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菲的世界》书评.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53181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菲的世界》书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菲的世界》书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菲的世界》书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菲的世界》书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这真是一本出版商梦寐以求的书。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到一九九五年,已经销售八百万册,目前最保守估计,也当有九百万册。本书打破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一本关於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一遍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一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

2、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着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作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份子的哲学观点

3、,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作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这是他们为何经常不受欢迎的原因!)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注,英译本pp.656;中译本第117页)从这项永恒、客观的角度出发,本书却对基督教信仰,藉教化和联想,草草就将其搁置一旁。虽然基督教信仰在历史上占有显着的地位,本书却刻

4、意以负面呈现,稍后我会再讨论此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到最后,连哲学家也被闲置一旁。作者贾德心目中的伟大思想家,不再是一般所谓的哲学大师,而是马克思、达尔文、佛洛伊德及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者。作者似乎暗示:知识是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而非传统哲学家。哲学这一科系,像是基督教,似乎该被打入历史的冷宫中?这本书的长处我们需要谢谢作者和出版商的努力,使这样重要的课题,成为社会大众关注交流的对象。这本书使那些喜欢思想和喜欢哲学的人容易和友人分享,让更多人参与和历史上的大师对话。这本书的哲学部份,写得简洁而优美。风格有趣、吸引人,十分容易读。即使是讨论艰深和抽象的观念,作者的表达仍旧是那么清晰、易懂。作为哲学史

5、的简介,实在没有什么书能望其项背,吸引这么多读者。原来乔斯坦-贾德有十一年在高中教授哲学的经验,难怪他能把哲学观念讲解得这样清楚。另外,小说的格式,让读者对哲学辩证有参与感,这是一般教科书作不到的。贾德,一如所有好老师,鼓励书中人物在哲学命题上,不断提出新辩论。凡是读过该书的人,相信都会同意,像这样一半参杂小说情节的写法,读来更加有趣,让读者亲自参与,提升整部作品的可读性。然而,以纯小说的角度而言,苏菲的世界却不算成功。书中角色呆板、无趣,情节薄弱,冲突和张力不够,也没有什么真正悬疑之处。整部作品不够真实,不足以吸引读者随着剧中人物或悲或喜。所有角色只不过是用来解说哲学的工具,那位教导苏菲哲学

6、的老人,从始至终就仅是一个神秘老人而已;至於早熟的苏菲,也只是哲学教育的配角罢了。这本书在风格上,可能是刻意的吧,为了力求简洁,倾向孩子式直接的表达;不论如何,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够精采。(会不会是受翻译的影响呢?)基督教的地位写作西方哲学史,一直有项困难,就是基督教的定位问题。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上占着优势地位,并且和哲学有正反两面的交互作用。苏菲的世界乍读之下,似乎对基督教颇有好感。书中多次提到神,即使未特别注明,书上所讨论的神,指的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虽然未必就是合乎圣经启示三而一的神)。教会在书中人物的生活占有一席之地,一些讨论中,也以教会为背景。有一章专门讨论基督,对耶稣的宣告有

7、相当深入的探讨。书中也列举许多例子,说明当一个人持有基督教的信仰,尤其是相信神是造物主这点,会产生很不同的世界观。书里也有好几处,针对基督教被误解之处,提出翻案。例如,因为亚里斯多德贬低女性的错误见解,教会也深受影响,事实上,耶稣基督绝不是歧视妇女的人。在文艺复兴那一章里,正面地提到一点马丁路德。至於其他改革家却无一上榜,而路德也仅仅占文艺复兴的一小篇幅而已,而且是灰暗的部份。然而仔细阅读,会发现事实上,书中有不少关於基督教的负面评价。作者肯定长期以来,哲学就扮演着将人从神话、迷信和宗教的捆绑中释放的角色;而基督教是被定位在捆绑人的那边,不是释放人的这边。当然这本书里,负面而直接的攻击,都是针

8、对古老世界的多神教,或是现代新纪元迷信,而非冲着基督教或相信神存在的思想而来。的确,也有一些优秀的哲学家,接受超物质的哲学观点,并为之辩论。不过,这本书的哲学家(艾伯特),在书中结尾时,坦承自己是个自然主义者(英译本p.360;中译本第657页);并且贬损由启示而来的知识。亚当和挪亚,和爱丽丝梦游仙境及小红帽的故事并列;耶稣和耶稣之死,与苏格拉底和其死亡大同小异;基督教被说成是闪族文化和印欧民族神话的混合体。科学和哲学才是真理的判断者,不是神和祂的话语。书中人物席德的父亲,任职於联合国。作者认为联合国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使者,特别是在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四分五裂的中东地区。仅管这本书给了基督教相当的

9、篇幅,然而它对基督教观点的呈现是相当失职的。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仰神观,不是一个简单的上帝存不存在的哲学问题,就能涵盖的。把耶稣对真理的执着和他的殉道,类比於苏格拉底,实在是对耶稣教训极大的误解。一般而言,贾德对新约有相当认识;但是他在探讨耶稣死亡的意义上,有重大的偏失。如贾德所言,耶稣和苏格拉底诚然都是为所信仰的信念而死(英译本p.52;中译本第95页),然而他没有提到,更重要的是耶稣为世人的罪而死。由於他们如此从容就义,所以吸引了许多徒众追随,即使在他们死后仍然如此(英译本p.53;中译本第96页),世人跟随耶稣,岂仅是因为耶稣有勇气?乃因为他为世人的罪而死!另外,苏格拉底哲学的真伪,和他怎

10、么死是不大相乾的;然而耶稣怎样死,却关乎他所有的教训,没有十字架的受死,一切基督教信仰就将瓦解。哲学史任何一部哲学史的写作,都面临历史学家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取舍的标准。你涵盖的层面愈广,取舍之间就更难。差不多所有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和教科书,都不是专科或专题论述,而是选择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来介绍。一般都不作太多负面批评,只简介主要观点,和其在该领域的贡献。作者通常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只作事实陈述。这样的方式,很适合初学者;让初学者对该科目有全盘的认识。对作者而言,这也是有利的写法,看起来较客观,给各主要观点公平展现的机会,也显出作者欣赏不同看法的雅量。但是,这种筛选法,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涵盖无心(或有

11、意)的偏见。所谓的客观,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收集在一本书里,并不构成一部思想史,只是一部选集而已。在选集中,谁入选谁出局,就牵涉到编者的价值判断和偏见。为了客观,往往只有扩大选集范围,礼遇各家各派,收进连作者都不同意的观点。这样作,作者避免了取舍和辩解之苦。在这本书里,其实乔斯坦-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意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斯、佛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Moore)、罗素、维京斯坦(Wittgenstein)、帕培儿(Popper)和艾尔(Ayer)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地,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

12、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辞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因此,这不是一本关於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作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至不同的结局。给苏菲的挑战这不是一本随便写写的书,这本

13、书将自己定位在主流的大众化哲学史,而它的畅销,也证明了此一地位。以这样的资格,它宣称道德和智慧高於其它观点(像基督教),但对这种优越性,却未提出任何具说服力的理由。因此它的结论,和它的假设相差无几,这些假设,实在需要更多检验。比方说,这种反上帝本质的假设,就未经任何哲学分析。基督徒对自然主义的反对,提都不提,而对苏格拉底怎样胜过迷信的宗教,以及唯物主义怎样超越柏拉图主义,却详加说明。另一项未经探讨的假设,就是意义的本质和哲学实证的价值。虽然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世界被解释成是一场大意外的产物,这世界却不是无意义的。小说似乎暗示,苏菲必须找出这个充满新鲜刺激、无边无际、处处叫人惊讶的世界存在之意义

14、;但是,苏菲却不曾问道:世界既是意外产生的,怎能找得到意义?让我再举一处未经验证的假设:作者赞扬道德和文明的行为,这是一个相当讨好的观点。但是读者看不到道德或文明行为的根基是什么。我们基督徒对这一点,有明确的答案,那根源是基於我们造物主和救主的性情和旨意。我们甚至可以回答,为什么一个抗拒上帝的人,仍然可以持守道德法则?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不管你承不承认这点。反之,这本书一方面高举思考性批判的严格标准,但对所提出的非基督徒观点,却未加以验证,或提出它高举道德行为的理由或根源是什么?因此,在这点上,我看不出作者有什么理由排斥基督教信仰。这本书并未教导该接受康德哲学,或要拒绝尼采的哲学,但作者

15、却轻易接受二者,并且鼓励读者寻求自己的答案。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知识的探讨上。作者明白拒绝新纪元思想和宗教迷信这一类知识,但事实上作者从未好好解释过他对知识的观点,只是一再保证物理学家已有答案。贾德认为科学家是一切知识的验证者。比方他说德谟克里特斯相信,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然后说今天我们可以确定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或多或少是正确的(英译本p.35;中译本第667页)。还有在达尔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大约已有六千年,但是据我们今天所知,应该有四十六亿年了(英译本p315;中译本第5745页)。好像只要一抬出科学,就不需要经过检验,不需要建立其哲学基础。作者一厢情愿

16、的倒向科学,似乎科学的成功,就证明了其准确性。苏菲的世界留给我们许多问题,许多该书未能回答的哲学问题。看完这本书,你不禁要怀疑,为什么经过几世纪的努力思索,人类事实上没有比起初多知道多少,假如这么多伟大的心灵都找不到答案,问题出在哪里呢?可不可能是我们预设的假定有缺陷人类凭着自己,从没有偏见的观点出发,绝对有能力,不靠造物主的启示帮忙,就能认识人一切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传道书所言:我见上帝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恒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道书三1011)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真正主角是哲学本身,不管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哲学本身凌驾于正本著作之上,每一个情节的改变都是因为哲学,苏菲的世界观也是引着对哲学的思索而改变。所谓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抽象性概括,一切科学的科学。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哲学的本身,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本书评部分内容为 菲力-詹森(Phillip D. Jensen)着/薪人译/D.A转载注解:Jostein Gaarder, Sophies World : A Novel abou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Phoenix House, London, 1991.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台北:智库文化,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