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街道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专项工作总结2014 年, XX 街道劳动保障所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所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中心,着力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提高用人单位劳动管理水平,维护职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工作完成情况2014 年,街道日常巡察企业 3000 多家次,采集用人单位用工信息 3274 家,督促用人单位补签、续签劳动合同 500 余份;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咨询 24 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 1 万余份。今年我所立案受理 156 起,涉案金额约共 300 万余元,其中达成书面调解协议
2、99 起,口头协议 13 起,劳动仲裁审查 20 起,引导维权 24 起,案件参与调解率 91%,调解成功率 75%,结案率 100%;参与处理劳动突发事件案件 7 起,涉及 300 余人,涉案金额 1200 余万元;街道上报劳资纠纷隐患 52 次,提前化解各类劳资纠纷隐患 8 起,发展企业预警信息员 51 名,新组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1 家,提前完成各项任务指标,有效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发放行为,及时化解劳资纠纷隐患,较好地维护辖区安定稳定。二、主要做法和成效(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副书记 XXX 为组长,综治、工会、商会、财经等相
3、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街道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树立“一盘棋”思路,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在处理 XXX 家政、XX 公司群体性事件中领导亲自到场协调,综治、司法与劳动保障密切配合,在日常劳资隐患排查中,与安监、工会、商会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劳资纠纷调处顺利开展,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二)强化法律法规宣传,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氛围为推动辖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街道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营造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一是多层次组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业务轮训。“打铁还需自身硬” ,街道先后组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参加区、街劳动保障调解业务培
4、训 6 场次,其中还特别组织社区劳动监察工作人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业务学习,集中学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范制作社区劳资纠纷调解文书。今年来,各社区实现独立开展一般性劳动纠纷调解,成功结案 42 起,推动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向社区延伸。二是调整制定XX 街道劳资纠纷隐患排查和调解工作实施意见对社区工作人员采集用人单位信息、排查预警劳资纠纷隐患、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和群众举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积极性。三是采取深入企业送法上门、在外来人员密集地设点咨询等方式开展劳动保障、司法、安全生产等法规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材料 1 万多份,街道结合企业工资支付宣传月、 “
5、清薪”行动等,要求各社区每季度适时开展一次政策咨询或小型招聘会,保持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的连续性。一年来,街道各社区开展政策咨询会 24 场次,悬挂横幅 55 条、制作板报 18 期、社区LED 屏滚动播放政策信息 220 条次,浓厚政策宣传氛围。街道先后在 XX、XX 社区各举办一场由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政策咨询会,向居民群众分发各类宣传资料,接受政策和劳资纠纷咨询 500 多人次,通过印发法规宣传小礼品和短信平台、张贴海报标语、上传文档赚钱开通维权咨询电话、QQ 群等方式多方位进行宣传,浓厚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街道的氛围。(三)立足社区工作室,创新工作机制,整合调处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劳资纠纷
6、调解模式。2013 年在 XX 社区设立全市首个社区劳资纠纷调解工作室,与社区“联防联调联动”队伍和“社区民间110”形成三位一体,就地化解劳资纠纷。今年,街道总结 XX 社区劳资纠纷调解工作室的经验,其他 8 个社区相继成立劳资纠纷调解工作室,现已成为辖区劳资双方止纷定争、化解矛盾的重要对话平台,辖内企业劳动者在合法利益受侵害时,部分企业员工、特别是“城中村”的员工大多数不再“舍近求远” ,而是首先选择到工作室申请援助。社区调解工作室成立一年多来,先后独立调解劳资纠纷65 起,占街道 2013-2014 年立案数的 21%,为农民工追回拖欠薪金216 万余元。XX 调解工作室获赠何先生等 6
7、 名农民工赠送“热情服务解忧、廉明高效快捷”的锦旗,表达对“讨薪人”的感激之情。(四)设立驻街仲裁庭,调解仲裁“一站式”搞定。2014 年6 月街道在区领导和仲裁院的指导下,投入近 10 万元成立了区派驻街道仲裁庭,采取“调裁结合、以调为主”的工作方针,尝试 “调裁同步”的办案模式,专门为驻街仲裁庭开辟了独立场所,实行标准化建设,专门配备证据笔录同步演示系统、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实现办案电子化、标准化。同时,还开创调解仲裁同步的办案新模式,以群众利益为最先考量,发挥“快、简、廉”的优势,就双方争议问题提出调解方案,调解不成直接仲裁,极大地缩短了调裁衔接时间。一般案件按程序经过区仲裁院立案审理需要
8、 4560 天才能办结,设立驻街仲裁庭后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 15 天,实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 ,大大提高调裁成效,实现“人企共赢,和谐江头” 。驻街仲裁庭立案累计受理 49 起,开庭审理 22 起,裁决 5起,其余 44 起实现庭前或庭后调解,(五)积极预警防范,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强化日常排查制度,各社区每月走访排查企业不少于 20 家,在常态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建筑、装饰、服装、家政等行业用工。在春节前后等劳资纠纷高发期,结合“清薪”行动专项执法检查,集中力量进行排查,及时发现苗头,及时介入,及时调解处理,防范和预警企业用工违法行为。街道严格恪守“每周一报、要事快报”的隐患处理
9、原则,累计上报区劳动监察大队劳资纠纷隐患 52 次,提前预警处理劳资纠纷 8 起。在创业人企业搬迁过程,区劳监派驻监察员和街道工作人员先后 6 次上门,指导企业搬迁中妥善处理 48 名不愿到岛外上班的员工问题,及时化解一起群体性劳资纠纷。处理 XX 装饰、XX 公司等群体性劳资纠纷中,多次组织协商,最终以现金形式兑现调解内容,有效化解群体性上访隐患纠纷。(六)创新工作思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街道不断加大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力度,采取 “进社区、进大厦、进行业、进网络”的“四进”举措,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为民意进社区,夯实基层劳动服务体系。二是为企业进大厦,构建一站式劳动关系服务站。三是为
10、和谐进行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协同制度。利用文档赚钱四是为开拓进网络,创新社会管理新方法。依据“无线厦门、智慧厦门”的发展理念,在 XX 社区试点建立了 “劳动保障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囊括了社区管理、民生服务,生活商家实用信息和劳动法律法规等内容,构建一个商家、居民以及居委会之间连接的互动平台。线上居民群众不仅可以享受周边商家便捷服务,同时也能及时掌握社区动态和各种便民服务信息;线下成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商家自治联盟,强化商家自律意识。开展商家“百分满意”评比活动,按照证照齐全、用工规范、安全生产、绿色环保、人文关怀、公益爱心、诚信经营、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环境感受十个方面进行评比,有效促进辖区商家规范用工、诚信经营,合力打造一个“便民、智慧、和谐”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