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
2、(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二)证候诊断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
3、,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治法:健脾消食。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2.脾胃不和证治法:运脾开胃。推荐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中成药:小儿胃宝丸、小儿香橘丸、小儿消食片等。3.脾胃阴虚证治法:滋脾养
4、胃。推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炒麦芽等。经验方加减:苍术、乌梅、鸡内金、茯苓、槟榔、甘草、沙参、麦冬、石斛等。中成药:小儿健胃糖浆、益胃散等。4.脾虚肝旺证治法: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当归、茯苓、柴胡、白芍、甘草、薄荷、白术、焦山楂、炒麦芽等。中成药:逍遥丸、健儿乐颗粒、小儿康颗粒冲剂等。(二)外治法1.药物敷脐法(1)三术进食膏:苍术、白术、莪术各等分研末,取1克,用料酒调成糊状,置于3cm3cm方形胶贴上,敷于脐上,每日1贴,贴23小时后揭掉。适用于各种证型。(2)健脾开胃外敷散:青皮、枳壳、神曲、胡黄连、五谷虫、三棱、莪术等,每
5、晚敷于患儿脐部,夜敷晨起揭掉。2.穴位贴敷疗法清降膏:吴茱萸、山栀子等分研末,取1克,用料酒调成糊状,置于33cm方形胶贴上,外敷涌泉穴,1日1次,5天一个疗程。每次贴敷24小时。适用于脾胃不和证。3.推拿疗法脾虚食积证:推脾经5分钟,运内八卦3分钟,推大肠3分钟,推三关6分钟,退六腑2分钟,按揉足三里6分钟,逆时针摩腹3分钟,捏脊10遍。每日一次。脾胃不和证:推脾经3分钟,清胃经3分钟,运内八卦5分钟,推三关3分钟,退六腑2分钟,按揉天枢3分钟,按揉足三里5分钟,顺时针摩腹5分钟,捏脊10遍。每日一次。脾胃阴虚证:推脾经3分钟,清胃经5分钟,揉板门3分钟,按揉足三里5分钟,按揉涌泉3分钟,捏
6、脊10遍。每日一次。4.捏脊疗法适用于各种证候。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在施术部位均匀地撒少许按摩粉;医者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复6遍,捏到第3遍后,每捏3次,将皮肤提起1次。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禁忌症:发热,皮肤有感染破损、皮疹、皮下出血者。注意:操作用力要均匀适度,勿伤患儿皮肤。5.针灸疗法取脾俞、胃俞、中院、章门、足三里穴,中等刺激,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以运脾醒胃,每日1次。乳食停滞者,加天枢、上脘以消食导滞;痰湿中阻者,加丰隆
7、以化痰燥湿;胃阴不足者,加太溪、公孙以养胃阴。6.针刺四缝穴疗法取穴:左右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伸手,仰掌,双手共取穴1个,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深0.5mm,刺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粘液,或者少许血液即可,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按压片刻即可。1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7.耳针疗法取脾、胃、肝、小肠、心等穴,耳针刺或将胶布粘王不留行籽按压在穴位上,隔日治疗1次,双耳轮换,10日为1疗程,嘱每日按压3-5次,每次3-4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8.隔药艾灸方法:大黄、半夏、蜀椒、麦芽、炒白术、连翘、枳实等份研细粉,贮磁罐存放,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醋
8、调成泥状,涂在单层纱布上制成厚0.30.4厘米,面积为34平方厘米范围的圆形泥饼,敷盖于神阙穴上,另用陈艾绒根据年龄大小,做成黄豆至蚕豆大小艾炷,将艾炷置于药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婴幼儿治疗时,术者可提起纱布,用手触试温度,以免烫伤,每次灸36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9.刮痧疗法循经刮拭背部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循经刮拭前胸任脉,刮拭三关、六腑、天河水等穴,每周一次。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医生手法轻柔无痛,皮肤破溃者不宜刮痧。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方法:将配套药贴固定在两个电极板上,然后分别贴敷于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调整所需参数,治疗1020
9、分钟后取下电极板(根据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确定时间),药贴在穴位上保留10分钟取下,每日一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三)健康指导1.饮食调护: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环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不强迫进食,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节甘进蔬”,指导饮食调护对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诱导开胃,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求供给食物。2.情志调摄: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3.向家长宣教,指出本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易感等危害,防治、早治本病
10、,坚持治疗,避免变证发生。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评价标准拟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休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食欲明显增强,食量有所增加。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为:综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二)评价方法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疗效评定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计分记录,重点评价食欲、食量的变化。总分值=主症计分+次症计分。舌脉(指纹)具体描述,不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