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设计依据2.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2.2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 143:20022.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20032.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 1997 年版)2.5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 11836-19992.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3、适用范围3.1 本图集适用于开槽法施工采用砂石基础(土弧基础)、混凝土基础和顶进法施工(顶管)的室外埋地雨水、污水及合流等重力流无压混凝土排水管管道工程。3.2 当遇有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
2、、液化土、软土等地基,应根据相关规范另作处理。3.3 本图集不适用于地震设防烈度为9 度及 9 度以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40g 的地区。3.4当管道穿越河床、堤坝、铁路路基时应经有关主管单位同意批准后才能应用本图集。4、设计原则4.1结构设计遵照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 143:20024.2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其表达式为: 0S R。4.3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时,其裂缝开展宽度不应大于0.2mm。4.4永久作用标准值结构混凝土自重取2526KN/m 3。4.5永久作用标准值管顶回填土重力密度取18KN/m 3。4.6可变作用标准值
3、取下列二种作用中的大者计算:4.6.1 车辆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 CJJ 77-98)城 -A 级取值。4.6.2 地面堆积荷载: 10 KN/m 2。4.7砂石基础(土弧基础)设计计算的基础支承角2 的规定:开槽法施工时砂石基础(土弧基础)施工回填的管底腋角应等于2加 30、顶进法施工时2 应按 120计算、计算管道自重弯矩时 2均按 20计算。4.8材料强度: 钢筋设计计算强度取360N/mm 2,C30、C40 混凝土设计计算强度分别按规范取用。5、选用条件本图集中的管道基础形式、接口方法、管材、施工方法应根据管道的用途、输送的介质、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条件及材料供应情况等,按
4、下列条文正确选用;5.1使用本图集时,选用的管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1999 的技术要求, 其配筋应符合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CECS 143:2002 的规定。5.2根据已确定的管道管顶计算覆土高度H 值及采用的施工方法, 选用本图集中规定的基础形式、管材的等级及接口方法。5.3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Fsv,k 是按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 CECS 143:2002 中有由设计地面开槽施工的土压力(B.O.3 式)计算的,式中回填土的重力密度 S 取 18KN/m 3,土压力系数Cd 取 1.2。如管
5、道为填埋式时,则Fsv,k 应按 CECS143:2002 B.0.2 条的规定,土压力系数Cc 取 1.4。5.4顶进法施工时, 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Fsv,k 应按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 143:2002 中 B.0.4-1 式计算,本图集中H 值按下式计算:Fsv,k= SHD 1式中Fsv,k管顶竖向土压力(KN/m )(由B.0.4-1式求出);S土的重力密度,S 取18KN/m 3;H 计算覆土高度( m) ; D1圆管外直径( m)。5.5、管道基础及接口选用表施工方法开槽法施工顶进法施工管口形式平口管、企口管企口管承插口管双插口管钢承口管企口管
6、钢丝网水现浇混凝土套环接口接口形式泥砂浆抹橡胶圈刚性填料橡胶圈橡胶圈橡胶圈橡胶圈整体混凝土加止水带带接口接口柔性接口类型刚性接口混凝土基础基础砂石(土弧)形式基础注:表中“ ”标记为通常使用的情况。5.6 采用 5.5 选用表时,还应符合下列条款:5.6.1开槽法施工的混凝土管道,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不小于 100Kpa 时,宜优先采用砂石(土弧)基础;当 fak 小于 100Kpa 时,应在满足管道地基支承强度大于管道的土压力、地面车辆荷载、管道自重和管内水重等作用在地基上的总荷载时,宜采用砂石(土弧)基础。5.6.2 采用砂石基础的雨水、污水及合流管道,必须采用柔性接口的混凝土承插
7、口管(包括钢承口管和双承口管)或企口管。5.6.3 采用混凝土基础的雨水、污水及合流管道,可采用刚性接口的混凝土平口管、企口管及承插口管,但埋设在下列地区(场地)时应采用柔性接口:a 地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 和 0.30g 的、类场地设防区;b 地下水位以下的淤泥类软土地区、粉、细砂地区。5.6.4 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对平口管、企口管可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现浇混凝土套环接口; 对企口管、 承插口管可采用水泥砂浆、 膨胀水泥砂浆等刚性接口, 但每 20m 25m 管段长度应设置一个柔性接口,柔性接口部位的现浇混凝土基础应用变形缝分离。5.6.5 采用混凝土基
8、础刚性接口的雨水、污水及合流管道,在下列部位管段应设置柔性接口:A 管道上覆土高度突变对管道导航作用的荷载变化较大的部位;B 管道天然地基与经地基处理(桩基处理、复合地基处理、换土回填处理等)的交接部位;E 管道与管道、管道与构筑物交叉处,穿越的管段;F 柔性接口的位置应设置在管道纵向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的部位,当管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的范围较大时,应在管段上连续设置一个以上的柔性接口。5.6.6顶进法施工应根据地层土质采用橡胶圈接口的刚承口管、双插管或企口管。5.6.7砂石基础材料一般采用中、粗砂,亦可采用天然级配砂石、级配碎石、石屑等地方材料,但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5.6.8管道不得埋设
9、在永久冻土层内,对大孔土、膨胀土地区应按相应地基规范进行处理后按规定施工敷管。5.7 选用本图集时,应根据管道工程地质、地貌实际情况及永远地面高度,确定管道设计计算覆土高度, 并按计算覆土高度选用本图集相应的图号。 当管道的设计计算高度超出本图集范围,应另行设计。5.8 当管道埋设在地下水位高于地面以下0.7m,且管顶覆土小于0.7m 时,应对管道进行抗浮验算,并应满足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1.10.6 施工要求6.1 混凝土管道应敷设在承载能力达到管道基础支撑强度要求的原状土地基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上。6.2 当土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不少于0.1m 土层用人工清槽,且不得超挖,如若超
10、挖应用砂石将地下降至槽底以下不小于0.5m,做到干槽施工。降水不利地基被扰动时,应进行地基处理达到要求的承载能力。6.4砂石基础施工时,必须将管下部位两侧腋角部分的砂石回填密实。6.5当原状地基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的承载能力特征值Fak100kPa 时,本图集中砂石基础 C1 层厚度可按下列厚度采用:当管径内侧 D 1000mm 时, C1 取 100mm ;当管径内侧 1000mm D 1000mm 1500mm时, C1 取 150mm;当管径内侧 D 1500mm 时, C1 取 200mm 。6.6在施工过程中当官内无水时,应注意防止沟槽进水造成管道上浮。6.7浇筑管道混凝土基础时
11、,必须将管下腋角部分的混凝土浇筑密实。6.8浇筑管道混凝土基础时,应采取加强养护等措施,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钢筋搭接等做法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执行。6.9对采取承插式接口的管道,插口插入的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6.10柔性接口的内部柔性填料,在交工前应注意填料的保护。6.11混凝土及水泥砂浆等刚性接口应加强养护措施,防止开裂。6.12 对于采用混凝土基础管道,沟槽回填密实应按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的规定,见图一:对于采用砂石基础的管道,沟槽回填土要求见图二。I 回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 0.90I 回填土实系数为0.900.93回填土实
12、系数为0.85,如按地面道路工程近期修路要求, 区回填土压实系数必须大于0.85 时,如因夯土密实度要求不能保证管道安全时,应对管道采取加固措施(如在180混凝土基础上砌筑砖券或满包混凝土等方法)。回填土压实系数按地面条件要求(如上部筑路时,按道路路基要求密实度。)6.13开槽法施工的沟槽边坡坡度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的规定。6.14管道两侧回填土应同时进行,高差不得大于0.3m.。6.15施工期间设计地面以上临时堆土不得超过0.5m,通过大型机械时要经过结构验算。6.16开槽达到设计高程后,应会同有关方面验槽。6.17 管道应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的要求进行闭水试验及竣工验收。7 本图集中的尺寸,除注明者外,均以mm 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