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一)理论价值(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
2、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二)实际应用价值(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
3、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
4、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Grutman(2004)、Popovic(1976)、Whyte(2002)等学者。其中Grutman的定义不仅“准确”,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5、。(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1988)、Beaujour(1995)、Beatson(1999)、Scheiner(2000)、Liberman(2005)、Trzeciak(2005)、Hokenson & Munson(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2007)将自译文本和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1100-1600)、近代时期(1600-1800)
6、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等三个发展阶段。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从“作者中心研究”、“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和“自译作家比较研究”三个方位全面提出了自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国内外自译研究大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和倾向很有启迪。细致地将双语者划分为环境性转换语者、口语性双语混用者、书面语双语使用者、称职性双语者、地道双语者、多语者等六种,为自译性的双语研究建立了全新的
7、翻译分析范畴,从而为深入研究自译和双语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不过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双语写作与自译的区分。(3)自译家及其自译研究。根据Grutman(2004)和Hokenson & Munson(2007),在16世纪,欧洲很多诗人流行翻译自己的拉丁文作品,最早开始了自译活动,如查理五世的宫廷译员Oresme、法国最早的抒情诗人dOrans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和诗人Belleau都有大量自译作品问世,自译语言集中在法语与拉丁语之间。到19世纪,法语逐渐取代作为共同交流媒介的拉丁语,开始起到通用语言的作用。此时自译作家主要有英国Donne、西班牙de la Cruz和意大利Goldoni。
8、不过此时以拉丁语为目的语的自译活动仍在继续,如政治思想家Bacon和Hobbes以及哲学家Ren等自译作品有的是从拉丁语自译成法语,有的是从法语自译成拉丁语。在19241969年间,因受到美洲语言冲击,逐渐形成了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自译格局,自译风格从法语的高雅转变为英语的朴素、通顺、准确。翻译重点从中欧逐渐向北欧、东欧、亚洲和美洲发展,印度Tagore、英国Beckett、俄国Nabokov、波多黎各Ferr均为此时杰出自译作家,他们都倾向于以英语为目的语(Hokenson & Munson,2007)。其中Beckett自译的许多作品为人所熟悉: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
9、)、莫罗瓦(Molloy)、马龙之死(Malone Meurt)、无名者(LInnommable)等。这些书都是从法语译成英语。然而学界直到1980年才开始真正注意Beckett的双语自译现象,而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和心理意识。在我国,自译活动开展较晚,对其研究零散不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自译家及其自译活动。我国自译活动以现当代文学阶段最为突出,自译作家主要有林语堂、张爱玲、白先勇、萧乾、余光中、刘诚之等。其中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张爱玲自译赤地之恋,五四遗事等。白先勇自译台北人、香港一九六零等,萧乾自译吐丝者、土地回老家等。(2)自译家或作品个案研究。这方面研究
10、者主要有吴波(2004)、林克难(2005)、吴琳(2006) 任晓梅(2006)、陈吉荣(2008,2009)等。林克难研究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后,认为萧乾自译的删节译法开创了文学翻译新路,并指出文学翻译不应该只有诠释加注一种办法。吴琳通过对白先勇台北人的系统性研究,发现尽管自译家会对原作做了些修改调整,但在翻译中他担当的仍是译者角色,并认为自译不仅仅是翻译原作,更是弥补原作不足,澄清含糊之处,让自己意图更加明确的途径。任晓梅对林语堂啼笑皆非的策略作了细致研究。陈吉荣(2009)将张爱玲自译个案置于翻译现象学背景,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描述相结合方式,对自译语料进行分时段研究、内部对比研究和外部比较
11、研究,并梳理了中西方对自译研究的论述,尝试构建自译理论,是对我国文学自译研究一大贡献。综上所述,文学自译研究似有以下不足:(1)文学自译定义和范畴界定,尚需深入和统一;(2)以某位自译家的某部自译作品为个案的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屡见不鲜,但对同类或跨类双语作家和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比较研究似未涉及或甚为罕见;(3)研究者或注重自译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其理论的哲学思辩演绎受到一定局限,研究视角稍显单一,理论探讨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有待加强,跨学科意识尚显不足,因而自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普遍性和开放性也就难免欠缺。自译的理论基础、本质特性和运作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12、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2页,不能加页)(一)研究目标(1)通过探索国内外自译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释自译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能使人们对自译这种特殊翻译的研究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这种特殊的翻译方式有所思考。(2)自译的作品一般都是文学作品。通过阐述自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自译的理论基础,阐释自译的运作机制,对丰富翻译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翻译研究不乏开拓性意义。(3)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环境性转换语者”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与翻译观的引
13、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这对丰富自译理论内涵和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立足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等视角,廓清自译概念和内涵,探寻自译的理论基础,并在对四位自译作家及其作品分析研究基础上,阐释自译的运作机制,析出自译方式的特殊性与本质属性,旨在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进而揭示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研究内容主要有:
14、(1)自译及其范畴界定研究。对自译科学定义以及范畴界定是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目前译界对自译是不是属于翻译范畴这个问题,究其实,其症结恐怕不在自译本身,而在于自译冲击了传统和现代的翻译伦理观念。(2)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目前学界以某位自译家的某部自译作品为个案的研究(作者为中心的研究和单文本自译作品研究)屡见不鲜,但对同类或跨类双语作家比较研究,即同类或跨类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研究似没涉及或甚为罕见。(3)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研究。自译是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合一的特殊翻译形态。虽然其形态特殊,但还是翻译。既然如此,为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就必须先探寻其理论基础。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
15、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可视作对其作出阐释的基础理论。(4)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研究。自译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的重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它简化了阅读阶段,集作者和译者于一身的自译者,抑或著作权属自己,抑或语言文化不同,往往表现“大胆自由”, 翻译与创作互动,译中有作,作中有译,亦作亦译,翻译主体间性微妙而复杂。(5)文学自译的标准策略研究。自译者在自译过程中由于受强烈的“自我完善”心理所驱动,主要受到自己的世界和读者的世界的影响,往往以“融合读者期待视野,忠实原作之神”为主要标准,因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往往更加灵活自如多样,通常采用回避(主要通过删译和节译)和过渡诠释(主要通过增译)两种策
16、略。(三)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本课题研究拟突破的重点有三:一是通过考察自译与他译的语言认知过程,阐释自译活动的运作机制;二是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三是自译者在自译过程中所持的翻译标准及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对普通翻译(他译)研究有哪些启示意义?本课题研究拟突破的难点有:(1)自译研究目前处于边缘状态,学界关注零散不多,重要研究文献的跟踪和收集,即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把握有一定困难。(2)虽然自译实践分析并非本研究核心,但因需借助相关语料译例来阐释自译运作机制、标准策略问题,所以在自译作品选取上,选什么?怎样选?选后又将以何方法加以分析从而科学有效地服务于研究主题?三、本课题的研究思
17、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2页,不能加页)(一)研究思路首先,我们根据Hokenson和Munson(2007)关于自译性双语研究的翻译分析范畴,即将双语者划分为“环境性转换语者”、“口语性双语混用者”、“书面语双语使用者”、“称职性双语者”、“地道双语者”和“多语者”等六类,选择其中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文学自译作家“环境性转换语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自译家具体限定在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我国著名自译作家上;然后,通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自译及其范畴界、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以及文学自译者所
18、持的标准和自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考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二)研究方法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1)对比分析法。 一方面,对国内外就该选题的研究动态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对此,充分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后,再探索前人研究的不足。我们主要发现目前学界对自译研究主要在自译的概念和领域厘定以及对同类或跨类自译家及其自译作品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方面存有不足。因此,本项目努力通过对比分析,探索新的研究内容,希望有所突破和创新,以期对翻译研究有所启示。(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法。该选题将对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乾等四位“环境性转换语者”自译作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了充分说明问题,我们对相关部分
19、(如原作与译作的个人用词倾向、高频词语、句法等)进行定量分析,或是借鉴已有的数据资料,或是自行收集语料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其它部分所涉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三)计划进度计划发表论文3篇。预期研究成果及其出版计划如下:(1) 2010年6月之前 完成撰写并发表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约6000字)(2) 2010年10月前 完成撰写并发表文学自译: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约7500字)(3) 2011年4月前 完成撰写并发表文学自译:标准与策略(约6000字)(四)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对此课题酝酿和积累已久,现已完成阶段成果论文1篇(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约6000字)。本课题最终成果论文(
20、3篇)的撰写提纲已定稿,有望于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初稿。课题申请人研究基础好,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 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以雷雨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4).3 汉语析字及其英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06(3).4 英语同源修辞格及其翻译J. 外语教学,2004(1).5 务实致知致用J. 中国翻译,2006(5).6 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J. 2009待刊.(五)资料准备情况课题组已查阅检索了大量文献资料,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积累了足够的语料和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有:1 陈吉荣
21、,王宏印. 从节译看自译的具体化策略J.外语教学, 2008(2).2 陈吉荣. 基于自译语料的翻译理论研究以张爱玲自译为个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3 林克难. 增亦翻译,减亦翻译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启示录J . 中国翻译, 2005(5). 4 任晓梅. 自译浅析:以林语堂与徐诚斌译的啼笑皆非为个案D. 天津:天津外语学院, 2006.5 吴 波. 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以台北人的翻译为个案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6 吴 琳.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D .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7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
22、d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 Beatson, Jennifer Marie. Self-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Rosario Ferrs “Maldito Amor” “Sweet Diamond Dust”M. Vanderbilt University, 1999. 9 Beaujour, Elizabeth Klosty. “Bilingualism
23、” and “Translation and Self-Translation”A. In Vladimir E. Alexandrov (ed). The Garland Companion to Vladimir NabokovC.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5.10 Fitch, Brian Thomas. Beckett and Babel: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of the Bilingual WorkM.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
24、ress, 1988.11 Grutman, Rainier. “Auto-Translation” in Mona Baker ed. Rou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Stud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2 Hokenson, Jan Walsh & Munson, Marcella. The Bilingual Text: 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Self-Translation M. Manchester:St
25、. Jerome Publishing, 2007.13 Liberman, Esther. Tongues United: Metaphors of Multilingualism in the Writings of Vladimir Nabokov, Jose Donoso and Augusto Roa BatosM. Harvard University, 2005.14 Scheiner, Corinne Laura.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in Self-Translation: Samuel Beckett and Vladimir as
26、 Doubled Novelist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0.15 Trzeciak, Joanna Maria. Visions and Revisions: Nabokov as Self-Translating Author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5.16 Whyte, Christopher. Against Self-translationJ.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2002(2).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限800字)(一)中期成果 完成三篇论文初稿撰写并正式发表论文1篇以上(含)。(二)最终成果 论文3篇。这三篇论文题目初定如下:(1)文学自译研究:现状与趋势(约6000字)(2)文学自译: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约7500字)(3)文学自译:标准与策略(约6000字)(四)成果预计去向 正式发表、出版。五、经费概算(单位:万元)类别金额(万元)类别金额(万元)图书资料费0.6咨询费/数据采集费1劳务费0.8调研差旅费0.8印刷费1.6设备购置与使用费1管理费0.2小型会议费/其他/合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