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数量遗传数量遗传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遗传学和数理统计的结合,所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有一定的数理统计基础。在没讲之前,有两个基本概念应首先掌握。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 指生物的相对性状间具有 明显差异的性状。即变异呈非连续性的,非此即彼中间 无过渡类型,容易分组归类。 数量性状(quantitive character):指生物的相对性状间无明显差 异的性状,即变异呈连续性的,各相邻类型之间差异不明 显,不容易分组归类,须用度、量、衡的单位来描述。,1数量性状的特征一、变异呈连续性的群体的变异呈正态分布。二、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如光照、水肥、温度及营
2、养的运输等都会影响数量性状的变异。 遗传原因 可遗传变异: 引起的变异 基因与环境互作 表型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原因 引起的变异。,三、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四、数量性状的相对性 1小麦粒色的遗传 2豌豆株高的遗传 高株 矮株 F1高株高31矮,2数量遗传的多基因学说 数量性状表现出以上基本特征,其遗传基础是什么 ?以费雪为首的一派认为数量性状不受遗传支配,以高尔登为首的一派认为数量性状也受遗传支配,这场大辩论一直进行了10年之久。,1908年,瑞典的遗传学家尼尔逊埃尔(Nilson-Ehle, H.)通过对小麦粒色遗传的研究,提出了多基因学说来解释数量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3、其要点是: 1数量性状是受许许多多微效多基因控制的, 其遗传方式仍符合孟德尔规律。 2多基因的效力相等,各基因(位点内,位点 间)的作用是累加的。 3等位基因之间通常表现无显性或不完全显性。,这一学说提出以后,在遗传学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把此作为解释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理论。 尼尔逊埃尔是通过小麦粒色的遗传试验提出来的。,下面分析他的试验,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粒色深浅不同,选择了几种不同程度的红粒作杂交试验,试验如下: 1P 中红 白粒 F1 浅红 F2 中红 浅红 白粒 1 2 1,这说明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用基因型表示如下: RR rr F1 Rr 浅红 F2 RR Rr rr 1 2
4、 1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等位基因之间可能类似不完全显性,是否是其它遗传方式,在这里还得不出具体结论,要下结论,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试验。,2 深红 白粒 F1 中红 F2 深红 中深红 中红 浅红 白粒 1/16 4/16 6/16 4/16 1/16从这里可以看出是两对基因的遗传,如果各种红粒加在一起,就是151表现为两对基因的重叠作用,事实上这15/16的红粒,颜色深浅是不同的,F2代的分布为14641,这种分布和基因的分布是一致的。,R1R1R2R2 r1r1r2r2 F1 R1r1R2r2 F2 4R 3R 2R 1R 0R基因的分布1/16 4/16 6/16 4/16 1/16,从这
5、里可以看出,:F2代表现型的分布与“R”基因的分布是一致的,说明其表现型与具体的基因型无关。仅与“R”基因的含量有关,每增加一个“R”基因,都可以使表现型在一定程度增加。,“R”基因为增效基因 “ r ”基因为减效基因增效基因:在一定基础上,能使表现程度增 的基因。减效基因:只能保持数量性状基数,不能使 表型程度增加的基因。,3 最深红 白粒 F1 中深红 F2 最深红 暗红 深红 中深红 中红 浅红 白粒 1/64 6/64 15/64 20/64 15/64 6/64 1/64 在这里可以看出是三对基因的分离,在这里,表现型的分布与3对基因的分布自然是一致的。,F2表现型的分布和基因的分布
6、是一致的,表现为二项分布 杨辉三角,R1R1R2R2R3R3 r1r1r2r2r3r3 F1 R1r1R2r2R3r3 中深红 F2 6R 5R 4R 3R 2R 1R 0R基因的分布1/64 6/64 15/64 20/64 15/64 6/64 1/64其表现型的程度与增效基因的含量有关,随着增效基因的增加而加深。,通过以上试验,尼尔逊埃尔便认为:数量性状是受许多对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有时会更多,其遗传方式仍符合Mendels法则,各基因的效力相等,作用是累加的(包括等位的和非等位的),等位基因之间通常表现为无显性和不完全显性。,这一学说发表以后,被人们普遍承认作为解释数量性状遗传的一个模式
7、。但还必须指出,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不仅是这一种模式,还有其它模式,这也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如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甚至超显性都存在,不过,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隐性的差别这一种模式,较多而已。,3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一、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研究方法的差别1着眼点不同: 质量性状偏重于个体 数量性状偏重于群体2研究的手段不同: 质量性状是采用分组归类的方法 数量性状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二、常用的统计方法(一)平均数:在遗传上是指代表某群体、某数量 性状表现特征的典型数字。 1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xi:变数 fi:频数 fi:频率,(二)方差:在遗传上可代表某群体某数量性状的 变异范
8、围。并可作为剖析某群体变异 原因的统计数字。 样本方差,(三)标准差:在遗传上是描述某数量性状或群体变异范围的统计数字。,在座标图中,标准差表示距平均数的距离。 1S 包括68%的变数 2S 包括95%的变数 3S 包括98%的变数,(四)协方差:一种描述两组数据间相互 关系的相关变量。 其中xi和yi分别是性状X和性状Y的第i项观测值, x和 y则分别是两个性状的样本均值。 协方差值受成对性状度量单位的影响,五)相关系数:描述两组数据之间相关程度 的参数。 数量遗传上把相关分为三类: 表型相关、遗传相关、环境相关。 用相关系数表示。,4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遗传模式尼尔逊埃尔的多基因学说是解释
9、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的一个学说,但不能概括多个方面,后来人们发现,数量性状的遗传和变异不仅有无显性,还有显性,甚至超显性,只不过这几种类型存在的普遍程度不同而已。,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数量性状基因作用形式)。 1.加性效应: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隐性的差别,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多基因学说所描述的就是加性效应 R1R1r2r2 r1r1R2R2 这三种基因型表现相同 R1r1R2r2 (都是含有2个R基因)表现型与具体基因型无关,与增效基因的含量有关。,如 基数=20 R1=R2=3 R1R1R2R2 r1r1r2r2 (32) (20) F1 R1r1R2r2 F1 =26 F2 4R 3R
10、2R 1R 0R 比例 1 4 6 4 1 表现型32 29 26 23 20 F2 = 26,加性效应(无显性)的特征: F1代等于双亲的平均数。 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世代间平均数 相等。 在双亲都不是极端类型时可出现超亲遗传现象。,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杂交后代分离出 超出双亲之间差距范围的现象。 如:R1R1R2R2r3r3 r1r1r2r2R3R3 (32) (26) F1 R1r1R2r2R3r3 (29) F2 6R 5R 4R 3R 2R 1R 0R 表现型38 35 32 29 26 23 20 比例 1 6 15 20 15 6 1
11、F2 =29,2显性效应:等位基因之间具有显隐性的差异,不同对基 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完全显性 Aa=AA 如:基数=20 A1A1=A1a1=A2A2=A2a2=6 A1A1A2A2 a1a1a2a2 (32) (20) F1 A1a1A2a2 (32) F2 A1_A2_,A1_a2a2,a1a1A2_,a1a1a2a2 表现值 32 26 26 20 比率 9 3 3 1 M=26 =32 =29, 不完全显性 AaAA如:基数=20 A1a1=A2a2=5 A1A1=A2A2=6 A1A1A2A2 a1a1a2a2 (32) (20) F1 A1a1A2a2 (30) A2A2 1 A
12、1A1A2A2 321=32 1A1A1 A2a2 2 A1A1A2a2 312=64 a2a2 1 A1A1a2a2 261=26 A2A2 1 A1a1A2A2 312=62 2A1a1 A2a2 2 A1a1A2a2 304=120 a2a2 1 A1a1a2a2 252=50 A2A2 1 a1a1A2a2 251=25 1a1a1 A2a2 2 a1a1A2a2 252=50 a2a2 1 a1a1a2a2 201=20 =27.9 M=26 =30 =27.9, 超显性:AaAA如基数=20 A1a1=A2a2=8A1A1=A2A2=6 将(32) A1A1A2A2 A1A1A2A
13、2 132=32 F1 A1a1A2a2 F2 A1A1A2a2 234=68 126 a1a1a2a2 (36) A1A1a2a2 126=26 (20) A1a1A2A2 234=68 A1a1A2a2 436=144 268 A1a1a2a2 228=56 a1a1A2a2 126=26 a1a1A2a2 228=56 102 a1a1a2a2 120=20 M=26 =36 =31,完全显性: Aa=AA不完全显性: AaAA超显性: AaAA显性作用世代平均数随着代数的增加而下降。3上位性效应(epitasis effect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用 “ I ”表示) 这
14、一部分有时也是存在的,但不普遍,估算时又复杂, 所以往往忽略不计。,二、遗传模式以上几种基因作用的形式,我们可以用数轴表示,用数轴作为尺度,来度量几种作用的形式。我们先以一对基因为基础,先确定一个遗传模式,然后推广到多基因系统中去。 AA aa AA 1 F1 Aa F2 Aa 2 aa 1一对基因可组合成三种基因型AA、Aa、aa。 (低亲)aa M AA(高亲) a a那么,Aa基因型应该在那一点上呢?这要看等位基因间的关系。也就是有没有显性偏差(d)。 (低亲)aa M AA (高亲) a a Aa Aa Aa Aa 无显性 不完全 完全 超 d=0 d0, a d=a da显性偏差(d
15、): F1代偏离双亲平均数的差值,M= a = d= M那么,这三种基因型的作用值是多少: AA=M+a a Aa =M+d d aa =Ma a在这里变化的只是Aa的值d。 加 性 d=0 完 全 显 性 d=a 不完全显性 Mda 超 显 性 da,以上是在一对基因的情况下,若在多基因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呢? P2 M P1 a a F1 超 加 不完全显 突显 d=0 d= a M= Mda a = d = M P1=M+a a P2=Ma a F1=Md d显性偏差(d)无显性 d= 0完全显性 d=a不完全显性 m da超显性 da,d,显性偏差 (d)无显性 d= 0完全显性 d=a
16、不完全显性 m da超显性 da,三、显性的度量(是对显性程度的度量)用平均显性度度量显性的程度 平均显性度= (显性势能的比值) 那么,无显性=0 不完全显性 1 完全显性=1 超显性1,5群体变异的剖分1变异的类型 一、群体的变异群体的变异有三种:遗传变异:由遗传的原因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环境变异:由环境的原因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表型变异:由遗传和环境的原因共同引起的变异,有可遗传 的部分,也有不可遗传的部分。所以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机误)共同决定的。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用字母表示 P = G + e 环境造成的系统误差其方差分量 VP= VG + Ve,如果将基因
17、型分成两种分量:加性和显性 将 G=A+D 则 P= A + D + e. 方 差 VP=VA+ VD + Ve如基因位点间存在着互作 G=A+D+I 则 P= A + D + I + e . 方 差 VP=VA+ VD+ VI +Ve如果有不同的环境造成的变异: 则 P=E+G+e+GE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环境差异 系统误差 VP=VE+ VG +Ve+ VGE再将基因型剖分为 G=A+D+I P = E + A + D + I + e + AE+ DE + IE VP=VE+ VA+ VD+ VI +Ve +VAE +VDE+ VIE,2变异的分布 基因对数少,典型的质量性状变异机误小 基因
18、对数多,表现为数量性状变异(连续)机误大不论基因对数多少,均表现为数量性状的变 异(连续性变异),二、群体方差的剖分1机误方差和遗传方差的剖分 P= G+e = G+e VP= VG +Ve VF2= VG +Ve 机误方差,由遗传均一的群体来估算。遗传均一的群体:群体内各个体之间没有遗传差异。如P1、P2、F1 (1)Ve = (VP1+ VP2) 双亲平均数 (2)Ve = (VP1+ VP2VF1) 算术平均数 (3)Ve = (VP1+ VP22VF1)加权平均数 (4)Ve = VF1 前三者可用于估算自花授粉作物 (4)可用以估算异花授粉作物 VG = VF2Ve,2加性方差的剖分
19、 对一个分离群体(如F2)如假定互作效应 不存在,其遗传分量可分为加性和显性两部分: * 加性部分是稳定遗传的部分; * 显性部分是不稳定的,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而下降。 将这两部分分开,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根据几个部分的大小确定正确 的育种策略。 如何剖分,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方法,F2代的加性方差剖分,需要借助 两个回交后代B1 .B2 。 F2: VA = 2VF2VB1VB2 此为F2代的加性方差计算公式 则 VD = VF2 VA Ve,与环境位点间,三、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广义遗传率: h2B = 100% VP= VA+ VD +Ve = 100% F2代遗传率 = 100% 狭义遗传
20、率: h2N= 100% F2代狭义遗传率= 100%,在F2代除基因型的变异以外,可能还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这一部分也是可遗传的,因而,广义遗传率也可剖分为:普通广义遗传率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广义遗传率。 h2B= h2Gh2GE普通广义遗传率 互作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也可进一步剖分: h2N= h2Ah2AE普通狭义遗传率 互作狭义遗传率,例 表5-2 小麦抽穗期及其表现型方差(六个世代群体) 世代 平均抽穗日期 表现型方差 (从某一特定日期开始) 估计值,10.32,各项方差分量估计值为: Ve = (VP1+ VP2+2VF1) = (11.04 + 10.32 + 25.24)=
21、7.96 VA = 2VF2VB1VB2 = 240.3517.3534.29 = 29.06 VD = VF2 VA Ve = 40.35 29.06 7.96 = 3.33,h2B = 100% =(40.35-7.96 )/40.35 100% =80.27%h2N= (2VF2VB1VB2 ) / VF2 100% =29.06 / 40.35 100% =72.20%,四、遗传率的应用 1、遗传率的一般规律 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性状遗传率就高;如品质性状、株高、生育期等。 变异系数小的性状,遗传率就高; 双亲差异越大,后代遗传率就越高; 遗传率的大小不是一个固定值,不同的试验材料、不同
22、的世代会有大差异。,2、遗传率的应用 广义遗传率高、狭义遗传率低性状,说明显 性分量大,可在晚代 选择如F4、F5,但有利于利用 F1代杂种优势。 狭义遗传率高的性状说明加性效应的大, 可在早代F2选择,有利于加性基因的积累,但 不利于利用F1代杂种优势。 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低得性状,说明 环境分量大,应在早代育成系统,晚代系统选择。,采用单一组合分离后代的表现型方差,能估算遗传群体的各项方差分量,试验简单、计算容易,但不能估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方差分量。所获结果只能用于分析该特定组合的遗传规律,不能用于推断其它遗传群体的遗传特征。,6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经典数量遗传分析方法 分析控制数
23、量性状表现的总遗传效应 但无法准确鉴别基因的数目、单个基因在基因组的位置和遗传效应。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标记技术 构建各种作物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trait loci,简称QTL)定位分析方法 估算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数目、位置和遗传效应。常用QTL定位(QTL mapping)方法如下:,QT L定 位分析方法的类别:,QTL定位的基础是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多态性分子标记不是基因,不存在遗传效应。如分子标记覆盖整个基因组,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 (Qi)两侧会有相连锁的分子标记(Mi-和Mi+)表现遗传效应。分析表现遗传效应的分子标记推断与分
24、子标记相连锁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置和效应。常用的QTL定位分析方法有:,一 、 单标记分析法 :,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或似然比检验,比较单个标记基因型(MM、Mm和mm)数量性状均值的差异。如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控制该数量性状的QTL与标记有连锁。单一标记分析法不需要完整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是早期的QTL定位的主要研究方法。,二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 IM):,Lander和Botslein(1989)提出IM定位方法。方法:借助于完整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计算基因组的任一相邻标记(Mi-和Mi+)之间存在和不存在QTL(Qi)的似然函数比值的对数(LOD值)。当LOD值超
25、过某一给定临界值时,QTL的可能位置可用LOD支持区间表示。,三、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Zeng(1993)提出了把多元线性回归与区间作图结合起来的CIM方法。要点:检测某一特定标记区间时,将与其它QTL连锁的标记也拟合在模型中以控制背景遗传效应。方法:采用类似于区间作图的方法 可获得各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值 绘制各染色体的似然图谱推断QTL的位置。,与IM相比,CIM具有较高的LOD值以及较小的QTL位置和效应估计偏差。,四、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basedcomposite interval ma
26、pping,MCIM):,朱军(1998,1999)提出可以分析包括上位性的各项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QTL作图法。MCIM法是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把控制背景遗传变异的分子标记效应(GM)归为随机变量,使其不会影响对QTL位置和效应的无偏估算。模型包括环境效应及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7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雌雄配子通过受精结合形成后代,但雌雄配子间的亲缘关系不同对后代的影响也不同,如果雌雄配子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称近亲繁殖或近亲交配,如果亲缘关系较远,则称为远亲交配。近亲交配对后代是不利的,而远亲交配对后代是有利的,Mendel研究遗传规律时也发现了这
27、个现象,提出近亲衰退和杂种活力。达尔文也提出了:“异花授粉对后代往往是有利的,而自花授粉对后代往往是不利的。”本节主要讲解雌雄配子间的亲缘关系对后代的影响问题。,一、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亲繁殖的概念近亲繁殖(inbreeding):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亲繁殖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可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类型:1全同胞(full-sib)间:指交配的两个体为同父、同母。2半同胞(half-sib)间:指交配的两个体为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即一个亲本是共同的。 3亲表兄妹或堂兄妹(first cousins)间:指交配的两个体的亲本有一个为全同胞关系。 4自交(selfing):雌雄配子来源于同一个个体,植物可以自交,有些原生动物也有自体授精现象,这是近亲繁殖中的一种极端类型。5回交(back cross):杂交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这也是近亲繁殖中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