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1、 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有(ABD)。 A、观测误差 B、仪器工具误差 C、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D、外界环境条件 2、 测量误差按其性质不同分为(A)。 A、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B、仪器工具误差和外界环境条件 C、仪器工具误差和观测误差 D、观测误差和外界环境条件 3、 测量工作对精度的要求(B)。 A、没有误差最好 B、根据需要,适当精确 C、越精确越好 D、仪器能达到什么精度就尽量达到 4、 对某一三角形的各内角进行观测,其内角和的观测值分别为1795956、1795954、1800006、1795954,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D)。 A、9.2 B、3.2 C、1.6 D、5.
2、6 5、 丈量一正方形的4个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则该正方形的边长中误差为(C)cm。 A、0.5 B、2 C、4 D、8 6、 对四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进行观测,其观测值(内角和)分别为:1800018、1800012、1795948、1795942,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B)。 A、0.0 B、15.3 C、5.5 D、9.5 7、 用DJ6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4个测回,各测回的观测值分别为2483218,2483154,2483142,2483206,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A) A、15.5 B、12.5 C、18.5 D、00 8、 用DJ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4个测回,各测
3、回的观测值分别为2483218,2483154,2483142,2483206,试求算术平均值中误差。(A) A、7.8 B、13.4 C、8.8 D、12 9、 丈量次数为4次,每次丈量结果为:89.027m、89.034m、89.025m和89.030m,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B) A、1.95mm B、3.9mm C、0.0mm D、3.39mm 10、 丈量次数为4次,每次丈量结果为:89.027m、89.034m、89.025m和89.030m,试求算术平均值中误差。(A) A、2.0mm B、3.0mm C、3.5mm D、4.0mm 11、 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
4、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中误差为(D)。 A、1/10000 B、1/3750 C、1/7500 D、1/15000 12、 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C)。 A、1/10000 B、1/3750 C、1/7500 D、1/15000 13、 对某一三角形的各内角进行观测,其内角和的观测值分别为1795948、1795754、1795954、1800306、1800006、1795954,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B)。 A、9.2 B、7.9 C、3.2 D、1.6 14、 对某一三角形的各内角进行观测,其内角和的观测值分别为17
5、95948、1795954、1800006、1795954,则其观测值中误差为(B)。 A、9.2 B、7.9 C、3.2 D、1.6 15、 用经纬仪测角时,不能用(B)来衡量测角精度。 A、真误差 B、相对误差 C、中误差 D、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16、 含有(B)的观测值都不能使用。 A、系统误差 B、粗差 C、偶然误差 D、相对误差 17、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时,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B)。 A、粗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 D、相对误差 18、 误差可以发现并被剔除的是(C)。 A、系统误差 B、偶然误差 C、粗差 D、相对误差 19、 误
6、差能够加以改正的是(C)。 A、粗差 B、偶然误差 C、系统误差 D、相对误差 20、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消除不了的是(C)。 A、系统误差 B、粗差 C、偶然误差 D、相对误差 21、 由作业人员疏忽大意、失职而引起的误差是(A)。 A、粗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 D、相对误差 22、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管水准器轴不平行对读数的影响会产生(C)。 A、粗差 B、偶然误差 C、系统误差 D、相对误差 23、 产生(C)的原因往往是不固定的和难以控制的。 A、粗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 D、相对误差 24、 在角度测量中采取盘左、盘右观测,可以消除和减小(B)。 A、粗差 B、系
7、统误差 C、偶然误差 D、相对误差 25、 分别测量了长度为100m和200m的两段距离,中误差皆为0.02m。则认为两段距离测量精度(C)。 A、相同 B、前者精度高 C、后者精度高 D、无法判断 26、 在1:5000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234.5mm,中误差md=0.2m。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C) A、1172.5m1.0m B、234.5m1.0m C、1172.5m D、234.5m 27、 在1:5000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234.5mm,中误差md=0.2m。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的中误差。(B) A、0.1m B、1.0m C、1.
8、5m D、2.0m 28、 y=Dsina,观测值D=225.85m0.06m,a=157003020。求y的中误差(D)。 A、3.5cm B、1.9cm C、2.0cm D、3.1cm 29、 水准测量中,视距为75m时在标尺上读数的中误差m读2mm(包括照准误差,气泡居中误差及水准尺刻划误差)。若以3倍中误差为容许误差,试求普通水准测量观测16站所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误差。(D) A、16mm B、64mm C、8mm D、32mm第六章1、 初测导线欲与国家大地点联测时,要进行的两化改正是指(D)。 A、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高斯平面上,再改化到假定水准面上 B、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参
9、考椭球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 C、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参考椭球平面上 D、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 2、 地形图测量包括(AB)。 A、碎部测量 B、控制测量 C、高精度测量 D、低精度测量 3、 控制测量包括(AB)。 A、平面控制测量 B、高程控制测量 C、碎部测量 D、高精度测量 4、 城市控制测量是为(A)地形测量建立控制网 A、大比例尺 B、小比例尺 C、无大小比例尺之分 5、 导线控制测量的观测值包括(AC)。 A、水平角观测值 B、高差观测值 C、边长观测值 D、竖直角观测值 6、 城市平面控制网二等三角网测角中误差为(B)
10、。 A、1.8 B、1.0 C、2.5 D、5 7、 城市平面控制网三等三角网三角形最大闭合差为(C)。 A、15 B、9.0 C、7.0 D、30 8、 城市平面控制网三等三角网DJ2测回数为(C)。 A、4 B、6 C、9 D、12 9、 城市导线一级导线方向角闭合差为(A)。 A、 B、 C、 D、 10、 城市导线三级导线测量平均边长(D)。 A、400m B、300m C、200m D、120m 11、 城市导线一级导线测角中误差为(D)。 A、1.8 B、1.0 C、2.5 D、5 12、 城市平面控制网四等三角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C)。 A、1:12万 B、1:8万 C、1:4
11、.5万 D、1:2万 13、 城市导线二级导线测距中误差(C)。 A、8mm B、12mm C、15mm D、30mm 14、 城市导线三级导线测量全长相对中误差(C)。 A、1:1.4万 B、1:1万 C、1:0.6万 D、1:0.5万 15、 初测导线欲与国家大地点联测时,要进行的两化改正是指(B)。 A、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高斯平面上,再改化到假定水准面上 B、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 C、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参考椭球面上,再改化到高斯平面上 D、先将导线测量成果改化到大地水准面上,再改化到参考椭球平面上 16、 点的高程测量的方法主要有(ACD)。 A
12、、水准测量 B、边长交会 C、GPS D、三角高程 17、 测量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标准方向有(B)。 A、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极坐标方向 B、真子午线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 C、极坐标方向、磁子午线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 D、真子午线方向、极坐标方向和坐标纵线方向 18、 已知A点坐标XA=140m,YA=70m;B点坐标XB=90m,YB=120m。试计算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AB及其坐标方位角AB。(C) A、DAB=71.71m,AB=137 B、DAB=80.81m,AB=130 C、DAB=70.71m,AB=135 D、DAB=70.11m,AB=125 19、
13、已知A点坐标XA=100m,YA=200m;B点坐标XB=200m,YB=100m。试反算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AB及其坐标方位角AB。(B) A、DAB=70.71m,AB=135 B、DAB=141.4m,AB=315 C、DAB=120.71m,AB=235 D、DAB=150.71m,AB=335 20、 直线A、B的象限角RAB=南西130,则其坐标方位角AB=(C)。 A、130 B、17830 C、18130 D、35830 21、 直线A、B的象限角RAB=南东130,则其坐标方位角AB=(B)。 A、130 B、17830 C、18130 D、35830 22、 直线A、
14、B的象限角RAB=北西130,则其坐标方位角AB=(D)。 A、130 B、17830 C、18130 D、35830 23、 直线A、B的象限角RAB=北东130,则其坐标方位角AB=(A)。 A、130 B、17830 C、18130 D、35830 24、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AB=15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C)。 A、北西30 B、南西30 C、南东30 D、北东30 25、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AB=5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D)。 A、北西50 B、南西50 C、南东50 D、北东50 26、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AB=19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
15、=(B)。 A、北西10 B、南西10 C、南东10 D、北东10 27、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AB=33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A)。 A、北西30 B、南西30 C、南东30 D、北东30 28、 已知直线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50.000,200.000)m、(325.100,375.100)m,试问直线AB的反坐方位角为(A)。 A、45 B、225 C、135 D、315 29、 已知直线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50.000,400.000)m、(625.100,575.100)m,试问直线AB的方位角为(B)。 A、45 B、225 C、135 D、315 30、
16、 一三角形三内角的观测值分别为724852、410804和660300,则该三角形的内角和闭合差为(B)。 A、+4 B、-4 C、+8 D、-8 31、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与闭合导线坐标计算的不同点是(A)。 A、角度闭合差 B、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C、坐标增量的计算 D、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 32、 导线布设的形式分为(A)。 A、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 B、闭合导线、T形导线、十字形导线 C、一字形导线、T形导线、十字形导线 D、闭合导线、附合导线、一字形导线 33、 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B)。 A、反符号按角度大小比例分配 B、反符号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C、反符号按边数平均分
17、配 D、反符号按边长比例分配 34、 纬度愈低,子午线收敛角(D)。 A、愈大 B、不变 C、无法判断 D、愈小 35、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包括(ABC)。 A、踏勘选点 B、角度测量 C、边长测量 D、高程测量 36、 当测站数为16站时,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容许误差为(B)。 A、160 B、240 C、40 D、64 37、 小三角测量外业工作包括(BC)。 A、高程测量 B、角度测量 C、基线边测量 D、边长测量 38、 当原有控制点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时,可用交会法加密控制点,称为交会定点。常用的交会法有(BCD)。 A、中间交会 B、前方交会 C、后方交会 D、距离交会 39、 三、四等水
18、准测量,除用于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加密外,还常用作(ABC)的基本控制。 A、小地区的首级高程控制 B、工程建设地区内的工程测量 C、工程建设地区内的变形观测 D、国家高一级水准点高程控制第七章1、 某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2000,则其比例尺精度为(A)。 A、0.2m B、0.02m C、0.5m D、0.05m 2、 一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为0.5mm,则该地形图的比例尺为(A)。 A、1/5000 B、1/50000 C、1/2000 D、1/20000 3、 某项工程建设,要求在图纸上能反映地面上10cm的精度,比例尺不得小于(B)。 A、1/500 B、1/1000 C、1/2000 D、
19、1/200 4、 地形图比例尺的精度是指在图上(B)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 A、0.01 B、0.1 C、0.5 D、1.0 5、 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的平距大,则地形的坡度(A);平距小,则坡度()。 A、平缓(小),陡(大) B、陡(大),平缓(小) C、不变,不变 D、都不对 6、 表示地物的符号有(ABD)。 A、比例符号 B、非比例符号 C、线性符号 D、注记符号 E、等高线 F、等高距 7、 为了充分显示地貌的特征和便于地形图的阅读和应用,在地形图上常采用(C)等高线。 A、山谷线、山脊线、地性线 B、地形线、地性线、示坡线 C、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 D、都对 8、 地形图分幅
20、的方法分为(A)。 A、两类 B、三类 C、四类 D、五类 9、 按经纬线分幅的梯形分幅法();按坐标格网分幅的矩形分幅法。前者用于(A)的分幅,后者则用于()的分幅。 A、又称为国际分幅法、国家基本图、工程建设大比例尺图 B、又称为国家分幅法、工程建设大比例尺图、国家基本图 C、又称为国际分幅法、国家基本图、工程建设小比例尺图 D、又称为国家分幅法、工程建设小比例尺图、国家基本图 10、 l:100万地形图分幅与编号采用国际1:100万地图会议(1913年,巴黎)的规定进行。标准分幅的(D)。 A、经差是3,纬差是2 B、经差是4,纬差是6 C、经差是2,纬差是3 D、经差是6,纬差是4 1
21、1、 直角坐标格网左起第二条纵线的纵坐标为22482km,表明(D)。直角坐标格网南边的第一条横向格网线的横坐标为5189km,表示位于()。 A、22是该图所在投影带的带号,该格网线实际上位于中央子午线以西482km处。赤道以北89km B、22是该图所在投影带的带号,该格网线实际上位于中央子午线以西18km处。赤道以南5189km C、22是该图所在投影带的带号,该格网线实际上位于中央子午线以西482km处。赤道以南5189km D、22是该图所在投影带的带号,该格网线实际上位于中央子午线以西18km处。赤道以北5189km 12、 地貌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比高不超过150m的,称
22、为(C)。 A、平地 B、山地 C、丘陵地 D、高山地 13、 为了满足工程设计、施工及资源与行政管理的需要所测绘的1:500、1:1000、1:2000和小区域1: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采用矩形分幅。图幅一般为(B)。 A、50cm50cm B、50cm50cm或40cm50cm C、40cm50cm D、100cm50cm或50cm50cm第八章1、 在碎部点测绘点的平面位置,根据地形条件和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A)。 A、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交会法 B、闭合导线、T形导线、十字形导线 C、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高程法 D、一字形、T形导线、十字形 2、 绘好坐标格网以后,将直尺边沿方
23、格的对角线方向放置,各方格的角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偏离不应大于(B)。 A、0.1mm B、0.2mm C、0.15mm D、0.5mm 3、 绘好坐标格网以后,检查各个方格的对角线长度应为14.14cm,允许误差为(D)。 A、0.05mm B、0.1mm C、0.15mm D、0.2mm 4、 绘好坐标格网以后,要求图廓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的允许值为(B)。 A、0.2mm B、0.3mm C、0.4mm D、0.5mm 5、 作为展绘控制点的检核,最大误差不应超过图上(C),否则控制点应重新展绘。 A、01mm B、02mm C、03mm D、05mm 6、 碎部测量最基本的方法是(C
24、)。 A、距离交会法 B、方向交会法 C、极坐标法 D、直角坐标法 7、 测定测站至碎部点方向和测站至后视点(另一个控制点)方向间的水平角,测定测站至碎部点的距离D,便能确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这就是(A)。 A、极坐标法 B、距离交会法 C、方向交会法 D、直角坐标法 8、 测定测站A至碎部点方向和测站A至后视点方向间的水平角,测定测站B至碎部点方向和测站B至后视点方向间的水平角,便能确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这就是(C)。 A、极坐标法 B、直角坐标法 C、方向交会法 D、距离交会法 9、 当已知点不一定是测站点,可能是已测定出平面位置的碎部点时,采取什么方法确定碎部点的位置。(C) A、极坐标
25、法 B、直角坐标法 C、距离交会法 D、方向交会法 10、 当碎部点距测站较远而测距工具只有卷尺,或遇河流、水田等测距不便时,可用(D)。 A、极坐标法 B、直角坐标法 C、距离交会法 D、方向交会法 11、 (B)适用于地物靠近控制点的连线,垂距较短的情况。垂直方向可以用简单工具定出。 A、极坐标法 B、直角坐标法 C、距离交会法 D、方向交会法 12、 测图比例尺为1:1000,一般地区地形点最大间距为(B)m。 A、15 B、30 C、50 D、100 13、 测图比例尺为1:1000,一般地区次要地物特征点和地形点最大视距为(B)m。 A、100 B、150 C、250 D、350 1
26、4、 测图比例尺为1:2000,城镇建筑区地形点最大间距为(C)m。 A、15 B、30 C、50 D、100 15、 测图比例尺为1:1000,城镇建筑区主要地物特征点最大视距为(B)m。 A、50 B、80 C、120 D、200 16、 经纬仪测绘法实质上是(C)。 A、距离交会法 B、方向交会法 C、极坐标法 D、直角坐标法 17、 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的测绘工序中,观测的数值有(ABCD)。 A、水平角 B、视距间隔 C、中丝读数 D、竖盘读数 E、视距值 18、 测区面积较大,测图工作需分成若干图幅进行。为了相邻图幅的拼接,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D)。 A、2mm B、3mm C、4mm D、5mm 19、 平板仪的安置包括概略整平、对中、精确整平和定向四项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项为(D)。 A、概略整平 B、对中 C、精确整平 D、定向 20、 平板仪的安置对中允许误差为(A)。 A、0.5m B、0.5m C、1m D、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