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711478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自觉与大国文化崛起王岳川向云驹关于文化崛起对话(之二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求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世界格局出现了全新走势,世界局势更加纷繁复杂, 充满挑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在新世纪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国际话题之一,也成为民族国家持久发展的新动力,人们更加趋同于这样的共识:越是世界化,越需要民族化;越是经济全球化,越需要文化本土化;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多样化;越是科技化,越需要人文化。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民族个性的表征,一个人没有文化会轻飘飘, 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则会危机四伏, 一个民族如果文化沉沦、 丧失灵魂深度,其处境将极其危险。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早已

2、在各国之间悄然兴起,对此, 我们该如何应对?(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争端意在何方?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文化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生死存亡的必答问卷。 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了一次全球网民投票, 评选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 个文化大国, 并选出每个文化国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20 个文化符号。投票结果显示,文化大国排序美国第一,中国第二,然后是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希腊、韩国等。在文化国家代表性文化符号中,网民选定的中国符号是:汉语、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

3、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在这一当代人的他者中国观中,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是人类史上古老文明之一, 也是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化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语言、古迹、建造、古帝国的辉煌、独特的贡献于古代世界的生活器物、文学、戏曲、当代政治家、饮食和诊病的技艺。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力量开始为各国所重视,争抢文化所有权的争端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对文化权的争夺主要表现为国际争端与国内争吵两种。就以大家都耳闻目睹都很熟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吧。目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国都

4、看到了“非遗”申请成功对本国和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最近,韩国的端午祭的“申遗”成功、蒙古国的“马头琴”已单独入遗、越南的铜鼓文化入遗、吉尔吉斯的史诗和阿肯弹唱已入选世界“非遗” 名录,这些遗产因为具有跨界性,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在理论上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韩国遗产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又近乎无知、盲目激动,由此在国际学术界造成不良影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 最伟大、最经典的文明形式之一。 中华文明自有甲骨文文字记录、表达、 传播以来, 便在历史的高端运行, 并且酝酿和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高峰和文明高潮。但 19 世纪末 20 世纪以来, 中华文明在他

5、者眼中的地位似乎处于一个降序状态,尽管中国当前的 GDP 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似乎并未改变文化身份、文化地位下降这一状况,并且连古已有之的文化文明都受到质疑和冲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1王岳川:云 兄提出的 个 ,我感同身受,深有体会。我曾 在日本金 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近年来又到 世界几十个国家,期 触及和 了 多中国文化的海外形象与 境 ,和我 在国内所感受的大相径庭。 各国 中国19 世 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 20世 以降的文化充 隔膜,有意 甚至 。中国在 、 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 ,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一手 一手弱的局面, 来的 面效 肯定很多。不光是 国申 一个端午

6、祭的 , 中国作 四大文明古国象征的“四大 明”,在国外都受到了 疑。如前所述, 国学者以 国 州的佛国 迦塔 的雕版印刷本无垢 光大陀 尼 (1966 年 10 月) 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是 国人的“ 明”。一些 国学者撰文,称此 新 印本,刊印 是公元706 至 751 年,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国是雕版印刷的 源地。 有的 国学者甚至呼吁召开国 学 会 ,邀 合国教科文 参加,要求国 社会予以公 。那 中国正 于“文化大革命” 期。到了1978 年,芝加哥大学 存 教授将 一消息 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其 , 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 雕版印刷品梵文陀 尼咒 (公元

7、650 670 年)已 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 源地。 1906 年在新疆吐 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 花 (公元 695699 年),同 可以 明中国是印刷 的故 。如果 , 国 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 明 ,那么,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 持 , 活字印刷 ( 字印刷 ) 是德国人古登堡15 世 “ 造” 的, 有人 是 翰 芒特 或者 斯 克斯特 明了合金活字印刷,也有人 是 翰 福斯特才是印刷 的真正 明者。在西方学 界的 期争 中,最后形成 的共 :“古登堡以他的才智 各个 代的潮流和 行了 合。在前人的基 上, 他将合适的 、 具有特定的 性的墨水、合适的印刷机, 以及能 在极

8、短的 内打出上千个字的打字 合到了一起。西方 史学家一致 , 一杰作是15 世 50 年代于美因茨出 的。 ”事 上, 种 明比中国活字印刷晚了 四百年,当然不能算作真正意 上的 明。所以,又有人 称“他也可能曾受益于 的某些思想,那里的人 早在几个世 之前就开始利用某种活字 行印刷,并且 明了 、 、 火 和瓷器” , 种 法 然 以成立,什么叫 “可能曾受益” ?什么是 “利用某种活字” ? 无异于以西方中心主 的方式,取消了 昇的活字印刷的 明 。甚至有人 疑 昇的存在, 泥活字字模和印刷品至今未 出土,其 于沈括梦溪笔 ,不 是一个 而已。 就完全不 事 了。活字印刷 是北宋 年 (公

9、元 1041 1048 年)由 昇 明的,沈括在梦溪笔 中 述了 昇 明泥活字印刷及具体工 程,是真 可信的。“四大 明”中遭遇挑 的 有“造 ” 。除了一些 18-19 世 西方 教士 “ 是文 复 期于 14 15 世 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 明的”以外, 有造 是“埃及 明”的 法。甚至, “ 1981 年,印度作者戈索伊(Mrs.Pratibha PrabhkarGosaui )女士致信加拿大制 造 志 ( Pulp and Paper Canada),信中只是列 文献后 公元前327 年印度就已能造出 量相当好的 , 因而声称 最初由印度人所 明 ”。 种 点其 不 一 ,季羡林先生早就

10、 了梵文中的“ ” ( kakali)字是 7 世 才出 的,而印度的 是由中国 入的。2另外, 前面已 提到, 日本的考古学家藤村新一 通 所 的考古 掘,把日本的 史从几万年推 到了 50 万、 60 万、 70 万、 100 万年。日本人究竟起源于何年何地是日本考古学界一直想要解决的重大研究 , 与此密切相关的考古 掘就成 解开 一 史之 的重要途径。藤村新一是日本考古界 作假的“神手” 。 在于,他 什么要把日本的 史从几万年推到 100 万年?而且近年来 言要推 100 万年挖出原始人 骨?因 他要通 造日本 史来改 整个世界 史!他在 2000 年的 10 月被媒体揭露曝光,成 震

11、惊考古学界的丑 。 明日本极端民族主 的社会思潮有所抬 ,某些人已 在不 手段地粉 甚至 造 史。向云 :确 ,有的国家不惜手段, 造、粉 史,而中 民族 史文化源 流 ,自古以来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近 代以来,面 西方 文化的 入,我 自己的 却弃如敝屣,20 世 90 年代以来, “新”事物的追求、 利益的 度 ,使我 的文化迷失了方向, 被我 自己不重 的 西,反而成 国、 的民族 若珍宝的 西。比如 我 的端午 ,被 国 在前面申 了世界非物 文化 代表作;申 入 的越南的 鼓文化, 上与中国广西壮族、瑶族等民族的 鼓相 ;蒙古国的“ 琴”已 独入 , 我 国家完全可以申 共有的 目,

12、 后来的“ 民歌” 即如此; 吉 吉斯的史 和阿肯 唱已入 “非物 文化 ” 名 ,而我国柯 克孜族的 斯 史 未 入申 ,一开始也未与其 行 合申 的情况 有很多, 然后来有所改 。20 世 末以来,人 的文化 生了根本性的 革。全球化使人 察文化有了一个全人 的高度和全世界的广度, 种新的文化 使各国、 各民族的文化 造和 大 都成 人 共有共享的精神 富;同 ,也打破了文化形 的隔 ,物 文化 、自然 、 、景 、非物 文化 、口 、 、工 等等全都成 不可忽 的人 的 成和不同的形 。在 的 代, 站在人 精神的高度 照自己的文化 典和民 文化 才能真正把握其精要,形成深刻的文化自 ;

13、以他者的广 野比 和 达社会异域文化的精彩呈 ,才能从中 得文化 展的 向与 律的启迪。在全球性的文化 野中,各国文化的 展必 求 己身。王岳川: ,在全球化 境中, 各国文化的 展必 求 己身, 也正是各国近年来文化争端 出的重要原因。各近年来, 国申 “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 反 史的 :中医乃是 国人 明,称 “ 医” ,老子和孔子据 都是 国人,甲骨文乃 国人 明的,王羲之的 亭序是用 国高 写的, 要改 法、 道 国的 。其中高 与 法 是我 眼目睹 身 ,每每想起都 我感到中国文化在 的巨大 力。2005 年, 10 月 2 日,在我赴 国参加 “国 学 大会” ,我翻 了

14、中 日三国 家 文集,令我大吃一惊。 国全州 史博物 李 熙教授的文章 国 画用 的来 、 国造 的 展及其 画 的特征中第十九 赫然写道: “晋代的王羲之 亭序写到蚕 上的 ,据 是高 ” 。 是第一次出 。第二次出 他就不用“据 ”了。在第二十二 , 他大胆地 “王羲之所用的 和中国人喜 的高 ,均 加工、适宜 画的 国高 ” 。 完全是无稽之 !我 知道, 亭序是王羲之写于公元353 年,是他五十 作的一幅精品。唐太宗特 喜 王羲之的 亭序,并且 王羲之翻案,把他3尊为书圣,将兰亭序列为天下第一行书,还让冯承素双钩廓墨成了兰亭序神农本摹本。我在故宫博物院看到过神龙本兰亭序 。我也仔细看过

15、兰亭序的用纸是蚕茧纸,当然不是韩国人用的高丽纸!于是,我向李东熙提出了质问: “第一,请你出示你认为王羲之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证据。”我请他出示原文。他说,我不能出示原文,因为没有原文。我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就批评说: “在中国做学问的方法叫做“二重证据法”,提出者是王国维。还有“三重证据法”,提出者是饶宗颐。 三重证据法指的是二重证据法加上甲骨文。就是地下出土之文物,加上地上之文献资料。这是我们做学问的最可靠的基础。你提不出来任何证据,将莫须有的东西随口说成实际的东西,这不是做学问的道理,是非常卑劣的做法。第二,从历史来看,韩国的纸是中国输入的。而公元105 年蔡伦造纸。 公元四世纪中后期

16、才传到韩国。而王羲之生于 303 年,死于 361 年,活了59 岁。在中国纸刚刚输入韩国,王羲之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韩国就出现了比中国纸还要好的纸,而且让书圣王羲之作为创作用纸, 完全是天方夜谭,无中生有!绝无可能!第三,王羲之老家在临沂,后来因为战争南渡到了浙江绍兴。如果韩国纸张要经过东北、华北、中原传入浙江绍兴,完全违背历史。第四,韩国人说王羲之用的是高丽纸, 完全是异想天开。 韩国的高丽纸在宋代才有一份关于高丽纸的记录,到了明朝高丽纸才多了起来。事实上,高丽纸进入中国并用于书画,是宋明的事情。如果这次国际会议上我部队韩国全州历史博物馆的馆长李东熙教授的谬说加以批驳,那么韩国媒体就会说中

17、、日、韩三国已经达成共识:王羲之的书法就是高丽纸作的。如果对某些备有用心的人任意篡改中国历史没有提出正面批驳,就丧失了一个学者的立场和学术意义,所以,我必须要把我的话想韩国人说清楚!一波不平一波又起,不久我又参加了韩国举办的“国际书法展双年展”,大会论坛的题目是“韩、中、日书艺、书法、书道的释义性探索”,这一题目我马上感觉有很深背景和玄机。论题表明是,日本书道,中国书法,韩国书艺中应该有一个同Calligraphy 对应性的名字。实际上,是想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而全世界统一用韩国书艺与英文对照。我知道他们想说明中国的书法比较低,所以我就说了三条。第一,书法是无法而至法。就是说,它好像是遵循法,

18、但又超越法。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命境界。第二,中国的书法不仅仅是法,它包括的是一种境界。第三,全球化当中,中国书法是一种身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身份。这是我这篇论文正面的理论。写的也不长,就五千字。然而,我看到了韩国几位教授的论文后,十分震惊。 一些文章的结论是, 中国“书法” 的法,仅仅是笔法,是一种低浅层次的写字的方法,没有显示出书法这个艺术的境界。日本的“书道”说不通,过于形而上,书法不是道而是技。最好解释的是韩国“书艺”。艺,一方面有技术的含义。二方面有“art”的意思。最后他确定,基于以上的说法,今天应该是倡导书艺。他说,书艺有一个英文标记法,希望是“seo-art ”。会议中,我突然意

19、识到问题很多。它意味着,韩国人把书法废除了,统一为“seo-art”了。我当然站起来对这篇韩国论文提出尖锐的质疑的批评。首先, 文中提到韩国中国日本三家才有书法,而别无他国。我认为不妥。我认为书法的世界性和世界的书法化必须张扬。书法原创国当然是中国。4其次,我驳斥了书法就是笔法的错误说法。书法不仅是笔法,还有字法、章法、墨法,这四种“法”在书法文化中称为内法。书法还有外法。书法外法是生命之法,所以书家特别喜欢说血脉不通、骨架不立、 精神不明等,把书法看作是生命的血肉骨架的生命之法。 韩国人认为“法”是那么低层次的话,那么请问“佛法”是什么意思?难道仅仅是在那里敲木鱼读经吗?绝非如此。 佛法里包

20、括广被万物的慈悲之情, 同时也包括了日积月累的生命感悟过程 灵魂突破肉体的躯壳而逐渐上升的过程。而且书法有境界之别,有上品、中品、下品、下下品。最高的境界是一种悟道的境界。艺术大悟近似狂草境界,正如怀素 “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感觉,他已经不是在写字了,他变成行为艺术的“舞者” 。唯独中国的书法,达到了舞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狂草。因此,书法之“法”并非笔法,更非初级的笔法,而是“以手指月”的大法。再次,书法、书艺和书道三个名词都是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语在移动在流变。我认为,中国最早不称书法而称“书”,墨子说“书于竹帛” ,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说法。左传:“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

21、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史记:“孔子闻之, 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这里书法不是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书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西晋卫恒 四体书势 中最早出现:“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而“书道”一词大约最早出现在晋代卫铄笔阵图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书艺”出现在唐代张怀瓘书断里。按照这三个词出现的谱系来看中日韩三国的“书法” 、“书道”、“书艺”,可以认为,

22、他们都是中国人创造的,而“书法”出现最早。据此我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 遵从古老原则。韩国人违背了这条,是孙子为爷爷的爷爷改名。我想说明的是韩国的“书艺”是哪一年作为韩国全国统一称呼书法的名称呢?是1945 年。这仅仅只有六十几岁的韩国称呼 “书艺”,怎么敢改两千多年的中国 “书于竹帛”呢?我觉得这是很可笑的事情。第二, 尊重差异原则。 我提出的问题是, 你为谁统一?依据的是什么理由?为何要抛弃差异性原则,而要统一为韩国语英语对译?其实,德里达、福科都强调“差异”( Difference )。中国最重要的一句话,叫做“和而不同”。而且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三,不要为西方霸权话

23、语而修改东方。书法只能用英文alligraphy 这个词来对译。这个词中的 calli 是美丽的意思, graphy 的书写的意思,加起来是美丽地书写,表明是几十个字母的花体写写文牍公函写得很漂亮的字体同中国的“书法” 不能完全等同, 中国书法就如蔡邕说“惟软而奇怪生焉” 。正是因为毛笔的柔软,才会在宣纸上出现千变万化的书法意味。我认为,目前情况下,应继续用alligraphy 这个词。第四,不能同义反复。韩国人提出一个问题,引用了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道有德有仁有艺,以用书艺,用一个墨子的“书于竹帛”,用一个孔子的“艺” ,难道不可以吗?我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24、艺”的“艺”并非今日艺术的艺。在“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当时的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教育,六艺中的射、御、数主要的是技术。如果要这么谈“游于艺”的话,我想问孔子论语中相当经典的一个论述“吾与点也” ,是什么意思?孔子让学生各叙其志,曾点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这是孔子美5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这才叫艺。孔子以为那是最高的艺术。中国诗、舞、乐,都是单词性的,如果要加艺的话,就会出现同义反复。另外,“ art ”这个词的翻译上,在中国日本,大部分都翻成美术。 只有在最宽泛的意思上, 才把它说成是最普通的艺术。

25、比如说,后面加了一个 philosophy ,变成艺术哲学的时候,把它说成是艺术。大部分时期,都把它翻译成美术。比如中国美术史,而不是中国艺术史。我认为如果继续认为书艺比书法更高的话,是不妥当的。我想说的是,这次书法文化论战争论得很厉害,韩国人提出用“seo-art ”“书艺”来淘汰“书法” “书道”,来统一东方的书法的说法,当然是不能成立的。我在韩国出席了两次国际会议,但出席的听众寥寥无几,说明东亚书法遭遇到西方艺术的强势侵入, 而书法现代性遭遇到的危机是东方文化的共同危机。如果不正视这个危机,而是仅仅对西方中心主义臣服,必将走进死胡同。那种想统一三国、定鼎首尔、征服世界的想法,同书法国际会

26、议的冷冷清清形成的巨大反差说明韩国今天已经废除汉字,使得韩国书法的生命只有这一代尚能认识汉字的人。这一代人去世以后, 韩国的书法将随着拼音化而永远飘逝。而中国有百万书法大军,有广泛的书法基础, 将在未来的书法世界化浪潮中成为重要的力量,同样也将使汉字文化圈中的重现生命的力量。同时这也意味着,“ seo-art”之类一厢情愿也将成为历史飘逝的一叶。韩国是近年来对中华文化抢注非常积极,乃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不问历史的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行为已经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 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向云驹:前面我们提到, 争抢文化所有权的争端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

27、 对文化权的争夺主要表现为国际争端与国内争吵两种, 上面举的是国际文化争端的例子, 在国内,这样的争夺也方兴未艾。一种有影响的文化被几个地方跨县、跨市、跨省争夺,现如今这种现象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在媒体、专家眼中是一片痛斥之声。比如,国内对“梁祝”文化申遗的争论与争执,多个传播地争抢, 并且都坚持自己是唯一的、 独有的、 正宗的, 完全不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性,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然而,批评虽多,此种现象却从未销声匿迹,相反,有时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的地方官员、文化人、 百姓对舆论、 对专家的权威竟一点也不为所动?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位思考,媒体的批评、专家的痛斥,也有

28、盲目跟风、牛头不对马嘴、以偏概全、不着边际、 不问就里的地方?媒体和专家就一贯正确吗?至少,在我多年观察各地争夺文化品牌这一事实上,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客观因素、 合理诉求、 文化规律被忽视和误读了。先说积极意义。 举凡争夺地域文化品牌的地方,都是某县、某市、某省有一种历史传承下来的且有相当影响范围的特色文化。比如历史地域传说中的名人,影响过历史的事件,重大的文化创造等等。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名人辈出,留下可资缅怀、纪念、传承的文化所在遍地可见。 历史上, 我国各地也有编纂地方史志的传统,免不了要将一地的文化事迹传统收入其中, 传之久远,告之后人。这个传统曾经一度中断,或者这些名人名事因

29、一时政治标准的不同,不再在新的地方史志中现身出场。不曾中断的历史被人为地留下若干空白。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逐渐得到扭转、改变。各种文化名人、名事、名迹、名声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从孔夫子到三皇五帝、经史子集、三教九流,漫漫历史,目不暇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说明各地官员对本乡本土文化的重视,此中当然难免不正确的政绩观作祟,把6事情做过了头或做得不着边际,但大多还是体现出一种爱乡的情结,并且得到本地知名人士和普通百姓的欢迎。 比如一些名人文化, 在当地可能数千年、 几百年就一直有庙宇香火,百姓自有庙会朝拜。 把这种有历史传统和百姓传承的文化纳入政府工作视野,有什么不可?此外,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

30、性,其实就在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之中,没有文化的地域性、地方性、乡土性、民间性,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一句空话。保护、维持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重视自己脚下、所在乡土、 一方水土中的文化。 让这些文化在已有的名声基础上再放大名声; 让这些文化名声拉动帮助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名声,不仅有事半功倍之效,也是文化的神奇功能之一。这有什么不好呢?所以,照我观察,各地争夺文化资源、争夺文化品牌、争夺文化名人,提出批评的多是“他者”,乡里人大多却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除非地方政府把一个文化做得太不文化、太拙劣、太可笑,太急功近利、太“政绩化”,太劳民伤财,一般情况下,百姓拥护者居多。把一种文化资源

31、作为争抢的对象,开展一些口水战、抢注册、争正宗,一时有些乱象,但想一想,这种争文化比起“大跃进”式的争数字、抢瞒报,谁更进步呢?抢文化,一定意义上是重视文化, 一定意义上是宣传了文化, 一定意义上是提升了文化。 即使其中有一些副作用,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丑态,但总的看,这若干年来,积极作用更大。我自己的亲历是,若干年前,我们专家学者告诉一些地方,你这里的这个文化、那个文化如何如何重要、如何如何全国屈指可数,应予重视、 保护、 利用,那时有几个地方领导能真正听进专家的意见和呼吁?现在很多地方领导不一样了, 本地文化能得到专家认可, 他们就操作起来了。 我所奇怪的是三点: 第一,当地方领导呼应专家学者

32、声音时,你们怎么像当年批评他们无动于衷一样,又批评他们热衷此道起来了?第二, 为什么我们只听到众口一辞的专家批评, 而没有若干专家的有学理的争鸣?文化现象纷纭复杂, 涉及不同学科, 个别学科的专家为什么在那里包打天下?第三, 我们的传媒批评, 有多少是认真考察、 比较、研究了多地的文化事实而后发声的?所谓一种文化几地争抢, 不外乎这样几种:神话传说人物, 由于历史久远、真真假假到处流传;人物的出生、行事、墓葬各有其地,不在一处;历史史实真迹难考;民间传说四处传播; 史实与传说混杂一起, 典籍与民间各执一词;小说事迹、小说人物与小说作者的行踪搅成一锅粥;地域相邻, 原属一个文化范围, 现为不同行

33、政区划,文化因人为切割,导致一名多地相争。此中,也有极个别的将历史上如传说中(甚至小说中)的负面人物拿来做文化文章, 比如争抢西门庆故里之类的, 或者完全的唯利是图, 这是贻笑大方不足为取的。在排除那些价值观颠倒,唯名至上, 唯利是图,不论历史是非的争抢外,大多数文化争抢都可以仔细辨析。 以地域切割为例,这是文化分布传播与行政区划分割、变迁导致的。比如我们的徽文化就在安徽、 江西等省分布。 河南的盘古神话至今还在流传,并且分布在几个相邻的县域内, 这则神话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的分布被后来的行政区划分割了,这样导致了几县共有盘古文化的现象。与此类似的,还有女娲神话等。一种文化跨地域、跨民族、跨国

34、家分布的现象是普遍可见的。 比如非洲的很多文化、民族、国家都因为殖民主义的强行瓜分和划分呈现出人为的切割现象。所以,对待跨境分布、 两国或多国共有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认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就特别注意和关照到此一点,设立了两国共有、 多国共有的项目。 这种尊重文化事实处理文化传播、文化主权、 文化名誉的做法值得学习。又比如, 历史史迹难于考辨,史籍记载各执一词,导致专家学者意见不统一、地方官员和百姓争执不下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文化大国也是屡见不鲜的。诸葛亮究竟是躬耕于南阳(出师表),还是隆中(三国志),自明以来,就在湖北襄阳(襄樊)和河南南阳之间相持不下。7两地均有相 的 祝和 迹,并

35、 当地人民崇祀。我想, 种争 恐怕是一 以平息,不妨“共有”。所以,清咸丰年 ,湖北人 嘉衡在河南南阳郡任太守,面 家 人民和自己 区内人民的争 , 南阳卧 武侯祠 葛草堂 写了一副 :心在朝廷原无 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是无奈之 ,却也有大胸 。 是我 面 文化争 比 可行的一种 和心 。再如,西游 文化在江 云港和河南引 的争 。花木 的湖北、河南之争,董永 、七夕 、 孟姜女 的多地 波。 与此相关的 有曹雪芹故里之争,几乎就是学者之 的学 、 学派之争,引 出地域之争。 既然学 以百家争 上,此 地域之争作 争 的一种表 形式,又何不 它存在下去呢?它 我 增添了一种 的

36、文化 景,是百花 放、百家争 的地 性 景。 如,我国有 多神 、 的人与事分布甚广,成 文化争名的焦点。黄帝、炎帝自不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 也呈 出繁 的流布 的民 文化 承,如果我 不予以承 或尊重,是不可理 的。可以 , 大多数的文化之争,都 生在非物 文化 的范畴,而 种 的核心价 就是广 流 , 异多 ,具有跨域、跨境、跨民族、跨族群、跨社区分布的特性; 它也有 多多的物化 迹附着其中,但它的文化价 不以 物化 迹的文物地位 价 准, 即是以其口 、非物 文化 的核心价 文化价 。可惜,我 关于非物 文化 的知 普及 很不 ,人 多用 “文物价 ” 套用 些 “非 ”的文化价 ,所

37、以,要以物 事,以唯一性排他性 准 ,只 我有,不 你在,只此一家 无分店, 才常常“争 ”激烈,也 出 多无端 , 人嘲笑,因此把一种文化保 一出出 。 可以 是众多“非 ”各地争 的最大文化 区和文化原因。由于 大多数争 生在非物 文化 (包括神 、 、 俗等) 域,争 者 此一新型文化 特性不尽了然, 以 共享会分散其文化品 ;而 家学者 的批 , 我所 的是同 的 和毛病,即学者多 史学、文物学、文化学者, 有“非 ”学者 声, 的批 之声,所用的尺子,同 是 史学、文献学、文物学的,是排他的、不承 播 承和活 流布的,是 物不 人的,是唯“物”的学 立 。 上等于是用一把奇怪的学 尺

38、子在丈量完全不同 的另一种文化。 的批 ,能有多大的学 力量,可想而知。可惜, 些声音一定程度影响了我 的决策和政策。至少,我个人以 ,把虚构人物或虚构文化列入非文化,打入不得被承 的境地,是 口 文学、民 文学、非物 文化 的极大 解和歧 ,也是与我国“非 ”保 精神相 背的。君不 ,在国家 非物 文化 名 中,几地共有、多地并存、跨域分布、全国流 的 目比比皆是。不 容同名文化分地而治, 非自相矛盾?如此看来,很多的文化争 ,很多的“虚构文化” ,很多的非物 文化 的四散分布、广 流 ,就是一个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辨析的事情。在我看来,一种文化几地争,也未 得是坏事,也未 得都是一些

39、人批 的那 ,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无聊之极。相反,在相当情景上, 种争 是不可避免的, 是客 的 史, 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共 的文化真 。王岳川: 个角度看,一种文化几地争、 几国争的确不是坏事,更不是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的无聊之 ,而是各地、 各国文化自 的表征, 也是各地各国开始 到文化的力量之后有意 的自8觉行为。现在许多国家除了经济方面的争端, 还在打文化仗。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有两大已经遭到了质疑。 问题在于: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要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后会有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的图谋呢?为什么有外国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

40、中国的 “七国论” ?这里面的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可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振兴和富裕同时,文化建设变得非常关键。当今世界关注“东方主义”问题,其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当代的因素。20世纪后期, 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北美经济军事的发达一体,欧洲货币的统一,而亚洲的统一的领头雁是谁也成为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于是,不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 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从深层看

41、,日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从“脱亚入欧”转型到“向亚太进军” 。一个世纪以来以“西方一员” 自居的日本, 二战后看到亚洲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振兴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龙头,于是, 日本开始从地缘政治和亚太经济潜力上体悟到 “东亚崛起”的重要性,开始提出成为东亚经济繁荣“领头雁”的前瞻性战略思维。其后,日本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新举措:国策上强调全球化中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大国外交”的战略,认为国际社会的中心已经从政治和军事转移到经济和文化方面,日本要努力实现“新的全球观念” ,走向“新的产业文化国家” 。这一切都标明日本正力图成为亚洲共同体的老大。现在我们面临的首先是一个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问

42、题,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重视。才可不断输出中国有价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历经冲击而不崩溃,还有凝聚力,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有一个大胃口,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东西。 我个人一直在做这样的事,虽然有时遇到困难, 也只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能够做到怎样现在没法预料,但首先一定要清醒地去做。(二)破除文化虚无主义与主体意识重建向云驹:文化问题事关重大, 我们每一个文化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并担负起相应的文化责任。可以说, 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就必须跳出文化来看待文化, 特别是要看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激烈振荡、 猛烈撞击的经

43、济全球化和政治复杂化的世界格局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先秦诸子百家时代是中华文明史第一个伟大的高峰, 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出现了巨人的时代。几千年后,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人们一次次回望这个时代的思想, 一次次在历史变革中注入和汲取先哲的教诲。文学、艺术、哲学、军事、政治、经济、教育、伦理、法律、历史,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思想和学术的成果, 在这里几乎都有萌芽、发生、 起源和呈现。先秦以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诸子百家文明的传承史、阐释史、解读史和传播史。就中国文化的种种元素而言,都由于历史十分久远、地域长期封闭,从而在“他者”眼中处9 都 得“新 ” 。但是 然 有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