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浦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
2、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共56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制度是A世袭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4、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仁者爱仁 存天理,灭人欲 天人感应 民贵君轻A. B. C
3、. D.5、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6、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A、时务报 B、青年杂志 C、新青年 D、民报7、康熙帝19岁那年亲自到先农坛,祀先农神、行耕籍礼,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过他在位61年,先后55次遣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以农为本是国家基本策略C祀先农是古老的传统 D帝王祀先农是姿态无意义8、每个教徒,只要自己面对圣经,真诚忏悔,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无须你们所谓尊贵
4、的教士,凡信徒皆为祭司。持此观点的是A马丁路德 B利奥三世 C查理一世 D孟德斯鸠9、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此种说法你认为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D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0、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农村和农业人口流动迁移情况统计如下:年份1751-1780年1781-1790年1801-1810年1811-1820年1821-1830年人口75000人 78000人 138000人 214000人 26700
5、0人与此时期人口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历史因素是A.圈地运动 B.海外殖民 C.议会改革 D.工业革命11、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中有不少内容描写了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七月王朝时期当政的是A金融贵族 B土地贵族C工业资产阶级 D上层军官12、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的。”这句话从本质上揭示了德国 A经济基础薄弱 B军国主义根深蒂固 C钢铁工业发达 D普鲁士地位特殊1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
6、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14、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化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开始进入近代天皇制时期15、列宁说:“这是一个同英法对立的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A
7、俄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16、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混乱,决定向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17、中国近代史上,学术界对李鸿章争议颇多。如果要研究这个人物,最有价值的材料是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评李鸿章的反动言论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李鸿章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1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导致此说的主要原因是A总结郑成功收复台湾经验 B汲取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C接受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 D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19、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
8、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20、1971年尼克松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里的“挑战”是指A苏联制造的古巴导弹危机 B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C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 D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21、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
9、政府免去了农民了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22、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A B C D23、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B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三权分立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2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
10、统走向现代的转折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25、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下列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C.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 D.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26、“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辱,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近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的演讲词) 此后,蒋介石的主要行动是A发动四一二事变,屠杀人民 B发动中原大战,剿灭军阀C默认伪
11、满洲国,妥协日本 D围剿革命根据地,进攻红军2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在农业领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发展状况195257 6065ADBC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人民公社运动的消极影响 D七千人大会进行了政策调整28、以下海报反映了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符合历史时序的是 A. B. C. 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94分)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
12、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李鸿章语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二: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求者,何必夷人?何以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是什么?双方的
13、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2)与中国洋务运动同时,世界史上还发生了哪些改革(列举二例),结果如何?(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出了洋务运动?为什么结局都是失败的?(4分)30阅读下列材料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请回答:(9
14、分)(1)根据材料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3分)(2)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6分)31阅读下列材料英国老了!战神累了!往日帝国的无限空间萎缩了!文明的中心转移了!英国又恢复了她旧日的宁静。奇怪的是,英国人并不为失去中心地位而感到痛心疾首,也不为失去昔日帝国而心怀哀婉之情,他们似乎安然于现状,安然于新的定位。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去了,但英国开创的文明却在继续,英国仍然“衰而不落”,大笨钟仍然在泰晤士河畔不歇地走动。 请回答:(10分)(1)请从一战前后大英帝国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帝国的“晚钟”何以会敲响?
15、(4分)(2)举几个典型事例说明“往日帝国的无限空间萎缩了”。 (3分)(3)二战以来,英国为何会出现“衰而不落,大笨钟仍然在泰晤士河畔不歇地走动”的现象?(3分)32. 阅读下列材料1864年,林肯说:“我们(指内战双方)都宣称为自由而战,但在使用同一词时,我们所指的却不是同一件事。”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请回答:(6分)(1)美国内战期间,交战双方对“自由”的理解各是什么?(2分)(2)双方对“自由”一词的分歧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分)(3)林肯颁布的宣言,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
16、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请回答:(9分)(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3分)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
17、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摘自世界史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摘自世界史材料三:六十年代建立
18、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摘自世界近现代史请回答:(11分)(1)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欧洲人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19世纪上半期,_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一战后,世界的金融中心分别是伦敦与_;二战后,_国取得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3分)(2)结合二战后的史实说明“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3分)(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3分)(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
19、势?(2分)35、阅读下列材料下图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纪念邮票中两枚。第一枚邮票是红色朝霞映照下的中共“一大”会址和一艘游船,邮票小型张的图案则选用了党徽、鸽子、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城市建筑群以及用盛开的鲜花模拟的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华表等图案。第一枚小型张请回答:(9分)(1)有同学想为第一枚邮票选择原地城市加盖纪念邮戳,他应该选择什么城市?(2分)(2)邮票小型张设计要素的选择有何寓意?(3分)(3)两枚邮票有何内在的联系?(2分)(4)请为小型张设计一个主题。(2分) 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
20、缦堂日记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材料四:自强运动,时间长
21、达三十多年。其主要内容是引起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太平天国失败到同治十三年(1864一1874年)的10年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家大规模的近代(军工)企业,从光绪初年起,为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业和文通运输业等,还建立了一些新式军事学校,并向国外派遣学生、驻外使节。 王戎笙清代简史材料五:随着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去,中国被落后小国日本打败,清廷面对来自朝野内外的责问不得不找出一个替罪羊来,于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变成为了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的关上。 网评/探寻国人保守思想之根源请回答:(30分)(1)材料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指
22、导思想是什么?(1分)列举中央和地方支持该运动的代表人物。(2分)(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1分)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及你的知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2分)(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4)结合所给材料和此次运动的内容,分析述论这项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0分)青浦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试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56分,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CBBBDACD题号1112131415161718
23、1920答案ABDADADBAD题号2122232425262728答案BABDBDCC二、非选择题(94分)29、(10分)(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顽固派反对,认为外国技术是“奇技淫巧”。(1分)根本目的是相同的(1分)。都是要维护清王朝统治。(1分)(或者洋务派和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2分)结果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分)(3)领导阶级;变法目的;变法内容;变法的深度和广度;变法的影响等。(言之在理3方面)(3分)失败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或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1分)30、(9分)(1)庚子赔款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
24、制、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等。(3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每点2分,6分)(类似表述正确亦可)31、(10分)(1)19世纪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削弱;英国不仅成为债务国,而且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纽约;战时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自治运动。(每点1分,4分)(2)南部爱尔兰独立;自治领分离
25、并出现英联邦;香港回归等。(每点1分,3分)(3)1945年全面实施贝弗里奇报告,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工党政府还推行国有化政策,加强经济的计划管理,实现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干预经济,重视市场作用,积极推行非国有化政策,压缩国家福利支出。(每点1分,3分)32、(6分)(1)北方:人人生而自由和平等,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都应该被打破。南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奴隶主可以随意地处置奴隶。(2分)(2)实质:奴隶制的存废。(2分)(3)影响:大批黑奴参军,或做联邦军队后勤,黑奴的大量逃离,使南方经济陷入瘫痪,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北方转变。(2分)(笼统讲扭转战局给1分)3
26、3、(9分)(1)材料一认为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掠夺: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每点1分,3分)材料二认为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很多好处: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每点1分,3分)(2)二者的观点较为片面;要辨证地、全面地分析改革;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改革,看到主流。(每点1分,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4、(11分)(1)英(1分) 纽约(1分) 美(1分)(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
27、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等(3分)(答出其中三项即可)(3)原因:欧洲各国的势力下降,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加强。(2分) 目的: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重振欧洲雄风。(1分)(4)特征:由经济联合到经济政治统一。(1分)趋势:区域集团化。(1分)35、(9分)(1)上海或嘉兴(1分)(2)党徽代表中国共产党,鸽子象征吉祥和平,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象征科学,城市建筑群寓意发展,华表代表古老的文明或北京,鲜花代表和谐,喜庆等。根据层次给分。(写出三层意思即可得3分)(3)没有党的“一大”,就没有今天成就。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
28、分)(4)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言之成理即可)(2分)36、(30分)(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1分)弈 李鸿章(2分)(2)顽固守旧势力(1分)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 )(1分)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易接受新事物。(2分)(3)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3分)(4)(20分)第一层次:没有涉及内容
29、,直接作出判断。(0-2分)0分:回答内容与问题无联系。1分:没有涉及内容,直接下结论,只涉及一个方面且直接照搬原材料如:开一代风气之先2分:没有涉及内容,直接下结论且只涉及一个方面:如: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第二层次:能涉及内容,得出简单的结论,但缺乏必要的分析。(3-9分)仅从每项内容中得出单一的结论,缺少必要分析。如能回答到下列三条中的任何一项,分别给3分、两项给6分、三项给9分。如:根据一项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兴办军事工业,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3分)根据二项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兴办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同时在经济方面又创办民用企业,对
30、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6分)根据三项内容,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兴办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又创办民用企业,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创办新式学堂,对开化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作用。(9分)第三层次:能涉及多项内容,归纳得出结论,且结合每项内容的背景分析说明。(10-15分)10-12分:涉及多项内容 ,归纳得出结论,但无洋务运动历史背景介绍。1315分:涉及多项内容 ,归纳得出结论,层次分析清晰。如: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在这种背景,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发起
31、洋务运动。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清王朝首先认识到的是“坚船利炮”的威力,所以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领域展开。(背景)(在军事领域) 洋务派不仅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同时还创办了近代海军。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海军,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海防,也增强了人们的国防意识。军事领域的这些措施,提升了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在经济领域)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一些洋务人士认识到一个国家必先富而后能强,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在兴办民用工业的过程中,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
32、条件。民用企业生产的产品,占领了部分中国市场,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文化教育领域) 在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些措施为近代中国排养了一大批外语、军事、科技人才,同时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开风气的作用。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标志。第四层次: 1618分:思路框架如第三层次,同时能结合所给材料,如:前三则材料反映出改革中新事物的产生遭到了较大阻碍,洋务派所为较顽固派而言是进步。要将洋务运动放在近代百年中国救亡图存以及现代化进程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调强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同时,学生须看到材料五网评
33、洋务运动的观点是基本中肯的。甲午战败固然是洋务运动瓦解的标志,但不能将失败归因为改革本身。洋务运动是那个时代、阶层的人做了他们能作的事。制度的落后是根本,至于改革的局限性(未能涉及政治领域等),完全是时代以及这个集团属性所决定造成的,我们应抱有“历史之同情”,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第五层次:18分20分: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质疑材料五“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的关”这句话。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但现实和失败的教训也中国人进一步觉醒,打开的国门并没有被关上,洋务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革命运动都是先进中国人在生死存亡关头,主动回应世界的决心和行动。