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测试卷(满分: 100 分 时间: 60 分钟)一、积累与运用。 ( 26 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2依次填人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3 分) ( )( l )在场的多是内行,开口即见高低, ,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答腔。 ( 2 )得气力足,嗓子脆, ,咬字清楚。 ( 3 )人们等着瞧 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A 含糊不清 口齿伶俐 狂妄自大 B 含糊不清 牙尖嘴利 艺高胆大 C 含糊不得 口齿伶俐 艺高胆大 D 含糊不得 牙尖嘴利 狂妄自大3下列词语字形有误,请改正。 ( 3 分)油嘴猾舌( ) 顾明思义( ) 合
2、撤押韵( ) 口齿伶利( ) 十分精采( ) 优闲自在( ) 4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4 分) ( ) A 漆朴:诚实朴素。 门梢:门框上的横木。 B 招徕:招揽。 随机应变:跟着机会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C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凄厉:声音凄凉而严肃。 D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 5 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 3 分) 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 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 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
3、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 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萧乾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用恰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平淡而有味,这在他的作品 吆喝 中能表现出来。B . 俗世奇人以手艺人“好嘴杨巴”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为话题,均选择多件小事来表现,借多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C 春酒 一文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表达自己对故乡乡亲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 D 吆喝 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老北京随处可闻、五花八门的吆喝声。 7
4、下面三段话三个空,能依次填人并且能与之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3 分) ( ) 一个人自呱呱落地起, , , ,做母亲的实在付出甚多,且从不要求回报,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A 从冷暖到饥饿 从学步到学语 从成家到立业 B 从学步到学语 从冷暖到饥饿 从成家到立业 C 从成家到立业 从学步到学语 从冷暖到饥饿 D 从冷暖到饥俄 从成家到立业 从学步到学语 8 你在 到民间采风去 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了解了家乡各种风俗习惯,也一定领略了节日的热闹场景。请以“家乡的节日”为话题,作 50 字的介绍。( 4 分)二、阅读理解。 ( 44 分)(一) ( 18 分)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
5、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 (贴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 (钻飞)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
6、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 (落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 “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句中“疑心”和“竟”这两个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 4 分) 10 在文中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字,并说明原因。 ( 6 分) 11 ,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景色内容。 ( 3 分)12 本段体现了云南歌会的什么特色? ( 5 分)(二) “京味儿, ,三品(
7、26 分)听台湾人说过,也听香港人和广州人说过,他们喜欢“京味儿” 。“特别是你们北京的女孩子,说话可真好听呀:您好,您从哪儿来?”他们会给我学起北京话来,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 ,他们竟全说成“吃饭儿” 。这不仅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魅力所在。他们不知道,光学会了“儿” ,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就更是南辕北辙。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
8、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啦叽的! “ “灰” ,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不啦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您要是再往深了呕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这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
9、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足以言其臭。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 “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 “ 您瞧,颜色也能“挂” 。 “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 “ 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是什么,您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像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
10、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邢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咦,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 “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一片红 ,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您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 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 “五品”的境界? 也不管您对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
11、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 “京味儿”是需要“品”的, “京味儿”是值得“品”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 “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已保留一点“品”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3 题目 “京味儿”三品 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 2 分) 14 . “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 6 分) 15 . “京味儿” 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 ( 6 分) 16 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 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含义? ( 4 分)
12、 17 . “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人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在文中起的作用。 ( 2 分) 18 作者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 ( 6 分)三、作文。 ( 30 分) 19 也许沈从文(端午日 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 本命年的回想 中那乡土气息浓郁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是啊,我们有那么多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近年来,像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也开始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 ,而且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你了解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吗?回首往事,哪个节日最令你难以忘怀?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你有哪些看法和感受?请你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 ( l )文体不限; ( 2 )自拟题目; ( 3 )文中不得出现所在的学校和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 4 )不少于 600 字。八年级(下)语文 人教国标一 13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