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赞赞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C、为谁生产 D、以上都是2、下列各项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失业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名词解释C、通货膨胀 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3、保持所有其它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 失业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C、通货膨胀 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4、若某行业中许多生产者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我们可以估计到其中任何一个生产者的需求将是:( )A、毫无弹性 B、有单元弹性C、缺乏弹性 D、富有弹性5、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食
2、物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 )A、大大增加 B、稍有增加C、下降 D、不变6、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为: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的时,他更愿意放弃( )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A、1/2 B、2C、1 D、1.57、恩格尔曲线从( )导出A、价格消费曲线 B、收入消费曲线C、需求曲线 D、无差异曲线8、使用自有资金也应计算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是( )A、固定成本 B、隐含成本C、会计成本 D、生产成本9、长期成本曲线呈“U”型的原因与( )有关A、 规模报酬 B、外部经济与不经济C、要素的边际生产 D、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所占比重10、在拐折需求曲线模型中,拐点左右两边的需求弹性是
3、( )A、左边大,右边小 B、左边小,右边大C、左右一样大 D、以上均不对二、判断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注:对的打“”,错的打“” )1、实证经济学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 )2、对于一个正常品来说,它的替代品价格上涨时,它的需求曲线回向右上方移动( )3、市场上某产品存在超额需求是由于该产品供不应求( )4、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5、提高价格可以使总收益增加( )6、SAC决不会小于LAC( )7、消费者均衡点处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处( )8、劳动的供给会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9、完全竞争厂商不愿做广告( )10、什均衡属于优势策略均衡(占优均衡)( )三、简答题(
4、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3、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4、怎样理解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四、计算说明题(30分)1、已知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L3/8K5/8,又设PL=3,PK=5。、求产量Q=10时的最低成本支出和使用的L与K的数量。(5分)、求产量Q=25时的最低成本支出和使用的L与K的数量。(5分)求总成本为160时,厂商均衡的Q、K、L的值。(5分)2、已知生产函数为:Q=L0.5K0.5,试证明:、该生产过程是规模报酬不变。(7分)它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8分)五、分析讨论题(15分)
5、结合图形剖析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式,以及正常物品需求曲线的形状形成机理。试题答案及标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D 2、B 3、A 4、D 5、C 6、B 7、B 8、B 9、A 10、A二、判断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差异。答案要点: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2.5分)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2.5分)2、简述商品需求弹性的五种情况。答案要点: Ed=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
6、如何变化需求都不变化。(1分) 0Ed1,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1分) Ed=1,需求具有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的比率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1分)1Ed,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主要是奢侈品(1分)Ed=,需求有无限弹性。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1分)3、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内容答案要点:在短期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假定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2分)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1分)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最终会递减。(2分)4、怎样理解
7、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答案要点:机会成本是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2分)含义: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东西。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3分) 5、简述纳什均衡的完整定义。答案要点:给出对方的策略,你所选策略是最优的(至少不比其它策略差),如果每个局中人都是这样,那么所构成的策略组合(对局),就称为纳什均衡。(5分)四、计算说明题(30分)1、解:要想在既定产量下达到成本最小,两种要素必须符合:又知道:TC=3L+5K(3分)、已知: Q=10由 、式可得:(3分)进一步得:K=L=10(2分)MinT
8、C=310+510=80(2分)已知:Q=25 由、式可得:K=L=25(1分)MinTC=325+525=200(2分)已知:TC=160,K=L、TC=3L+5K得:KL=20(1分)Q= L3/8K5/8=20(1分)2、证明:给定一个大于0的正整数,设把各投入要素的量翻倍,则新的产量为:符合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7分)证明:假定资本的使用量不变(用 表示)而L为可变投入量,则 (5分)从劳动的一阶导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和二阶导数来看,在资本投入不变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总产量有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即它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2分)同理,可证得:当劳动投入不变时,资本也符合边际报酬
9、递减规律。(1分)1.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2. 供给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3.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4.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6.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生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入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9. 需求收入弹性:
10、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1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12.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
11、收益的多少)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的轨迹二、简答题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投入品价格«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技术« 生产者数量2 无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方,偏好越大3 需求价格弹性受那些因素影响« 替代品的可得性« 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考察期的长短&l
12、aquo; 商品对消费者重要程度或偏好« 用途广泛性4 归纳预算线变动的四种情况,并作图说明消费者的收入I或商品价格P1和P2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变动。预算线的变动有以下四种情况:« 预算线与消费者的收入的关系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使预算线发生平移。如图所示,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使预算线AB向右平移至AB;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 使预算线AB向左平移至AB。 两种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变。 « 预算线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截距变化
13、,使预算线发生平移 。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斜率及相应截距变化 。 如图所示,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则使预算线AB移至AB;商品1的价格P1提高,则使预算线AB移至AB。在右图中,商品2的价格下降和提高,分别使预算线AB移至AB和AB。 5. 导致需求变化的因素影响« 相关商品价格«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收入水平« 消费者的喜爱« 人口因素6.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根据P=MC确定自己的产量时,企业的均衡决策将出现的5种可能性« 当市场价格处于P1的水平时,均衡产量为
14、Q1,由于在该点处产品的价格要高于AC,因而厂商处于盈利状态« 当市场价格为P2时,厂商生产Q2,价格与AC持平,厂商盈亏相抵« 当市场价格为P3时,厂商生产Q3,由于价格低于AC,厂商将出现亏损,但由于价格仍然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如果厂商进行生产,则在补偿全部的可变成本外,尚可收回部分固定成本,所以厂商仍然可以生产« 当价格处于P4时,均衡产量为Q4,价格刚好能够弥补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出于短期停业点上« 当市场价格低于P4时,厂商不再生产术进步(7),关于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第一,偏好的完全性 第二,偏好的可传递性 第三,偏好的局部非饱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