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货(一),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 谭燕,本章的内容,第一节 存货的范围与种类 第二节 存货的入帐价值 第三节 存货的盘存制度 第四节 存货的计价方法(一) 第五节 存货的计价方法(二) 第六节 存货的计价方法(三),本章要点,购入或自制存货的成本确定:存货入帐价值(成本计算) 本期发出和期末存货数量的确定:盘存制度 本期发出和期末存货单位成本的确定:存货计价方法,第一节 存货的范围与种类,一、 存货的定义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 二、存货范围的界定:确认存货数量的基础 确认的基本标准:在盘存日期,只问法定所
2、有权,不问存货地点。 一些特例,如代销商品、委托加工材料、在途商品(目的地交货/ Cost,Insurance (2)期末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3)期处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4)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存货计价对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直接影响,包括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数据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计算缴纳所得税的数额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不同的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当期应纳税利润数额的确定,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的关系:成本流转假定 一
3、、个别计价法:管理上的要求高,也留下操纵利润的空间 永续盘存制: 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每次发出数量相应的单位成本 实地盘存制: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各批次结存数量相应批次的单位成本 二、加权平均法:每月计算一次,未满足及时性原则要求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 在永续盘存制下,应运用余额计算公式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切记! 三、移动平均法:收到存货,就计算一次。实地盘存制不适用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 (本次收入存货前结存的存货成本+本次收入存货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前结存的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应运用余额计算公式计算期末存货
4、成本,切记!,四、先进先出法: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基本一致 先收入的存货先发出,成本随之流转。 物价上涨时,会高估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 五、后进先出法: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基本相反 后收入的存货先发出,成本随之流转。 物价上涨时,会低估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符合“谨慎原则”。 六、最后进价法 以最后一次进货单位成本作为期末存货成本的单位成本。 注意分别在永续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下运用上述计价方法的不同之处(在帐实相符时,二者结果是否相同?) 在我国,允许企业在一五之间选用。选定后,即成为企业的会计政策(不同存货,可选用不同计价方法。但一经选定,就不能随意变更,以满足一贯性原则的要求)。,第五节 存货
5、的计价方法-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的方法,一、基本概念 1、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存货成本低于其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反之,则按市价计价。主要运用于对期末存货价值的后续确认与计量。这体现了“谨慎原则”。 2、成本:取得成本的实际成本(原始成本)。 3、市价:非销售市价,而是指重置成本、再生产成本或可变现净值。 4、重置成本:在目前情况下,购置或生产/制造相同存货所需花费的成本/代价。“再生产成本”的概念可包含在“重置成本”中。 5、可变现净值:在正常营业过程中,以估计/预期售价减去完工成本和出售所需的估计费用(含计入费用的税金)后的价值(净额)。,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下存货价值的确定:具体方法,(一)
6、逐项比较法 在我国,一般要求运用逐项比较法。 (二)分类比较法 在我国,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运用分类比较法。 (三)总额比较法 在我国,不允许使用总额比较法。 四、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下存货跌价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直接冲减法(我国不允许使用) 将确认的存货跌价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借:存货跌价损失 B 贷:库存商品/产成品 等 B,若以后存货的市价得到回升(回升了P),则应在已有的跌价损失限额内转回: 借:库存商品/产成品 minP,B 贷:存货跌价损失 minP,B “存货跌价损失 ”帐户不应出现贷方余额! 教材上, “存货跌价损失 ”帐户也可用“销售成本”帐户替代。实务中,直
7、接冲减法比备抵法复杂、工作量大,因为在直接冲减法下,要对所有的存货类帐户进行调整。,(二)存货备抵法:类似于应收帐款的备抵法,存货备抵法的数学模型 存货跌价准备 借方 贷方 期初余额 M 本期借方发生额 0 本期贷方发生额 X 期末余额 B 运用余额计算公式,可得:X = B M 若X0,则(我国将“存货跌价损失”替换为“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 借:存货跌价损失 X 贷:存货跌价准备 X 若X0,则: 借:存货跌价准备 X 贷:存货跌价损失 X 若X 0,则不必做会计分录。,注:X:本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M:计提跌价准备前,“存货跌价准备”帐户的贷方余额(不可能出现借方余额);
8、B:计提跌价准备后,“存货跌价准备”帐户应保持的贷方余额(即估计的跌价损失)。 B: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估计(当存货价值恢复到PC时,B = 0)。,五、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缺点,(一)使用不同计量属性,与 一贯性原则矛盾 (二)使用不同计量属性,歪曲了利润 (三)重视资产负债表的稳健,但忽视利润表的稳健:本期利润虽然稳健,但是后期利润不稳健;还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合法”空间 (四)存货取得日不同,其实际成本也不同。两个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会造成计价结果不同,导致可比性的缺乏 (五)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假设不一定成立:存货售价会随市价(重置成本)下降而下降,因而发生跌价损失。实际上,当售
9、价下降的幅度小于市价(重置成本)下降的幅度时,企业就没有任何损失。,第六节 存货的计价方法-按估计成本计价的方法,一、毛利(率)法 本期发出存货成本(销售成本) = 本期销售收入 本期销售毛利 = 本期销售收入(1 毛利率) 毛利率= 销售毛利 /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 销售收入 误差由期末存货成本承担。 毛利(率)法的应用范围 :教材P148 二、零售价格法:主要应用于零售商店 期末存货成本 = 按零售价格计算的期末存货金额成本率 成本率 =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按零售 价格计算的金额+本期收入存货按零售价格计算的金额) 误差由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