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 培优化学反应原理辅导专题训练附详细答案一、化学反应原理1 为探究 Ag+与 Fe3+氧化性的相关问题,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20) AgCl:1 5 10- 424: 0 796 ggAg SO(1)甲同学的实验如下:序号操作现象将 2 mL 1 mol/ L AgNO3 溶液加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入到 1 mL 1 mol / L FeSO4 溶液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注:经检验黑色固体为Ag 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 。 甲同学得出Ag+ 氧化了 Fe2+的依据是 _。(2)乙同学为探究Ag+和 Fe2+反应的程度
2、,进行实验。a按右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发现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放置一段时间后,指针偏移减小。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Fe243溶液,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偏移减小( SO )回到零点逆向偏移。 a 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_。 b 中电压表指针逆向偏移后,银为 _极(填“正”或“负”)。 由实验得出 Ag+ 和 Fe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3)为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结论,丙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序号操作现象将2mL 2molL Fe NO3)3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实验/(银镜消失中实验将 2mL1 mol/ L Fe2
3、( SO4)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减少,未消失实验将 2mL 2mol/ L FeCl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实验 _ (填“能”或“不能”)证明Fe3+氧化了 Ag,理由是_ 。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与的现象有所不同的原因:_。【答案】 Ag2SO4有黑色固体( Ag )生成,加入KSCN 溶液后变红Fe2+ e- Fe3+负2+ Ag+3+ Ag 不能因为 Fe( NO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 也可能氧化 AgFeFe3) 3NO3溶液中存在平衡:+AgCl 比 Ag2SO4-Fe3 AgFe2 Ag ,且溶解度更小, Cl 比 SO42 更有利于降低Ag+浓度,所以实
4、验比实验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或促使平衡正向移动,银镜溶解)。【解析】【分析】【详解】( 1)将 2mL 1mol / L AgNO3 溶液加入到 1mL 1mol/ L FeSO4 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会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银离子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Fe2+为 Fe3+,银离子被还原为黑色固体金属单质银;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有铁离子生成;上述分析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银,它的化学式是 Ag2SO4,故答案为 Ag2SO4;甲同学得出 Ag+氧化了 Fe2+的依据是实验现象中,银离子被还原为黑色固体金属单质银,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有铁离子生成,故答案为有黑色固体
5、(Ag)生成,加入KSCN溶液后变红;( 2)实验过程中电压表指针偏移,偏移的方向表明:电子由石墨经导线流向银,依据原电池原理可知银做原电池正极,石墨做原电池负极,负极是甲池溶液中亚铁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铁离子, a 中甲烧杯里的电极反应式是 Fe2+- e- =Fe3+;故答案为 Fe2+- e-=Fe3+;随后向甲烧杯中逐渐加入浓Fe2(SO4) 3 溶液,和乙池组成原电池,发现电压表指针的变化依次为,偏移减小回到零点逆向偏移,依据电子流向可知乙池中银做原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铁离子氧化为银生成亚铁离子;故答案为负;由实验现象得出,Ag+和 Fe2+反应生成铁离子和金属银,反应的离子
6、方程式是Fe2 +Ag+Fe3+Ag;故答案为Fe2+Ag+Fe3+Ag;( 3)将 2mL 2mol / L Fe( NO3)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说明银杯氧化,可能是溶液中铁离子的氧化性,也可能是铁离子水解显酸性的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了强氧化性,稀硝酸溶解银,所以实验不能证明3+氧化了 Ag,故答案为不Fe能;因为Fe( NO3 3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NO3-也可能氧化 Ag;)将 2mL1mol / L Fe2( SO4) 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减少,未消失说明部分溶解,将 2mL 2mol / L FeCl3 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中银镜消失,说明银
7、溶解完全,依据上述现象可知,溶液中存在平衡:+-比 SO42-Fe3 +AgFe2 +Ag ,且 AgCl 比 Ag2SO4 溶解度更小, Cl更有利于降低Ag+浓度,所以实验比实验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故答案为溶液中存在+Fe2+-更有利于降低+平衡: Fe3 +Ag+Ag ,且AgCl 比 Ag2SO4 溶解度更小, Cl 比 SO42Ag浓度,所以实验比实验正向进行的程度更大。2 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mol L 1 稀硫酸,再插入
8、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渐下降至 30 ,最终停留在 20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 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过程中,通过U 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U 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分搅拌 )(充?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填 “吸热 ”或 “
9、放热 ”)反应,写 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_(填 “高于 ”“低于 ”或 “等于 ”)右边。(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填 “吸热 ”或“放U 形管里的现象是_。( 6)方案三实验 的 U 形管中的现象为 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 _(填 “大于”“小于 ”或“等于 ”)生成物的总能量【答案】放热2Al 6H33H 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
10、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2Al2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 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6H =2Al3 3H2,故答案为放热; 2Al 6H=2Al3 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4)方案三中,
11、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属于吸热反应,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3 钛白粉 (TiO2)是重要的白色颜料4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一种利用钛铁矿, LiFePO( 主要成分为FeTiO和少量 Fe O)进行钛白粉和LiFePO的联合生产工艺如下图所示 :3234回答下列问题
12、:( 1) LiFePO4 中 Fe 的化合价是 _。( 2)钛铁矿 “酸溶 ”前需要进行粉碎 ,粉碎的目的是_ 。(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操作I 加入铁粉的目的 :_ 。操作 II 为一系列操作 ,名称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其中用到的陶瓷仪器的名称是_。(4) TiO2+易水解 ,则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 “转化 ”利用的是TiO2+的水解过程 ,需要对溶液加热,加热的目的是_ 。3+3-)= 1.0-173+(5) “沉铁 ”的的是使 Fe 生成 FePO4,当溶液中c(PO4 10mol/L 时可认为Fe 沉淀完全,则溶液中Fe3+沉淀完全时的c(Fe3+)=_mol/L 已知 :
13、该温度下 , Ksp(FePO4)=1.0 -1022。(6)由 “沉铁 ”到制备 LiFePO4 的过程中,所需17% H2O2 溶液与草酸 ( H2 C2O4)的质量比是_。【答案】 +2 增加钛铁矿与硫酸按触面积,增大酸溶速率+2+3+2+蒸发皿2+TiO(OH)2+2H+促进水解2H +Fe=H2 +Fe 、Fe+2Fe =3FeTiO +2H2O( 或加快水解反应速率 )1.0-5 1020:9【解析】【分析】钛铁矿 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含有少量 Fe2O3加硫酸溶解生成TiO2+和 Fe3+、 Fe2+,3+2+,得到硫酸亚铁和 TiOSO4,对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
14、加入铁还原铁离子: 2Fe+Fe=3Fe晶,过滤得到绿矾晶体和TiOSO溶液,将 TiOSO4 溶液加热,促进TiO2+的水解生成42+,分解得到钛白粉 (TiOH3PO4TiO(OH)2, TiO+2H2O=TiO(OH)2 +2H2);将绿矾与过氧化氢、混合沉铁: 2Fe2+ 2 23442+,将得到的 FePO423+H O +2HPO =2FePO+2H O+4H与草酸、 Li CO 焙烧生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LiFePO4。【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1)LiFePO4 中 Li 的化合价为 +1 价, P 为 +5 价 O 为 -2 价,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Fe的化合价
15、是 +2,故答案为 +2;(2)钛铁矿 “酸溶 ”前需要进行粉碎,粉碎可以增加钛铁矿与硫酸按触面积,增大酸溶速率,故答案为增加钛铁矿与硫酸按触面积,增大酸溶速率;(3)加入铁粉主要是还原铁离子,也会与过量的酸反应:+2+3+2+2H +Fe=H2 +Fe 、2Fe+Fe=3Fe ;操作 II 为一系列操作,名称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2+3+2+过滤,其中用到的陶瓷仪器为蒸发皿,故答案为2H +Fe=H2 +Fe、Fe+2Fe =3Fe ;蒸发皿;(4)TiO2+易水解生成 TiO(OH)2,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TiO2+2H2 OTiO(OH)2+2H+; “转化”利用的是TiO2+的水解过
16、程,需要对溶液加热,加热可以促进水解,故答案为TiO2+2H2OTiO(OH)2+2H+;促进水解;3+3-3+K spFePO41.010 22-5(5)Ksp(FePO4)= c(Fe ) c(PO4),则 c(Fe )=cPO43=1.010 17=1.0 10mol/L ,故答-5案为 1.0 10;(6) 沉“铁 ”的为绿矾与过氧化氢、 H3PO4 混合生成 FePO4,离子方程式为:2+22344+,焙烧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Fe +H O +2H PO =2FePO +2HO+4H2FePO +Li CO +H C O42LiFePO+H O+3CO ; H O 与草酸 ( H C
17、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2322422222241mol34g / mol201:12222417%,故答案为,则 17% H O溶液与草酸 ( H C O )的质量比为=1mol90g / mol920。94 某研究小组对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速率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探究)示意图序号温度试剂 A现象0C05mol L- 1稀硫酸4min左右出现蓝色.?20C1min左右出现蓝色20C01mol L- 1稀硫酸15min左右出现蓝色.?20C蒸馏水30min左右出现蓝色(1)为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试剂A 应为 _。( 2)写出实验中 I-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 。( 3
18、)对比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_ 。(继续探究)溶液pH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查阅资料:i. pH 11. 7-能被 O2 氧化为 I2。时, Iii. pH= 9. 28-+3H2 O, pH 越大,歧化速率越快。时, I2 发生歧化反应: 3I2 +6OH=IO3 +5I(4)小组同学用4 支试管在装有 O2 的储气瓶中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序号试管中溶液的 pH891011放置10 小时后的现象出现蓝色颜色无明显变化分析和中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_。(5)甲同学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证实pH=10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发生I- 被O2 氧化为I2 的反应,如图所示,请你填写试剂和实验现象。试剂 1_
19、。 试剂 2_。实验现象:_ 。(深入探究)较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分别在敞口试管和密闭试管中进行了实验和。序号温度试剂现象敞口试管20 min 内仍保持无色,冷却至室温后5 mL 1- 1KI 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出现蓝色水浴mol?L- 1稀硫5 mL 0.5 mol L70 C?酸溶液迅速出现黄色,且黄色逐渐加深,密闭试管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溶液出现蓝色( 6)对比实验和的现象差异,该小组同学对实验中的现象提出两种假设,请你补充假设 1。假设 1: _。假设2: 45C 以上 I2易升华, 70 C 水浴时, c( I2)太小难以显现黄色。(7)针对假设 2有两种不同观点。你若认为假
20、设2成立,请推测试管中“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出现蓝色”的可能原因_(写出一条)。你若认为假设2 不成立,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_ 。【答案】 0. 5 mol ?L- 1 稀硫酸+=2I2 + 2H2 O温度相同时, KI 溶液被 O2 氧化4I+ O2 + 4H成 I2+) 越大,氧化反应速率越快试管、中, pH 为 10、 11时,既发生氧化反,c H(应又发生歧化反应,因为歧化速率大于氧化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所以观察颜色无明显变化 试剂1: 1 mol L1 KI溶液,滴加1%淀粉溶液试剂2 pH 10的KOH溶液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左侧电极附近溶液变蓝( t 30min)加热使 O2
21、逸出, c( O2) 降低,导致 I 氧化为 I2 的速率变慢理由: KI 溶液过量(即使加热时有I2 升华也未用光KI),实验冷却室温后过量的KI 仍可与空气继续反应生成I2,所以滴加淀粉溶液还可以看到蓝色 其他理由合理给分,如淀粉与I2 反应非常灵敏(少量的I2 即可以与淀粉显色),所以实验中少量的I2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溶液还可以看到蓝色 。水浴加热70时,用湿润的淀粉试纸放在试管的管口,若不变蓝,则证明假设2不成立 其他方案合理给分,如水浴加热70时,用湿润的淀粉试纸放在盛有碘水试管的管口,若不变蓝,则证明假设2 不成立 。【解析】【分析】某研究小组对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发生4I +O2
22、+ =2I224H+ 2H O 的氧化反应,根据实验进行对比,探究反应温度和稀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pH= 9. 28 时, I2 发生歧化反应: 3I2 +6OH = IO3 +5I +3H2O, pH 越大,歧化速率越快,整个反应主要是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根据歧化速率与氧化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快慢得出颜色变化;将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利用化合价升高和化合价降低来分析;在较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实验对比中,假设可能加热使O2c O2氧化为I245逸出,) 降低,导致I的速率变慢,也可能是(以上 I2易升华, 702 水浴时, c( I ) 太小难以显现黄色。【详解】(1)根据、为探究温度
23、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实验中试剂A 应为 0. 5mol?L- 1 稀硫酸;故答案为: 0. 5mol ?L- 1 稀硫酸。(2)实验中与氧气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单质碘,其离子方程式+I4I+ O2 + 4H =2I2+ 2H2+ O2+=2I22O;故答案为: 4I+ 4H+ 2H O。(3)对比实验,三者温度相同,稀硫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温度相同时,KI 溶液被 O2 氧化成 I2, c( H ) 越大,氧化反应速率越快;故答案为:+(4)根据题中信息及和中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试管、中,pH 为 10、 11 时,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因为歧化
24、速率大于氧化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所以观察颜色无明显变化;故答案为:试管、中,pH 为10、11 时,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因为歧化速率大于氧化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所以观察颜色无明显变化。(5)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4I + O2+ 4H+ =2I2+ 2H2O 和图中信息氧气的通入,因此试剂1为 1mol ?L- 1 KI 溶液,滴加1%淀粉溶液,试剂2 为 pH=10 的 KOH溶液,因此可以看见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左侧电极附近溶液变蓝( t30min ) ;故答案为:试剂1: 1- 1KI12pH 10KOHmol L溶液,滴加:的溶液;现象:电流表指针偏?%淀粉溶液;试剂=转,左
25、侧电极附近溶液变蓝( t 30min ) 。(6)假设1:加热使O2c O2氧化为 I2逸出,) 降低,导致I的速率变慢;故答案为:加(热使 O2 逸出, c( O2) 降低,导致氧化为 I2 的速率变慢。I假设2: 45 以上I2易升华,70c I2太小难以显现黄色。 水浴时, ( )(7)针对假设 2 有两种不同观点。你若认为假设2 成立,请推测试管中“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出现蓝色”的可能原因KI 溶液过量 ( 即使加热时有I2 升华也未用光KI) ,实验冷却室温后过量的KI 仍可与空气继续反应生成I2,所以滴加淀粉溶液还可以看到蓝色 其他理由合理给分,如淀粉与I2 反应非常灵敏 ( 少量
26、的 I2 即可以与淀粉显色 ) ,所以实验中少量的I2 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溶液还可以看到蓝色 。你若认为假设 2不成立,设计实验方案是水浴加热70时,用湿润的淀粉试纸放在试管的管口,若不变蓝,则证明假设2不成立 其他方案合理给分,如水浴加热70时,用湿润的淀粉试纸放在盛有碘水试管的管口,若不变蓝,则证明假设2不成立 。5 以环己醇为原料制取己二酸HOOC(CH2)4COO H的实验流程如下:其中 “氧化 ”的实验过程:在 250mL 四颈烧瓶中加入 50 mL 水和 3.18g 碳酸钠,低速搅拌至碳酸钠溶解,缓慢加入 9.48g(约 0.060 mol) 高锰酸钾,按图示搭好装置:打开电动搅
27、拌,加热至35,滴加 3.2 mL(约 0.031 mol) 环己醇,发生的主要反应为:KMnO/OH-KOOC(CH2)4COOK ?H 0450(1) 氧“化 ”过程应采用 _加热(2) 氧“化 ”过程为保证产品纯度需要控制环己醇滴速的原因是:_ 。(3)为证明 “氧化 ”反应已结束,在滤纸上点1 滴混合物,若观察到_则表明反应已经完成。(4) 趁“热抽滤 ”后,用 _进行洗涤 (填“热水 ”或 “冷水 ) 。(5)室温下,相关物质溶解度如表:化学式己二酸NaClKCl溶解度g/100g水1.4435.133.3“蒸发浓缩 ”过程中,为保证产品纯度及产量,应浓缩溶液体积至_( 填标号 )A
28、5mLB 10mLC 15mLD 20mL(6)称取己二酸 (Mr-=146 g/mol) 样品 0.2920 g,用新煮沸的50 mL 热水溶解,滴入2 滴酚酞试液,用 0.2000 mol/L NaOH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 的平均体积为 19.70 mL。 NaOH溶液应装于 _(填仪器名称 ),己二酸样品的纯度为_。【答案】水浴为保证反应温度的稳定性 (小于 50)或控制反应温度在 50以下 未出现紫红色 热水C 碱式滴定管98.5%【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三颈烧瓶中加入3.18 克碳酸钠和 50mL 水,低温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加入9.48g 高锰酸钾,小心预热溶液到35,
29、缓慢滴加3.2mL 环己醇,控制滴速,使反应温度维持在 45左右,反应20min 后,再在沸水浴上加热 5min 促使反应完全并使 MnO 2 沉淀凝聚,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固体除去多余高锰酸钾,趁热过滤得到MnO2 沉淀和含有己二酸钾的滤液,用热水洗涤MnO 2 沉淀,将洗涤液合并入滤液,热浓缩使滤液体积减少至10mL 左右,趁热小心加入浓硫酸,使溶液呈强酸性(调节 pH 1 2),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得己二酸白色晶体;(1)氧化过程需要使反应温度维持在35左右;(2)因为滴速对溶液的温度有影响,为保证产品纯度,需要控制反应温度;(3)为证明“氧化”反应已结束,就是检验无高锰酸钾即可;
30、(4)根据减少物质的损失,结合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分析;(5)室温下,根据相关物质溶解度,“蒸发浓缩”过程中,要保证产品纯度及产量,就是生成的杂质要依然溶解在溶液中,据此计算应浓缩溶液体积;(6)根据仪器的特点和溶液的性质选取仪器;称取已二酸 (Mr 146g/mol) 样品 0.2920g,用新煮沸的50mL 热水溶解,滴入2 滴酚酞试液,用0.2000mol/L 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进行平行实验及空白实验后,消耗NaOH 的平均体积为19.70mL;设己二酸样品的纯度为,根据HOOC(CH) COOH 2NaOH 计算。24【详解】(1)氧化过程需要使反应温度维持在35左右,要用35
31、的热水浴;(2)因为滴速对溶液的温度有影响,为保证反应温度的稳定性(小于50 )或控制反应温度在50以下,需要控制环己醇滴速;(3)为证明“氧化”反应已结束,就是检验无高锰酸钾即可,所以在滤纸上点1 滴混合物,若观察到未出现紫红色,即表明反应完全;(4)根据步骤中分析可知要使生成的MnO2 沉淀并充分分离MnO2 沉淀和滤液,应趁热过滤;为减少MnO 2 沉淀的损失,洗涤时也要用热水洗涤;(5)据题意,高锰酸钾约0.060mol ,碳酸钠 3.18g,0.030mol ,根据元素守恒,得最后NaCl、 KCl最多为 0.060mol ,质量分别为3.51g, 4.47g,所需体积最少要10mL、 13.4mL,为确保产品纯度及产量,所以应浓缩溶液体积至15mL;(6)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需要的仪器是碱式滴定管;称取已二酸 (Mr 146g/mol) 样品 0.2920g,用新煮沸的50mL 热水溶解,滴入2 滴酚酞试液,用 0.2000mol/L NaOH 溶液滴定至终点,进行平行实验及空白实验后,消耗NaOH 的平均体积为19.70mL;设己二酸样品的纯度为,则:H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