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33481 上传时间:2020-1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新 料推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 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

2、,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 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教学内容与步骤1最新 料推荐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 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

3、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荷花娇艳的盛开着, 面对此等美景, 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 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 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

4、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 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 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

5、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2、关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2最新 料推荐其是 入中学 文教材以后,更 人所瞩目。郁达夫在 及 代散文 : “作者 不忘自我, 也 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 世界, 半瓣花上 人情,就是 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 的人,他又是 着怎 的心情写 篇文章的呢?接下来 同学 欣 的是 篇 文的朗 。三、播放朗 音,入境,欣 美感,体味感情。同 布置 学生思考同学 可以 放下手 的一切 上眼睛去欣 一下 篇 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 以下 :本文可以分 几个部

6、分?依据是什么?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 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 的思想感情?播放 音的同 在黑板上板 重、 点字 , 音完后引 同学一起解决。板 二四、整体把握 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 ,揣摩表 作者思想感情的 句1、 学生 并完成第一个 ,教 才大家 着我的 一起欣 完了本篇 文的 美富有感情的朗 ,感 怎么 ?是不是感情充沛, 言 美啊?听完了 音后, 我 开始 入文章的学 。首先, 同学 思考朗 前布置的第一个 ( 略) 学生 交流并找学生 出自己的意 ,教 明确:作者的路 可 :出家 走小路 荷塘 四周回家 (1 段)(23段)(46 段)(710 段)注:指 学生 荷塘

7、 两个部分 成,但 上将其 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 作者的路 形。板 三 (在板 的 候可将“ 荷塘”和“ 四周”分开板 以便授 )2、 学生 并完成第二个 ,教 3最新 料推荐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 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 说什么“我的感觉怎么样啦” “我的心情怎么样啦”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 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 本文是一篇优

8、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 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 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 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讲解: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 这句被称

9、为本文的 “文眼”。那么什么是“文眼”呢?一句话简单地说“文眼” 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 “不宁静” 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资料 1927 年 7 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4最新 料推荐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 又没有勇

10、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从上下文

11、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 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 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句“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 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 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句中“但” 的效果强烈, 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12、。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 所以才怀古思乡。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这时作者的心情“又颇不宁静”了。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5最新 料推荐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 到了清华之后, 常表达出思乡之情

13、, “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总结: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 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 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

14、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文中划出的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 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 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 “我什么都没有” 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 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

15、由快乐, 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 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 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 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 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 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板书三( 板书要在板书二的基础上)6最新 料推荐五、教师总结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 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 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六、作业布置1 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 4-6 小节2思考课后练习附板书板书一:荷塘月色朱自清板书二:出家门观四周走小路观荷塘板书三:心理结构不平静出家门失求宁观四周空间结构走小路宁静静7最新 料推荐观荷塘得宁静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