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17248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青少年犯罪研究和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多,涉及面广,并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是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以上。因此,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研究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尤为重要。现就青少年的犯罪特点、成因、对策谈点浅陋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暴力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

2、成熟的时期。某些青少年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走向歧途;且由于年轻人的逞强好胜,在进行犯罪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暴力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有的因邻里纠纷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二是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威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枪支等作案。三是暴力强奸。团伙性青少年违法犯罪多以团伙形式出现,社会危害性极大。有的属于一般性团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当前许多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头目,而

3、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许多大案、要案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经过帮助教育,痛哭流涕,表示要改邪归正,表现出易于接受教育改造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出狱以后,经其同伙一拉,又管不住自己,照样违法犯罪。有的青少年犯罪过去只是“一面手” ,劳教后则变成“多面手” ,重新犯罪。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达到,个别地区达到以上。青少年

4、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的犯罪严重得多。当前我国的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是重新犯罪分子所为。低龄性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大多数在岁到岁之间,而现在一些岁至岁的孩子也胆大妄为去实施犯罪。据某市法院统计,在年至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已满岁不满岁的约占。多样性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青少年犯罪不仅由轻微向严重化、简单向复杂化发展,而且其犯罪类型也呈现出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特点。例如,由过去的盗窃向抢劫方向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有组织、有预谋方向发展等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

5、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自身控制力脆弱影响青少年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其特点是可塑性大、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在这一时期虽有一定的辩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控力是非常脆弱的。若缺乏积极引导,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好奇冒险的心理极易导致犯罪行为产生。不良动机的影响凡违背禁止性规范的动机均为不良动机,它可以诱发很多犯罪,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在动力,如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拜金主义会产生贪污、贿赂等犯罪,不劳而获、不思进取、贪图享

6、受的享乐主义可以诱惑青少年去盗窃、抢劫,同态复仇的报复心理可以导致去杀害、伤害别人,不良气习如赌博、吸毒等均可以引发大量刑事案件的发生。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加之,见权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辩是非的能力,

7、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文化糟粕中“黄色”书刊的毒害,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使青少年滋生了贪图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导致有相同想法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尤其是十五、六岁的学生可塑性强,处在危险年龄段,辨别和自控能力差,受社会阴暗面影响,欣赏哥儿们义气,受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8、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管理的混乱,外来人口在当地犯罪现象的严重性,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近几年,除正当打工做生意外,也有不少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实施不法活动远离家乡,除自已作案外,还有一些人以做买卖、打临工为掩护教唆引诱青少年,由于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管理不细,抓得不实,使这些青少年游荡于社会,思想空虚,有强壮的身体却不愿意从事艰苦的

9、劳动,致使有地不包,有田不种,尤其是在缺乏严格教育培养管理情况下,便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一遇适宜土壤,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放任子女不良习惯和行为,使他养成任性、执拗、蛮横、粗野、放纵等畸型性格,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得不到满足时,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有的家长则是奉行“棍棒成材”的信条,导致子女离家出走、流浪在外,极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拉下水。有的家长因其本身就有恶习,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习气,

10、发展为违法犯罪。另外,离异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其原因在于离异单亲家庭中,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或在新家庭中成为多余的人,使他们饱受离异家庭的痛苦,从而到社会上寻找“关心” 、 “同情” ,往往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学校教育漏洞的影响近几年来,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 、 “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是方式只是为应付课程,甚至教育者本人就是法盲,加之青少年自身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11、) ,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要素及家庭原因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 ,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好奇心理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他

12、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寻求刺激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意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 ,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报复心理蓄意报复

13、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利己心理这也是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不少独生子女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当前,青少年犯罪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每一方面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家庭原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师。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为:过分宠溺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

14、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类少年如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偷盗抢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而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无不与其家庭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简单粗暴的家庭其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种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某市去年破获的两起流氓团伙斗殴案中,其成员不满岁的占,这些人大都是处在父母文化

15、低、工作不稳定,且性情暴烈的家庭里。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甚至大动干戈,用猎枪对射,用刀斧乱砍,其状血迹斑斑,惨不忍睹。气氛异常的家庭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由于夫妻的关系冲突或异常,因而他们很少关心子女。同时,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有的在垃圾堆里掏摸,有的到商店摊柜上偷窃食物和东西,被人抓住忍受打骂而不愿归家,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极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经济贫困的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

16、脱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很容易促使孩子很早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的青少年多半以行窃、诈骗为营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淫为“职业” ,而且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抓了放,放了抓,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的父母一贯好逸恶劳,不务正业,贪图享受,往往表现出举止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自身形象差,客观上不能为孩子当好“第一教师” ,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响

17、。如有的家长经常搓麻将、逛舞厅,不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无精力管教孩子,疏于对子女的家教,导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辩,美丑不分,最终由“小皇帝”沦落为“小囚犯” 。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一、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犯罪,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公安机关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打击流动人口犯罪的力度,特别是对教唆、引诱未成年人盗窃,向未成年人出售管制工具、猎枪从而非法牟利的人要严厉打击。二是同综合治理部门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打击卖淫、嫖娼、赌博等犯罪活动,对于引诱未成年人嫖娼的卖淫妇女要从重打击。对抢中小学生钱财、欺负小同学的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

18、三是要配合学校切实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安排法制课程,搞好专题教育。文化出版部门、广播电视部门,一方面要和公安等部门一道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铲除“毒源” ;另一方面在引进外来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也要采取慎重态度。对虽然有进步意义但渲染色情、暴力、教唆犯罪内容的要坚决杜绝,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要注重社会效益。教育部门和所属中小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体全面发展,解决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功课过重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二是对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采取停课、推向社会的不负责任的办法,

19、坚决制止以罚代教。学生之间发生较大的问题,如把人打伤要通过法制和学生家长来解决,决不允许发生学生自己找钱解决的这种渎职行为。三是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应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抓智育的同时,规范德育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与智育一并考核验收,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只重智不重德的错误育人倾向。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始终处于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讲道德、守纪律的氛围里。二、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辨别能力。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20、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学习好的学生只知读书,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理想,缺乏法制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乃至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基础较差的学生,被编入慢班,于是,厌学、辍学现象增加,流失生的队伍不断扩大。长此以往,不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方针将变成一句空话,而且,

21、青少年犯罪问题将愈演愈烈。三、善于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前期征兆,防患于未然。青少年犯罪有一个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善于从心理变化、兴趣变化、生活规律变化、道德品质变化等发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征兆。当发现这些不正常言行时,家长和老师要互相配合、抓紧教育,特别是注意其交往的朋友或同学里是否有类似的行为。对“双差生”要采取耐心引导、积极鼓励的办法,不要轻率地勒令退学或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要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预防重新犯罪。对青少年罪犯,要着重从心理上进行矫治。以严格的纪律和道德教育,逐步帮助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矫治他们的犯罪心理。四、要注重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要采取

22、个别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类型孩子,例如单亲子女、生长发育特别快的孩子,经常发生打架、吵闹的孩子,特别胆怯、内向又好强的孩子,学习很努力可成绩又特别差的孩子,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同时还要学生犯罪率较高的特点,抓好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全度过身心发展的“危险期” 。五、构筑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长和社区三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防线。构筑社会防线现实需要全社会的人都要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爱心,需要全社会支持“希望工程” ,把那些失学、辍学、生活无着落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长期关心、爱护;要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

23、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要举办青少年父母的法制学习班,对不完善家庭的子女和临近犯罪边缘的青少年要进一步关心和照料;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社会上不要歧视,要做好帮教和安置工作,减少重新犯罪。构筑学校防线要通过培训和再教育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尤其是优秀的品德和法制观念;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加强对后进学生的帮助教育和关心,不能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要坚持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计划,让青少年学生除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系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构筑家庭防线搞好家庭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为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要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社会化形成奠定好早期基础。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祖国的花朵一定能灿烂地开放,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腾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