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吴述伤寒杂病论.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542094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述伤寒杂病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吴述伤寒杂病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吴述伤寒杂病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吴述伤寒杂病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吴述伤寒杂病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2、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3、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今天推送第一部分: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合一。标本法是讲理的,聚类法是讲法的,平脉法、抓独法、截断法是讲方和药的。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不厌其繁、大道

2、至简、直取其病、独处藏奸。其中,标本法是不厌其繁;聚类法、平脉法、截断法,是大道至简;抓独法是独处藏奸,六经辨病,先病后证,法当直取其病,随证化裁。同时,我们强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我们主张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与中西一统。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标本法,是讲理的,阐释了六经为病的原因和机理,解释了为什么六经为病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我们搞清机理就知道怎么去治疗,这就是标本法的实质。聚类法是干什么呢?聚类法就告诉我们要首辨阴阳。病是发于阳还是发于阴,再把它定在三阳或三阴的某一经。三阳为腑多实,三阴为脏多虚。如“恶寒发热”是太

3、阳、“寒热往来”是少阳、“但热不寒”是阳明。三阳病的脉是什么呢?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太阴是手足自温,少阴是手足不温,到厥阴就是四肢逆冷。所以辨病在三阳还是三阴,要先辨阴阳;辨完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发何经,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地辨出病在何经;然后再辨病属何证,辨病属何证就更简单了,三阳是在经在腑,三阴是寒化热化,此外三阳有经腑同病,三阴有寒热错杂。比如说:太阳在经是伤寒、中风,太阳在腑是蓄水、蓄血。这个病属何证很好辨的,在经在腑,寒化热化,大不了这个人有体质的异常,存在兼夹证而已。如果还不能确定,结合抓独法,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所以聚类法就是首辨阴阳,次辨病发何经,末辨病属何证。平

4、脉法讲的是什么?是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根据寸关尺的脉象,把两只手的脉立起来,分别对应在人体的九个穴位上,然后把十八个部位的药定下来。见到哪个部位的脉就知道该是哪个药,把药抓出来,药一定下来,方就出来了。比如说左寸细数,药就定在黄连上,这个人是个热化证,如病在少阴经那就是黄连阿胶汤证。这就是我们的脉证学说,由脉定药,由药定方,由方定证,就构成了方药脉证体系。抓独法。这是告诉大家的一些特殊的诊病技巧。我们讲独处藏奸,通过抓独法来直取其病,抓住它,方就出来了。比如说:咳而遗尿就是膀胱咳,因为膀胱不稳定咳而遗尿者,那就是五苓散证,凭这一条就可以把方定在五苓散上,气虚加党参或者人参,即春泽汤。这就是抓独

5、法。截断法。截断法的目的是什么呢?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只要让病不往下传,经尽自然就好了。今后我们要详细讲截断法,三阴和三阳的截断技巧不同。比如,黄土汤中为什么要加生地?加了大量的生地可以维持血容量,病人就不会出现休克,不会出现厥热胜复,出血止后,在少阴就治好了,就不会传厥阴了。白虎汤为什么要用知母?可以阻止病从阳明传入少阴。截断法的目的就是使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尤其是肿瘤,肿瘤的转移是有规律的,你把它截断了,转移和复发就少了。我们用聚类法虽然是大道至简,但是并没有简化伤寒杂病论,也不存在把理法抛弃、只保留方药的问题。我们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大家忘记条文。怎么忘记条文?通过标本法的六经气

6、化规律把处方推导出来;通过聚类法层层递进,把方给锁定;通过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确定主方;通过抓独法把处方直接抓出来。除五法之外,还有用药法。我们的用药法是要告诉大家:知道用药的特点,就知道方剂的演变;知道方剂的演变,就知道条文的意义;知道条文的意义,就可以融会贯通,从而忘记条文,这是我们的用药法。例如麻杏石甘汤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方中有石膏为何说治“无大热”呢?有汗出为什么用麻黄呢?下面我跟大家讲,这个“无大热”是什么意思。要想搞清楚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石膏的用意,先要明白麻黄汤和白虎汤。大热,指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证,白虎汤用知母配石膏,知母可以增强石膏的解热作用。麻黄汤的解热作用依

7、赖于桂枝,要出汗热退。麻黄汤里的麻黄可以增强桂枝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它不增强石膏的解热镇痛作用,麻杏石甘汤里没有桂枝配伍麻黄,所以没有强烈的解热作用。麻杏石甘汤虽然可以治疗发热,比如小儿发热就可以用它来退热,但是它治疗的发热是“无大热”,热是不严重的,如果严重就加知母,这个处方就要化裁。明白了麻杏石甘汤,就会明白它和越婢汤的条文是一样的,接着你就明白了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的区别:麻杏石甘汤是麻黄汤去掉了桂枝也没用知母,所以治疗汗出无大热,和越婢汤是一个意思。越婢汤把麻杏石甘汤里的杏仁变成了姜枣,它是治风水水肿的,也是汗出无大热,无喘不需要杏仁而用了姜枣。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石膏,所以治疗无汗发热,

8、你知道了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石膏之后,就明白它是怎么治疗恶寒发热的;你知道麻黄汤证,就知道了小青龙汤证,不外乎多了个水气,实际上小青龙汤证出现烦躁的症状,就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这与大青龙汤用石膏的机理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把麻黄法和整个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的处方全部连起来。短时间内就可以把所有相关条文搞清楚,这样你还背条文干什么呢?还需要以方测证,以证定方吗?所以我们的特点是忘记条文。这就是我们讲的用药法。抓独法和截断法是聚类法、标本法、平脉法的补充。抓独法和抓方证有什么区别?方证是一系列证状和舌脉的组合,而抓独法抓的是特异的证状,甚至可以抛开舌脉。比如说五苓散的咳而遗尿,就可以抛开舌脉,直取

9、特异的证状,把方剂辨认出来。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2、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3、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今天推送第二部分: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而我们的治疗是直取其病,随证化裁。比如:口腔溃疡就可用导赤散,阴虚加地黄、丹皮之类;阳虚合桂枝、附

10、子之属;腑实合凉膈、硝黄等。口腔属上焦,加牛膝、车前子之属引之下行,无论寒热皆可。实际上导赤散中的甘草、竹叶、通草(可代替木通),是口腔溃疡专药,随证化裁即可,这就叫跳出辨证,不离辨证。什么叫“病、证、症有机结合”?就是把辨证论治和辨病、对症治疗有机结合。我们特别强调要“有机结合”,因为现在的辨病和辨证的结合多是扭曲的,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努力达到化境。什么是化境呢?一个处方写出来,应当做到从辨证论治上看一点问题没有,从辨病论治上看一点问题也没有,从对症治疗上看也一点问题都没有!举个例子:栝蒌瞿麦丸治疗阳虚肾癌。要说辨证,肾阳虚用附片,复其气化,没有问题;要说治肾癌,里面有治肾癌的药,瞿麦和天花

11、粉具有强力的抑制肿瘤作用;要说辨证调气化,里面有附子和茯苓,能够调气化,治疗少阴寒化夹饮证,也是很典型的药物;要说对症治疗,患者小便不利,里面也有利小便的药,瞿麦就可以利尿的,天花粉也是利尿的。大家知道吗?一般人认为天花粉止渴,伤寒论中张仲景用天花粉来利尿,天花粉除了止渴还可利尿。要说对症它有,要说辨证它有,要说辨病它有,但都是无形的,你看不到辨病、辨证、辨症的痕迹,都融为一体了,这才叫做病、证、症有机结合。什么叫“形、气、神一体同调”?还以栝蒌瞿麦丸为例,有调气化的药物,哪些药物?附子和茯苓,一个温煦肾阳,一个蒸腾水液。也有复形质的药物,哪些是复形质的药物?瞿麦和天花粉,都是治肿瘤的。气形同

12、治,所以疗效很好。我们讲了第一条病症证相结合,第二条形气神同调。做到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就可以跳出辨证,不离辨证。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今天推送第三部分: 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我们的特点是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寒温一统,就是要统一伤寒与温病;内外一统,即统一外感与内伤;古今一统,就是把经方与时方有机统一;中西一统就是汇通中医与西医。综

13、合起来,即我们说的“大一统”。我国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医学并存。其中的中西医结合有很大的问题。自从我们国家提出中西医结合以来,到今天都没有搞得很明白。国外有整合医学,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原理,把传统医学的一些知识结合到现代医学里面。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用中医的理论来诠释一些西医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诠释一些中医的理论。首先要做好的是中西医学之间的翻译,就像把英文和中文进行翻译的工作。当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要很好地相互诠释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基本、也是最初级的层次。中西医结合更高级的层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不光是诠释,更重要的是

14、融通,从理论到临床上融为一炉,发挥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把中医和西医的东西融为一炉,就是我们讲的中西医互补。第三个层次是中西合璧,就是做大一统,把中医和西医最终统一起来,形成一门新医学。我国在几十年前就提到建立新医学的问题,但是过去的实践是失败的。因为当时实现中西医合璧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而且真正要做到中西医合璧,对中医和西医都要做到极深的理解,这种人才很难找到。所以我们说中西医结合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西互参,相互诠释,用中医诠释西医,用西医诠释中医;第二个层次是中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点,弥补缺点;第三个层次是中西合璧,把中医西医融合,从而建立一个新医学。既然要做到中西医合璧

15、,那就首先要做到中西医大一统,要把中医和西医统一起来,我们叫中西医一统。要做到中西医一统,首先要做到中医一统,就是先要把中医的知识统一起来。要做到中医知识的一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外一统,也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统。这个大家好理解,因为不管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写的,本身就是一本书。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本书,一个偏外感,一个偏内伤。但是外感内伤相互影响,内伤会影响外感疾病的转归,外感最终传入三阴,也会影响机体脏腑功能导致内伤。所以,首先是如何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统一起来。大家看我们的讲课,很多内容都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分的,是把它们统一起来讲的。第二个是寒温一统,就是把伤寒杂

16、病论与温病学说有机地统一。如果能够做到寒温一统,那么就把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辨证方法有机统一起来了。实际上做到寒温一统也是可行的,当你对伤寒和温病都有一定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就是相互融通的,温病学其实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发挥。我们会专门讲寒温一统,就会涉及到如何把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说统一起来的问题。第三个是古今一统,即经方与时方一统。用伤寒杂病论的原理去看待时方,把时方的知识有机地融入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模型之中。如果我们做到了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和古今一统,那么就能做到中医的大一统。在中医做到大一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中西一统,才谈得上一个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或新医学的问题。那么

17、为什么要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做中医的大一统呢?因为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是我们最早确立的中医临床模型。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黄帝内经、难经等还仅仅是理法的层面,而伤寒杂病论是理法方药合一的。关于理法,张仲景在序言讲了,因为当时具体的原因,传承的不易,所以以方药为主,理法讲得少。从伤寒杂病论开始,中医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后世的各种治法、各种方法大多是从伤寒杂病论中脱化而来的。如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从伤寒杂病论中脱化而来的,本源都在伤寒杂病论里,都是对伤寒杂病论的发挥和发扬

18、,所以都可以融入到伤寒杂病论中去,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六经的模型,我们讲了标本法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六经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医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背后的病机,所以我们应用这个模型就可以做到内外一统、寒温一统和古今一统。大家要记住我们的特点和目标,是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和中西一统。我们讲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会把金匮要略的方子融入进来,把后世李东垣的东西融入进来,把张元素的东西融入进来,把刘完素的东西融入进来,把金元四大家的东西融入进来,古方时方都在一起,还有温病的东西也在里面。讲截断法的时候会讲很多温病的内容,实际上我们不分内外、寒温和古今。同时,我们也把很多西医的知识内容融入进

19、来。我们希望在大一统上做一点工作,哪怕做的很不完善,我们也要做开拓者。最后我说明一点:伤寒的流派众多,其实没有高低之分。今天我们列举了一些流派的特点,并将我们的特色跟他们相比较,这不是去比较高低的。各种流派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是我们的前辈、老师,都是中医的瑰宝,我们钦佩他们,敬仰他们,要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从众多流派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方证派,它很简单,容易上手,比六经气化入门快。我们想要了解伤寒,从方证派那里可以很快地学到东西。三部六病学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伤寒杂病论,是认识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很钦佩方证派的各位大家和传人,很钦佩三部

20、六病学说的各位专家、各位前辈,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前辈。只是我们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需要说明,我觉得这些问题必须要对大家说清楚,不然大家会迷惑。标本法上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上(一)一、为何研究标本中气?首先回答一个问题:标本中气是非常复杂的内容,为什么要研究它?不研究行不行?我们研究伤寒论杂病论共分了“五法”:标本法、聚

21、类法、平脉法、抓独法和截断法。这“五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理,主要是指标本法;法,聚类法讲具体的法;方,通过抓独法和截断法,可以直接把方定出来;药,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其中,理和法是战略问题,方和药是战术问题,前者是道的层面,后者是术的层面。“五法”的具体特点是什么?一是不厌其繁。因为标本法非常复杂,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繁地讲,从道理上把它讲明白。二是大道至简。聚类法和平脉法是非常简洁明了、非常实用的。三是独处藏奸。通过抓独法把独证抓出来,我们的抓独与抓主证是有区别的,在后面“抓独法”章节我们会详细讲二者的区别。四是直取截断。直取其病,截断传变。“五法”的特点简单地

22、说,就是“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独处藏奸、直取截断”。“五法”中的标本法讲的是道理,在理、法、方、药里是“理”的层面。通过标本法,可以明白六经为病的病机,根据病机推出症状,由此而脱离方证,做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书中写的疾病我们会治,书上没有写的疾病我们也会治。比如,如果明白了标本法,就可以很好地区别麻杏石甘汤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杏石甘汤证是“汗出而喘,无大热”,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也汗出、也喘、也发热且没有大热,如果用方证分析两者的症状区别,就不容易理解,但是用标本法却可以推出来这些症状的区别。二、五运六气讲标本法之前,先讲一个概念五运六气,即中医的运气学说。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主要讲的就是运气

23、学说。1、五运简单地概括五运六气的核心内容:五运指五行的运动变化,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变化来化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五运六气。五行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式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即五行相生相克、承制亢害。五行在人体上指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医引入阴阳五行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2、六气六气指的是风寒火热燥湿,在天为六气,伤人为六淫,即外感六淫;在人为六气,发病为六邪,即内生五邪。为什么名为内生五邪,却有六邪呢?因为运有五、气有六,火有两端,分为君相,即火与热,所以有六邪。火指君火,热指相火,前者在少阴,后者在少阳。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相互交感,是为天人感应。大家明白五运六

24、气的基本道理了吗?非常简单,五运指五行的运动变化。什么运动变化?生克制化。五运化生了六气风寒火热燥湿。六气在外,伤人就为六淫外感六淫;在内,发病就为六邪内生五邪,因为火有君相二端,故内生五邪,实为六邪,这就叫五运六气。3.五运六气的特点3.1阴阳化生五行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内藏阴阳。阴阳化生五行,是指通过阴阳的运动变化,化生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内藏阴阳,比如土有阳明阳土和太阴阴土之分。阴阳怎么化生五行的呢?举个例子,一男一女,龙雷一战,通过特殊的身体与精神活动,精卵相受,阴阳气交。阴阳气交后形成三胚层,进而形成人体的八大系统功能系统和调节系统,而人体的八大系统又可归在五行之中。3.2五行运化六

25、气五行的生克制化,叫做五运。五行运化六气,产生风寒火热燥湿。木风、火热、金燥、土湿、水寒,火有火和热两端、分为君相二火,所以四行为一,唯火有二,故曰六气。3.3同气相求,内外感召风寒火热燥湿在天为六气,为病则外感六淫;在内为五气,为病则内生五邪,因火有二端,也叫六邪。体内的六气和天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同气相求,内外感召。3.4时空往返五运六气引入了天干地支的概念,把干支同五行相配。干支表示的是时间关系,五行表示的是空间关系,把干支同五行相配,就使时间和空间配合了起来,所以五运六气本质上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的。但是在这里强调一点,我们讲五运六气时不讲时间,只讲空间。既然它是以时空关系来实

26、现天人互参,为什么不讲时间?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包含了四大内容理、气、象、数,我们只研究理与气,不研究象与数,而时间主要属于数的范畴,所以我们不涉及时间。为什么我们只研究理与气?这是因为我们研究五运六气的原则是法于阴阳,合于五行,远离术数,不问鬼神。法于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合于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这已经构成了五运六气。如果再配上时间就包含了术数的问题,作为医者,我们远离术数,不问鬼神。各家引入天干地支、引入术数的目的,一是用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推测自然界变化对人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以此预知疾病发生和确定治疗手段。二是交通鬼神。因为我们是医生,讲世间法,天地不测,鬼神莫知,所以不讲不可测、不可知、不

27、可谈之事。运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研究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这个运动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就是运气学说。核心思想有四点: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时空往返引入干支的概念、构建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我们不谈第四点,只谈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同气相求,内外感召。I無門医述宗旨: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导读:

28、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上(二)一 标本源流标本中气是运气学说的重要内容,见于黄帝内经七篇大论。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中,至真要大论、六微旨大论、五常政大论都谈到标本中气的问题,所以标本中气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写到,“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实际上就是在讲五运。“经络府俞,阴阳会通”,他就把阴阳与五行进行了有机结合。张仲景

29、提出的五行(运)概念,是承接黄帝内经的。标本中气学说在什么时候繁荣的呢?在清代,主要是以张隐庵、陈修园等人,尤其以陈修园为代表。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再到清代,标本中气学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当然也有人批判标本中气学说,比如陆渊雷先生。陆渊雷先生非常聪明,学贯中西,他学标本法的时候,就把标本法痛批一顿。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运气的本质。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空间是立体的、时间是流动的,因此认识标本法要有立体思维。研究标本法,要用立体的思维去思考、去研究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生理规律,要把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看成是一个以人为小宇宙的立体模型。这样看标本法其实很简单,捅破了就

30、是一层窗户纸,陆渊雷先生用平面的思维去思考的时候就有困难,导致他看标本法越看越生气。此外,他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认为不是六经辨证,没有厥阴经,只有五经,应该是五经辨证。我觉得陆渊雷先生的这种结论是比较独特的,大家学完标本法后再去看六经,一定不会得出这种结论。二 标本中气的时空模型1、时空模型接下来我们讲标本法的时空模型,讲它是怎样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的,实现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的。大家记住这个口诀:“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这就叫五运六气。标本法的本质是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具体是怎样从阴阳到五行、到六经再到八卦的呢?其中阴阳是理的范畴,五行和六经是气的范畴,八卦是象的范畴

31、,我们不讨论八卦,更不讨论后面数的范畴。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引入了阴阳五行的概念,用阴阳来解释功能,用五行来解释结构,而将阴阳与五行完美结合的,就是运气学说的标本法。标是什么?标是阴阳之象。本是什么?本是五行所化。中是什么?中是化气之本,即化本的五行。六气为本,在上可见,阴阳为标,藏于其下,而中气又在标本之间。这就是黄帝六微旨大论说的“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明白了吗?肯定是不明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没讲标本中气模型,讲完标本中气模型大家就明白了。大家先找一个乒乓球,在乒乓球上画六个外切的圆,三个圆在上半个球,为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三个圆在下半个球,为三阴太阴、少阴、

32、厥阴,这样就在乒乓球上分出了三阴和三阳。这六个外切的圆,就把乒乓球切为一个内接的正六方体。2、六经次序三阴和三阳是怎样连接的呢?素问六微旨大论里讲:“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讲的就是球上的六个圆怎么接。大家知道三阳在上,三阴在下,那代表三阳的三个圆怎么接,代表三阴的三个圆又怎么接?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的“少阳之右,阳明治之”的次序,先把三阳接起来,再把三阴接起来,转化在球上,就是三阴三阳相互交接的次序。 具体参加图3-1、图3-2、图3-3。图3-1图3-2图3-33、标本中气,一脉贯通标本中气

33、把表里两经相互联系,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机窍,也就是太阳和少阴经,阳明和太阴经,少阳和厥阴经。六经的表里两经各自相连就构成了三条通道,其中太阳、少阴主寒热,阳明、太阴主燥湿,少阳、厥阴主升降。这三条通道通过球心、圆心联系起来。具体地讲,乒乓球上的六个圆,每个圆都有圆心,表里两经两个圆的圆心相连,会经过乒乓球的球心,就像宇宙虫洞学说讲的那个虫洞一样。人体的气化活动,就是通过这三条主要的通道来完成的。4、六经颠倒,即是阴阳如果把这个球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如图3-4),以少阳、厥阴这条通道为轴,往上旋转45,就是一个立体的太极图,而且这个太极图的球心是相通的。我们平时所见的太极图是平面的,实际上它是立

34、体事物在平面上的投影,太极图本身可以是立体的。立体太极图的正圆是我们讲的四象,而阴阳又有老和嫩的区别,老的就是图上的正圆(大头),嫩的就是边上的小尾。阴和阳里面都有一个点,阴里头有白点,阳里头有黑点,这两个点其实就是外接圆的圆心,表里经各自把对应的圆心连接就形成了三条通道,这三条通道都经过球心、相互交叉。人体的气化活动寒热、润燥、升降,都在三条通道里面完成。图3-4 5、六经气交,八卦始生六经气交怎么样构成八卦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象,我简单地提一下,不详讲象的问题。实际上这个模型球上画的非常清楚,我告诉你怎么看:三阴是阴的范畴,三阳是阳的范畴,阴的就是阴爻,阳的就是阳爻,大家看下图就会明白它和先

35、天八卦之间的关系。图3-5图3-6我们看这四个卦(图3-5)和先天八卦(图3-6)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完全是符合先天八卦的次序的。它是从哪个角度展开去构成先天八卦的呢?是从与横轴30度的夹角处展开的,也就是从离卦和坎卦的位置把它展开,把坎卦留在上面,把离卦留在下面,坎卦以上的四卦列在一起,离卦以下的四卦列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六经气交,生八卦,有个三阴和三阳气交的过程。正因为有三阴和三阳气交的过程,所以它就有了一个旋转的过程。三阳里头有两个阳卦、两个阴卦,由坎卦往上走,上面四个卦有两个是阴卦,两个是阳卦。三阴里面也是两个阳卦、两个阴卦,由离卦往下走,下面四个卦有两个是阳卦,两个是阴卦。由此可见

36、,它就是六经气交形成的、有旋转的卦图,你从这个角度去看图上的四个卦与先天八卦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所有的卦象都和先天八卦吻合。6、六经传变,知常达变六经表里两经可以传变,太阳和少阴相互影响,少阳和厥阴相互影响,阳明和太阴相互影响。三阳经之间、三阴经之间也可以传变,因为三阴、三阳有开阖枢的关系。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阖枢的关系就决定了三阴和三阳之间的关系三阴是递进关系、三阳是传变关系。所以,它不只是上下三条通道互相影响,即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这三条通路相互影响,表里传变;还有三阳、三阴之间各自的开阖枢关系。由此可见,影响六经传变最主要的

37、两个原因,是表里两经的传变和三阳三阴各自的开阖枢关系。比如说太阳、太阴都主开,太阳主开大家容易明白,我们外感的六邪,多从太阳开始;但是也可以从太阴开始的,因为从口到肛属于太阴,如果寒邪直中三阴,首先就是太阴。我们感受外邪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所以它们为开。 我们在此不过多讨论开阖枢的理论和传变的关系,后面有一课讲截断法,会详细讲它们的关系,这里只是提一下。前面我把标本中气的模型给大家讲了一遍,由于这个模型很重要,再跟大家重复一下。运气学说的本质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标本中气的空间关系是用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来构建的,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这种运动变化化生六

38、气风寒火热湿燥,由于火有两端,分为君相二火,所以生出了火与热,就变成六气。中医引入五行解释人体的结构,它是一个耗散结构,并不完全基于解剖结构;引入阴阳探讨人体的功能,而将阴阳与五行完美结合的,就是运气学说的标本法。I無門医述宗旨: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

39、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上之三五、标本配属标指什么呢?标指的是三阴和三阳,比如太阳,它的标就是阳;少阴,它的标就是阴。太阳既指太阳经,又指太阳经连接的脏腑,即三阴连脏标阴,三阳连腑标阳,所以标是有形的,是我们的躯体。本指什么呢?本指的是六气风寒火热燥湿。六气是怎么配的呢?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火属少阳

40、, 燥属阳明,寒属太阳,风属厥阴,热属少阴,湿属太阴。六气再配六经,就是厥阴本风,少阴本热,太阴本湿,少阳本火,阳明本燥,太阳本寒。中指什么呢?中指的是化生六气的那条经。举个例子,太阳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太阳为什么是本寒呢?因为它配的是六气的寒;太阳为什么是标阳呢?它属三阳经,标就是阳;它的中是什么?中见少阴。那大家就明白了,本指六气;标指形质,阴为脏,阳为腑,三阳标阳,三阴标阴;中指气化,具体的说是表里两经。由上述可知,三阴三阳的标是确定的,然后把每条经对应的六气配上去,就构成了标本。与本经表里对应的那条经就是中,就是它的中气,因为本经病的症状很大程度上由互为表里的那条经决定。因此,中

41、气既是标和本相互联系的枢纽,又与标互为表里。六气的生化和运行,由两个基本矛盾决定:一是标本统一,二是表里统一。还举太阳经为例,太阳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因为标本统一,所以太阳病的特点是恶寒发热,从其本就恶寒,从其标就发热。它为什么会见恶寒发热呢?因为中见少阴的热化,少阴阳气不足就恶寒,少阴阳气充足就发热。如果少阴的阳气虚了,热化不够,就表现恶寒不发热,即所谓的太少两感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如果热化太过,转为温病就但热不寒。大家清楚了没有?我们讲太阳本寒标阳,症状恶寒发热,这是标本统一;恶寒发热的原因是中见少阴热化,这就是表里统一。天的六气影响人的六经,就出现病理、生理的改变。风寒火热燥湿,

42、天之六气为本,而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人之六经为标,在标本之间的就是中气,沟通人与自然。气化的疾病,总是与六气运化有关系,在外感天之六气,在自身感受人的六气。比如人感受天的寒邪,就哆嗦、怕冷,恶寒发热。太阳病的恶寒就是感受的外界寒邪,与人体的寒气相互感召。再比如说,在四十度的室外运动,受热后身上大热大渴,感受的外界热气,到了人体成为自身的热气,这就是内外感召。所以标本中气理论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人体的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然后联系六气胜复。它取象于天地,在天为本,在人为标,标本之间是中见之气。标本中气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在阴阳五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天人互参的病理、生理模型,而

43、且这个病理、生理模型是立体的。为什么是立体的?因为运气学说研究的是时空关系,空间就是立体的,只是我们回避了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原则是远离术数,不问鬼神,不做预测,不改运程。六、标本位纪黄帝内经说“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我们先讲位:“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请看下面的立体图(图3-7),六气在空中,是在三阴三阳以外的,代表天,所以它是本。“本之下,中之见”,中气决定它的变化,是相互感召的。“见之下,气之标也”,这个用立体图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位就是标本中的位置。图3-7纪是什么呢?黄帝内经上讲“气之标,谓之纪”。纪就是气之标的左右关系,包括天道和地理。先讲天道盛衰。素

44、问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黄帝问:“天道怎么会有盛衰呢?”岐伯就说:“上下有位,左右有纪”,“上下有位”就是说:“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左右有纪”指的是什么呢?“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段话前面讲过,它说的是三阴三阳在球体模型上怎么排,按照这段话去排,三阴三阳在球体模型上的排列顺序就没有问题,后面推敲的所有的结论都是对的,包括模型上的立体八卦图,与先天八卦都是吻合的。大家明白了吗?实际上“纪”,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去排三阴三阳。至于地理气位,黄帝说

45、:“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我们知道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这段主要讲木、火、土、金、水是怎样相生相克的,以及它们的位置。大家学中医都学过五行,这部分内容都知道,这里就不再多讲。五运六气的“五运”讲的是空间结构,即所谓的地理;“六气”讲的是天道,是时间。风寒火热燥湿是有时间的,配上干支就构成了时空关系,是一个立体的时空关系。但是那些内容与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没有关系,所以我不讲。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它,是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时空关系是怎么来的、标本中见的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通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已经了解了标本中见的模型。这个模型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六经为病的机理。以往讲六经

46、病时解释不了的内容,用标本中气去分析,都能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标本法下(一)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一)一、形气一体我们知道标本中气属于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核心实质是东方的时空观,所以要理解标本中气,首先必须具有空间观。用我们做的这个模型去理解黄帝内经中标本中气的原理就非常容易,否则就会觉得很难理解。形气一体图(图3-8

47、),通过这张图来告诉大家形质和气化的关系。我们讲认识中医的时候,就讲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的基本认识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是器、容器,就是我们讲的脏腑。五脏六腑就像我们的做饭锅,是工具。第二个是道、通路,是十二经络,也就是我们讲的六经,这是传送带。第三个是料,是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怎样完成生理过程的呢?是以经络为通道,以脏腑为容器,在其中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变化,这个过程叫做气化。气化的最终产物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个理论类似于西医学的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所以大家看图3-8,最里面是五脏六腑,脏腑的特点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联系五脏六腑的是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络,通过三阴三

48、阳的联系,气血津精液在五脏六腑里面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产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气化的过程。形质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气血精津液。人体的六气和自然界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做同气相求,内外感召。通过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把人的风寒火热燥湿与自然界的风寒火热燥湿相互联系。如果形质损伤会影响气化,气化不及或太过又会影响形质,所以我们叫做形气一体。形质与气化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是通过五运六气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图3-8二、标本从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有的生于本,有的生于标,有的生于中气,我们分别简称为从本、从标、从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