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拟电路实验二二极管实验报告 111270040 石媛媛1、绘制二极管的正向特性曲线(测试过程中注意控制电流大小): 一开始,我用欧姆表测量了二极管电阻,正向基本无电阻,反向电阻确实是很大。然后我们测量其输出特性曲线,发现很吻合:1、 在电压小于某一值时确实没有电流,之后一段电流很小(几毫安几十毫安);2、 当二极管两端电压大于0.6V左右时电流急剧增大(后测试二极管正向压降约为0.55V),这个就是其正向导通电压。二极管被导通后电阻很小,(图中可看出斜率很大,近似垂直)相当于短路。3、当我们使电压反向,电流基本为零,但是当电压大于某一值(反向击穿电压)时电流又开始增大。2、焊接半波整流电路,
2、并用示波器观察其输入输出波形,观察正向压降对整流电路的影响;电路图: 方波 正弦波 三角波半波整流电路的效果:输出信号只有正半周期(或负半周期),这就把交流电变为直流电。这是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但是电的利用效率低,只有一半的线信号被保留下来。3、焊接桥式整流电路,并用示波器观察其输入输出波形;电路图: 桥式整流电路是全波整流,在电压正向与反向时,分别有两个管子处于正向导通区、两个管子在反向截止区,从而使输出电压始终同向。而且电压在整个周期都有输出,效率高。但是发现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信号(尤其是三角波时)未达到理想波形,应该是电路板焊接的焊接点不够牢固或其他问题导致信号的微失真。5、使用二极
3、管设计一个箝位电路,能把信号(0-10V)的范围限制在3V5V之间:设计的电路:电路原理:当输入信号在04V时,4VU1,二极管正向导通;输出电压稳定在4V左右 当输入信号在4V10V时,二极管反偏,相当于断路,此时电路由电源,1K电阻,51电阻构成。因为要想使输出值小于5V,所以我选择了一个较小阻值电阻和一个大阻值电阻串联,这样51电阻分压小,故输出电压一直小于5V,起到了钳位效果。 实验数据:输入电压/V输出电压/V1.83.92.444.64.15.64.164.196.74.227.44.258.14.299.14.379.54.61104.82实验心得:1、 焊接心得: A、锡越少越
4、牢固,不要在一点反复焊接,很容易使之前的焊点虚焊。B、焊接前做好规划,把该点处要连的元件和导线尽量一次连好。C、短距离连接可以用元件本身(如电阻两端的细锡线)或点连,长距离链接要用带皮的导线。D、电源线正负要区分好颜色,方便后续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这次我们组因为焊接技术不到位,在一点出反复焊接,又丑又不牢靠从而在桥式整流电路的效果中出现误差的错误了。2、 对于数据的记录上感受更深入了。实验数据记录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的需要,没有确定的比例,不需要事先给自己规定好每隔多少取值。比如二极管一开始我们取1V,2V,都没有什么电流,这段的数据就可以间隔很大的略记,而后面二极管被导通后,电流变化很快,这一段就要在小间隔下记录,才能绘制出理想的二极管输出曲线。3、 对于自己设计电路,我觉得首先要理解电路的功能,比如一开始我们就从网上找了很多钳位电路的例子但是都是对交流电的,而在本次实验中,处理的应该是直流电,这就不适用了。第二,要好好学好模拟电路的课程,明白原理才能更好的设计。比如钳位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用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以及一个固定电源的作用,知道了这些,设计变得更有目的,才能快而准确。不过这次实验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没想到自己设计的电路一下子就能工作了,体会到了工科学生那种在纸上演算,觉得原理上一定能实现,结果一做果然符合自己预期的快感。感觉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