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我市医联体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4 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张勇带领教科文卫工委调研我市医联体运行情况,通过听取汇报,走访调研新桥卫生院、顾山卫生院、马镇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了解我市医联体运行基本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优化,更好地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我市从去年 9 月起,对全市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分别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两家三级医院为龙头,组成了以三级医院带动区域内若干家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医疗联合体,把推进医联体建设作为解决
2、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经过半年多的试点建设,目前我市医联体运行和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省、市有关方面的好评。1、建章立制,完善组织架构市政府出台了XX 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专门成立市医改领导小组,明确了组建医联体的指导思路、总体目标和实施办法。组建了市医联体指导工作小组,拟制完善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和成员单位近期主要工作任务。两大医联体也成立了相应的理事会,实行医联体指导工作小组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2、搭建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一是推进联合病区(科室)建设。开展联合病区(科室)创建,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抓手。人民医院与二院开展肿瘤科联合病区(科室)
3、建设,实现了人民医院的技术和二院的床位优势互补,试点 5 个月以来,二院共收治住院病人 392 人次(其中 183 人次为二院自行收治病人,209 人次为人民医院下转病人),减轻了住院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缓了解城西地区肿瘤病人就诊难的矛盾。二是强化特色科室建设。特色科室建设是化解乡镇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新桥内分泌科、石庄心血管科、顾山针伤科、城东妇产科和马镇痔瘘科等五个特色科室,如马镇卫生院与市中医院开展痔瘘病特色治疗,年门诊 260 多人次,开展手术52 台,人均住院费用由三级医院的 6000 元左右下降到 2500 元左右。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提升了基层卫生
4、机构的业务品牌,也方便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三是加强五大中心建设。加强五大中心建设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有效依托影像会诊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医联体内医技力量的共享,如人民医院肿瘤科医生可以在本院对二院肿瘤科病人病情进行有效会诊;依托消毒供应中心,全市医疗器械实现集中消毒,既保障了消毒质量,又减少了各级医院购买消毒设备支出,合理配置了全市消毒资源;依托临床检验检测中心,实现医联体各医院间检验检测结果同城认定,减少了病人重复检测现象,减轻了病人负担。3、人才流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是专家医生由上而下技术下沉。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作为医联体的龙头
5、医院,派遣本院专家医生到二级、一级医院定期坐诊,参与临床一线工作。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常驻新桥卫生院,与新桥卫生院专科医生、护士合作,组成技术核心团队,通过专科门诊、病人管理、科研帮带等多方位交流,实现了“授人以鱼” 到 “授人以渔”的转变。二是乡镇医生由下而上加强进修。青阳医院各科室与中医院一对一单线联系,各科室轮流派遣医生到中医院长期进修,提升医技水平。人民医院也接收医联体内医护人员的业务进修 20 多人次。三是管理人员双向互动提升水平。针对乡镇医院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专业出身、医院内部管理较为粗放的特点,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两家龙头医院对医联体内部分医院管理人员开展医院内部控制、医患纠纷处理、器
6、械药品管理等方面培训,逐步实现上下同步,规范医疗管理。二、存在问题医联体组建以来,调动了部分基层医院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医务人员专业能力,拉近了老百姓与专家名医的距离,也减轻了老百姓经济负担,但医联体改革面临的困难不容忽视,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快研究,着力推进。1、医联体的配套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新秩序,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市农保和医保在双向转诊方面的政策还不一致。我市农保对双向转诊病人免除了第二次住院起付线(俗称门槛费),并扩大了在基层医院就诊的结报比例,鼓励患者首诊进社区,从而减少
7、三级医院就诊压力。但医保按现行结算体制计算,双向转诊却意味着多交住院门槛费,这对部分病人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而且目前基层医院和三级医院就诊的结报比例差距也不十分明显,导向作用不大。如何让农保和医保在双向转诊方面实现有序统一,发挥医保应有的作用,是市政府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2、医联体组织架构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当前我市两大医联体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仅仅实现了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型联盟,在技术、人才交流互动层面开展了部分联合联动,在更大层面的人、财、物方面还没有实现有效统一,权责关系还没有得到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医联体内部利益分配还未有制度性设计,两大龙头医院对下级医院的人才、技术输出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8、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一些政策制度虽有设计,但还未落地,没有在医联体内得到实质性的落实。此外两大医联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和交流互动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3、医联体建设的速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医联体运行尚在起步阶段,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大龙头医院仅仅与二院、四院、青阳医院等 3 家片区医院开展了先行试点工作,面广量大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没有纳入医联体建设,特色专家门诊仅局限于新桥、顾山等部分镇街,广大人民群众就近择优就医的渠道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4、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市医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医联体建设中的人才流动,医联体三级医院医务人才的短缺和片区医院对
9、医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医务人才的急需之间的矛盾已初显。人民医院去年计划招收 60名硕士研究生,但实际签约只有 34 人,情况不容乐观。随着医联体建设步伐加大,成员单位的不断扩大,龙头医院向外输出人才技术时,医务人才不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鉴于医务人才成长周期长的特殊性,希望及早谋划,早做安排。三、几点建议医联体建设是我市医疗体制改革的积极尝试,是建立医疗新秩序,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进程。1、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把医联体建设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组织领导,
10、充分发挥医联体指导工作小组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理顺医联体内部人、财、物权责关系,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要尽快完善医疗体内部一体化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医联体建设中存在的精力不济、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上下共赢,共同发展。要加快医联体建设进度,把组织架构进一步纵向延伸到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3+2+1)+n” 全覆盖。要依托五大中心,实现医联体内部级医联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促进龙头医院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乡镇的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2、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医联体建设目标要推进基层医院差异化发展。
11、摆脱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小而全无强项的同质化制约,在技术上下功夫,借助三级医院的人才技术帮扶,结合地方疾病谱和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专科,形成品牌效应,赢得群众信任,吸引当地甚至周边的患者来就医。要在价格上有优惠,凸显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的结报比例差,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价格的实惠。要加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保扶持力度。通过基层首诊,引导双向转诊,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免除双向转诊二次住院门槛费,拉大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诊疗的结报比例差,用经济杠杆引导老百姓多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杜绝小病大治等对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的浪费,缓解三级医院日益严重的就医压力。要加强联合科室、联合病房建设。大力推行双
12、向转诊制度,特别是向下转诊,在缓解三级医院住院床位日趋紧张的状况的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逐步实现城乡医疗服务的均等化。3、强化考核,积极提升医联体竞争力要建立起长期有效、权责清晰的考核机制。指导工作小组要加强对医联体及总院长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定考核办法,严格纪律约束,以考核来促进医联体间的有序竞争和规范运行。要充分发挥医联体总院长负责制的作用,加强医联体内部的业务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内部考核,将病人关注的服务、费用、疗效、满意度、安全性等放在考核的重要位置,将考核结果与医护人员的薪酬、进修、职务晋升联系起来,切实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13、。同时加快人才培养,鼓励优秀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并在职称晋升、外派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针对绩效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过协调、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医联体综合能力和运行水平。4、加强引导,正确树立就医新理念要引导群众树立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新理念,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群众清楚地知道专家名医在一级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开通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专家会诊间的绿色通道,形成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新秩序。要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方便人民群众就医的新思路,以“江阴健康” 微信平台为载体,以医保为依托,实现挂号、检查、取药、付费的规范
14、有序,引导群众在社区首诊;引导群众配合个人健康信息建设,实现医联体内信息共享,形成完善的有据可循的健康档案和个人病史。近年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进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为社会付出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在陌生的大城市却一直处于“边缘” 状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况,特在 XX 市政府网站和 XX 区政府网站上分别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在线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测评的对象:截止 2013 年 12 月 18 日共有 68 人参与调查,其中:男 43 人,女 25 人;20-29 岁 25 人,30-39 岁 27 人,40-
15、49 岁 12 人,50 岁以上 4 人;小学文化以下 3 人,初中文化 18 人,高中以及中专、中技 15 人,大专 16 人,本科及以上 14 人;未婚:15 人,已婚48 人,离婚 5 人。2调查测评的主要内容:调查主要围绕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支出、养老、住房等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共计 16 个问题。二、在线调查的主要结果 1个人月收入:1000 元以下 3 人,占比 4%;1001-2000 元 4 人,占比 5%;2001-3000 元 26 人,占比38%; 3001-4000 元 15 人,占比 23%;4001-6000 元 15 人,占比23%; 6000 元以上 5 人,占比
16、 7%2现住房状况:租住集体宿舍 12人,占比 18%;租借私房 33 人,占比 48%;租住职工公寓 6 人,占比 9%;自有私房 17 人,占比 25%。3住房意愿:租住公共租赁住房 13 人,占比 20%;职工公寓 4 人,占比 6%;购买住房 24人,占比 38%;经济适用住房 13 人,占比 20%;普通商品住房 10人,占比 16%。4家属生活工作情况:留守在家 15 人,占比22%;与您一起生活,并有自己的工作 35 人,占比 51%;与您一起生活,但无收入 6 人,占比 9%;配偶与您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12 人,占比 18%。5外出务工的目的:养家糊口 36 人,占比47%;
17、换个环境 1 人,占比 1%;施展才干,发展自己 23 人,占比31%;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发展 8 人,占比 10%;跟着他人一起出来,没有什么目的 4 人,占比 5%;其他 5 人,占比6%。 6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建筑、装修等 7 人,占比 10%;个体工商零售业 3 人,占比 4%;it 技术等 4 人,占比 6%;生产一线工作 21 人,占比 32%;餐饮、酒店服务人员 3 人,占比 4%;销售业务等 6 人,占比 9%;企业行政人员 11 人,占比 16%;医务工作人员 2 人,占比 3%;零散用工 11 人,占比 16%。7每天工作时间:8 小时以下 13 人,占比 19%;
18、8-10 小时 41 人,占比 61%;10-12 小时 10 人,占比 15%;12 小时以上 3 人,占比 5%。8每月的休息日:8 天 12 人,占比 18%;4 天 33 人,占比 48%;1-2 天 6 人,占比 9%,基本不休息 17 人,占比 25%。9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外,收入主要用于:朋友交往应酬等费用 8 人,占比 11%;电话费、上网费 4 人,占比 5%; 寄回老家 16 人,占比 21%;旅游休闲等费用 5 人,占比 7%;存入银行 28 人,占比 37%;股票基金等投资 1人,占比 1%;参加教育培训等 1 人,占比 1%;其他 12 人,占比17%。 10没有参加社
19、会保险的理由:费率太高,承担不起 12 人,占比 20%;如果缴社保,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14 人,占比 24%;所在单位不给缴纳 14 人,占比 24%;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 3人,占比 5%;不知道异地转移或接续不方便 10 人,占比 17% ;对社保政策不了解 6 人,占比 10%。11采取的养老措施: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8 人,占比 13%;在打工的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 19 人,占比 30%;购买了商业保险 5 人,占比 8%;定期存钱养老 9 人,占比 14%;养儿防老 6 人,占比 9%;目前没考虑,等老了再说 16 人,占比 25%;其他 1 人,占比 1%。12进
20、城务工后最大的困惑是:工作及生活条件恶劣 9 人,占比 15%;遭本地人歧视排挤 5 人,占比 8%;没有社会保障生病没钱医治 3 人,占比 5%;小孩入托入学难 2 人,占比 3%;工资待遇低,生活费用高 22 人,占比 37%;怕失业找不到工作 7 人,占比 12%;工资被拖欠或者克扣 3 人,占比 5%;缺少朋友,感情孤独 5 人,占比 8%;其他 4 人,占比 7%。三、通过调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人员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21、。二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三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外来务工人员,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总之,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进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
22、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为深入了解农村进城务工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分析进城务工妇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及需求,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务工妇女群体,同时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妇联组织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全国妇联开展了专题问卷调查。以下是对问卷数据的初步分析。一、样本概况“千名进城务工妇女问卷调查”有三个特点:一是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问卷调查的城市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二是内容比较全面,涉及务工妇女生活和权益的多个方面;三是情况比较客观,调查采取随机选人,当面问答的办法,并对其中 30 人
23、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 份,由调查人员按照设计方案随机抽样,逐个访问填写,有效问卷 995 份;被访者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厦门、石家庄、沈阳、郑州、成都、绍兴、东莞 10 城市,其输出地涉及 26 个省的乡村或城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务工妇女生存发展的信息。问卷显示,进城务工妇女 63.4%集中在 30 岁以下;86.7%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54.8%在服务业工作,23.6%在制造业工作,还有 10.4%和8.3%的妇女成为管理人员和公司职员,她们是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个群体中 49.7%是未婚;已婚妇女与丈夫生活在一起的78%;有孩子的妇女近 40%将子女
24、带在身边。1年龄、文化程度和民族。63.4%的被访者年龄集中在 30 岁以下,3039 岁占25.8%,40 岁及以上者占 10.8%;86.7% 的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 48.7%为初中水平,高中以上占 38%;小学及以下占13.4%;91.8%的被访者是汉族。2婚姻和子女。接近半数的妇女未婚,占 49.7%,已婚占 47.3%,再婚占 0.4%,离异占 2%,丧偶占0.6%。值得注意的是,25-34 岁年龄组中,近 30%的人未婚。绝大多数已婚务工妇女与丈夫生活在一起(78%);64.2% 已婚生育妇女只有 1 个子女。有孩子的妇女 39.4%将子女带在身边;母子分处两地的,87
25、.3%每年见孩子 12 次,12.7%一年至两年以上才能见孩子一面。3职业分布与收入。79.1%的妇女打工时间在五年以下,54.8%在服务行业,23.6%在工厂,12.1% 自谋职业。可喜的是,10.4% 和8.3%的妇女为管理人员和公司职员。表明,随着进城务工妇女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她们的职业层次发生了改变。(由于有兼职情况,各比例相加后超过 100%)。72% 的妇女月薪在 500 -900 元之间,2.1% 月收入在 5000 元及以上。被调查者上个月的工资平均为 926 元(剔除无收入和超过 10000 元的极端值)。务工妇女对薪酬的满意度,64.3%月薪在 700 元以下
26、的妇女对自己薪酬不满意,多数人期望月薪为 1000 元;64.4%月收入 9001100 的妇女对薪酬满意。二、进城务工妇女的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显示,74.3%的妇女主动进城务工,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熟人介绍,外出前接受职业培训人数过半,家庭年平均收入由 8551 元上升为 2005 年的 19229元,半数务工妇女享受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险。表明:农村妇女求发展、求富裕的自主意识增强,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对拉动农村消费的功能日益显现;各种机构的组织服务能力与务工妇女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务工妇女的权益保障问题需进一步关注。1进城务工原因。40.4% 的妇女进城务工的最主要因素是“在家
27、挣不了几个钱” , 36.9%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 ”。2寻找工作的途径。务工妇女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熟人介绍。初中文化程度的妇女,通过亲戚、朋友和同乡介绍第一份工作的比例合计为 78.3%,目前仍然从事第一份工作的仅有 27.6%,再次找工作依然是通过个人关系的占 58.5%,而通过合法中介、用人单位等有组织转移就业的比例较低。表明:务工妇女进城找工作仍依赖传统的人际关系,各种机构的组织服务与务工妇女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3进城务工前后参加技能培训情况。问卷显示,外出前半数务工妇女接受过技能培训,说明各地加大了培训的力度。30 岁以下接受培训的内容依次是,打字 /计算机、美容美发、缝纫;年龄
28、越大,参加家政服务培训和没接受过培训的比率越高。进城务工后,42.5%的妇女没有参加过培训。4进城务工前后家庭的收入。被访者务工后家庭年收入有较大提高。务工前家庭年平均收入为 8551 元,52%来源于种粮收入,收入分别在 10%以上的还有做小买卖、种蔬菜水果、在家乡给人打工、养家畜家禽等。外出后,2005 年的家庭年平均收入是19229 元,其中务工收入的比例约占 40%以上,对家庭收入的贡献是明显的。5收入管理与消费。70.91%的务工妇女收入由自己管理支配;和父母丈夫共同管理支配的占 23.04%。独立的经济收入和管理支配权,使务工妇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家庭的需要支配收入,妇女在家庭中
29、的地位大大提高。6务工妇女与家乡的经济联系。51.6%的务工妇女在 2005 年给老家寄过钱,平均每人寄了 4994.23元,她们帮助家里添置的主要是耐用消费品:依次有彩电、手机、盖房/买房、冰箱、家具、dvd/vcd 机、洗衣机、摩托车、电脑、照相机、空调等。另外,有 75%的妇女给老家寄过东西,主要为衣服、食品、保健和营养品,分别占 35.2%、24.4%和 20.8%,书籍所占比率是 3.3%。表明:务工妇女的回馈功能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在家庭增收、生活宽裕中发挥了作用。7生活质量。吃住方式。56.2%的务工妇女吃住问题由用工单位(雇主)解决,26.9%不管吃住,10.4% 只管吃,6
30、.5%只管住。务工妇女大多与人同住,45.7% 是 2-3 人同住一室。值得关注的是,3.7%的妇女与 10 人以上同住,人均面积不足 2平米。另外,已有 4.9%的妇女自己购买了住房,成为准城市人。80% 以上的务工妇女每周能吃到蔬菜、肉蛋和水果,60%以上每周能吃到牛奶、豆浆和水产品。健康与医疗保健。半数以上务工妇女进城后做过体检,68.1%是自己花钱,其中 33.1%是按用人单位要求做体检的。调查显示,有 31.8%的用人单位每年为务工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如果患病,有相当比例的妇女选择了“先扛着” (36.9%)或者“自己买药吃”(26.5%),到门诊部就诊的占 36.6%,去正规医院的占
31、24.8%。休闲方式。排在前五位的休闲活动是:看电视、睡觉、逛街、聊天和看书报杂志。尤以看电视和睡觉的居多,各占 70%以上(多选题)。8权益保障。工作和休息时间。超时工作是务工妇女的常态,40% 的务工妇女每天工作 910 小时,24.8% 工作 11 小时以上,只有 35.2%工作 8 小时及以下,超过 8 小时能得到加班工资的是28.2%。每月休息 4 天的占 34.2%,多数没有享受到劳动法规定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的权益。签订劳动合同。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务工妇女与工作单位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务工年限对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具有一定的影响,务工 4 年以上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逐年提高。从职业类别看
32、,工厂工人和管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 71.9%和 77.3%,而服务业签订合同的比例较低,只有 36.9%。社会保险。半数务工妇女享受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险,其中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占 22.3%。务工期间有过生育经历的妇女中,既有产假又能得到基本工资的占 49%。51% 的妇女因生育受到企业歧视,其中,30%的妇女虽有产假但基本工资被扣除或降低了,值得关注的是,21%的妇女因怀孕或生育被企业辞退。是否受到雇主侵权。多数妇女在工作中未受到雇主的侵犯,但有 15.5%的人被老板拖欠过工资,7.3%的人遭遇过老板的辱骂,2.1%的人受到过带有性意味的肢体骚扰。是否有
33、过求职受骗经历。有过受骗经历的占 17.5%,受骗后,有 33.3%和 27.9%的妇女采取“ 向有关部门反映”、 “到派出所报案 ”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表明劳动者维权意识逐步提高。54.5%的妇女选择了“ 忍气吞声,不了了之”。三、对进城务工后生活的评价与期望调查显示,86.7%的务工妇女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半数妇女认为开阔了眼界,近六成妇女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90%以上妇女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表明,务工妇女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收获,适应职业需求的紧迫感增强,对子女健康教育关注度提高,希望政府和妇联提供就业和维权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1. 对城市生活状况的评价。86.7%的妇
34、女认为通过务工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觉得进城后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其次是改变了一些旧观念、挣到了钱、学到了技术、生活更有意思了、变得时髦漂亮了。80.8%的务工妇女认为没有被城里人看不起,其中 53.4%认为“刚出来时感觉被城里人看不起,现在几乎没这种感觉了”,有 1/5 认为“ 到现在都融不进城市生活” 。2. 对生活压力的评价。超过 90%的妇女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35 岁以下年龄组感受压力的人数最多,主要为“收入少,没保障” 、“学历低,缺技术”、“在城里没房子,感觉不安稳 ”、“工作不好或不稳定” 和“工作太累”,选择这五项原因的人数都接近或超过了 50%。最担心的事是“工作不稳定
35、 ”,依次是 “生病”、“老板克扣拖欠工资”、“孩子上学进不了正规学校” 和 “家庭不稳定”;半数妇女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文化太低,找工作难”;在有子女的务工妇女中,最焦虑的事是孩子问题(60.3%),主要原因是:“成绩不好” 、“不听话” 、“进不了合适的学校”等。 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59% 的务工妇女知道新农村建设,值得重视的是,71.8%的人是通过电视了解相关内容的。如果有能力的话,她们最想为家乡做的是:资助办学,改善家乡的办学条件(61.7%);多介绍一些乡亲出来打工,帮助更多的人改变生活(53.7%);以及“办工厂” 、“修桥铺路 ”、“办养殖场” 等。4遇到困难的求助对象。务
36、工妇女在遇到困难时(多选题),依次是向丈夫(63.4%)、朋友(60.8%)、父母(41.3%)、老乡求助(34.6%)。5最期盼政府做的事。85.7%务工妇女期盼“取消农村和城市的户籍差别”, “681%希望提供定向职业培训”,622% 需要“有专门机构帮助进城务工者维权” ;61 3%希望“监督用工单位提供社会保险”。6. 最希望妇联做的事。务工妇女希望妇联提供就业和维权服务。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希望讲授保健知识、组织活动、推荐图书、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得到帮助等。四、调研建议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
37、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做好农民工工作,既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根据“千名进城务工妇女问卷调查” 提供的信息,我们有如下的思考与建议:1.在农民工工作中体现性别意识。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是推进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政策明确,措施具体。鉴于务工妇女占农民工的 1/3 左右,她们在就业和生活方面有着特殊性,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落实意见时,应具有性别意识,完善有关政策;在检查和评估中增加女农民工的内容,注重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务工妇女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以及
38、子女教育等问题;同时,吸收同级妇联为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统筹部署工作,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工作条件,发挥妇联组织的积极作用。2.加大对务工妇女培训的力度。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后,42.5%的妇女没有参加过培训,这成为她们就业不稳定、工资水平低和自我维权意识弱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中,也反映出农民工就业培训和服务工作在总体上还不适应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主要存在投入不足,有的中介服务不够规范,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把务工妇女的技能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加大项目经费投入,保证妇女参训比例,并作为各地培训工作的评估条件;推动用工单位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安全生产和权益保障
39、等内容的培训;另外,将来料加工等庭院经济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以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3.切实维护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在务工妇女中劳动时间过长、休息时间较少、有的权益受到侵害等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有半数妇女享受到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险,但距劳动法的规定还有距离。在被访者最期盼政府做的事中,“监督用工单位为务工妇女提供社会保险” 占 61.3%。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对侵犯职工权益的用工单位,加大惩处力度;建议在即将出台的“劳动合同范本” 中,要包括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具体条款,为务工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保障;进一步健全维权网络,提高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如在农民工居住集中的社区,健全维权服务网络,在公共电话亭增设维权热线电话提示牌,就近、便利地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4.积极稳妥解决务工妇女子女教育和管理问题。调查显示,有近 40%的务工妇女将子女带在身边,其中 60.3%的妇女经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焦虑;另有 60%的务工妇女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家人代养,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数据显示,全国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学龄子女(14 岁以下)约 1460 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大约 800 多万。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