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调整后实验方案)大足县龙水实验中学课题组执笔人:杨锋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一个针对中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显示:60.7% 的人玩游戏,34.1% 的人找朋友聊天,29.1% 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 的人发E-mail , 18.6% 的人选择下载软件。而美国儿童有线电视广播公司的一个调查则显示美国儿童上网:67% 为了获取信息, 65% 是玩游戏, 49% 是聊天和使用 BBS ,48% 是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活动,46%是下载网上资料。相比之下,我国学生所缺乏的不是上网需求,而是如何克服网络这把“双刃剑”中的不利因素,学会充分利用网络工具, 充分利用
2、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自我管理以及克服孤独的能力等等。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做了定位,教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尤如荧火之光,既然已不能再依靠所谓的博学混饭吃,就应当思量该如何在网络教育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那就是:“要获取知识自己找,学习方法我来导”。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综合性必修课程后,学法的探讨更是势在必行。教师在要求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能否一同进行学法的探讨,使学生真正有所受益,终身受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历史微型专题研究的学法探讨,教师运用自主学习策略、 支架式教学方法, “最邻
3、近发展区”理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专题研究的方法,而且还触发了他们对网络时代该如何学习的深层思考,教学中渗透了信息素养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所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二、可行性分析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作的各种保证措施,对这次活动的可行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如下分析:1、软硬件条件:我校有高配置电脑60 余台,并且所有的电脑都已联入了互联网。各种教学软件齐全;学校配有印刷室、资料室可供印刷及查询各种宣传资料。2、教师能力: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是我校优势科目,师资力量雄厚,在平常的教学中也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
4、验,教师均都有责任心,有着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很好的完成各项活动,具备参加此次活动的能力。3、以往的研究基础与经验:我们曾经举办这种活动的研究,并且我校的师生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4、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政策,对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各种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为了此次活动不受到阻碍,学校加强了后勤工作,来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三、目标和意义第一,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首先,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资源, 为广大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使他们眼界开阔。其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树立自
5、主意识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第二,利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深化改革扎实推行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的整合,扩大了教材的容量和范围,给了学生一个知识的海洋,还有探索知识宝库的指南针和钥匙,使学生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堂教学的多边交流、自主探究、随机合作,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各有所得。四、实验方法及步骤第一,以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为切入点,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史料浩如烟海,经过翻新的史书无法计量,世界历史研究的动态瞬息万变,而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问题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精选史料,查实某一历史问题,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采取信息技术对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多层次的整理,储存最需
6、要的资料。第二,制作教学一体化的多谋体课件,既方便教师授课, 又方便学生自主探究。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敏捷性、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实现师生的资源共享。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条件,也有合作探究的条件。教师既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也可因材施教,发展个别学生的特长。第三,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这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中心环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打开资料库使用互动课件分层练习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温故启新自主探究应用创新互动探究教学流程:实际意义:激活思维总结深化探索发现透视焦点这种模式用信息技术把师生融为一体,共同探究历史问题, 促进教学相长。教学的流程符
7、合认知规律,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潜能。1、通过生动的历史画面, 真切的历史文物, 逼真的历史回音等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重温历史情景,加深印象,巩固旧知,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于是,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2、打开共享的资料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辩难,主体作用充分发挥。3、使用互动课件,讲练互动,民主研讨,合作探究,把疑难问题各个击破,或留下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就进入了高潮。4、分层练习的编制,意在实现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共同进步,并能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五、实验对象: 2013 级一、二、五、六班六、实验安排时间表1、准备阶段: 2010 年 9 月 11 月。确定参加课题的人员,对实验班进行摸底。2、实验阶段:2010 年 12 月 2012 年 3 月,对实验方案的具体落实,积累资料。3、总结提高: 2012 年 4 月 6 月,对实验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七、实验预期成果1、实验研究报告及经验论文2、阶段性报告3、完整的电子活动资料和图片;4、活动总结和过程展示的PPT 。八、实验组织领导小组:组长 :龙怀忠(龙水实验中学校长)成员:李建华(龙水实验中学副校长)周大采(龙水实验中学教导主任)指导小组成员:教科所专家课题负责人:龙怀忠主研人员:杨锋、周大采其它参与实验人员:蒋天君、梅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