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摘要 城市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在城市研究中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树立区域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注重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特别要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行政区交接地带建设的综合协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关键词 城市发展 腹地 区域观点 区域基础 世界城市网络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作为人类各种活动的集聚场所,通过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于外围区域发生多种联系,通过对外围腹地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区域的中心。外围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
2、。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因此,可以说,城市与区域相互依存,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均与对城市和区域的相互关系认识不清有关。因而,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研究需要研究城市以外更大的区域问题。需要澄清模糊的认识,弄清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城市有许多职能,可分为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也可以认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具体地说有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信息服务等职能。但城市最重要的特征还有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由于城市经济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集聚型经济,其生产效率
3、明显高于农村经济。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现代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区域生产力最高水平的代表,特别市在组织社会经济、创新、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有许多资料表明。在我国,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一般高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高于农村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何总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还是区域的商贸流通中心和交通中心。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必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主导和推动作用。城市还是各种政治和管理机构的集中地,是区域的政治中心。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城市不仅是区域的社会经济中心,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2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根本因素, 总的来说
4、, 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也就是说, 历史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衰替, 生产关系的交替和变革, 从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具体到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政治形势与国民经济发展任务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对城市发展制约较大的区域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 等等。区域经济条件如前所述,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 其兴起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在城市的内部, 而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产生的产品剩余。“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界限, 一般由该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所决定
5、, 或是由该国通过交换、政治和军事力量从国外获得粮食的能力所决定” 崎, 。有人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有同步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化的实质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经济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越大, 城市分布就越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 城市分布趋向平衡。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指区域或城市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事物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与山脉、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6、间关系, 称自然地理位置与交通线、农业区、港口及已有城市的空间关系, 称经济地理位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地理位置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表现在影响城市辐射和吸引范围的大小决定城市的优势产业部门和专业化市场。新加坡之所以成为东南亚的航运枢纽、转口贸易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煤油业中心、电器制造中心、修造船基地、金融中心、旅游中心, 都与它所处的欧亚东西航运中点这一位置分不开的。我国南船北马, 因而南方城市大都座落在河流汇合处, 北方城市大都座落在大道汇合处。城市的地理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从自然方面看, 沙漠扩张、海平面升降、河道变迁、港口的淤塞等等, 都会引起城市的变迁。经济地理位置的变
7、化, 如交通技术的改进,交通工具的变化、交通网的扩展、行政区划界线的变化等更是城市变迁的主要原因。苏北古城淮阴的兴衰变化可算是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淮阴位于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处, 又是古代骚道的必经之地, 历史上曾是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 淮扬苏杭” 四大名城之一。“ 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一曲歌,唐 温庭摘诗句。到明清时, 地处苏北平原的淮阴市更加昌盛既是淮、涟、泅、沐等流域的土产集散地, 又是淮盐的转运口岸, 再加上这儿雄居水陆要冲, 南船北马、潜运总汇, 商贾云集, 盛极一时, 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鸦片战争以后, 海运业和陆上交通的兴起, 这儿
8、南北水运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至例年, “ 津浦铁路成, 辕辙易向, 乃夷为僻鄙, 不复有问津者” , 淮阴彻底衰落了。目前淮阴仍仅为一个人口不足万的中等城市。自然资源 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开采条件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 水资源南丰北欠, 因而北方大部分城市都缺水, 一遇早年, 生产生活用水不足, 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水资源成为我国北方城市规模扩大的严重制约。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可导致城市特别是资源开采与加工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如大庆、克拉玛依为石油工业城市, 鞍山、攀枝花为钢铁工业城市, 而伊宁为森林工业城市。在传统工业阶段, 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9、。伯明翰英、匹兹堡美、鲁尔区的城市德等都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到现代工业阶段, 尽管由于资金、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提高, 而自然资源的相对重要性下降了, 但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文化传统、政治因素、人口素质等。城市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城市的规模、性质、职能、布局、建筑景观等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每一时代都在它所创造的建筑上写下它的自传” 公而记。中国历史悠久, 区域历史因素对城市影响深刻。河北承德曾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村, 清初满族选择承德建避暑山庄, 围绕山庄建外八庙。这一历史因素左右着承德的城市性质。刃多年来, 扬州曾是运河
10、潜运和盐务中心唐时有“ 扬一益二”之称白居易、李白、杜牧、欧阳修等唐宋名士曾定居、游览扬州清代扬州八怪在我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清初康熙、乾隆南巡, 多次驻足扬州, 等等。这些历史因素都促使扬州成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园林旅游城市。区域的文化传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移民观念的传统束缚、轻视经商的文化心理等观念, 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迁和向城市的转化形成了重重阻力。而年代迅速崛起的温州, 不仅资源贫乏, 而且交通不便, 其乡镇工业兴起和纽扣等批发市场形成的重要依托, 便是温州人历史上形成的外向型文化传统与改革开放时机的重合。政治因素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政治中心对城市规模影响较大。大多数传统意义
11、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在的城市是首位城市, 城市向外扩展较快。在我国, 政治中心行使社会经济文化管理职责, 与国民经济有关的金融、保险、信托、邮电、广播、电视等机构集中在政治中心。在现代化过程中, 这些部门发展最迅速。按我国的社会体制, 人、财、物按行政隶属关系分配, 政治中心在人财物方面有优先权, 容易发展壮大。因此, 城市的等级体系基本上与行政中心的等级体系一致。 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劳动效率、适应不同产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吸纳创新的能力。卯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既然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较高, 那么人力便是经
12、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因素, 提高人的素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社会活动中, 教育、医疗保健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战以后, 西德、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 其基本原因之一是与物质资本相比, 人力资本在战火中未遭到严重破坏。也可以说是由于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视而形成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区域基础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厂等, 其完善程度和空间分布, 对城市发展和布局有很大影响。区域性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交通、通讯是城市与外围区域相互联系的纽带, 其好坏程度将直接影响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范围, 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体系的形成、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 以及区域优势的
13、发挥和区域差异的大小。因此, 在城市发展、区域规划和城市化进程中, 必须重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加强跨行政区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避免重复建设, 节省投资。生态环境 城市发展受到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的制约。在生态敏感带和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 城市发展的余地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追求全面的生活质量, 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区域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为人类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研究城市发展要有区域观点和全球观点城市发展褥要区域整体发展观念的指导城市是大小不同的区域的中
14、心, 它不是孤立的, 因此研究城市问题必然涉及到整个区域。目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 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外围腹地的关系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特别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地区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各种关系就更为紧密,可以说密不可分, 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态势。城市发展要有区域整体性观念, 要重视城乡结合、大中小城镇结合的问题, 重视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再不能就城市论城市了, 要特别重视区域问题。因为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来说, 城市是局部而区域是整体不少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布局仅从局部来看是合理的, 但从整体来看是不合理的。例如,
15、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 首先是行政中心的职能, 至于全省的经济中心则要从全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要一提省会必然是全省的经济中心, 结果不从区域角度出发, 不讲具体条件, 什么工业都安排在省会城市。我们强调区域的整体性, 其目的在于促使区域持续、协调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加强区域规划, 重视区域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和指导作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可算是区域整体性规划的一个成功范例。区域内城镇的地域分工与协作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一定的腹地范围, 这一范围会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等级的改变, 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互联网等的改善而变化。城市发展不能脱离
16、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而孤立地进行。因此, 现代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必须从区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例如, 江苏省的沿江地区各城镇特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发展方向与地域分工问题, 如何确定才比较合理风景旅游城市如苏州与工业布局如何结合苏锡常三市及附近地区的轻纺工业如何合理分工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从长江三角洲这个大区域人手, 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否则就会造成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开工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等现象。这就要求各个城镇根据自身的历史基础、产业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等条件, 确定优势产业部门, 进行专业化生产, 避免“ 大而全” 、“ 小而全”的问题。实际上, 专业化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
17、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专业化协作生产将相同的产品、工艺过程差不多的加工工业零部件组织在一起, 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集中进行大批量生产, 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的目的, 也加强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之间的合理联系与协作, 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和经济日益全球化使城市研究需要全球观点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国际劳动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转变和水平分工的迅速加深, 经济国际化不断加强并达到了更高的阶段, 即全球化阶段。全球化削弱乃至抹掉国家之间的边境线而任货物和信息自由流通。与此同时, 世界经济已被置于一种只能称为信息化的机制之下要生产便
18、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 而信息的产生和交换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电话、电传、电子邮件等电子通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面对面的交谈。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经济和人口将出现集聚与扩散双向流动, 世界城市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全球性城市亦称国际性城市、世界城市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 国际上公认的全球性城市有纽约、东京和伦敦。这三个城市集中了远超乎比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特别是外国银行, 以及其他从事金融交易的公司它们还是世界各个最大公司总部的最大集中之处。另有大约个次全球性的或者说“ 地区性的”中心城市特别值得研究, 包括巴黎、旧金山、洛杉矶以及墨西哥城等。在我国城市中,香港包括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包括天津、台北等有可能成为次全球性城市或全球性城市。我们在研究上述这些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时, 必须从全球这一最大的区域着手, 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合理的方案。因此, 要在不同范围的区域内研究不同等级城市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