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必修一讲义.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38538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一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三历史必修一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三历史必修一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三历史必修一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三历史必修一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一落实课标讲义(2009修订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落实课标一、夏商政治制度(不在课标要求之内,简要了解即可)1、夏朝政治特点:第一个国家政权;从禅让制度到王位世袭制度;出现官僚、军队和监狱等国家机器,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但仍然保留着氏族公社的特点。2、商朝政治:以商部落为中心的诸侯国联盟;联盟内部实行内外服制度;诸侯国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二、西周政治制度1、分封制度(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关系)对象:同姓王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

2、、商朝旧贵族;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效果: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贵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瓦解: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2、宗法制度(解决王族和贵族的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大宗是嫡长子和嫡长孙血缘体系,小宗是其余兄弟系统;辅助工具:礼乐制度;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证贵族垄断特权地位。(6)对今天的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家庭建设、伦理道德和民族

3、凝聚力;消极方面体现在人情、宗派、任人唯亲等违背公平公正。3、礼乐制度(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含义:“礼”泛指表示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规定社会贵贱有序、各安其份;“乐”指音乐、舞蹈和歌咏等,它使各等级上下“和同”;作用:(直接)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有力工具;(根本)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有利统治秩序稳定;是周朝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

4、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落实课标一、建立背景春秋战国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1、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从分权到集权成为历史必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各大国在扩张领土上广泛采用郡县制;秦国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讨岭南,结束了550年的分裂局面。2、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3、思想基础:百家争

5、鸣中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朝君臣讨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王位世袭制和王位终身制;皇帝、朕、制、诏、玺等特定说法和规定。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书并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3、地方机构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朝推向全国;郡县两级之下还有乡里等地方机构。与分封制的四个区别:划分依据从血缘到地域;地方从分权到集权;统治者从贵族到官僚;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中央任免,是历史的进步。4、基本特

6、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家国一体;5、长期发展原因:第一,分散、稳固的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第二,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传统是其思想基础;第三,治理水患、抗拒灾害等需要是其社会基础。6、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7、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专制独裁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对后世的影响: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政治方面,

7、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稳定和发展;第二,积极方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利工程的组织建设;第三,文化方面,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消极:第一,政治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同时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第二,文化方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等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第三,经济社会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落实课标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关系)1、汉朝中外朝制度(一般了

8、解)汉武帝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概念:三省是尚书省总管六部,负责政令执行、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作用:第一,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第三,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3、宋朝“二府三司”基本要点: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合称“二府”, 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中书门下省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4、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内容: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全国最高

9、军事机关。作用:宰相权利加大二、选官制度: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意义3点: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 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地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

10、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第4课 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列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落实课标一、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1、汉朝王国问题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结果:汉武帝设刺史对全国13个州郡实行监察,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隋唐藩镇问题(1)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2)解决:宋太祖分割地

11、方权力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分割地方军权:第一,杯酒释兵权,兵权收归中央;第二,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三,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四,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特点:通过分权的方法实现集权结果:解决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4、元朝(一般了解)措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

12、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朱元璋废除丞相:原因:为了加强皇权,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荡的教训;废除:1380年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皇帝自掌六部;影响:历史上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废丞相之后皇帝政务繁多;沿革: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协理政事,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商讨;之后内阁地位逐步提高,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采纳都有皇帝决定。3、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原因:根本

13、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职责:参与皇帝处理内政外交事物,但品级不高,只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认识:第一,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4、军机处与明内阁比较:内阁地位高,可参与商讨;军机处则是为皇帝服务的秘书班子。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本质是人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

14、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6课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落实课标一、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1、地理: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土地少(三多一少

15、)2、政治:(1)希腊城邦政体:重叠的山峦和海岛的分割导致希腊半岛邦国林立、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制;(2)民主传统:前八世纪贵族制代替了君主制,选举制代替了世袭制、任期制代替了终身制、集体领导代替了个人专制。3、经济:人多地少,但有大海优势,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航海业和海军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4、文化: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希腊城邦文化繁荣,重视公民教育。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1、建立过程:BC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C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BC443年伯里克利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2、

16、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主要表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公民自由与权利、公民大会辩论章法、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陶片放逐法等;5、积极意义:伟大创举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伟大创举,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巨大效率激发了公民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廉洁行政群众监督减少以权谋私;文化成就创设了思想开放自由的社会条件,推动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巨匠。6、消极方面:代表性民主范围狭隘,真正享受到民主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原始的直接民主,

17、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男权主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暴力机器是维护本邦统治的工具;雅典实行民主的根本目的是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在城邦激烈竞争中,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无政府主义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民主的泛滥。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落实课标一、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般了解)1、君主制(BC6世纪末之前):君主专制、世袭、终身。2、贵族共和制(BC6世纪末):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协商、选举和任期原则;3、元首制(BC27

18、年):屋大维实行君主专制4、君主制(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二、罗马法的概念阐释罗马法是指自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的一千多年中,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体系完备的过程,它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广义的罗马法是制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万民法,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很多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都体现在法律中。(人教版)三、罗马法的发展历程1、形

19、成(表现形式):习惯法成文法(BC452BC451年)十二铜表法;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贵族利益。评价: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成为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维护贵族利益同时也是平民的胜利。2、发展(适用范围):公民法万民法(前3世纪至前1世纪)前者适用于罗马公民,后者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的各民族与外邦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高峰(法理思想):自然法自然法是指罗马法的法理思想,它所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是至高无上的等思想,是罗马法的精华部分,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4、完善(体系完

20、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统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评价;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是世界史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四、罗马法的影响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2、深远影响: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单元三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21、第9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落实课标一、权利法案1. 背景:政治:英国自古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经济: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展和资本积累逐步发展壮大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解放,科学发展2、颁布:1689年新英王威廉接受议会拟定好的权利法案3、内容特点:限制君权,议会主权4、地位:确立了议会主权地位,国王统而不治,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内阁制初步形成:1688年后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特点是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22、并与首相共进退。2、政党制成熟:19世纪中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胜的多数党组阁;3、议会普选权完善(一般了解):1688年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操纵议会选举;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1918年妇女获得选举权,国家权力重心不断下移,民主日趋完善。三.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1、议会主权,法律至上,议会是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监督权; 2、国王是国家元首,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是“统而不治”的虚君;3、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组织内阁;内阁从议会

23、中产生,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全体内阁成员对国家事物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4、政党政治,竞争选举。四、君主立宪制小结1、积极影响:标志着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有利于英国长期稳定发展。2、历史启示:制度创新;渐进有利于政治稳定;法治是历史进步;成功典范。第10课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课标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机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落实课标一、联邦宪法的制定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1.背景:必要性: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制存在局限;而在一个大国确保共和制也是美国面临的新问题。可能性: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

24、猛发展;欧洲启蒙思想传播2.标志: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颁布宪法,核心人物是“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3、宪法原则及内容:中央集权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联邦财政权归议会;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第一,三权相互制约表现: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并任命联邦法官;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法令和国会制定的法律违法宪法。第二,特点:任何一项权利都可以制约另外两项权利,同时又受另外两项权利的制约。第三,后来形成的两党制也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原则:总统

25、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4、宪法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依此建立起联邦制、总统制和共和制的国家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和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人教版、人民版合成)二、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巩固和完善:1、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南方蓄奴州叛乱,内战爆发,最终北方获得胜利。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了联邦制;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2、发展两党制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形成民主党、共和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是美国分

26、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政治选举都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被称为驴象大战,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第11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课标要求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落实课标一、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里程(一)走向共和的艰难里程1875年宪法颁布的背景1、革命历程曲折政权的七次更迭:大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君主立宪(17911792);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第一共和国(17921804);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18041814);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1830);大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

27、(18301848);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18521870);资产阶级第三共和国(18701940)。3、特点:君主制与共和制尖锐斗争,反复较量,社会长期动荡。4、原因:第一,政治上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联合反扑,君主观念顽固;第二,经济上资本主义力量弱小;第三,思想上启蒙思想宣传动员作用。(二)共和制度的确立1875年宪法1、制定:1875年第三和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2、内容: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任期七年,可连选

28、连任;与美国总统的差异在于:总统由议会选出,向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3、意义:政治: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促进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1、原因: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方式: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3、意义:结束了500多年的封建割据局面,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后的德国改变了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4、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781年宪法2、宪法内

29、容: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 帝国是联邦制国家。3、局限:帝国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军队在帝国中还占有重要地位。4、意义: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附:德国政体的演变1、君主立宪政体(187

30、11919):德意志帝国2.共和政体(19191933):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共和的共和国”。3.法西斯专制政体(19331945):与战争、集权、罪恶相连4.民主共和政体(二战后):铲除法西斯,彻底的民主改革。 单元小结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法律至上,人民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实行政党政治。 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版要点)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其作用有: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政体上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成果。早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尚不成

31、熟,但渐进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3、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比较项目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名称确立方式标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通过普鲁士王朝统一战争方式;1871年第一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通过民族独立政治方式;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和联邦制;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通过资产阶级大革命方式;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元首名称产生任期权力国王是元首;世袭产生,终身制;国王无实权,统而不治,礼仪角色;皇帝是国家元首;皇帝世袭

32、,终身制;皇帝有实权:可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集散议会、签布法律、统帅军队等,不受议会制约。总统是国家元首、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统帅;总统全国选举,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权力受议会和最高法院制约,但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掌管行政权任命内阁部长,是军队最高统帅,可与参众两院共创法律。政府产生负责对象权力由议会选举产生,多数党组阁,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行使最高行政权,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由皇帝任命产生;对皇帝负责;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由总统任命产生,与总统共进退; 对总统负责; 内阁与总

33、统行使行政权,总统是行政最高首脑;由总统任命产生,总统是行政最高首脑;内阁与总统共同对议会负责;内阁与总统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权力构成方式代表议会主权,议会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政党制度与竞选;选举权逐步扩大:有不独立的立法权,不能组织和监督政府;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形式上实行政党政治,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有立法权、监督政府权;有参众两院组成;政党制度,两党竞选;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不受行政干预;参议院议员名额按州,众议院议员名额按人口。有立法权,同时总统也有创议权;政党政治;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普选产生,但当时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历史启示政体形式多样,均是国情

34、使然;本质特征都是民主代议制;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都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民主权利,矛盾缓和,国家稳定和发展;都有一定局限,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分权也影响行政效率等。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崛起(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第12、14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标要求列举1840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落实课标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要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过程:第一段从广州、厦门、台湾、定海、吴淞到镇江;第二段从

35、广州、厦门、定海到天津。结果:签定南京条约:中国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经济、对外、思想、社会矛盾、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等方面具体分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原因: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战争第一阶段后签署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第二阶段后签定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

36、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割地、赔款、开口、侵略范围、政治特权等方面具体分析);引发太平天国起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3、甲午战争(1894-1895):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了侵略步伐;导火线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战场:从海战到陆战,从境外到境内。马关条约内容:割让辽台澎等地破坏领土主权;赔日2亿两白银加重财政负担;开放沙重苏杭四口使列强侵华势力渗透到内地;投资设厂,资本输出,侵华新阶段。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从割地、赔款、侵略范围、资本输出、引发影响等方面具体分析);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抗争与探索

37、高潮、清朝改革、资本主义发展。4、瓜分狂潮: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瓜分世界,经济上资本输出;直接原因是日本的马关条约刺激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起点: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形式: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和办厂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争和探索的高潮,民主革命高涨。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1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地区:集中在京津地区;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第一,赔款白银4.5亿两加深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

38、命脉;第二,清政府因保证禁止人民进行反帝斗争而沦为殖民工具;第三,拆毁京津一路炮台和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使清朝处于武装监控之下;第四,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第五,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中: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地、大规模地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等拼死报国。2、左宗棠收复新疆(了解)18651875年英俄勾结阿古柏侵略新疆,1875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1年曾纪泽谈判收复新疆伊犁。3、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中海军

39、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将领身先士卒,奋力抗击。马关条约后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战斗,痛击日军。4、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高涨;活动中心:京津鲁等华北地区;口号:“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扶清”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斗争:山东兴起,京津壮大,在天津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在北京围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意义: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

40、国的狂妄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落实课标一、历史原因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日益尖锐阶级矛盾。列强经济侵略导致大批小农破产;鸦片倾销导致白银外流;战费、赔款等加重负担。2、直接原因:水、旱、蝗虫等天灾不断,广西发生灾荒。二、斗争史实1、组织形式:利用宗教“拜上帝会”发动农民;2、前期斗争: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在南京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

41、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组织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活动,1856年达到全盛;3、后期斗争: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陈玉成、李秀成等指挥后期防卫战;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1864年天京陷落。三、总结认识1、历史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成为历代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历史局限: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是追求自然

42、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组织形式:宗教形式和浓厚的迷信思想不能适应革命发展要求;政权建设:占领天京后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军事战略:北伐是运动的最高目标,但孤军深入,重视不够,导致失败。结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担负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但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并占人口大多数,仍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落实

43、课标一、社会背景1、原因: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体现: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心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条件:组织条件: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思想条件:其一革命派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其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制通过进行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其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康梁

44、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进一步宣传三民主义。军事实践: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有利时机:清王朝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出现空虚。二、革命过程1、开端武昌首义:革命党人熊秉坤等在武昌领导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2、发展推向全国: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3、高潮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3月月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人民平等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等,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宪法;临时政府

45、先后颁布一系列进步的法令和措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失败袁氏篡国: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排斥异己控制内阁;袁破坏选举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袁解散国民党、国会、废除约法、改变政体;1915年底复辟。三、总结认识1、失败原因:革命派软弱:纲领局限、组织松散、没有军队、经济基础薄弱、群众基础薄弱、政府成分复杂、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有幻想等;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经济封锁、军事威胁;袁世凯军事威胁、政治欺骗;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内部瓦解。2、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能够控制全局的殖民工具,打乱了列强在华的殖民统治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