgNO3 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离子方程式为:Ag Cl AgCl,故答案为:Ag Cl AgCl。6A、 B、 C、 D、 E、 F、 G、 H 为八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 A 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 C 与A、 F 的最外层B、H 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D 与 F 同周期。G 的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请回答:(1)C 和 H 分别与A 形成的简单化合物沸点较高的是_(填化学式),理由是_ 。(2)C、E 形成的

21、离子半径大小:r(C)_r(E)(填 、+-3+-H+AlO 2 +H2OAl(OH) 3Al +3OH3SiO 2+6C+2N 2Si3 N4+6CO【解析】【分析】A、 B、 C、 D、E、 F、 G、H 八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F 的最外 子数分 等于各自的 子 数,其中A 的 在常温下 气体, A 为 H;G 的 常用作半 体材料, G 为 Si, 合原子序数可知F 为 Al; C与 B、 H 在元素周期表中 于相 位置, 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 子数之和 17, 173=52, B 为 N、 C 为 O、 H 为 S, D 与F 同周期,位于第三周期,D 为 Na、

22、E 为 Mg,以此来解答。【 解】由上述分析可知,A 为H、 B 为 N、C 为O、 D 为Na、 E 为Mg 、 F 为Al、G 为Si、 H 为 S。(1)C 和 H 分 与A 形成的 化合物分 是H2O、 H2S,其中沸点 高的是H2 O,原因是H2O 分子 存在 ,增加了分子之 的吸引力;(2)O2-、 Mg 2+核外 子排布相同。具有相同 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 C、E 形成的 离子半径大小:r (C)r(E);(3)F 最高价氧化物 的水化物Al(OH)3 是两性 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存在酸式 离和碱式 离, 离方程式 H+AlO2-+H2OAl(OH)3Al3+

23、3OH-;(4)将 G 的氧化物与B 的 在1400条件下和足量的碳反 ,其化学反 方程式 3SiO2+6C+2N2Si3N4+6CO。【点睛】本 考 元素及化合物的推断及物 性 的方程式表示。把握原子 构、元素的位置、 子数关系来推断元素 解答的关 ,注意元素化合物知 的 用, 目 重考 学生的分析与 用能力。7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 、研究和生 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列出了ae5 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族 A AA A A A A0周期2a3bcde( 1) a 的元素符号是 _。( 2)金属性 b 于 c,用原子 构解 原因: _,失 子能力 b 大于 c。(3) d、 e 的

2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的是_。( 4)已知硒 ( Se) 与 d 同主族,且位于 d 下一个周期,根据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硒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_。其单质在常温下呈固态SeO2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3非金属性比e 元素的强【答案】 C 电子层数 b 与 c 相同,核电荷数 b 小于 c,原子半径 b 大于 c HClO4 【解析】【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知,a 是 C, b 是 Na,c 是 Al,d 是 S,e 是 Cl,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详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知,a 是 C, b 是 Na,c 是

25、 Al,d 是 S,e 是 Cl。(1)a是碳元素,元素符号为CC,故答案为: ;(2) b 是钠, c 是铝,由于电子层数b 与 c 相同,核电荷数 b 小于 c,原子半径 b 大于 c,失电子能力 b 大于 c,因此金属性b 强于 c,故答案为:电子层数b 与 c 相同,核电荷数b 小于 c,原子半径b 大于 c;( 3) d 的非金属性小于e,因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的是高氯酸,故答案为: HClO4;( 4) 硒 ( Se) 与 S 同主族,且位于S 下一个周期,非金属性比S 弱。常温下硫为固体,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升高,因此硒单质在常温下呈

26、固态,故正确; SeO2中 Se 的化合价为 +4 价,介于 - 2+6 之间,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正确;Se6H24的最高价为 + 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SeO ,故错误;硒 ( Se) 与 S 同主族,且位于 S 下一个周期,非金属性比S 弱,故错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 ( 4) ,要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的判断要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8A、 B、 C 为电子层数小于或等于3 的元素 , A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K 层电子数的1,B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差, C 元素原子L 层达稳定结

27、构所2需电子数为该层电子数的1 。由此推断三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及元素名称分别是3A_;B_;C_。【答案】 11、钠16、硫8、氧【解析】【分析】电子层从里向外依次是K、 L、M 、 N,据此分析; A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K 层电子数的1 ,则 M 层有一个电子,据此分析; B 元素原子 M 层电子数为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2差,则 M 层电子数 为 8-2=6,据此分析; C 元素原子 L 层达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为该层电子数的 1 , L 层稳定结构含有8 个电子,据此分析解答。3【详解】A 元素原子M其核电荷数为层电子数为K 层电子数的12,则 M 层有 1 个电子,所以A 元素为钠

28、元素,11; B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为次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差,则M 层电子数=8-2=6,所以 B 元素为硫元素,其核电荷数为16;C 元素原子 L 层达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为该层电子数的13, L 层的稳定结构为8 电子结构,则L 层电子数为6,所以 C 元素为氧元素,其核电荷数为8,故 A 的元素名称为钠,B 的元素名称为硫,C 的元素名称为氧,故答案为 11、钠 ; 16、硫; 8、氧。【点睛】注意题目要求是元素名称,不能写元素符号,学生容易写错。9 有关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C、 G、 H 为中学常见的单质,其中G 固态时呈紫黑色,C、H在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实验室常用E 在

29、B 的催化加热下制单质H。(1)写出 B 物质的名称_ ;(2)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 ;(3)写出的离子方程式_ ;(4)在 D 溶液中通入 C 后的溶液中,分离出G 的操作名称是 _。【答案】二氧化锰MnO2222-3-+2-2+4HCl(浓 ) =MnCl +Cl +2H O6I +ClO +6H = 3I +Cl +3H O 萃取【解析】【分析】G 为紫黑色固体单质,且是常见单质,则G 是碘单质;实验室常用E 在 B 的催化加热下制单质 H,实验室需要催化剂制取的气体单质只有氧气,所以H 为 O2 ,常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制取氧气,所以B 为 MnO 2,E 是 KClO

30、3;浓 A 溶液与 B(二氧化锰)加热可以生成气体单质C,则 A 为 HCl,气体 C 为 Cl2,氯气可以与D(含 I-溶液 )反应生成碘单质,且 D 与 HCl、 KClO3反应生成碘单质,根据元素守恒可知F 为 KCl 溶液,则 D 为 KI 溶液。【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 B 为二氧化锰,故答案为:二氧化锰;( 2)该反应为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的反应,故答案为:MnO 2+4HCl(浓)=MnCl2 +Cl2 +2HO;(3)该反应为KI 在酸性环境中与KClO3 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单质的反应,故答案为:6I-+-+ClO3 +6H = 3I2+Cl+3H2O;( 4)通过

31、萃取可将碘单质从溶液中分离,故答案为:萃取。【点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有 : 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 2KMnO 4=()K2MnO 4+MnO 2+O2;2、用催化剂 MnO2并加热氯酸钾,化学式为 :2KClO3MnO 22KCl+3O2;3、双氧水在催化剂MnO (或红砖粉末,土豆,水泥,铁锈等)中,生成O和 H O,化学222MnO 2式为 : 2H2O22H2O+O2;10 有 A、 B、 C、 D 四种核电荷数小于 20 的元素,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 倍;B 原子核外 K 层比 M 层电子数多 1;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 倍; D 能形成D2 ,

32、 D2 的 M 层为最外层。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 A、B、 C、 D 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 B_、 C_、 D_(2)写出 A、B、 C、 D 四种元素中的任意 3种元素所能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_、_、 _。【答案】 C Na O S Na2CO3 Na2SO3 Na2SO4 【解析】【分析】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 倍,则 A 为碳元素;1,则 B 为钠元素;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 D2 的 M 层为最外层,则 S 为硫元素。【详解】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 倍,则 A 为碳元素;1,则 B 为钠元素;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的

33、 M 层为最外层,则S 为硫元素;, D(1)由分析可知: A、 B、 C、 D 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为B 原子核外 K 层比 M 层电子数多3 倍,则 C 为氧元素; D 能形成 D2B 原子核外K 层比 M 层电子数多3 倍,则 C 为氧元素; D 能形成 D2C、 Na、 O、 S;(2) C、 Na、O、 S 四种元素中的任意3 种元素所能形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有Na2CO3、Na2SO3、 Na2SO4。11 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A、 B、E 和丁均为化合物,其中 A 常温下呈液态; B 和 E 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且 1mol E 中含有 10mol 电子。乙和丁为黑色固体,将他们混合后加热发现固体由黑变红。( 1)写出化学式:甲 _;乙 _;丙 _;( 2)丁的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