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这是本课的导入;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热性能不同; 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 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 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 在本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哪些材料能传递热以及传递的方式。第二个实验活动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并用实验记录单全面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拓展活动中提出了一个建议性
2、活动内容: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究其他关于热传导的问题, 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为以后研究气体与液体的传热性能做好铺垫。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热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热是怎么传递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但学生可以借助简单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 讨论等方式发现热传递的方式。同时通过互相交流、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而且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与价
3、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体热传的的本领不同。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是怎样传递热的。教学设计理念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 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 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 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
4、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 ”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 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 片,酒精灯、钳子、火柴。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教师演示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
5、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4、学生质疑: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设计意图: 采用问题式引入, 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 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1、指明探究方向:师:有了疑问,就要研
6、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下面听清要求: 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设计意图: 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 ”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重点解决:A :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
7、, 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 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 “热传递 ”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4、学生实验探究。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5、研究汇报: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 否则取消发言权。(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 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 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
8、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 (板书:传导)。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设计意图: 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 过渡到下一环节。)(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1、引出探究话题: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 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
9、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学生解释。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 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 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 这样方便汇报。3、学生验证。4、学生汇报。提出汇报要求: 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 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
10、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6、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的科学吧。(课件播放铁锅、铁勺图片)(四)、课堂评价:(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六、作业设计:一家杯子厂进行的
11、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 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杯子 了 堂 入 出示一个瓷杯: 如果在杯子里倒上 水, 杯子会有什么 化?生猜 :杯子 了( 板 )杯子倒入 水后,学生摸杯子并 出杯子的 化。 :水是 的,杯子也 了, 于 种 象, 你有什么 ?生:杯子是怎么 的? 是怎么 到杯子上来的?( 在 后板 号)探究活 ,作出假 生:是水的 量 到了杯子上 :是怎 到杯子上的呢?直接 到了杯子的
12、外壁 ?生先 到杯子的内壁,又 到杯子的外壁 : 只是我 源于生活 的猜 , 水是不是 的呢?怎 才能清楚地看到 的 程呢?看来要 个 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帮助我 。分 , 出示材料,并介 :你能利用 些材料来想 法 大家看到 的 程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补充并完善。猜测实验结果。师:要顺利的完成这个实验, 你认为我们要做什么准备或注意什么?生提出注意安全,师补充。引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观看视频,生介绍方法(师出示主要步骤)师出示实验提示。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小组领材料开始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师出示课件展示热从铜棒一端传到另一端的过程。师:如果用酒精灯加热一块圆形铁片的中心,你认为热会
13、怎样传递呢?学生猜测。观看实验视频,并总结:热从铁片的中心向四周传递。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师:不管是铜棒的一端还是铁片的中心,在酒精灯的加热下,都是物体热的部分,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生: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师引出“热传导”。5、回归主题,解释现象 :利用我 得出的 , 你能解 杯子是怎么 的 ?生:水的 先 到杯子的内壁,又 到杯子的外壁,我 摸杯子 ,就感 到杯子 了。拓展延伸1、新的 引 新的 出示不同材料的杯子( 的、 的、玻璃的、塑料的) : 可以以 的方式 , 在我在几个杯子里倒入 水, 会怎么 ?生:杯子会 :那你 得它 的速度会一 ?学生
14、猜 :不一 ,最 的会是倒上 水,学生上前 ,并 果。生 于 种 象提出自己的 : 什么会不一 呢?并加以猜 :材料不同, 的能力不同利用材料再次 出示材料,小 方案,并 充。 出示 提示。分 手 , 象并得出 :不同的材料 能力不同。 引出: 的良 体和 的不良 体 ( 件出示最不容易 的几种材料)生提出:羽毛、棉花最不容易 , 什么我 穿着 得很暖和呢?其他同学解释: 不容易传热才能保存我们身体的热量, 让我们觉得暖和。利用所学,解释生活师出示图片,学生解释物品各部分选择不同材料的理由, 并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分组利用笔记本电脑, 在课程中选择喜欢的资料进行了解, 并分享收获。课外延伸:设计不烫手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