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浅析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的异同以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为例学生姓名:王硕学 院:历史文化学院专 业:历史学班 级:09历史指导教师:尚烨指导教师: 教授二 一二 年 12 月 摘 要公元前一世纪是古典文明较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发生的阿莱西亚之战和郅支城之战,体现了古代东西方在围城战中所奉行的两种不同的军事思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均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均重视联合当地力量、重视技术力量。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则在于战争进程、攻城方式和后勤补给方式上。正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中相同的先进因素,使古典文明保持了数百年的
2、辉煌。然而同样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理念中的不同点,使得两个文明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关键词:军事思想;围城战;后勤补给;文明进程AbstractThe first century BC is a relatively prosperous period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This period has occurred in the battle of Alesia and the War of Zhizhi City, reflects two different military thinking during the sie
3、ge pursued. As can be seen by compar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ilitary thinking in the siege to take reinforcements around point tactical emphasis on joint local force, attention to technical for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re that in the course of the war, siege mode and logistical way. P
4、recisely because Eastern and Western military thinking the same advanced the classical civilization maintained centuries of brilliant. However, the same i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ilitary concept, making the two civilizations eventually embark on a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
5、th, and eventually led to a different outcome.Key words:military thinking; siege pursued; logistical way;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目 录引言(绪论) 1一、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概况 2(一)阿莱西亚之战概况 2(二)郅支城之战概况3二、简析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一)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 4(二)两场战役之间的不同之处5三、简析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中的异同6(一)相同点及其原因7 1、围点打援7 2、注重联合7 3、科技先进8(二
6、)不同点及其原因9 1、东快西慢9 2、东攻西围10 3、东运西掠11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35引 言(绪 论)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状况和环境下会产生出不同的军事思想和理念,因此对比两个地区的军事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侧面反映出两个地区的文明差异。纵观古代战争史,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逐步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形成了两种军事思想和理念,一种主要见于以古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的西方各国的作战之中,而另一种则体现于
7、以中国西汉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东方各国的作战之中,除此之外的地区因发展程度较低,还尚未形成完整的军事思想理念。这两个地区所奉行的军事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二者有很多可比较之处。而围城战在这一领域被提及的并不多。本文将通过细致分析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这两场时间上相近、且同为围城作战的战役,阐述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的异同。学术界对于所谓“东方”与“西方”概念的界定一直有不同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往往会界定出不同的东西方分界线。本文主要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东西方对比,从古代一世纪的世界形式上来看,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军事思想基本上是相同的,亚洲大部分地区虽然作战方式上
8、有很大差别,但军事思想和理念上也基本上是相通的。因而本文将幼发拉底河上游(即古罗马与帕提亚帝国的分界线)以西地区定为“西方”,与之对应则把幼发拉底河上游以东的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定为“东方”,特此明晰。研究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有利于从该领域深入剖析东西方文明差异,并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东西方文明发展走向的不同,对于阐述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此,本文力求准确阐述古罗马与古代汉朝在围城战这一特殊的战争类型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军事思想与相近的军事理念,并进而引申到当时整个的西方与东方,通过这两大文明在各自所处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来阐述公元前一世纪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的不同点与相通之
9、处。以此来最终解释两大文明圈发展轨迹何以不同。一、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概况阿莱西亚之战与郅支城之战均发生于公元前一世纪,是古罗马共和国与中国西汉王朝各自对边疆民族进行的两场战役,对于这两大帝国当时与日后的发展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本文将对这两场战役各自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便于对两场战役所体现出的东西方军事思想差异进行具体的展开分析。(一)、 阿莱西亚之战概况阿莱西亚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2年,是古罗马著名统帅凯撒在征战高卢部落的八年战争中规模最大、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此战凯撒率领4万罗马军团击败了数倍于己方兵力的高卢联军,迫使高卢联军领袖韦森盖托里克斯投降。此战至今为止被看作是围
10、攻战和包围的典范之一。公元前58年,凯撒被罗马元老院任命为山南高卢的行政长官1。为了获取山北高卢的财富和土地,并锻炼出一直能征善战的军队,几乎在刚到任的时候,凯撒就发动了高卢战争。在短短数年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拉拢、分化、收买和战争,凯撒征服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所有高卢部落。但与此同时,高卢人的反抗意识也越来越强,公元前54年之后,高卢人的起义开始此起彼伏,就连凯撒在高卢的盟友爱杜依人1也逐渐参与其中,高卢各部落的同盟开始形成。公元前52年,他们在集会上推举韦森盖托里克斯为高卢同盟军的指挥官。当时凯撒本人在山南高卢,他不知道这个反抗他的同盟的成立。最早的反罗马迹象是卡尔努特人把凯纳布姆的所有罗马人
11、杀了。凯撒获得这个消息后立刻整顿他的兵马,开入高卢中部。从一开始凯撒就认定韦森盖托里克斯才是高卢人的主力和精神支柱,因此他亲率六个军团1和日耳曼盟军的骑兵追逐韦森盖托里克斯。两军在日尔戈维亚相遇,凯撒蒙受巨大损失后不得不撤军来避免大败。前52年夏双方的骑兵发生了多次战斗,罗马军中的日耳曼骑兵作战极为悍勇,凯撒军得以不断击败敌军,分散高卢军。韦森盖托里克斯认为此时正面对击罗马军队的时间还不成熟,因此他在阿莱西亚重组他的军队。阿莱西亚是一座建在一个山头的要塞,周围被河谷围绕,防御性能非常好。由于强攻没有胜利的指望,凯撒决定包围阿莱西亚,迫使对方粮绝后投降。为了保障彻底隔绝要塞与外部的补给,凯撒下令
12、环绕要塞修筑了一堵围墙。在三个星期内,他的工程师和士兵建造了一道长18千米,高四米的围墙。围墙的内部(既超被包围的要塞的一面)还有一道四米半宽、约一米半深的沟。离要塞最近的沟里引用周围河流的水灌了水。沟前还设置了陷阱等圈套,围墙上的瞭望台上布置了罗马弓箭手。1凯撒知道对方或派遣援兵,因此下令在内围墙的外面建造一座外围墙,让他的军队能够处于这两道围墙之间。外围墙的设计与内围墙完全一样,全长21千米,还包括四座骑兵营。罗马的包围军为自己被包围做准备。在凯撒布置包围圈的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派遣他所有的骑兵突围出包围圈到各自的部落求援,他自己率领8万高卢步兵镇守阿莱西亚城堡。骑兵们很快就把阿莱西亚被围
13、的情况通报给高卢各部落。为了营救他们的领袖、并借此机会击败罗马人,从而赢得独立,高卢人组建了一只庞大的援军(约25万步兵、8千骑兵),开赴阿莱西亚地区。1九月末高卢援军攻击凯撒的外围墙,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下令攻击内围墙,但是日落时这两次个进攻都被击退。次日高卢人夜袭。他们攻入了数段凯撒的围墙,但罗马骑兵迅速反应击退了高卢人。与此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下令进攻内围墙,也同样遭遇失败。但是此时罗马士兵的情况也相当糟糕。他们自己被包围,粮食殆尽,已经开始定量,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精疲力尽。次日,高卢援军中的精锐部队六万人进行总攻,与此同时韦森盖托里克斯的人则从各个方向向内围墙冲击。罗马人的状况越来越急
14、迫。就在罗马军的防线即将崩溃的时候,凯撒采取绝望措施,他带领13个骑兵队(约六千人)从后方进攻增援的六万人。这个行动出乎进攻者和守卫者的意料。罗马军团看到自己的指挥官身先士卒,冒险冲锋立刻士气大作,而高卢援军则仓皇退逃。在古代作战中一个阵营溃逃立刻就一发而不可收,高卢人大批阵亡,几乎全军覆没。韦森盖托里克斯认识到他的增援部队被击溃,突围已成不可能,于是决定投降。第二天他向凯撒交出了他的武器,结束了阿莱西亚之战。1 (二)、郅支城之战概况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由五单于争立的混战发展至呼韩邪单干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
15、为南匈奴。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康居王因数为乌孙所困,欲联合北匈奴击乌孙。郅支单于遂引北匈奴到康居东部筑城而居,路上死亡甚众,仅余3000余人。此后,郅支单于数击乌孙,又勒索大宛等国,令其每岁纳贡。2俨然成了西域地区的“太上皇”,这就不能不引起此前在西域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汉王朝的注意。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汉副校尉陈汤深虑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乃矫诏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分六校(即六队)击郅支单于。三校从南道越葱岭,经大宛至康居;另三校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界,至阗池(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西。时康居副王抱阗率数千骑袭掠乌孙赤谷
16、东,杀千余人,抢牲畜甚多。陈汤令西域诸国兵击之,杀460余人,解救被俘民众470余人,并获牛、马、羊作为军食。入康居界后,令士卒不得抢掠。至郅支城(郅支单于在康居所筑城池)60里止营。捕得康居贵人,了解城内情况。次日距城30余里止营。第三日,距城3里布阵。郅支单于以数百人披甲守城,向汉军呐喊。百余骑兵在城下往来,步兵百余夹城门列阵。汉军以弓、弩射郅支城下骑、步兵,其骑、步兵皆入城内。又以持盾者在前,持长兵器和弓、弩者在后,向城下进攻,仰射城上守军。并烧毁土城外木城。当夜,匈奴骑兵数百欲出城反击,被汉军射杀。郅支单于亦被汉军射伤,诸阏氏(单于妻之称号)多被射死。半夜,汉军攻入土城。时康居兵万余骑
17、环城十余处援救郅支单于,不利。天明,康居兵退却。汉军攻入城中,四面纵火。单于受重伤而死。是役斩郅支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18级,俘145人,降千余人。2 二、简析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经过上述对于阿莱西亚之战和郅支城之战的简述,我们对于两场战役的大体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两场战役时间上相近,均为围城战,且最终均是围攻者获胜,因而很具有可比性。下面就分别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一) 两场战役之间的相同之处 在阿莱西亚之战中,罗马军团想要取胜的关键不在于战胜困守于城堡内的高卢领袖,而在于击败数量更多的高卢援军,因此凯撒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确定了以少量军
18、队凭借工事抵御包围圈内敌军的突围,大部分军队用于对付高卢援军的作战方针。3而在郅支城之战中,汉军统帅陈汤也遇到了相同的困境一万多康居援军在攻城战最激烈时抵达城外,并攻击汉军侧背,与匈奴相呼应。在此紧要关头,汉军暂缓了城内攻势,集中力量击退了康居援军,从而使城内匈奴残军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在这一点上,两场战役的指挥官采取的策略可谓异曲同工。罗马人的骑兵力量不强,因而骑兵作战通常需要依靠作战当地的雇佣军或同盟军。例如,在上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阿莱西亚之战中,一支“日耳曼骑兵”对于罗马军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联合当地土著部落,获得可信赖的同盟军,对于罗马人的获胜有着重要意义。同样
19、,在郅支城之战中,陈汤“矫诏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这里的“西域城郭诸国兵”就是当地的同盟军。这些西域小国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战斗力不强,但对于西域当地的地理人文情况十分了解,对于郅支城乃至于康居国的情况也远比汉军熟悉。这些同盟军的加入大大减少了汉军开赴郅支城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不必要的摩擦,从而为汉军的获胜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对比这两场战役的时候,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不论罗马军团还是西汉军队,在作战中都动用了比敌方先进得多的技术力量,最终确保了战役的取胜。在阿莱西亚之战中,被围困的高卢军队有8万多人,外围的高卢援军有20多万,而参与此次战役的罗马军队总数不超过5万人。4之
20、所以罗马人在兵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仍能够取胜,除了凯撒本人的军事天赋之外,更多地依靠罗马人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工事、器械制造工艺。罗马人的攻城器械对于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高卢人的震撼是相当大的,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曾有过描述,在一次战役中,当罗马人把巨大的攻城车推进到高卢人的城池边沿上的时候,高卢人无不为之感到惊骇,甚至没等罗马人开始攻城就投降了。1在阿莱西亚之战中,罗马人造了两道围墙和无数防御工事,在战斗中这些工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减缓了罗马军团的压力,削弱了高卢人的人数优势。而对于当时东方的中国人而言,虽然构筑工事并非其强项,但中国人拥有克制游牧民族骑兵的利器强弩。西汉的强弩在对抗匈
21、奴骑兵的作战中非常有效,加上西汉的铸钢技术有所突破,汉军装备的环首刀也比匈奴人所使用的弯刀更加锋利耐用。这使得汉军凭借兵器优势常常能对匈奴军以少胜多。正如陈汤所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2。因此在郅支城之战中,匈奴骑兵多次突围,均被汉军射杀。这一系列的技术优势都最终决定了两场战役的结局。(二) 两场战役之间的不同之处 通过简要分析两场战役的概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阿莱西亚之战持续的时间要比郅支城之战长得多。即使仅从凯撒开始包围阿莱西亚城算起,直至阿莱西亚之战结束,前后也进行了两个月之久。如果从高卢人大规模起义、凯撒进军平叛开始算起,那时
22、间更是长达将近一年。反观郅支城之战,陈汤从决策部署、矫诏发兵到最终攻克郅支城、击杀郅支单于,前后不过数日。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一方面是因为凯撒作为高卢地区的行省长官和军中的绝对统帅,可以无所顾忌,而陈汤不过是一个副校尉,加上还有“矫诏”之罪,不得不尽快结束战事。另一方面,当时汉军中的骑兵所占比重比罗马军团大得多,加上汉军的步兵装备没有罗马军团的重步兵那样沉重,这就使得汉军的行进速度要快于罗马军团。此外,造成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攻城方式上的不同。在攻城方式上,两场战役的区别比较显著,罗马军团采取的是围困战术,通过长期围困阿莱西亚迫使高卢人最后粮尽投降。这一方式往往需要旷日持久,并且必须确保
23、被围敌军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罗马人所擅长的工事建筑恰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相比之下汉军则是以非常迅速的方式进行攻城,先“以弓、弩射郅支城下骑、步兵”,迫使敌军龟缩于城内,又“以持盾者在前,持长兵器和弓、弩者在后”,向城下进攻,并通过仰射城上守军,给攻城部队以“空中掩护”,使得攻城部队顺利攻入城中。显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弓弩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促使郅支城之战得以迅速获胜。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即是两场战役的性质不同,从而导致的指挥官的作战理念的不同。罗马军团进行此次战役的目的在于镇压高卢人起义,所以在转战中均为就地筹集军需粮草。或是向盟邦征集,或是在附近劫掠,凡是带不走的一律
24、烧毁,对高卢当地的破坏很大1,这也就使得高卢人面对罗马人同仇敌忾,连以往罗马人的盟邦爱杜伊人都参与到反罗马阵营,这给凯撒的作战带来了很大麻烦。而西汉军队的此次行动则更像是一场“斩首行动”,目的在于消除郅支单于这样一个西域的“不稳定因素”,军需用品和粮草多为己方筹备运输,虽然加重了己方的运输压力,但赢得了西域各国的好感。加之西域各国对于郅支单于的作威作福也早已存在不满情绪,在听闻陈汤矫诏征讨郅支城的时候纷纷响应加入西汉军队,不仅壮大了汉军的声势,也使得此次战役的人心向背更加明显,为郅支城之战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简析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中的异同通过上文对于两场战役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
25、大体上看出当时古罗马军团与西汉军队在围城作战中所采取的战法、策略和作战理念上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由于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共和国在西方世界居于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正如此时中国汉朝居于东方世界的中心地位一样,加之古罗马军团和西汉军队在各自所处的世界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因而二者之间的军事思想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对比。因本文所采取的战例均为围城战,所以下面单从围城战方面剖析公元前一世纪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 (一)相同点及其原因 1.围点打援纵观古代世界战争史,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围点打援都是围城战中的重要战法。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以“围魏救赵”而著称的桂陵之战,就是围
26、点打援的经典战法。而西方诸如此类的战役同样是数不胜数,本文中的阿莱西亚之战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为什么两个相隔数万里的地区,选择的战法却如出一辙?这都要归因于古代东西方在这一方面军事思想上的相通之处,即以尽可能小的伤亡代价获得战役的胜利。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古代世界人口还比较稀少,人口随气候的变化起伏也很不稳定,如公元前49年到45年古罗马共和国的内战,由于战争、天灾、瘟疫等因素,使罗马丧失了一半的人口。5西汉末年人口统计接近6000万,经过了两汉之际的天灾、战乱和饥馑后,东汉初年人口仅余1800多万。6中国东汉末年的刘备也曾说过:“成大事者以人为本”,7这里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口视为珍惜
27、资源。而在围城作战中,守方因有城池作为依托,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攻方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才能攻克城池。正如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孙子兵法中所说:“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再次伐兵,最次攻城。”8而当守方援军与围城部队进行野战时,因围城部队可以得知守方援军的行进目标(即被围城池),这样也就获悉了其行进的基本方向和路线,加之双方所处地势相近,围城部队就可以在较为有利的态势下进行战役,变被动为主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战役上的胜利。 2.注重联合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异地作战难度很大,因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对外作战时都十分重视联合当地力量,以此来解决和缓解后勤供给压力,争取同盟军,并
28、以此增加对陌生地区的了解。在古代的围城战中,西方国家的主要联合对象有盟邦、盟友和土著部族三种类型,例如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在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高卢人加入军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9。在这一场战争中的卡普亚战役,汉尼拔争取到了意大利南部多个城邦的支持,曾一度几乎把罗马逼入绝境9。同样是在这一场战争的后期,罗马人在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被处于兵力优势的迦太基人追击,但通过联合了当地的努米底亚盟军,西庇阿扭转了劣势最终取得了胜利9。而这一点在高卢战争中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先后联合厄尔维几人、爱杜依人、比尔及人等高卢部落,凯撒分化了高卢各部族,通过代理人安抚了高卢人的情绪
29、,并获得了强大的同盟军,解决了后勤问题,确保了最后的胜利。而在同一时期的东方,在进行对外战争时同样十分重视与盟国、属国和当地土著的关系。以西汉为例,在汉匈战争中联合多个盟国,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虽然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但西汉转而把联合目标转向了西域大国乌孙,并且建立了与西域诸国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对匈奴内部进行持续的分化瓦解,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如公元前121年,浑邪王和休屠王等降汉,共四万余人。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陇西、北地、朔方、云中、代五郡设五属国纳其部众2。这一系列的行动最终迫使匈奴转变了对汉朝的强硬态度,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
30、朝见汉元帝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都是希望加强汉匈关系。“罢边备塞吏卒”的请求未被接受,“愿婿汉氏以自亲”则得以实现,汉元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匈关系以王嫱(即王昭君)和亲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阶段。10 3.科技先进公元前一世纪是古典文明较为辉煌的时期,从地中海到黄河流域一字排开着古罗马、帕提亚、西汉王朝等多个文明,形成了一条地跨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之所以这些国家能够在与“蛮族”的交锋中占据上风,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它们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科技力量,尤其是军事科技。在古代东西方进行的对外围城作战中,守
31、方凭借城池,在态势上处于有利的位置,但攻方往往能够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扭转己方劣势,从而在对“蛮族”的围城作战中往往能够居于上风。例如,古罗马军团中设有专门的工程兵与机械兵,这类部队融汇和用用古典欧洲的工程技术与攻城机械,如弩炮、投石机、攻城锤、攻城塔等,在围城作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1。而同一时期的中国西汉王朝的军队,其军事科技更多地体现在各类兵器上。汉代中国的冶铁技术有很大进步,出现了“百炼钢”,钢的质地较为坚韧,这就使各类加长武器和新式兵器得以出现,如汉长剑、长刀、长戟以及著名的环首钢刀。弩也得到了推广和改进,出现了连弩、强弩、小弩等,进而成为汉军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制胜法宝12。古代东
32、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够拥有比周边“蛮族”更为先进的军事科技,是因为军事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没有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后盾,没有一套完整的制造业、手工业和维护体制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力量的。(二) 不同点及其原因1. 东快西慢通过对比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古代东西方对外作战中的行军速度上可以发现,古代东方的平均行军速度要快于西方,在古代中国,日行军100里(30公里)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例如,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曾率军8天行军800里12,平均每天100里。纯骑兵的速度就更快了,霍去病出征匈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
33、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12.虽然西方军队有时的一次性的强行军速度也很惊人,如凯撒在高卢战争中曾经三日内急行军80罗里(120公里)1,平均日行军达40公里。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同一时期的古代西方军队的行军速度不过是日行10到20公里左右。如前53年克拉苏远征帕提亚,每日行军不过15公里3。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古代东西方军队不同的装备和构成有关。这个时期的罗马军团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百人队,人数为一百一十人。一个罗马军团包括十个营。罗马士兵的标准装备是青铜或铁制头盔,躯干部分著铁甲或革胄;武器包括一面长方形木制盾牌,表面蒙
34、一层牛皮,高一米二,宽七十公分;三支标枪,其中一支是重型标枪,长约两米;最后是一支长五十公分的短剑。 罗马军团每个营配属骑兵一队,主力营骑兵为一百三十二人,其他的营为六十六人。这样一个罗马军团共有骑兵七百余人。罗马骑兵只著轻便的锁甲,武器是一面盾牌,一支标枪,和一柄长剑。罗马骑兵多数是从高卢或日尔曼招募,他们的坐骑基本上是身高腿长的北非或西班牙种。罗马骑兵需要接受步兵训练,因而他们落马以后仍然能够有效地战斗1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马军团的装备沉重,战士往往要负担数十公斤装备徒步行军,而骑兵在罗马军团中属于附属兵种,不能担任独立作战任务,只能与步兵协同作战。罗马军团普遍配备重甲大盾,防护力极
35、强,但是行动缓慢,很难实施东方式的奔袭、迂回。相比之下,同一时期东方军队的装备要轻得多,在西汉王朝中后期,骑兵已作为一支独立兵种而出现,加之自中国秦汉以来,军队受到匈奴骑兵的影响,“胡化”程度加强。军队更加讲究机动、灵活,装甲也比较薄,强调远程奔袭、大范围机动、运动战,大量使用弓弩,而不是像罗马人那样搞堂堂正正的两军对垒。所以组织严密的方阵,不再被看重,自然行军速度要快于罗马军团。2. 东攻西围在围城战的具体进行方式上,古代东西方也有很大差异。古代西方各国,如古希腊、马其顿、古罗马、迦太基等,在进行围城作战时往往都会实行围困战术,修筑包括堑壕、寨墙、箭楼等的土木工事包围城池,通过长时间的围困削
36、弱敌军士气和作战力量,最后的结果往往不是敌军粮尽投降,就是攻方通过攻城塔、攻城锤等器械攻入城内歼灭守军。不论是哪一种结果,历时往往都会旷日持久。如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在东征时进行的推罗之战,前后历时长达半年14。罗马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包围迦太基城,从开始到攻陷历时更是长达三年。即便是面对北方“蛮族”较为简陋的城池时,罗马人往往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攻陷,如高卢战争中的阿凡历古姆之战,凯撒以四倍于高卢人的兵力包围敌军,前后历时27天,最后依靠着攻城器械和敌军懈怠方才攻破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西方军队重视纪律性,在作战中更重视“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战理念,因而更能适应于围困战术。不同的是,东方军队在围
37、城作战时的方式基本上以攻为主,因为古代东方国家特别是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一再强调攻城是迫不得已之事,如孙子兵法里说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同时也在强调,“兵贵速而不贵久”。8如果需要攻城就要迅速攻下,以避免旷日持久的围城作战导致士气下降、处境被动。如公元初年著名的昆阳大战,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新朝军队由于没能迅速攻下昆阳城,最后被援军与守军里应外合打得大败2。 3. 东运西掠东西方的古代军事思想和作战理念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也体现在后勤供应
38、上。西方军队在对外作战中倾向于就地补充给养,而东方军队在对外作战中则更倾向于长途运输和随军携带。据古罗马对外战争的旧制,军队的粮食供应并不是由罗马本土负责,而是“由罗马的属地和行省供应,战争期间主将应自行筹集”15。因而在本文所述的高卢战争中,凯撒在粮食的供应上也就只能采取就地取粮、以战养战的策略,正如前苏联学者乌特琴柯所言,“在出征高卢时完全指望就地取得粮食”15。从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中可以得知,罗马军团在高卢取得粮食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依靠同盟城镇供应、强迫屈服城镇缴纳以及临时搜集和劫掠粮食和给养。其中第三种尤为普遍,因为即使是罗马人最忠实的盟友爱杜依人,也曾故意拖延对罗马军团的粮食供应,更
39、不必说那些被迫屈从的城镇。因此战场上的凯撒常常派士兵去敌对部族的村庄和城镇直接抢夺粮食,平民和罗马的敌人都是他们抢夺的对象。这种方式虽然是供应匮乏、打击敌人的最奏效的手段,但对于作战地区的破坏极为严重,极易使敌方军民同仇敌忾,不利于分化和瓦解敌方。此外,这样一种补给方式也仅适用于粮食产量丰富的地区,一旦进入较贫瘠的地区就不奏效了。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东方文明对外征战时的后勤补给则主要是由国家供应的。统治者往往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对外作战的后勤运输。据载,秦始皇发五十万士卒“南攻百越”,靠的是“使监禄凿灵渠运粮”;汉高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靠的是“萧何发蜀汉米万船以给助军粮”;汉武帝大
40、举攻匈奴、征伐西域,依赖的是从全国各地大力征调粮饷12。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之所以东西方对外作战在后勤补给上有这样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状况造成的。罗马本土本身并非产量区,粮食供应仅能满足本土的需求,无力大量供应对外征战的军团。加之意大利周边地区如高卢、伊比利亚等地大多粮食产量较为丰富,因而有条件实行就地补充给养的政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同时期那些国家和城邦在对外征战时的后勤补给方式与罗马人基本相同。相比之下,东方同一时期的诸文明绝大多数本身就处在富饶的产量地带,比如中国处在黄河流域,印度处在恒河流域,因而也就有能力在对外作战时从本土大量携带和运输军用
41、补给。但更重要的一点原因还是在于古代东西方不同的对外作战的军事理念上。罗马人的对外战争多为征服战争,其境外的作战理念是尽可能削弱敌人,因而在境外作战时通常是就地补充给养,实际上就是劫掠当地的市镇以获取军需。而中国古代的境外作战更多地属于“防御性攻势”,作战的目的在于保持当地的稳定和均势,以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虽然这增加了己方的运输压力、限制了作战范围与自由度,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地居民的敌对情绪,同时也就减少了作战过程中后方基地反叛的掣肘之患。结 论通过上文可以得出结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是东方与西方的文明通过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历史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公元前一世
42、纪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方面的相通之处体现在军事理念和军事技术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作战理念中均强调以尽可能少的代价取得胜利,均注重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也都很重视发展军事科技。这也正是古典文明得以在公元前后在欧亚大陆上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中的这些相同点,使得欧亚大陆两端几乎同时兴起了两个强盛的帝国古罗马帝国与中国汉王朝,并各自保持了数百年的辉煌。同时也要看到,古代东西方军事思想在围城战中各有所长,西方长于制造器械,在作战中更强调纪律性;而东方则更强调运动作战歼敌,长于机动,在作战中更注重谋略。这也正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东方被视为“奇技淫巧”而受到蔑视的制造业和理工学
43、,在西方却长时期受到欢迎。因为从围城战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军事思想可以看出,古代西方偏于理性思维,在各方面都以“规范化”为目的,在各个领域都倾向于“法治”。相比之下,东方人则更具感性思维,追求以“巧”取胜、四两拨千斤,在很多领域上也更倾向于人治。换言之,西方人更注重过程,而东方人更注重结果。正是源于古代欧亚大陆两端的这些诸多不同,使得两个古典文明圈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古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中轰然倒塌,又在帝国的废墟上孕育出新的近代西方文明,最终得以涅槃重生;而古代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内忧外患中仍能够屹立不倒,创造了辉煌的古典文化,却又在这种相对静止的历史环境中发展相对缓慢,最终走上了固步自封的
44、道路,这一点仍值得我们今天的反思和研究。参考文献1 古罗马凯撒(任炳湘译). 高卢战记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2 汉班固. 汉书匈奴传陈汤传西域传 . 北京:中华书局,19623 德特奥多尔蒙森. 罗马史 . 北京:商务印书局,20044 科瓦略夫(王以铸 译). 古代罗马史 .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5 古罗马阿庇安. 罗马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6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科学出版社,20017 晋陈寿 三国志蜀书 北京:中华书局,19828 春秋孙武 孙子兵法谋攻篇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9 古罗马 阿庇安. 罗马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1
45、976.10 刘光华. 关于西汉郅支城之战 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 刘衍钢马塞里努斯笔下的罗马工兵装备考J古代文明,2011.0112 汉司马迁.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本纪孝武本纪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13 张维. 罗马共和国陆军评价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14 古希腊 阿里安著 李活译 亚历山大远征记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 王振平. 论恺撒在高卢战争中的就地取粮政策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116 Stavrianos L.S. A Global History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致 谢 毕业论文到此就即将停笔了,回首这几个月以来的撰写和查阅工作,期间的感受绝非寥寥数语所能表达。撰写这篇论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从事学术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尚烨导师对我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