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大学生礼仪教育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欠缺,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
2、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
3、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
4、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
5、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
6、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着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
7、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
8、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
9、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1体制的变革
10、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至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
11、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2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礼仪教育的欠缺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
12、审美教育。 3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受到家长、老师、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日常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
13、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
14、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15、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
16、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4期. 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改革与战略.2006年5期. 赵梅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1期. 刘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