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一、区别 、问题儿童 1、概念: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2、 形成原因:主要是后天环境或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影响包括: A、家庭缺损,教育能力的薄弱或丧失;B、教育方法的不当(溺爱、娇惯、强制与粗暴、歧视)。C、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如暴力或反社会行为的渲染)等也将影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 、问题行为 1、概念: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妨碍个性良性发展、智能正常发展、身心健
2、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一系列行为。简而言之,问题行为是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儿童也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问题行为,不能把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叫做问题儿童,只有问题行为严重,而且很难改变的儿童才叫做问题儿童。因此,问题儿童是个别的,问题行为则具有普遍性。正常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暂时性、可治性。问题行为从其严重性上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不良行为习惯。社会适应不良。反社会性。、界限: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是教育工作对象;而违法犯罪行为是司法工作对象;变态行为是医学心理学认定的,属医疗工作对象。二、联系问题行为较易引起违法犯罪行为。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的
3、产生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会根源,而且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孩子偶尔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武断地把他们当作问题儿童,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家长和教师应深人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早发现问题儿童,使儿童健康成长。如果不及时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就很可能使“问题行为”的积累就会使儿童变成“问题儿童”。这种由量到质的转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问题行为的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出现了新的诱因,使问题行为升级;在一段思想潜伏期以后,行为上有了质的突破;由于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使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群体中成为“公害”;某些行
4、为的隐蔽性,对他人几乎不产生损害(例如退缩型行为),但由于问题行为对行为人自身的经常性、习惯性影响所造成的损害,终究破坏了群体的气氛、结构与整体的利益,进而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我们向别人提意见时,若带有一种强烈的否定意识,对方便不大容易听得进意见,甚至还会产生对抗情绪,小孩也不例外。这就是不少孩子染上不良行为后屡教不改的根源。作为师长,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不说有损其人格的话。其次,强化孩子的好行为,淡化其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捣蛋很可能是儿童想得到大人关注而采取的行为。因此应对孩子的进步适时地肯定与表扬,对那些不良行为适当地采取不理睬对策。最后,家长或教师
5、也要反省一下自己在儿童问题行为上是否有应负的责任。问题儿童的产生原因研究表明,儿童问题行为的持续存在,一般都是由不良的教育方式引起的。首先,人们总习惯于只从儿童本身的缺点、过去的事件等方面去分析儿童的问题行为,而忽视了环境及教育者自身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如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等问题,只考虑他注意力不集中,不考虑教师的授课水平对他的影响,不考虑他常受批评而对教师的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的影响。其次,只看到问题的消极面,没有看到积极面。如教师提问时,某学生总是抢答,以致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只认为他存心捣乱,却未看到他对课程很有兴趣等积极的动机。再次,对问题儿童往往只看到其缺点、短处,没发现其长
6、处和优点,经常过多地批评、贬低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对问题儿童施以正确教育的具体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征兆,防微杜渐。了解、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不应对儿童有过高过苛的要求。重视矫正问题行为的内部条件。根据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因势利导,耐心地、逐步地进行教育引导。尽量避免消极的惩罚。问题儿童的心理根源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的是由不良需要或开始主要是由好奇、试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有的是由于遭受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引起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要根源。问题儿童概念通常指品德上存在较严重缺点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张”,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头
7、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张十分精辟。如果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菜,我不喜欢吃!”“不要说那样的话,快吃吧。”“我不吃,我讨厌它。”“不吃它,对身体不好。”“如果是我喜欢吃的煎鸡蛋,我就吃。”“今天就凑合着吃它吧。”“不,我不吃!” 妈妈由于担心孩子挨饿,担心孩子因为没有满足愿望而变成一个问题儿童,
8、就屈服于他的要求,做一个煎鸡蛋,讨好孩子。 所谓欲望没有满足,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就为了这么一点不称心,孩子就会变成问题儿童吗?毋宁说恰好相反。儿童的心理分析: 只要坚持提出要求,妈妈总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完全相信,只要自己提出强烈的要求,就能达到目的;或者只要任性撒泼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肯定属于自己,自己总是比妈妈更强大。可以说,任性的孩子都是这样造成的。只要形成孩子是主人,家长是仆人的主仆关系,孩子就永远觉得当老爷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这样一样,孩子总是如愿以偿,要求也就越来越多。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心灵变成了自私欲望的奴隶,造成一种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对于这种情况
9、,他自己也并不感到满足。相反,这种不满还将变本加厉地发展下去。 妈妈的高招: 关键是,孩子稍微有一点不满情绪时,家长不要怕,应该告诫他要忍耐。切不可去做煎鸡蛋之类的蠢事。对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这句话,应当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一知半解反而有害。所谓欲望,就是人类绝对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例如,吃喝是“生理欲望”;爱情是“性的欲望”;希望结成伙伴是“归属欲望”和“稳定感的欲望”;希望得到人们承认是“承认欲望”以及获得成功时的喜悦是“成就感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精神上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除去这些必需品以外,其他的东西得不到满足,都应该教育他忍耐。家庭育儿中的6个不等式顽皮聪明 儿童过份顽皮并
10、不等于天真活泼,也不比普通儿童聪明,长大后不见得更有出息。顽童绝大部分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的结果,他们任性、好动,易于激怒,喜欢闹事,成年后完成高等教育及找到理想职业的人较少。 胖孩子壮孩 胖瘦并非衡量小儿健康的标准,健壮的小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无急慢性和先天性疾病; 2、面色红润,皮肤弹性好,毛发、指甲质地、光泽正常,体重增长正常,并与身材长相符,无骨骼畸形;3、聪明活泼,智力和精神发育正常; 4、适应外环境及社会的能力较强。 爱理解 有的父母只是一味地爱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营养品,搬回大本大本的参考书。然而,当孩子被课外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很理想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
11、理解,每位父母都应懂得这一点。 高智高智能 那些在儿童时期被定为高智商的“神童”,成年后无建树的俯拾皆是。美国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比智商包含更广的能力,如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身体活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等。营养药营养品 一些人把营养药当成营养品长期服用,这是有害健康的。如人参蜂王浆,儿童服之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促使性早熟;再如宝宝乐、铁维隆糖浆等;补血的营养药,如不按疗程长期服用,会引起铁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精神不振等。独生子女问题子女独生子女往往意味着溺爱、孤独、不适应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被当成问题儿童来研究。最近中国儿童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联合调查证实;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子女。独生子女求知欲高,注重个人价值实现,敢想敢说敢干,有强烈的创造性和现代技术的吸纳能力。其缺点为依赖性较强,社交能力弱,对职业的适应周期较长,不愿从事艰苦工作,但这并不妨碍社会的正常分工和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