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梅州揭阳两市四校 2008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 文 试 题语言基础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攫铄(ju) 倥偬(cng) 欲壑难填(h) 广袤千里(mo)B.禀性(lng) 犄角(j) 余勇可贾(g) 联昧而至(mi)C.扎(zh)钢 劬劳(j) 乳臭未干(xi ) 汹涌澎湃(pi)D.木讷(n) 骨骼(g) 飒爽英姿(s) 顺蔓摸瓜(w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意识到,用一种发展模式、一种政治主张来 多彩世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为我国经济的繁荣 出更加美好的发
2、展远景。人,可以抛舍许多,却绝不可抛舍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却了对它的 ,便也失却了良知。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13 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A制约 勾画 眷念 更/和 B制约 勾勒 眷恋 更/乃至C规范 勾勒 眷恋 也/乃至 D规范 勾画 眷念 也/和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植手术后,患者还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才能保住生命。B. 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C.
3、 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D. 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4、下面一段话语序不合理,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3 分)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方的母亲的信。我就在骑楼下躲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4、。A. B.C. D.二、古诗文阅读(共 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10 题。 (24 分)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
5、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注释: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 闾里:乡里。方山冠:汉代祭
6、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 年)贬到黄州的 。使酒:酗酒任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傥:倘或。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7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 分)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A B. C. D.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
8、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 ,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9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 分)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文: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译文: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 。10为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3 分)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
9、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二) 、诗歌鉴赏题(共 6 分)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台 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 ,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 “无情”?(3 分)(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全答按前三题计分) (6 分)(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10、屈原离骚(2)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3) , ;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杜牧阿房宫赋(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陶潜饮酒三、社科类文体阅读(15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 ,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到托尔斯泰的复活 ,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
11、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
12、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 ,并非“再看一遍” ,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 ,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 “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
13、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13、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B.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C.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D.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14、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C.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D.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15、对“名著需要重读”
14、的“重读”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B.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C.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D.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16.名著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最重要的承载者,对于作者提出的观点,你能从另外的角度帮助作者说服你身边的同学吗?请你通过介绍一本具体的名著引领你的同学走进它的美妙世界。 (6 分)四、选考题。下列两道选考题(一)与(二)考生只需选做一道。(一)文学类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
15、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
16、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
17、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
18、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 ,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17.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