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节内容是在对生产生活中煤、石油、天然气、电能、水能等能源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能源的定义、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发展趋势及新能源等知识。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能源的分类和新能源。通过风能的宣传视频短片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风为什么能被称为能源, 结合所学的关于光源、声源等物理概念,总结能源的共性特征,进而得出能源的定义,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意识。 然后,基于能源的定义,重新认识生产生活中的能源,并探究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形式, 在巩固能源定义的基础上, 也温习了有关能量转换的知识。整节课通过能源发展历程的时间轴展开,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课外预习知识,总结出人
2、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并针对代表性的能源的产生和利用进行阐述,有助于学生了解能源发展历程, 体会能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能源的发展环环紧扣,逻辑明显,通过时间轴和代表性能源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强化。利用微课和网络检索三维虚拟现实仿真模型等教学手段, 自主式、交互式地操作讲解核能发电、 地热发电、潮汐发电等知识, 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这几种能源的发电原理。学生通过白板汇报能源发展趋势,并让其余同学进行提问,一问一答之间,既阐述了能源的发展趋势, 又能引出新能源开发的必然趋势, 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索和发问的习惯。最后,通过最后一度电视频,引导学生树立节能观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得课程兼具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和教育性,出色地完成了知识教学、视野拓展、情感和价值观培育的教学任务。诚然,本课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 如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的阐述不足, 课程的衔接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再如,由于课程使用微机配置的问题, 三维虚拟现实模型的现实效果未能完全体现出来, 相信随着计算机配置的提高, 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媒体教学模式将会得到更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