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跳起舞教 学 目 标一、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自编动作表演。二、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简述音乐表现给自己的感受。三、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听辩、感受。教 学 建 议一、本课可安排两或三课时完成。二、本课以蒙古族民歌或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课,旨在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教师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风情,如吃的、住的、用的物品等。三、把本课学会的歌曲唱给家里人或朋友听。教 材 分 析1.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
2、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 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 段( 变奏+ 华彩)A 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 24 小节为引子,其中第 1 至 12 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 ppp渐强mff ff 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乐曲的 A 段(第 25 节77 小节) ,由 a+a1 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B 段 (第 78 小节 156 小节) ,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C 段(第 157 小节结束)是 A 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
3、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 2/4 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2.器乐曲挤奶舞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 拍,羽调式,民歌原只有四个乐句: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硬肩” 、 “笑肩”和“ 挤奶”等动作组
4、成。挤奶舞可分小组表演,每次四六人。前奏12四人各捧小奶桶碎跑出场。3四人成一排,右脚后撤成右后踏步蹲,把奶桶放下(见场记图一) 。4各自做“ 单脚跪”。第一遍音乐12保持 “单脚跪”姿势做两次 “硬肩”,1 号和 2 号,3 号和 4 号互相交流情感。34继续做两次 “硬肩”,2 号和 3 号互相对视交流感情,1 号向左看,4 号向右看。56四人对正前方做两次“硬肩”。78动作同 12 。910四人各自做“挽袖” :第 12 拍:双手于左胸前,右手挽左袖,上身微前倾,头略低。第 3 拍:右手扶左手,左手抬于左斜前方,压腕,手心向外。上身微后仰,头抬起(如动作图 1)。第 4 拍:静止。11
5、12换手换方向做“ 挽袖”。 13 左脚向前移一步,双手拿桶往前放(如放在牛肚子下 )。14 右脚跟着上一步做“单脚跪”。15 16双手向前伸出手心相对,轻轻拍三下。第二遍音乐13上身移向右做三次“挤奶”。4先做一次一拍两次的“ 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一次的 “挤奶”。58上身移向左先做三次一拍一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两次的“ 挤奶”,和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910上身移向右先做两次一拍一次的“挤奶”,后做一次一拍两次的“挤奶” ,和一次一拍一次的“挤奶”。11 12上身移向左做9 10 的动作。13 16动作同 9 12 。第三遍音乐14动作同第一遍音乐的14 。56四人上身向前俯,做两
6、次“硬肩”,双手轻扶桶边,低头看奶桶里的奶。78四人上身后仰做两次“笑肩”,表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910做两次“硬肩”,1 号和 2 号,3 号和 4 号互相对视。11 12做两次 “硬肩”,2 号和 3 号对视,1 号向左看,4 号向右看。13 14做两次 “硬肩”,面向观众。15 上身微前倾,双手捧桶。16 全体起立,右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成左踏步,双手捧桶置于右肩上,身对左斜前方,眼看正前方(如动作 2)。( 朱萍编舞)3.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这首旋律流传已久,填词很多,早年为红旗歌 ,流传在我国北方地区,反映了当时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斗争生活。
7、草原就是我的家为 2/4 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使得歌曲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4.歌曲小松树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 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 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 , “真漂亮” , “像小兄弟一样 ”, “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
8、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蒙古族人民及其音乐文化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据 1982 年统计,人口为 3411657 人,其中 200 多万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蒙古文。蒙古族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 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牧半农或从事农业。娴于骑射,能歌善舞。骑马、摔跤、射箭等
9、至今为群众所喜好。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丧葬、社交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黑蓝、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现在其服装样式和鞋子都有改进。在饮食上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区则以粮食为主,辅以奶食或肉食及蔬菜。普遍嗜饮砖茶。牧区多住容易拆卸、便于搬运的蒙古包,这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的住室。在定居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室;农区则多已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
10、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称赞。现在很多蒙古族地区已把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的祭神节日“ 祭敖包”转化成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音乐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范畴。它的独特形态和风格,是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各地区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总的布局上看,蒙古族音乐分布为:1.巴尔虎 布里里特色彩区,其草原牧歌较为发达,具有简法、热情嘹亮优雅清新的特征。2.科尔沁 喀尔沁色彩区,其音乐以古朴苍劲见长。而短调民歌则将深刻的哲理性同完善的叙事性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3.锡林郭勒 昭乌达色彩区,其草原牧歌有着完
11、善的形式和高度发展的形态。4.鄂尔多斯色彩区,有大量的短调民歌。5.卫拉特 阿拉善色彩区。从音乐体裁形式上,蒙古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 3 类。民间歌曲是流传最普遍、数量最多、音乐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狩猎歌有:1.原始狩猎歌舞; 2.动物歌,如呼盟 小白兔 ;3.寓言动物叙事歌,如内蒙古西部的三百六十只黄羊 。狩猎歌曲调简短,节奏鲜明,带有强烈的舞蹈性,演唱形式多为齐唱、对唱和歌舞表演等。牧 歌在蒙古族音乐中,草原牧歌曾长期处于中心地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实则指牧歌风格
12、而言。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擅长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和谐关系。一首好的牧歌,可以说是一幅动人的草原风景画。牧歌的音乐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2.节奏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 更密 疏”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牧歌上行乐句节奏悠长徐缓,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形成华彩乐句;3.曲式的典型结构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另外由于有些牧歌的篇幅长,音调音量大,其非方整性结构的占主要地位。带有再现意味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多段体的联句结构,也较常见。赞歌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他公共集会
13、、庆典活动等特定场合演唱。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长华彩性装饰音。旋律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调式上大量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以适应赞歌的豪放,雄壮的气质。思乡曲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体裁。在蒙古文学史上思乡曲有颇负盛名的母子歌和阿莱钦伯之歌 ,还有旷野中的蓬松树 、 白色骆驼羔 、 诺文吉娅等。其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多用,常从模进手法发展曲调。礼俗歌在特定场合演唱的,带有生活风俗性和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宴歌的音乐一种是欢快热烈的带有舞蹈性的短调宴歌。如灿烂的阳光 。一种是悠长潇洒的抒情性长调宴歌
14、,如西泉之水 。婚礼歌分迎宾曲、敬酒歌、欢乐歌、母女惜别对唱和送宾曲。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安魂曲是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多为齐唱和合唱。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举行摔跤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潮尔” 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短歌亦称短调歌曲,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部的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在原始音乐中曾占主导地位,在草原牧歌得到充分发展后,其退居次要位置。短调歌曲如:森吉德玛 。叙事歌主要有 3 类:1.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 、 英雄陶克图之歌等;2.表现爱情悲剧故事
15、的,如 诺丽格尔玛 、 达那巴格 ;3. 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叙事歌曲调简短方整,同语言密切结合,带有浓厚的说唱性。其演奏形式是用马头琴或四胡自拉自唱。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道白。摇儿歌和儿歌摇儿歌曲调简洁婉转。儿歌还有一种表演唱如:蛤蟆调 、 嬉戏歌 。儿歌的曲调轻快活泼,节奏鲜明,音域不宽,适于儿童学唱。除民间歌曲以外,还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有:古代英雄史诗、好来宝、说书。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有流行于哲里木盟库伦地区的安代舞,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的布里亚特舞,流传于昭乌达盟的嬉戏性孛尔吉纳舞(即公驼舞),还有技巧性较高的灯舞和盅碗舞。蒙古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四胡、三弦、
16、笛、雅托克(类似汉族筝)以及古老的乐器火不思。代表性的蒙古族器乐曲有科尔沁的八音 ,察哈尔的阿斯尔 ,鄂尔多斯的沁王衙门 、 清泉水等。第一课时一 律动:聆听挤奶舞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二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基本要求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 时,可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也可选择适当的幻灯片、录像片启发学生。提示:这首木琴曲表现了哪些内容?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2.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3.复听时要求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做动作,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到小骑兵由远至近?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4.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参与或伴奏。编创与活动1
17、.这是一组结合聆听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安排编创节奏、参与表现乐曲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思考每一件乐器的音色及如何配合乐曲的表现。2.在复听音乐时,带着问题去选择乐曲的一个片断,考虑如何参与伴奏。并注意提示学生敲击的乐器及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三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基本要求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2.轻声随着演唱录音哼唱旋律。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四 编创与活动1.教师可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2.可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
18、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3.提示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五 课堂评价活动:六 教师小结,下课。课后小结:第二课时一 律动:聆听挤奶舞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二聆听挤奶舞教学基本要求1.可在组织学生聆听挤奶舞 的同时选放有关 挤奶舞的录像,引发学生的兴趣。2.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挤奶动作说明准备姿态:右脚做“单脚跪 ”(右膝跪地,右脚前脚掌着地,臂右部坐在右脚跟上)。上身微后仰,双手拇指按于两腿的膝盖处,双肘稍架起(见教参本课动作图一)。第 1 拍:上身移向右,面对左斜前方,双手手心相对于胸前(间距为一拳) ,右手压腕(拇指、食指、中指相捏向下捋)
19、 如挤奶,左手提腕,面对正前方,收下颔,眼看挤奶的手(见教参本课动作图二)。第 2 拍:换左手压腕,挤奶,右手提腕。注意:(1)可以一拍一次地挤奶。也可以一拍两次地挤奶,随速度加快,动作幅度相应要小。(2)上身可移向左,做“挤奶”。挤奶舞动作硬肩第 1 拍:双手拇指分别叉于身后的两腰上,左肩头向前推出,左肘稍向后;右肩头向后,右肘微向前。第 2 拍:动作相反。肩部动作要小巧。笑肩第 1 2 拍:双肩先稍抬起后又放下,连续三次,上身稍后仰,双手微屈,肘张于身平侧,压腕、手指翘起。三 编创与活动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有趣的练习,是一组蒙古族运动项目。有摔跤、赛马,还有射箭。教师可指导学生为
20、下面两组节奏选择适当的项目,填上象声词,如射箭:嗖 嗖;摔跤:嗨 嗨。分别填写在方框里。2.分声部拍一拍,再三声部同时拍出。3.分声部读一读,再三声部同时读出。4.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选择的象声词合适,读出的效果好。四表演小松树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6.教师可不要求动作统一,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五 课堂评价活动:六 教师小结,下课。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