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尹小梅(湖南交通 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摘要:在分析研究目前高职院校实用英语教学弊端的基础上,通过对对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进行分析,尝试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力求创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关键词:需求分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一、引言为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急切需求,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目前的高职教育正面临巨大转型,将由“重点扩大规模”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从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英语教
2、学如何能够在新的形势下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摆脱学科化的传统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摆在广大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大课题。二、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教学目标错位,高职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体现;第二、高职英语课程标准过分注重基础,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通盘考虑。2006 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指委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 ”教指委
3、(2008)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而目前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院校都过分地注重基础阶段,而在行业阶段受制于各种因素,包括师资、教材、教学硬件设施等,未能开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行业英语课程。 第三、高职英语课程应用性不强,应试倾向严重,未能充分发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反而受牵于它,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第四,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高职很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待科研,更是有极大的认识误区,很多老师对国家教育政策不敏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助关系。三、英语需求分析向前进等(2010)指出,高职高专
4、英语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决于企业或行业的“接受度” 。在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现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更要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向前进等(2008)就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技能的需求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不同的岗位,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岗位越高,对英语应用技能的需求越高,日常使用量也大,同时也更具体;在英语技能使用频率方面,听说频率最高,其次为阅读和写作,翻译最低。除了做社会需求分析,我们要设计出“以人为本” 、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程,我们还得对学生的个体需求有所了解,包括他们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期望什么,应该学什么等。教育学家 Lambert 和 Gardner 的研究表明
5、,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取决于学习动机。英语作为通用的国际语言,是求职、就业、加薪和职业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动机,但大多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而进行的英语学习活动,并没有“我要学,我想学”的主体意识。英语学习策略方面,大部分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中形成的一些英语学习习惯,到大学后并未能及时纠正过来,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觉运用各种策略来改善英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英语教学有必要加强英语学习策略教学。教学内容方面,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具备实用性,但是职业性特性不够,未能真正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学模式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师生互动是他
6、们最喜欢的英语教学模式,他们对于“填鸭式”的教师讲解比较反感。四、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职业教育课程论 (徐国庆,2008)中指出,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与普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因教育性质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因而其普通文化课程也应追求自身特色。徐国庆老师(2008)还将普通文化课程分成以下五大类:工具类课程;德、体、美育课程;公民生活类课程;专业准备类课程;生涯心理类课程。其中工具类课程定义为既是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又是联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纽带,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由此可见,高职英语课程属于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体系中的
7、工具类课程。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根据笔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第一、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技术、服务为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首先应该要突出实用性与职业性,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英语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第二、高职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第三,高职英语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除了“引进
8、来” ,我们还得学会“走出去”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负起桥梁作用。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设置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基础英语、日常生活英语、专业英语。其中基础英语包括 1、语音语调,因为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以开口说英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会英语音标,不会读,导致课堂互动没法开展;2、单词记忆,即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并有效的记单词的办法,并通过开展英语单词竞赛鼓励同学们背单词;3、基本语法训练。日常生活英语则是根据生活中最常经历的场景, 设计相关的训练主题,并在这些主题中插入中西文化的对比,通过这些主题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
9、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为满足社会需求,应适当增加听说训练比例,可包括以下方面:打招呼与告别(greeting and farewell) ,邀请(invitations) ,电子邮件(emails) ,预定( making reservations) ,就餐( at a restaurant) ,购物(shopping) ,娱乐与名胜(entertainment and tourist attractions) ,申请工作与面试(apply for a job and interview)等。行业英语即通过派遣老师下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不同专业对我们的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10、的前提下,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数量。课程开设时间分别是:第一学期为基础英语,第二学期为日常生活英语,第三学期开设行业英语。六、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考虑到课时有限,又是大班上课,根据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可考虑将教学组织模式改为 1+1 的模式,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在常规课堂教学以外由英语老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教学和学习活动。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二者既各自独立,又密切联系。英语课内教学系统地教授学生英语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第二课堂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课堂的教学
11、与学习活动又能有力地促进课内教学内容的吸收、转化、拓宽和巩固,使英语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和有效。所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第二课堂开设方式:1、开设英语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英语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高年级或者已毕业的英语成绩好,并且毕业后经常用到英语的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 2、开设英语选修课, 可开设英语语法 、 英美文化 、英语实用写作 、 英语电影赏析 、 英语语音 、 英语口语 、 英语阅读技能等课程。3、建设英语视听网络平台。根据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英语的视听属于语言学习的输入阶段,只有进行大量的英语视听,才
12、能够保证有效的语料输入,在此基础上,经过吸收、内化方能达到自由产出的目的。为了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面的、立体化的视听网络系统,可以包括:定期开放的语音室,每天定时的校园英语广播,定时播放英语节目的大屏幕电视,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系统,英语调频发射电台等。 4、举办英语沙龙: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由英语俱乐部或学生会学习部定期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借助各种活动所搭建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产出能力,提高学生以后职场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包括团队意识,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等。5、举办各种英语比赛活动。开展各种英语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
13、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可以开办的英语比赛有:英语演讲大赛;英语辩论大赛,英语歌曲演唱大赛,英语词汇大赛,英语书法大赛等等。 6、创建网络沟通平台。 老师们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的个人空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英语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及经验。七、考核评价改革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和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动态管理过程,即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价模式建议采用 1+1+N的方式。N 指的是形成性考核评价,占期末总评的 40%,可采取考核评价表的
14、形式,不同的训练项目应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表,考核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考核,应将能力培养,素质培养等纳入考核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与协作、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等方面,评价方式采取个人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形式进行全面考核。两个 1 各占期末总评的 30%,其中一个1 指的是期末笔试考试,试题来源于学院试题库(需要创建一个合理的试题库,重点考察阅读、翻译、应用文写作) ,另一个 1 指的是口语考试(可在期中举行,成绩不理想的,期末可以申请一次重考) 。八、总结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应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应用能力,兼顾层次差别,做到“因材施教” , “因校制宜” ,
15、协调好中学英语、公共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的关系,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体系,采用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真正实现“服务于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参考文献:1 Gardner,Robert C., & Lambert, Wallace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2.2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5-214.3 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R.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4 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白洪波.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 林区教学,2011(08).6 陈秀娟.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向J. 南方论刊,2009(7).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尹小梅,女,29 岁,硕士研究生,自 2008 年 9 月起任教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 讲授实用英语,主要研究方向为认 知语言学,高 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