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农业普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其中尤以户籍制度所规定的人的社会身份和以土地依存关系所明确的人的经济身份最为复杂,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城乡和不同经济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有效释放,并进而导致较少的农业生产资源与相对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之间发生矛盾。破解“三农”的难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人口的问题,让农村劳动力能够自由、充分、有效就业,并获得相应的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
2、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和有关资料,力求全面展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演变进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农业生产全面复苏,农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1991 年以前,南京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60%以上,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则保持在 10%以上。伴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多元化,农业在农村产业格局中的份额日益减弱,农业劳动力则开始大量从农村向城镇进行空间转移,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3、。自 2002 年起,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发生了整体性转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劳动力下降到 50%以内,并在随后的2年份中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从 1996 年到 2001 年的 6 年里,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总共只减少了 3.6 个百分点;但从 2001 年到 2006 年的6 年间,农业从业人员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则急速下降了 20.1 个百分点(见下表) 。1996 年2006 年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表年份 农业从业人员 比重% 非农从业人员 比重%1996 53.9 46.1 1997 52.8 47.2 1998 53.6 46.4 1999 53.0 47.0
4、2000 52.4 47.6 2001 50.3 49.7 2002 44.6 55.4 2003 40.5 59.5 2004 35.2 64.8 2005 33.7 66.3 2006 30.2 69.8 与此同时,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缩减了 3.7 个百分点,从 1996 年的 6.7%,一路下滑到 2006 年的 3.0%(见下表) 。1996 年2006 年南京市农业增加值比重变化表年份 农业增加 值比重%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1996 6.7 93.31997 6.4 93.61998 6.1 93.91999 5.7 94.32000 5.4 94.62001 5.1
5、94.92002 4.8 95.22003 4.1 95.92004 3.6 96.42005 3.2 96.82006 3.0 97.0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经济的历史演变过程,工业化经济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度和农业经济边际效益3的衰减,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向非农经济领域的转移。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既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性的结果,同时也是农村劳动力对满足自身发展与生活需求的一种合理选择。在二元结构社会中,普通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得到的收入与城镇居民从事非农经济的收入存在着巨大差距,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又导致了由于农业资源不充分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窘境。通过
6、分析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可以反映出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各种结构性因素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上三项收入并称为非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尤以工资性收入贡献率最大,而以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份额的减少,则不但意味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同时也表明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经济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非农收入。自 2002 年起,在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非家庭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往占据主要份额的以农业生产收入为标志的农民家庭性经营收入退居次席(见下表) 。此后,这种以“非农化”收入为主的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1996 年
7、2006 年南京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变化表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非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1996 3128 55.9 44.1 1997 3533 54.6 45.4 1998 3724 51.0 49.0 1999 3862 51.4 48.6 2000 4062 54.4 45.6 2001 4311 52.2 47.8 2002 4579 49.8 50.2 2003 4923 42.7 57.3 2004 5533 42.4 57.6 2005 6225 39.5 60.5 2006 7045 36.0 64.0 4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农与非农主导地位的逆转与农
8、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发生整体性转变恰为同一年份,比较两者曲线走向,吻合度高,相关性强(见下图表) ,两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1996 年2006 年南京市农民非农收入与非农就业结构走势曲线二、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流动现状第二次农业普查,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普查,全面反映出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实状况。1、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从业情况第二次农业普查中规定,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 2006 年末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即在本户居住 6 个月以上人口)中 16 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根据普查结果,2006 年末,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143.19 万人,占全市农村农业普查
9、登记人口的 62.2%。其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 份比重% 非 农 从 业 人 员 比 重非 家 庭 经 营 性 收 入 比 重5中,男劳动力 71.94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50.2%;女劳动力 71.25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49.8%。按照年龄阶段分组,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 岁及以下为16.64 万人,占 11.6%;21-30 岁为 20.70 万人,占 14.4%;31-40岁为 36.05 万人,占 25
10、.2%;41-50 岁为 32.59 万人,占 22.8%;50岁以上为 37.21 万人,占 26.0%。按照文化程度分组,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 4.16 万人,占2.9%;小学文化程度 44.32 万人,占 30.9%;初中文化程度 69.62万人,占 48.6%;高中文化程度 22.72 万人,占 15.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2.37 万人,占 1.7%。从上述两组分类可以反映出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两个特点:一是年龄偏高,总体结构上看,50 岁以上农村劳动力最多,而且这种趋势在溧水和高淳两个农业县份表现尤为明显;二是文化偏低,在总体结构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分别占据
11、了前两位,两者合计高达 79.5%,甚至仍有 4 万多劳动力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第二次农业普查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结构全市 城区 浦口区 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 溧水县 高淳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 143.19 7.10 16.82 7.48 4.77 34.79 32.08 19.83 20.32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50.2 54.5 50.3 51.1 54.6 51.4 47.6 51.8 47.9 女性 49.8 45.5 49.7 48.9 45.4 48.6 52.4 48.2 52.1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20 岁及以下 11.6 7.6 12.4
12、 10.3 9.0 11.0 13.8 11.8 11.1 621-30 岁 14.4 26.5 14.5 16.1 23.3 15.5 13.4 11.3 10.4 31-40 岁 25.2 31.8 24.8 23.9 28.4 24.5 23.7 24.9 26.6 41-50 岁 22.8 20.2 23.8 24.1 22.0 23.0 23.7 22.0 21.3 50 岁以上 26.0 13.9 24.5 25.6 17.3 26.0 25.4 30.0 30.6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2.9 3.6 2.2 1.6 2.7 1.7 3.5 4.6 3.1 小学 3
13、0.9 16.7 26.9 21.9 18.9 30.7 32.5 34.4 40.1 初中 48.6 57.0 50.1 51.7 53.4 50.9 48.7 45.4 41.2 高中 15.9 18.4 18.9 21.8 20.1 15.2 14.1 14.8 14.4 大专及以上 1.7 4.3 1.9 3.0 4.9 1.5 1.2 0.8 1.2 根据普查结果,2006 年南京市农村从业人员为 124.6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87.1%,农村从业人员总数之所以少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主要原因是属于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人员,由于身体残疾或在学等情况不从业形成的。南京市农村
14、从业人员中,在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 44.98 万人,占 36.1%;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 49.90 万人,占 40.0%;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 29.80 万人,占 23.9%。在第二产业从业,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择业的首选,在实际从业中,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当中仍有相当数量兼职从事二、三产业,以半年从业时间为标准划分,实际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约为 30%左右。第二次农业普查南京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全市 城区 浦口区 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 溧水县 高淳县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 124.68 6.11 14.64 6.54 4.11 30.40 27.67 17.36 17.
15、85第一产业(%) 36.1 15.9 36.5 34.7 13.6 28.7 36.2 47.6 49.4 第二产业(%) 40.0 26.7 39.7 38.4 47.9 47.3 41.6 35.1 33.6 第三产业(%) 23.9 57.4 23.8 26.9 38.5 24.0 22.2 17.3 17.0 2、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情况7第二次农业普查中规定,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 2006 年农村户籍人口中 16 周岁及以上从业人员到户籍所在镇街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的人口。根据普查结果,2006 年,南京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39.81 万人。其中,男劳动力 27.40 万人,占
16、68.8 %;女劳动力12.41 万人,占 31.2%。按照年龄阶段分组,在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 岁及以下为2.76 万人,占 6.9%;21-30 岁为 11.63 万人,占 29.2%;31-40 岁为13.97 万人,占 35.1%;41-50 岁为 7.98 万人,占 20.1%;50 岁以上为 3.47 万人,占 8.7%。按照文化程度分组,在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为 0.17 万人,占 0.4%;小学文化程度为 5.32 万人,占 13.4%;初中文化程度为 26.33 万人,占 66.1%;高中文化程度为 7.11 万人,占 17.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 0.88
17、万人,占 2.2%。南京市农村外出劳动力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男性劳动力外出比例高,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性别结构基本是均衡的,为50.2:49.8,但在外出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占绝对多数,为68.8%;二是青壮年外出比例高,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年龄结构中 50岁以上的最多,但在外出农村劳动力中,最多的是 3140 岁年龄组的劳动力,其次是 2130 岁年龄组,两者合计达到 64.3%;三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增加,小学和文盲文化程度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第二次农业普查南京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全市 城区 浦口区 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
18、淳县8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39.81 0.94 4.62 1.76 0.70 6.87 12.74 4.84 7.34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68.8 55.8 67.1 61.2 61.5 64.0 69.9 69.3 76.4 女性 31.2 44.2 32.9 38.8 38.5 36.0 30.1 30.7 23.6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20 岁及以下 6.9 3.1 7.3 6.2 3.1 7.9 7.2 6.4 6.6 21-30 岁 29.2 36.0 32.4 36.1 35.8 33.2 30.6 25.8 20.2 31-40 岁 35.1 3
19、3.6 31.9 30.4 33.3 32.9 33.3 37.3 42.3 41-50 岁 20.1 21.6 19.9 20.2 20.1 18.1 20.4 21.0 20.6 50 岁以上 8.7 5.7 8.5 7.1 7.7 7.9 8.5 9.5 10.3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0.4 0.4 0.2 0.1 0.3 0.3 0.5 0.7 0.6 小学 13.4 4.5 9.5 5.2 7.0 11.8 13.7 15.3 19.1 初中 66.1 54.3 65.9 55.7 53.5 68.1 70.4 67.2 61.4 高中 17.9 31.2 21.
20、6 34.3 29.3 17.8 13.9 15.7 17.2 大专及以上 2.2 9.6 2.8 4.7 9.9 2.0 1.5 1.1 1.7 根据普查结果,从外出劳动力流向区域看,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为 15.92 万人,占 40.0%;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为 17.92 万人,占 45.0%;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为 3.53万人,占 8.9%;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为 2.44 万人,占 6.1%。从外出劳动力从业产业分布看,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为 0.82 万人,占 2.1%;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为25.16 万人,占 63.2%;在第三产业
21、从业的劳动力为 13.83 万人,占34.7%。由于南京市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渠道相对宽广,因此外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南京市内为主,比例占到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八成以上,而外出就业选择的产业中,六成以上为第二产业。第二次农业普查南京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全市 城区 浦口区 栖霞 雨花 江宁 六合 溧水 高淳9区 台区 区 区 县 县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乡外县内 40.0 16.6 44.2 37.0 48.3 57.9 33.2 45.9 31.5 县外市内 45.0 81.8 49.6 56.7 50.5 26.9 53.9 28.6 46.4 市外省内 8.9 1.3 2.8
22、 4.0 0.8 4.1 8.3 17.2 15.6 省外 6.1 0.3 3.4 2.3 0.4 11.1 4.6 8.3 6.5 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2.1 0.2 1.8 0.8 0.5 1.9 1.1 4.2 3.4 第二产业 63.2 31.9 59.0 57.5 53.0 69.1 59.3 64.8 72.4 第三产业 34.7 67.9 39.2 41.7 46.5 29.0 39.6 31.0 24.2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资源呈逆向发展趋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人口聚集带动了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南京市从业人员总量从 200
23、2 年的 270.27 万人,增加到 2006 年的339.11 万人,但农村从业人员却从 2002 年的 126.74 万人,减少到2006 年的 124.68 万人。2006 年农村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为 36.8%,比 2002 年下降了 10.1 个百分点,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按照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调查统计结果,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以从业时间划分的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 ,从 2002 年的 44.5%,上升到2006 年的 68.7%,增加了 24.2 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趋势。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首选根据统
24、计调查显示: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行业划分,制造业和建筑业名列前两位,分别占 29.1%和 16.4%,其他行业依次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6%;批发和零售业 6.5%;住宿和餐饮业 4.9%。另外电力煤气及水10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数个行业比例均低于 2%的合计为 5.8%,难以选择划分的行业如打零工等其他行业为 17.9%。3、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本地转移为主外出则遍及全国根据农业普查结果,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主要在本市,占外出劳动力转移比例的 85.0%,转移到省内其他城市的比例为 8.9%,转移到省外的比例为 6.1%。南京市
25、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外的区域广阔,遍及全国 30 个省、区、市,南抵海南省,西到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北至黑龙江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省外的地区中,上海市、安徽省和浙江省三个临近的省份所占比例高达 52.0%,其中上海市位居第一,所占比例为 23.6%,其次为安徽省 18.0%、广东省14.9%和浙江省 10.4%,其他在 1%以上的地区依次为北京市 9.0%、河北省 4.7%、山东省 3.9%、黑龙江省 2.8%、辽宁省 1.6%、福建省1.4%、湖北省 1.3%、天津市 1.1%和山西省 1.1%。4、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多为自发组织的形式由于自身工作技能和择业的需求存在客观的差异,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更多依靠的亲属关系和自我选择,有组织的外出相对较少。根据统计调查,2006 年,农村劳动力在离开本镇街外出务工形式上,排在第一位的是亲属介绍,占 43.6%,其他依次为自发外出占 39.9%、其他形式 8.8%、政府组织 3.9%和社会中介 3.8%。5、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规模总量上已趋于稳定根据统计调查,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总体上已经趋于稳定,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仍然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责任,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